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到魏晉隱士社會功用流變

2016-03-14 23:29:07
關鍵詞:先秦隱士魏晉

王 軍 敏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

先秦到魏晉隱士社會功用流變

王 軍 敏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出于不同的利益考慮,統(tǒng)治者對隱逸之士持寬容與贊賞的態(tài)度。然而,不同時期的統(tǒng)治者又對隱逸所發(fā)揮的社會功效有著不同的要求,對隱士的態(tài)度也隨時而變。先秦時期,隱士是天下有道與否的符號化象征;秦漢時期,天下大一統(tǒng)局面形成,隱士被統(tǒng)治者納入政治體系之中,其政治才能被突顯出來;魏晉之際,天下一統(tǒng)格局重新被打破,亂世之中隱士群體遠離政治的品性更被統(tǒng)治者看重。與此同時,隱士的社會地位也呈現(xiàn)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先秦到魏晉,隱士發(fā)揮的主要社會功用存在著明顯不同。

關鍵詞:先秦;魏晉;隱士;社會功用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106.1532.050.html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6-01-06 15:32

隱逸,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現(xiàn)象,學者對隱逸的原因、思想及隱士生活的斷代問題給予頗多關注,而對隱士這一群體在整體上的變化及所發(fā)揮的社會功效研究不夠。從先秦到魏晉,統(tǒng)治者從政治立場出發(fā)賦予隱士不同的社會內涵。隱士的地位及其發(fā)揮的社會功效始終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

一、先秦隱士的社會功用

先秦時期,諸國林立,百家爭鳴,不同學派各自成說,隱逸思想也在這一時期逐漸明確?!墩撜Z·泰伯》篇中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1]81”及道家思想中的“心隱”,均表達著對隱逸的不同看法。先秦時期,隱逸便與政治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然而,天下局面尚未確定,各種體制尚未定型。隱士只是作為天下有道無道的符號化象征,符號象征之外的作用并非主流,隱逸與政治體系是相對分離的兩種方式。隱逸之士的聲望及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民間。

《論語·微子》記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骸笥腥恃?。’”[1]190自成湯建立商朝到商紂被西周所滅,殷商歷經31位君主,自第十一位君主孝成王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2]101。朝廷動蕩,君主與諸侯國之間上下禮制崩壞。至第十九位君主悼王陽甲之時,殷商衰象已初露端倪。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帝陽甲之時,殷衰。”[2]101此后國運漸衰,其間雖有盤庚“行湯之政,然后百姓由寧,殷道復興”[2]102,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興”[2]103,但依舊未能挽救王朝頹勢。商紂王統(tǒng)治時期,“好酒淫樂,嬖于婦人”[2]105,致使“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2]106。此時,禮崩樂壞,諸侯紛起,商紂王“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2]106。他啟用奸佞之徒,廢黜賢臣,“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2]107。在國祚頹喪的局勢下,微子、箕子和比干屢次向商紂諫言不聽,以至招致殺身之禍。比干以死相爭,強諫紂王,紂一怒之下,“剖比干,觀其心”[2]108;箕子懼禍,“詳狂為奴”[2]108,“避地朝鮮”[3]2 822,無奈選擇出走;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2]1 607,最終聽從大師箕子和少師比干之言,“遂亡”[2]1 607,遠離朝廷。3人因紂王無道,或強諫而死,或避禍遠渡,或隱居避世,3種結局都是天下無道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商紂荒淫的直接象征。

商末的伯夷與叔齊,因相讓王位而不食周粟,成為隱士的典范,被后人稱道不已,然兩人前去西周投靠文王的事跡卻總被忽視。據(jù)《史記·伯夷列傳》記載:“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2]2 123可見,伯夷與叔齊并非一開始便是隱士,而是在文王已死,武王“不仁不孝”的情況下,兩人選擇了隱居。伯夷與叔齊認為,武王伐紂是無道之舉,故兩者之隱是對武王無道的抗議。兩人只知人倫之忠孝,卻不知天下之大義,武王伐紂雖是以下犯上,然在“紂昏亂暴虐滋甚”[2]121時,順應天下之道是進步之舉。

