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蓮芹 徐 軍
(1.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2.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5)
無黨派中青年人士政治參與和認同的調查與分析
——以武漢市為例
孫蓮芹1徐軍2
(1.武漢大學,湖北武漢430072;2.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15)
[摘要]本文在對武漢市部分無黨派中青年人士展開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其“政治身份的認同情況”、“政治參與的態(tài)度與情況”、“政治文化的認同情況”三方面進行匯總分析,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前無黨派中青年人士政治參與和認同的具體狀況。
[關鍵詞]無黨派中青年政治參與政治認同武漢市
“無黨派人士”在中國具有特定的含義,按《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條例(試行)》界定,它是指沒有參加任何政黨、有參政議政愿望和能力、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稐l例》還明確指出,無黨派人士可以參照民主黨派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xié)商這些職能,這就是說“無黨派人士”是在政黨制度范疇內使用的一個特定稱謂,并不是一般的無黨派群眾?,F(xiàn)在,無黨派人士已成為人民政協(xié)的重要界別、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但是現(xiàn)實中很少有人對無黨派人士政治認同和政治參與狀況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在此,筆者擬以武漢市為例,對無黨派中青年人士政治認同和政治參與狀況做一調查與分析,為黨政部門有針對性地進行無黨派中青年人士的工作提供借鑒。
本次調研是配合2015年在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舉辦的全市無黨派中青年人士培訓班而進行的。這個培訓班學員全部是由中共武漢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在全市各區(qū)及各行業(yè)按一定標準遴選出來的,共有45人,男女基本上各占一半,年齡以35~54歲之間為主(占73.3%),全部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占46.7%,有出國經歷的為28.9%,體制內的占80%以上,可以說基本能夠代表武漢市無黨派中青年人士狀況。在這個班上,專門開設了“無黨派人士優(yōu)良傳統(tǒng)”等課程及現(xiàn)場教學。教學期間,我們發(fā)放了這套由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研究”課題組設計、經筆者修改定稿的調查問卷,每名學員都認真回答,回收率100%,可以說問卷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政治參與狀況。
本次調查共有36個問題,除了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外,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對自己政治身份的認同情況,二是政治參與的情況與態(tài)度,三是政治認同情況。我們對其數據進行了匯總。
一、政治身份的認同情況
在這方面,我們設計了十一個問題,包括年輕時是否加入過少先隊、共青團,是否有過加入中國共產黨或民主黨派愿望,最看重的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無黨派人士,最認同的無黨派傳統(tǒng),無黨派人士應具備的條件等,通過對回答的數據匯總,我們可以形成以下初步認識:
1、年輕時絕大多數人政治上都追求進步。這從有95.6%的人加入過少先隊、97.8%的人加入過共青團就可看出,反映出在人生起點上他們與中國共產黨黨員并沒有多大區(qū)別,這是因為他們都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人生起步階段都受著同樣的政治生態(tài)的熏陶,這也為他們成年后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奠定了一定基礎。
2、對于是否有過加入政黨的愿望則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待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認識的差異上:從來沒想過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比例為37.8%,而從來沒想過要加入民主黨派的為51.1%;對于中國共產黨,“寫過申請,但沒有加入”的占24.4%,同一問題,對于民主黨派只有2.2%。顯然,盡管他們是無黨派人士,但多數人曾有過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愿望,這就為思想上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奠定了初步基礎,而我們通??偘褵o黨派人士作為民主黨派的后備軍,至少在無黨派人士自身來看,并沒有很堅實的思想基礎。
