王曉青
【摘 要】 本文依據(jù)高校貧困生的資助效益現(xiàn)狀,提出了提升高校貧困生資助效益的對策。要積極有效地落實好經(jīng)濟幫扶政策;多措并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實現(xiàn)最終的育人目標;不斷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資助效益;對策
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校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已經(jīng)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高校貧困生是指國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學生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費用困難的學生。我國高校資助體系的發(fā)展歷程主要經(jīng)過了 “人民助學金”制度、“人民助學金與獎學金并存”、獎學金與貸款制度并存以及現(xiàn)在正在實行的 “獎、助、貸、免、補、勤”混合發(fā)展四個階段,目前,以國家政策支持模式為主,輔以高校社會救助補貼制度逐漸形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針對高校貧困生需要,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助貧困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動高校資助工作健康發(fā)展。
一、高校貧困生的資助效益現(xiàn)狀
效益,在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層面上是指勞動占有、勞動消耗和獲得勞動成果的占比,也就說盡量以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盡量多的經(jīng)營成果。從社會學角度上說,效益是指最大限度的使用有限資源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具體來講,社會效益通過各項社會反映指標進行界定,包括個人效益、家庭效益、集體效益等,其具有強烈的社會性。貧困生的資助效益,指的就是通過各種資助方式,從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提升貧困生的各項社會感知。
1、貧困生個人層面的資助效益
個人層面的資助效益,主要通過資助對貧困生心理的影響、資助對貧困生群體自我形象塑造、資助對貧困生未來發(fā)展三方面進行考察。我們隨機對受資助學生進行問卷和訪談,有28.75%的受助學生認為 “有一點,但很快就沒有了”,35%的受助學生認為完全沒有,僅有 16.75%的受助學生認為 “有自卑心理,但覺得在正常范疇內(nèi)”,沒有人選擇 “有很強烈的自卑心理”。綜合分析,貧困學生的個體心理情況較為良好,但仍有部分學生認為資助應更關心其精神世界,給予精神關懷。
56.25%的學生認為貧困生的形象是“自立自強”的,31.25 %的學生認為貧困生與一般同學沒有差別,僅有 6.25 %的學生認為貧困的形象是自卑孤立。在與受助學生進行訪談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貧困生的自我形象塑造較為成功,僅有小部分學生因為自信心不足等問題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這或許由于貧困生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不良因素,也有可能因為資助工作的不全面性導致貧困生對自我形象產(chǎn)生不認同感。
41.25%的受助學生認為獲得資助能夠幫助緩解經(jīng)濟壓力,35%的受助學生認為是促進更好的學習。資助既為貧困學生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學習保障,也能夠幫助其產(chǎn)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將“受助”看成學習的動力??梢?,完善的資助體系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
2、貧困生對資助工作的反饋反映出的資助效益
(1)高校資助的有效性。通過問卷中有關資助工作問題相關性分析得出的數(shù)據(jù)顯示,50 %以上的學生認為資助來源應該是國家和學校,37.25 %的學生認為是勤工助學崗位,僅有12%的學生認為是社會資助。國家獎助學金及勤工助學崗位都是屬于政府層面的資助,這說明目前學校對于政策類的資助宣傳力度大,反映效果好。而社會資助被認可度低,或許因為目前社會資助較少,覆蓋面比較窄,也可能因為資助體系并沒有把社會類資助放在資助的主要方式上。
(2)高校資助的發(fā)展性。貧困學生認為資助的側重點應該是提供個人機會平臺的資助項目,根據(jù)問卷數(shù)據(jù)顯示,62.5 %的受助學生認為應該提供能夠對個人發(fā)展有益的機會,43.75%的受助學生認為應增加助學金的金額及覆蓋面,37.5 %的受助學生認為應提供就業(yè)方向的服務。由此可以看出,物質(zhì)需求位居需要層次第二,學生更看重的是個人的發(fā)展進步,個人的成長成才。
(3)高校資助工作的社會性。將 “如果您經(jīng)濟條件改善了是否會幫助他人”與“是否受過獎助學金”進行交互分析,結果表明,50%的受助學生選擇 “一定會盡全力”,12.5%的受助學生選擇 “想過,但不知道怎么行動”。根據(jù)訪談得出,受助學生有過幫助他人的想法更加強烈,也有受助學生表示目前還是應該努力學習,等自己有能力以后再幫助他人。
3、高校資助效益的困境及表現(xiàn)
(1)貧困生心理困境。貧困學生作為高校中的弱勢群體,由于個人、家庭、社會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使貧困學生產(chǎn)生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危害他們的健康發(fā)展。類似于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等“心理貧困”的表現(xiàn)越來越多,總的來說,目前貧困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緊張情緒。緊張的情緒除了來自經(jīng)濟壓力外,個人及家庭對于他們的期望也是造成不良情緒的原因之一。在思想上,希望通過自己改變家庭貧困的想法日益成為較大的壓力,在短時間內(nèi)不能達到期望就會造成期望值落空,從而形成壞情緒。二是自卑心理。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目前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心理雖然較為少,但是一部分人仍然存在。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將過多的自尊掩蓋了自卑的心理,看似正常,卻存在自尊 “矯枉過正”。長此以往忽略生活的積極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三是焦慮心理。家庭本來是溫暖的港灣,但是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不盡人意,讓貧困大學生缺乏家庭的保護作用,他們的內(nèi)心十分彷徨,自己又是一個消費者,非常擔憂學習、擔心生活、擔心家庭,心理壓力極大,沒有安全感,產(chǎn)生焦慮心理,有的產(chǎn)生退學的念頭,甚至出現(xiàn)輕生的想法。四是不健康的消費和攀比心理。由于初到大學,看到身邊的朋友同學穿得好吃得好,自己難免產(chǎn)生了嫉妒和攀比的心態(tài),但由于家庭條件不能滿足,就會出現(xiàn)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從而出現(xiàn)行為偏差。