在民間也有一些隱士因混亂無道選擇避世,如楚狂接輿,長沮和桀溺等。與此對應的是隱士出山成為天下有道的象征,姜太公則是證明西周有道的隱士代表?!盎蛟?,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盵2]1 478在歸西伯之前,太公在紂王處謀事,因紂王無道而離去,后在諸侯之間始終未曾遇到識賢明道之君,最終“聞西伯賢,又善養(yǎng)老,盍往焉”[2]1 478。將紂王與文王對比,隱士擇賢而出,更突出了其輔佐周室順應天下大道的合理性。太公“以漁釣奸周西伯”[2]1 477,輔佐武王成就霸業(yè)??梢?,投靠西周是姜太公的主觀意愿。姜太公的主動投靠從隱者的角度證明了與商紂相比,西周存在天下有道的希望。

先秦時期,隱士的“隱”或“出”多是天下有道與否的符號化象征。雖先秦諸侯也有過招徠隱士的政策,但像姜太公之類隱士入仕的情況并不多見,故隱士的社會聲望及地位多存在于民間。即使是以“入仕”思想為主的孔子,也在《論語》中不時透出自己對隱士的贊賞禮敬之處,而隱逸之士對孔子卻是不欲與之謀。《論語·微子》中記載:“孔子下,欲與之(楚狂接輿)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1]191孔子因接輿發(fā)表的對世事的看法,想要與之討論,無奈接輿并不“與之言”?!懊魅眨勇沸幸愿?。子曰:‘隱者也?!棺勇贩匆娭?。”[1]194未見人,僅聞隱士之名便讓子路“反見之”。《述而》篇中:“子貢問孔子,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盵1]69可見,孔子雖不太贊同隱士避世之言行,但對隱士個人給予了充分贊賞。

二、秦漢隱士的社會功用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局面形成,先秦時期的隱逸思想在這一時期被注入新的社會內涵,隱士群體開始正式進入統(tǒng)治者視野。統(tǒng)治者希望隱士成為鞏固政權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助力之一,隱士則希望自己的政治才能為統(tǒng)治者所看重,身份地位被官方承認。

秦朝國祚短促,雖有“焚書坑儒”之舉,但此前依然存在招隱政策。漢朝建立之初,統(tǒng)治者深刻體會并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劉邦在總結其得天下與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時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4]56劉邦將其最終取得天下的原因歸結為知人善用,而項羽則剛愎自用不能委任賢者故而失天下。漢朝建立之初,劉邦便奠定了重視賢才的根基,更頒發(fā)求賢詔書:“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4]71要求各地官員親自勸勉賢者輔佐漢室,對“有意稱明德”者并沒有身份限制,自然也包括有賢才的隱士。以后漢朝歷位帝王皆延續(xù)高祖求賢的政策。武帝時期開察舉之制,為各個階層進入仕途發(fā)揮其政治才能提供便利。到東漢時期甚至東漢末年,求賢的詔書依然存在,這便以官方名義對隱士群體給予了肯定。秦漢兩朝的一系列政策所看重的是賢者之“才”,統(tǒng)治者希望各階層的賢能之士充分發(fā)揮才能為其鞏固統(tǒng)治效力。隱士在這一階段突出的社會功用便是其政治才能的發(fā)揮,甚至有些隱士直接參與并影響國家大事的決斷。

秦末漢初的商山“四皓”便直接影響了劉邦太子廢立的結局。呂后因高祖欲廢太子一事求助于留侯張良,留侯獻計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2]2 045”于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后來的一次宴會中,高祖見4人跟從太子,大驚曰:“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4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鄙显唬骸盁┕易湔{護太子。”[2]2 047高祖最終改變了欲廢太子的想法。且不說“四皓”何以拒高祖而從太子,其在廢立太子這件大事上發(fā)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留侯張良與叔孫太傅等多位大臣的勸諫都未能讓高祖改變心意,“四皓”的出現(xiàn)卻直接影響了高祖的決定。可見,無論在高祖的觀念中,還是在上層統(tǒng)治階層的意識中,有才能的隱逸之士都是被推崇到極高地位的。

嚴光曾與劉秀一同游學,在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后便改變名姓隱居,“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3]2 763,終不能使其相助。東漢末年的諸葛亮躬耕隱居,“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瘋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5]913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輔佐,光復漢室。無論隱士最后從仕與否,統(tǒng)治者都希望有才能的隱士可以步入朝堂,輔佐其進行統(tǒng)治。秦漢時期,隱士在統(tǒng)治官僚體系中的威望與地位極高,帝王看重的是其輔佐政治的才能,雖有大量隱士不愿入仕,然其存在已經引起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其才能是最大的資本與倚靠。除此之外,一些隱士無法得到統(tǒng)治者重視,有些入仕之后卻深感無法施展抱負,由此出現(xiàn)了許多以“不遇”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然而,這些并不能否認統(tǒng)治者對有才能的隱士所采取的積極招納的態(tài)度以及對隱士政治才能的看重。