3、他們不加入政黨的原因主要是認為不受組織的限制可以更好發(fā)展。調查顯示,44.4%的人認為在黨派之外更有利于自身發(fā)展,35.6%的人不愿意受到黨派黨章的束縛,24.4%的人認為在黨派之外能更好地開展政治活動,13.3%的人認為黨派的政治理念與自身的政治理念不符合(本題可多選)。從中可以看出,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愿意在政黨這種嚴密的組織形式之外參加政治生活,在多黨合作制度框架內設置“無黨派人士”這一組成部分和人民政協(xié)組成界別中設置“無黨派人士”這一界別非常有必要。
4、他們最欣賞的無黨派代表人士是那種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擔當精神和獨立個性的社會活動家和科學家。這從他們最敬佩的歷史上無黨派人士是張奚若(占57.8%)、最能代表無黨派人士形象的當代無黨派人士是袁隆平(占37.8%)可以看出,排在第二位的是馬寅初和崔永元(兩者分別占17.8%、28.9%)。還從他們最認同的無黨派人士的傳統(tǒng)亦看出,有88.9%選的是“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75.6%選的是“獨立的個性批判的精神和較強的公共性”,57.8%選的是“自覺擁護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諍友”,44.4%選的是“為民主而奮斗”,24.4%選的是“擁護社會主義”(本題可多選)。
5、當代無黨派人士的基本特點是“有較強參政議政能力和意愿”和“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數據表明,無黨派人士除了無黨無派,其他應具備的條件中,選擇“有較強參政議政能力和意愿”和“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的各占88.9%,選擇“在業(yè)內是領軍人物”的占60.0%,而選擇“已作出政治安排或實職安排或社會安排”的只占15.6%(本題可多選)。而2007年中央組織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家人事部《關于“無黨派人士”政治面貌規(guī)范使用的意見》指出,做了安排是界定無黨派人士的基本條件之一,顯然,無黨派人士對自身的認同與組織上的認同是存在差異的,這也提醒我們不能簡單以是否做了實職、政治或社會安排為界定“無黨派人士”的標準。
6、他們普遍認為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無黨派人士的地位并不高。這可以從下述兩個問題的回答中看出:一是“黨和政府對無黨派人士的重視程度”,33.3%的成員選擇了重視,37.8%的成員認為一般,13.3%的成員認為不重視,還有13.3%的成員認為說不清。二是“無黨派人士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55.6%的成員認為處于弱勢地位,只有6.7%的成員認為處于優(yōu)勢地位,有35.6%的成員認為說不清。
二、政治參與的情況與態(tài)度
在這方面,我們設計了十二個問題,包括表達政治訴求的主要方式、政治參與有效途徑、參加黨際協(xié)商的頻率、對參政議政的態(tài)度及代表性、對黨外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的態(tài)度等。通過對回答的數據匯總,我們可以形成以下初步認識:
1、對政治參與途徑或方式的認識比較分散。這從下述兩個問題可以看出:一是“表達政治訴求的主要方式”,有37.8%的是“找有關單位和領導當面反映”,26.7%的是“爭取成為人大代表或政協(xié)委員”,“直接給有關部門提交書面建議”和“在網絡上發(fā)聲”各占了22.2%,有13.3%的選擇“加入某個社會組織”,還有11.1%的人選擇了其他(本題可多選),沒有一個選項超過40%。二是“政治參與最有效渠道”,有20%的成員認為是建言獻策,17.8%的成員認為是擔任政府部門的實職,13.3%的成員認為是在本單位發(fā)揮作用,13.3%的成員認為是政協(xié),4.4%的成員認為是人大,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甚至沒有一個超過20%,顯然在如何有效進行政治參與上,我市無黨派中青年人士并沒有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也反映出目前我國這些政治參與方式在他們心中并未形成很高的認同度。