(2)資助工作的有效性持久性困境?,F(xiàn)階段,資助工作的重點還是物質(zhì)幫扶,通過長時間的實施,各資助部門也發(fā)現(xiàn)除了物質(zhì)以外,精神需求及個人發(fā)展也尤為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大量的困難。主要表現(xiàn):
一是“一次性資助”困擾。學生流動性大,貧困生的比例較大,將每一個貧困生的受助信息持續(xù)的跟蹤難度較大,目前的資助現(xiàn)狀多為 “一次性資助”。二是無償資助易造成心理惰性,造成資助困擾。在國家資助體系中,獎助學金大都屬于無償資助,意味著學生不用歸還。長期以往,學生會形成不勞而獲的心理惰性,缺乏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再加之貧困學生認定制度不完善,學校和資助方不能全面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的真實性,某些學生鉆制度的空子,提供虛假信息,多次獲得無償資助。這樣會造成整體受助學生的不良情緒,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降低資助工作的有效性。三是資助有效性信息監(jiān)控難度大。每年各高校有30 %-40 %家庭困難的學生,對于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特殊幫助可以實現(xiàn),并對其進行跟蹤反饋,但其他學生的信息監(jiān)管難度較大,輔導員的工作范圍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加強專業(yè)團隊的培訓及介入才是未來發(fā)展方向。
(3)社會環(huán)境影響資助效益。從學生及校方的反饋得知,社會類資助資金不足成為了影響資助工作的因素之一。按照國外的發(fā)展趨勢看,社會類資助將成為資助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社會類資助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困境: ? ? 一是資助分散。社會類資助最大的弊端是連續(xù)性不強,大部分企業(yè)資助都是按照本企業(yè)的年效益決定是否追加合作項目,一般的社會資助也有年限的限制。企業(yè)在尋求與高校合作時,有的選擇專業(yè),有的選擇地區(qū),有的按照性別,資助方各種條件的設定限制了資助的覆蓋面。很多貧困學生正因為條件不符合而失去了資助的機會。二是資助不平衡。地域差異導致資助不平衡,工作難以開展。北京、上海、廣州的大學資助項目較多,一流學校的資助項目多,而西部地區(qū)和一些二流三流的學校得到的資助機會就很少,且資助金額不大。盡管國家開發(fā)一些 “西部工程”項目,但由于社會支持率較低,項目開展的難度較大,這使得西部地區(qū)的貧困學生很難得到資助。三是資助目的各異。資助方或是企業(yè)或是個人,資助的目的也各有差別。其資助的方式、金額、特殊條件都是由捐贈者的心態(tài)決定。在籌款過程中,資助方更看重學校的名氣、地位等外部條件,或是根據(jù)資助后給其公司或個人帶來的效益大小決定是否合作。這些以利益為杠桿的資助形式削減了資助的成功率,形成了為了公益而公益的不良風氣。
二、提升高校貧困生資助效益的對策
貧困大學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高校貧困生問題是高校工作的難點,必須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要關注、關心、關切他們的成長進步,不斷提高資助效益,發(fā)揮資助效益的最大功能,促進貧困大學生健康發(fā)展、成長成才成功。
1、積極有效地落實好經(jīng)濟幫扶政策
提升高校資助效益,必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并積極解決好實際問題。加強對貧困生資助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資助管理體制,大力吸引社會資金,形成以國家獎助學金為主,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和社會各類獎助學金在內(nèi)的國家助學體系。目前,必須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現(xiàn)行資助體系,將無償資助逐步轉化為有償資助,同時,還要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
2、多措并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則是一種集教育、以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為主導的教育模式。高校要針對貧困生所處特殊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諸多心理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貧困生心理困境。一是開設心理知識講座,幫助貧困生更新健康觀念,克服心理障礙,特別是要塑造貧困生健康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健康人格;二是建立朋輩輔導小組,將情況相似的貧困學生組成小組群體,由專業(yè)團隊帶領其進行小組活動,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實施以幫助。相同經(jīng)歷的個體相遇會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互相形成依靠進行情感的宣泄,從而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況。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自我,正確對待貧困;三是對特別貧困生進行針對性輔導。家庭經(jīng)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無論從經(jīng)濟、心理的壓力都遠大于其他學生,而個案社會工作具有針對性和私密性,它能夠保障案主的絕對隱私。對于貧困學生來說,他不希望自己的情況公之于眾,所以運用一對一的幫助效果更好。輔導員采取面對面的方式,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擬定實施計劃,對其開展各種治療方法,如危機干預、人本治療法等。同時能夠反饋貧困學生的需要信息,相關部門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幫助。