三、魏晉之際隱士的社會功用

秦漢以降,社會格局重新分化,隱逸之士在魏晉亂世之際的社會功用發(fā)生變化。出于亂世政權的考慮,統(tǒng)治者更加注重隱士的品行而非才能。除了得到官方承認之外,隱士在民間亦擁有極高的威望。

魏晉之際隱士眾多,或避禍,或求仕。從政治角度出發(fā),統(tǒng)治者出于維護政權的目的,更加看重隱士隱居不仕和不過多參與政治的品性。雖然仍存在許多招納隱士的政策,但更多是出于亂世證明政權合法性的需要,招隱在這一階段并非是因為隱士的政治才能可以輔佐君主,而是因為“隱士有道則出”的特定內涵可以證明政權的民心所向及君主的賢明形象。所以,魏晉之際的統(tǒng)治者對隱士的態(tài)度是極其矛盾的,一方面希望通過招隱來證明自己是賢德之主,另一方面又希望隱士不要真正參與政治之中。統(tǒng)治者通過隱士不理俗物的特性來引導世風,避免不必要的動亂。鑒于此,許多官僚貴族對隱逸之士禮遇非常,并提供物質上的援助。享有一定官職的隱士多放蕩不羈,樂山好水,在民間積累了極高的聲望。

蜀漢時杜微拒不出仕,后諸葛亮在請其出山時說:“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盵5]1 020可見,請其相助,僅要求以“德”輔時,并不要求其有真正的建樹。兩晉更有《晉書·隱逸傳》及《世說新語·棲逸》等專門為隱逸群體作傳的篇章。《晉書·隱逸傳》云:“今美其高尚之德,綴集于篇?!盵6]2 426君主及官僚禮賢下士,并非真正欣賞其治國才能,而是重在德字。

出于現(xiàn)實利益的考慮,隱士在接受官僚貴族禮遇資助的同時,選擇遠離政治。許詢隱居時,“每致四方諸侯之遺……許曰:‘筐篚苞苴,故當輕于天下之寶耳?!盵7]649許詢理所應當?shù)亟邮苤鞯毓賳T的饋贈。郗超則“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并為造立居宇”[7]650。即便未接受物質資助的隱士,受諸侯禮遇也是普遍之極?!稌x書·隱逸傳》記載:“張祚遣其太子太和以執(zhí)友禮造之,纖(宋纖)稱疾不見?!盵6]2 453“大司馬桓溫嘗往造之(瞿硎先生)。”[6]2 456在《晉書·隱逸傳》及《世說新語·棲逸》中,這類現(xiàn)象屢見不鮮,然幾乎都以隱士拒絕或不見為終。這種“征召—拒絕”的關系從客觀上更加提高了隱士的地位。翟道淵因好友周子南做官而“不與語”[7]646,嵇康因山濤欲推舉他而“與書告絕”[7]640。隱逸既能避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統(tǒng)治者對士人的要求,這種“捧而不用”的態(tài)度,使社會普遍崇尚隱逸之風。

隱士與官僚集團之間的矛盾關系成就了其在民間的聲望。孔愉在隱居時,百姓“為生立廟”[7]643,劉驎之“甚厚為鄉(xiāng)閭所安”[7]644。隱士因其特殊品行與統(tǒng)治集團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系,但其社會地位遠高于普通大眾。經秦漢兩朝發(fā)展到魏晉,隱士的政治才能已日漸突出,然動亂時期的統(tǒng)治者,首先考慮的是維護政權穩(wěn)定,隱士的政治才能有可能匡扶天下,也有可能導致大亂。統(tǒng)治者對隱士的整體態(tài)度是建立在如何對維護政權有利的角度上,他們一方面通過征召來顯示自己的胸襟與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不希望隱士過多地參與政治,不可能真正地任用賢能之士。隱居多因避禍,就證明統(tǒng)治者不是真正地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隱士只能在統(tǒng)治者給予的虛假重視上盡量讓統(tǒng)治者放心,隱士身份所賦予的不理俗世的特性正好滿足統(tǒng)治者的這一要求,故這一時期在整體程度上,隱士被重視的是品性,而非才能。

