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
摘要:雅、俗是文學史上歷久彌新的問題,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學形式,兩者有對立互補的關系。從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來看,文學的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雙向的互動過程,因為存在雅文學的俗化,以及俗文學的雅化。本文首先指出了傳統(tǒng)文學的雅俗之辯,之后研究了雅俗文學的互動問題,最后指出了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文學的雅俗關系。
關鍵詞:雅文學;俗文學;互動性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雅文學”和“俗文學”的區(qū)別。目前對雅和俗的定義并不是十分清楚,因為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F在人們主要從四個角度區(qū)分雅文化和俗文化:第一是從作者來區(qū)分,通常認為由職業(yè)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就是雅文化,而其他的就是俗文化;第二是從讀者來區(qū)分,雅文化的欣賞者基本上都是社會精英和上層貴族,而俗文化則是針對人民大眾的文化;第三是從理論家的注意與否來區(qū)分,即被評論家和知識分子注意的就是雅文化,不被其注意的就是俗文化;第四是從文化的題材來區(qū)分,雅文化就是寫重大題材的文章,而俗文化就是指小說、傳奇等題材的作品。綜合上述的分類,我們通常認為俗文學就是廣泛流行于民間的文學形式,它并不被學士大夫所重視,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學,是大眾的文學;雅文學就是學士大夫等社會上層所創(chuàng)造欣賞的,是正統(tǒng)的雅正的文學形式。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本身都是文學形式,有著明顯的互動性,在特定的條件下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隨著人們的知識水平的不斷提升,流行于精英階層的雅文學逐漸被普通大眾所接受,這就是雅文學的俗化;俗文學的雅化是因為俗文學本身帶有很強的靈活性,起初可能這種文化形式不被士大夫所認可,但是一旦有人采取這種新鮮的文體之后就逐漸被文學人士開始接受,這就是俗文學的雅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學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因此文學的雅和俗也是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
一、傳統(tǒng)文學的雅俗
雅和俗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存在的,“雅”本身就有典雅、高雅等多種闡釋,而“俗”就有風俗、庸俗的意思。在現存的資料中,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沒有“雅”和“俗”這兩個字,《論語》《詩》《書》《左傳》等書中已經產生了“雅”的觀念,但是并沒有涉及“俗”這個觀念。先秦的時候逐漸出現了雅和俗的前身,分別指勞心和勞力,但是當時并沒有明確的概念,由此可見雅和俗的對立是發(fā)展到一定的社會階段才產生的。按目前記載來看,“雅”“俗”對立首先出現在漢代,趙翼在《陔馀叢考》中首次提出了“雅、俗”兩字的對應關系。在文學層面之前最先出現雅俗之分的是音樂,《呂氏春秋》指出了音樂有正有淫,秦漢音樂可分為太常樂系統(tǒng)和樂府系統(tǒng),這些分別指雅樂和淫樂。魏晉以后雅俗文學便自覺產生,在唐宋便有了不同于魏晉的含義,這主要是雅文學的承載體“文人”的意義已經有所區(qū)別。
二、雅俗文學的互動性
由第一部分我們可以得知,雅俗文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是辯證互補的關系。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雅俗文化的重要性不同,但是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方消失而另一方完全發(fā)展的情況。文學一直都是在雅文學和俗文學的相互沖擊和相互補充中發(fā)展前進的,這兩種形式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其表現就是雙向互動的。
1雅文學的俗化
首先應該明確雅文學的俗化并不是將雅文學粗俗化、庸俗化,不是將雅文學變得平庸、面目全非,而是將雅文學變得大眾化,使雅文學的主要內容變得更加容易被群眾吸收領悟,更加通俗易懂,使其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應有的價值。雅文學的俗化最典型的就是文學史上一些傳奇小說的俗化,在唐代,傳奇小說是品位很高的文學作品,因為它不僅有娛樂性,而且還有感情寄托、道德規(guī)勸等;并且它直接使用史傳文和詩詞歌賦的表現形式,是上層文人之間的作品。其俗化就是指傳奇小說逐漸地被下層人士所接受,傳奇小說的觀念在宋代就已經慢慢淡化了,這就是俗化的開端。而在元代,傳奇小說已經正式被人們所接受?!秼杉t記》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1],雖然《嬌紅記》并不是陽春白雪,但也不完全是下里巴人,整個作品的主要部分是由文言寫成的,但是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口語。雅文學的俗化是有很多積極意義的,例如經典文學俗化就能使更多的人凈化感情、陶冶情操,并且能夠提高人們的平均文化水平;經典科學的俗化和普及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科學的真諦,破除封建迷信,培養(yǎng)人的科學觀念和態(tài)度,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新的平臺。但是雅文學的俗化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問題,例如一些人會利用科學的幌子去宣揚迷信等。因此在雅文學俗化的過程中要強調合理性,避免其被惡化、丑化。
2俗文學的雅化
俗文學的雅化最典型的就是話本小說的雅化。話本小說主要是利用白話來描述民間世俗的東西,其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主體就是沒受過正式教育的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士大夫開始推行儒家思想等雅文學。因此他們就利用了話本小說這一載體進行改編,將雅文學慢慢融入其中,并且提高了話本小說的地位,使得話本小說逐漸雅化[2]。其主要表現為人文情趣的增加和語言的雅化,例如李漁的小說,在不改變話本小說的前提下,其思想情趣更加人文化,而且小說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都更有血肉聯系。俗文學的雅化還表現為在具體文化作品中將某些民俗或者物品賦予特殊的意義,使其更能充分地表達思想[3]。例如,馮驥才、陸文夫等作家對當代的民俗和民風的追蹤,積極將俗文化內容賦予一些現代文化的意蘊,雅化文學的價值結構。兩者的語言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其表達方式卻上升到了新的層次,他們可以把語言和感情相互結合,使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余華的《鮮血梅花》這本是一部傳統(tǒng)通俗的文學作品,但是其表達的主旨卻和規(guī)定的相反,這會讓讀者感到迷茫和不安,正是因為這樣才能使其“雅化”讀者的審美角色。
除了雅文學的俗化和俗文學的雅化之外還存在著一種循環(huán),即俗文學雅化再俗化的循環(huán)過程,例如名著《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三國演義》等,這些原本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但是由于時間的發(fā)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這些作品逐漸發(fā)展成為雅文學,之后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不斷提高,這些名著都已經改編成電視劇,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俗文學。這種循環(huán)模式也是比較常見的,以后也會繼續(xù)發(fā)展。由此可見,雅文學和俗文學之間并不矛盾,兩者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
雅文學和俗文學是文學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其既有對立面又有相互聯系面,一般情況下雅文學希望擁有更多的讀者,而俗文學卻想要得到士大夫等社會上層的認可。從古至今雅俗的對立始終存在,無論哪種文學更加興盛,這都是文學雅俗關系的具體表現,但是并不可能出現其中任何一種文化消失的情況。我們要用理性的方法去看待兩者之間的互動性,發(fā)展并擴大其積極作用,避免其消極影響,使兩者互動共同促進文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華“雅”與“俗”的雙向互動模式[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 20—22.
[2]曹廷華論雅文化的俗化與俗文化的雅化——群眾文化發(fā)展的一種現象性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5,(1): 242—247.
[3]王齊洲雅俗觀念的演進與文學形態(tài)的發(fā)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5,(3): 151—164, 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