3、注重實現(xiàn)最終的育人目標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貧困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不僅是高校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也是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最終目標。要堅持教育優(yōu)先,以育人為目標。在資助過程中,重視貧困生的成長成才,是近兩年資助改革的重點。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理念貫穿到資助工作的全過程,不僅幫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解決經(jīng)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引導他們努力學習,健康成長,全面成才。為此,一要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激勵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學習和參與公益愛心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要引導受助學生“飲水思源、回報社會”,從而讓愛心傳遞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三要提升受助學生個人技能,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除了知識儲備外,更多的是個人素質(zhì)和技能的優(yōu)勢,為受助學生提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培訓、科研培訓等,進一步提升受助大學生社會競爭力;最后是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機會,如志愿服務、科研創(chuàng)新、實踐三個平臺,讓受助大學生在大量的社會實踐中感受“受助思源、傳遞愛心、回報社會”的內(nèi)涵,感受到學生群體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氣氛,激發(fā)他們自我教育,全面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zhì),從而使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4、不斷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要使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效益不斷得到提高,完善管理制度是有力的保障。一要確立完善的貧困生管理機構。在高校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學校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組成。所以,為了確保資助工作切實有效的落實,應該形成以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負責,黨團工作者、實務專業(yè)工作者參與,由學生輔導員具體落實和實施的管理體系;二要完善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機制,發(fā)揮新媒體在育人中的功能;三要完善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流程。在貧困生思想教育中,針對不同情況,需要為其制定相對應的幫扶流程。采取建立檔案、具體分析、制定方案、跟蹤控制、有效反饋等幾個步驟,這樣能夠根據(jù)貧困程度不同,有效幫助貧困生改善心理困境,提升資助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新生.我國弱勢群體社會救助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3.
[2] 陳雙鳳.我國高校體系發(fā)展歷程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0.30(3).
[3] 劉朝武.國外高校貧困生社會資助的現(xiàn)狀及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3(01).
[4] 高玉玲,吳成霞,楊小玉. 高校貧困生資助效益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9.12.
[5] 李從松.西方國家大學生貧困觀念的變遷與貧困生資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6).
[6] 李從松.大學生貧困是一種階段性貧困[J].計劃與市場,2002(03).
[7] 余秀蘭.貧困大學生資助效益調(diào)查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1(28).
[8] 張曉芳.以育人為導向完善資助機制全面提升資助效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Z1).
[9] 王濤.資助中堅持育人育人中創(chuàng)新資助——陜西師范大學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10] 沈桂鳳.論高校資助體系改革—促進貧困生精神幫扶工作[J].林區(qū)教學,2008(09).
[11] 史梅.增強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效益探微[J].華中人文論叢,2010(02).
[12] 包月輝.做好高校學生資助基礎工作提高資助效益[J].經(jīng)濟師,2012(05).
[13] 劉幼昕.學生資助制度的責任倫理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14] 林俊.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倫理缺失及其對策[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