先秦時期,隱逸思想尚不成熟,隱士真正參與政治的情況比較少見,更多的是天下有道與否的符號化象征。他們雖保持對現(xiàn)實政治的關注,言行中也時時透露出對當時統(tǒng)治的看法,然大多認為天下無道,需要隱居。隱士并非沒有入仕者,像微子之類先從仕,后因政治黑暗君主無道,拯救無望而選擇隱居的情況,比終身之隱更能體現(xiàn)天下無道的事實。姜尚這類先隱后仕者,也是出于“有道則見”的考慮。無論是先隱后仕、先仕后隱或是終身不仕,都體現(xiàn)出隱士的符號化象征。從秦漢統(tǒng)一政權開始,隱士被統(tǒng)治者納入政治體系之中,皇帝或者官僚貴族多次征召隱士。該時期更看重隱士的政治才能,能力成為其受到官方禮遇的主要因素,隱士也在社會統(tǒng)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魏晉時期,天下格局發(fā)生變化,亂世中的統(tǒng)治者對隱士的態(tài)度存在矛盾性,一方面想通過官方招隱的政策體現(xiàn)君主的賢明及政權的合法;另一方面,隱士對政治的影響受到統(tǒng)治者忌憚,統(tǒng)治者更加看重隱士不理俗事的品性,以便減少政治動亂,鞏固政權。

從先秦到魏晉之際,隱士在不同階段發(fā)揮的社會功用不同。這種變化與天下格局及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先秦和魏晉之際,即使同為亂世,隱士的主要功用也不相同。先秦時期,隱逸思想尚未成熟,隱士對天下大局及政治的影響并未真正得以發(fā)揮;經過秦漢的發(fā)展,隱士的地位及其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已經得到確定;然而在秦漢之后的魏晉,隱士對社會及政治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統(tǒng)治者對政權穩(wěn)定程度的擔心凌駕于其對社會民生發(fā)展的關心之上,而這時期隱士的政治才能有可能對政治穩(wěn)定造成影響。所以,魏晉之際的統(tǒng)治者對隱士的政治才能并非真正重用,所賞識的只是隱士不參與政治的特性。在不同時期,統(tǒng)治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及需要,整體上對隱士采取贊賞的態(tài)度。然由于不同階段社會具體情況的變化,統(tǒng)治者所贊賞的只是隱士某一方面的特質,但并不是說隱士僅具備一方面的可取之處。只是在特定時期,因統(tǒng)治者態(tài)度不同,隱士在整體表現(xiàn)上僅以某一方面為主。不同的社會格局之下,隱士表現(xiàn)出來的主要功用也是不同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責任編輯薛志清)

Changes of Social Functions of Hermit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Wei-Jin Period

WANG Jun-m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0,China)

Abstract:For different reasons,rulers often hold a tolerant and admiring attitude towards hermits.However,rulers of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social functions of hermi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hermits vary.In the Pre-Qin Period,hermits symbolize whether the government adheres to principles of right and truth.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country being unified,hermits are included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by the rulers and their political talents are able to be displayed.In the Wei-Jin Period,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is broken again and hermits,who are placed in the troubled world and have lost their political nature,are regarded as important by the rulers.At the same time,hermits’ social status is also showing a rising trend.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Wei-Jin Period,main social functions of hermits vary greatly.

Key words:the Pre-Qin Period;the Wei-Jin Period;hermit;social function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簡介:王軍敏(1991-),女,河南新鄉(xiāng)人,河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K 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2X(2016)02-0001-04

猜你喜歡
先秦隱士魏晉
隱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進步 盡管百般艱辛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9:00:00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尋訪竹林隱士
DOWN TO EARTH
隱士的文藝范兒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25
先秦“五正色”的數(shù)據(jù)參數(shù)分析
愛有別還是愛無別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30:53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10:11:44
類型學視野下先秦個體量詞初探
魏晉風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自贡市| 南涧| 湖北省| 兖州市| 湖州市| 盖州市| 时尚| 吴桥县| 离岛区| 潍坊市| 温宿县| 明水县| 资源县| 行唐县| 那坡县| 东兰县| 大足县| 武威市| 原平市| 太湖县| 芮城县| 锦屏县| 玉溪市| 布拖县| 榕江县| 浙江省| 安达市| 屏东县| 瑞丽市| 玛曲县| 凭祥市| 大洼县| 临澧县| 陕西省| 苏尼特左旗| 和龙市| 特克斯县| 汝城县| 天柱县| 宜宾县|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