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李惠玲,于慧金,劉海,劉忠,何君芳
腦卒中后由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傳導系統(tǒng)受損,導致了下運動神經(jīng)元功能過度釋放,使得肌肉的張力明顯增高,不能完成精細動作,患者常出現(xiàn)特定的運動模式[1]。降低肌張力,使患者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已成為康復治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 BTX-A)已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抗痙攣劑[2-3]。踝足矯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 AFO)主要適用于由于踝關節(jié)背屈肌肌力、足底屈肌肌力低下以及足內翻肌肉功能異常而導致的足下垂、足內翻患者[4]。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觀察BTX-A聯(lián)合AFO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甘肅省康復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康復科住院的腦卒中偏癱患者76例,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要點”(1996年)腦卒中診斷標準[5],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納入標準:年齡30~70歲,康復治療時間在1個月內;下肢及踝關節(jié)改良Ashworth量表(MAS)評分>Ⅱ級,下肢無水腫及皮膚完整性良好;綜合康復治療和藥物治療難以改善的痙攣,能使用簡單的輔助器具進行功能鍛煉。排除標準: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踝關節(jié)或靶肌肉固定攣縮;注射部位存在較嚴重的皮膚病或水腫、感染;以前應用過BTX-A或3個月內進行過酚、乙醇治療及使用某些加重神經(jīng)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的藥物。76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8例,①觀察組: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7.6±5.1)歲;平均病程(50.8±6.9)d;腦出血17例,腦梗死21例。②對照組: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齡(58.3±4.9)歲;平均病程(49.8±7.2)d;腦出血16例,腦梗死2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方法進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及常規(guī)康復訓練。A-型肉毒毒素注射:選擇肌張力明顯增高的肌肉,用神經(jīng)肌肉直流電刺激儀進行靶肌肉定位后,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衡力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chǎn)):注射前給予生理鹽水稀釋至100IU/ml濃度。注射按照《肉毒毒素治療成人肢體肌痙攣中國指南(2010)》建議的治療[6]、評估方法、使用劑量及注射部位進行,主要注射肌肉為腓腸肌、比目魚肌及趾長屈肌。觀察組患者在注射后24h佩戴AFO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照組患者在注射后24h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主要訓練內容有神經(jīng)促通技術、平衡訓練、轉移動作及步行訓練等,每次訓練40min,每周6次,連續(xù)8周。
1.3 評定標準 ①痙攣狀態(tài)評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評分,0~5級賦予0~5分,得分越高痙攣程度越嚴重。②下肢運動功能量表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肢體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limb,F(xiàn)MA-L)評定,0~34分,分數(shù)越高,運動功能越好。③步行速度采用計時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TUGT),用秒表記錄6m內行走、轉身所需時間,時間越短,步行能力越好。④步行能力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xiàn)AC)進行評定,根據(jù)步行時需要幫助的大小,分別記分0~5分,分值越高,步行能力越好。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8周均由固定的3名康復醫(yī)師分別評估,每項評分的平均分為該項評估的最后分值。所有評測方法均經(jīng)過信度和效度檢測[6-8]。
該研究過程中,共入選患者76例,共完成4次評估71例,脫漏5例,3例因出院后未按時復診脫漏(觀察組1例,對照組2例),1例自動出院脫漏(觀察組),1例因再次腦出血后終止評估(對照組)。
治療8周后,2組患者的MAS評分及TUGT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0.01),且觀察組更低于對照組(P<0.05,0.01);2組FMA-L及FAC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0.01),且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P<0.05,0.01)。見表1。
組別時間MAS(分)FMA-L(分)TUGT(s)FAC(分)觀察組治療前2.94±0.2815.91±2.93140.3±12.81.16±0.96(n=36)治療后0.93±0.21bd25.03±3.16ac106.3±13.8ac2.99±1.12bd對照組治療前2.89±0.3116.26±3.11138.7±13.11.15±1.02(n=35)治療后2.16±0.26a18.91±3.03a121.7±14.0a2.17±0.93a
與治療前比較,aP<0.05,bP<0.01;與對照組比較,cP<0.05,dP<0.01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能較快的緩解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導致的肌肉痙攣,且作用持久、安全性好[8]。有研究報道顯示,每年腦卒中患者中有60%不規(guī)范的康復而出現(xiàn)生活能力受限,大約有20%的存活患者存在痙攣性足下垂,患者因腓腸肌痙攣,在行走過程中踝關節(jié)不能有效的背伸[9],偏癱患者小腿三頭肌張力過高可導致支撐相出現(xiàn)膝過伸、擺動相時足下垂、首次觸地時足尖或全足落地等異常步態(tài),如果不能糾正,會造成患側踝關節(jié)的損傷,從而影響患者的步行姿態(tài)[10],偏癱后足下垂、內翻患者使用A型肉毒毒素主要的作用是降低腓腸肌、比目魚肌及趾長屈肌的痙攣程度,選擇性地使肌肉收縮力減弱,使得主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力量重新達到平衡,從而調節(jié)姿勢,改善步行能力[11]。AFO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過程中主要改善患者足跟不能著地、步行及重心轉移困難,提高踝關節(jié)背伸功能、抑制下肢伸肌過度活躍,防止膝反張等。AFO還可降低脛骨前肌及腓腸肌的肌電活動,有利于兩組肌群在步行中相對休息,從而減輕運動過程中的疲勞,減小各肌群的收縮差異,提高協(xié)調性,改善患者的步行姿態(tài)[12],對于嚴重痙攣患者,可以促進它們的肌電活動,增加運動單位的募集,使得肉毒素發(fā)揮更好的作用。本組研究也證明,A型肉毒毒素聯(lián)合AFO可以明顯改善偏癱患者的痙攣,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A型肉毒毒素用于肌痙攣的治療已有20多年的歷史,療效已被普遍證實,但肉毒毒素的治療只是為康復訓練創(chuàng)造條件,是整個康復治療過程中的補充治療手段,且價格較昂貴,痙攣緩解只持續(xù)3個月。在痙攣的長期治療及經(jīng)濟學評價方面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1] Logam LR.Rehabilitation teehniques to maximizc spasticity munugemengt[J].Top Stroke Rehabil.2011,18(12):203-211.
[2] 羅曙光,王進,吳小平,等.A型肉毒毒素協(xié)同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下肢肌痙攣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4(9):817-820.
[3] 林成杰,梁娟.腦卒中痙攣狀態(tài)的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4(2):179-182.
[4] 宋為群.腦血管病康復指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3-14.
[5] 許志生,劉元標,李建華.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步行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7):213-215.
[6]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肉毒毒素治療成人肢體肌痙攣中國指南(2010)[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6):595-620.
[7] Reding M, McDowellF.Stroke rehabilitation[J].Neurol Clin, 1987,5(4):601-630.
[8] Carr JH,Shepherd RB,Nordholm L,et al. Lnvestigation of new motor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J]. Phys Ther,1995,65(9):175-180.
[9] 劉臻,蘇清倫,劉多,等.在B超引導下注射A型肉毒素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67-68.
[10] Johnson CA Burridge JH, Stnke PW.et al.The effect of combined use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functional electic stimula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drop foot after stroke: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6):902-909.
[11] 王迎紅. 電刺激定位引導 A 型肉毒素注射加康復治療對痙攣性腦性癱瘓的療效[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8, 23(6):454- 456.
[12] 吳春薇,閆茹蘊.表面肌電檢查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踝背伸運動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4):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