2、他們參加政黨協(xié)商的實踐并不多。盡管這批學員是各級統(tǒng)戰(zhàn)部遴選出來的全市無黨派中青年人士,但他們參與政黨協(xié)商的機會并不多,從對“參加所在地區(qū)主要領導人主持的座談會或民主協(xié)商會的次數”這一問題的回答來看,有6.7%的成員參加了3次以上,6.7%的成員參加過2次,22.2%的成員參加過1次,有62.2%的成員一次也沒參加過,這可能與他們在全市無黨派人士中的地位有關,他們主要是中青年人士,是作為后備人才培養(yǎng),而能夠代表無黨派經常參加政黨協(xié)商的往往是少數代表人士,如何有效擴大無黨派人士在政黨協(xié)商中的參與面是各級統(tǒng)戰(zhàn)部門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對參政議政存在矛盾的期待。這可從以下兩個問題的回答看出:一是“對安排的期待”,有8.9%的成員希望是政治安排,17.8%的成員希望是實職安排,有20%的成員希望是社會安排,也有46.7%的成員表示無所謂,還有6.7%的未填,統(tǒng)計得出,只有不到1/2的學員希望得到安排,似乎反映出其政治參與訴求不夠強烈。二是“在撰寫議案和提案時是否會做專門的調查研究”,結果86.7%的成員會做專門的調查研究,11.1%的成員視情況而定,沒有成員選“不會做調查研究”。這說明,一旦真的給他們參政議政舞臺,他們是會認真對待的。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矛盾的狀況,筆者認為可能同無黨派中青年人士獨特的個性有關,他們一般在本行業(yè)是行家里手,在本單位是業(yè)務骨干甚至是專業(yè)負責人,這決定了他們多少有點恃才傲物,也就是知識分子的清高,不會為了追求安排頭銜而放棄自己的自尊和責任,如果黨和政府部門禮賢下士,他們也會“士為知己者死”,用心做事。
4、對自身政治參與代表性持比較肯定的認知。這一點可以從下述兩個問題看出:一是“如果您作為人大代表或者政協(xié)委員,您是否有相對穩(wěn)定的聯(lián)系群眾”,結果有53.3%的成員回答有,回答“沒有”的占17.8%,“說不清”的占22.2%,顯然多數人認為自己是有相對穩(wěn)定的聯(lián)系群眾的。二是“如果您作為人大代表或者政協(xié)委員,自己所寫議案或者提案是否反映了某個特定群眾群體的利益訴求”,結果有82.2%的成員回答“是”。這一點顯然與我們通常的認識有較大出入。通常認為:無黨派人士由于沒有自身組織載體,呈現(xiàn)出個體化、分散性,不太清楚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群體,或者更深一步說,并不太清楚自己的社會基礎,但本次問卷的回答卻給了我們相反的認識,因此對于無黨派人士代表性問題的認識需要重新評估。
5、他們政治參與更關注公共利益而不是特定群體利益。這一點可從“如果您作為人大代表或者政協(xié)委員,更關注特定群體和界別的利益訴求還是公共事務”這一問題看出:有64.4%的成員更關注公共事務,只有20%的成員關注特定群體和界別的利益訴求,另有6.7%為“說不清”,沒有填的占8.9%,反映出這批無黨派中青年人士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特點,這恐怕也是不同于其他社會群體在政治參與中表現(xiàn)的一個重要方面。
6、對黨外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的認知存在矛盾的情況。黨外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以下簡稱“知聯(lián)會”)是目前比較公認的最適宜開展無黨派人士工作的平臺,也是無黨派人士實現(xiàn)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這次調查中我們把它作為一個重點,想重點了解一下這批無黨派中青年人士對其的態(tài)度,并設計了四個問題,但回答結果卻呈現(xiàn)出比較矛盾的狀況。一是“是否參加黨外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結果66.7%的成員沒有參加,只有33.3%的成員參加。武漢知聯(lián)會早在1988年成立,各區(qū)知聯(lián)會成立一般也有十多年歷史,一直以來是開展無黨派人士工作的主渠道,但就是這次全市各級統(tǒng)戰(zhàn)部門遴選出來的無黨派中青年人士中,竟有三分之二的人不是知聯(lián)會成員,反映出知聯(lián)會在無黨派人士中間,至少是中青年人士中認同度還不是很高。二是“參加知聯(lián)會的活動狀況”,只有8.9%的成員每次活動都積極參加,28.9%的成員大多數活動都參加,33.3%的成員認為瞎耽誤時間,15.6%的成員完全不參加,還有13.3%的成員沒填,反映出這批無黨派中青年人士對參加知聯(lián)會的活動并不積極。三是“成立黨外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是否有意義、是否能在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有37.8%的成員認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發(fā)揮很大作用”,44.4%的成員認為“有意義,可以發(fā)揮一定作用”,17.8%的成員認為“有一點意義,但作用不大”,顯然盡管目前他們對知聯(lián)會認同度不高,但還是寄予了很大期望,這一點可以從第四個問題得到佐證。四是“對黨外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的認識”,有80.0%的人認為“有利于無黨派人士之間交流感情”,75.6%的人認為“為無黨派人士建言獻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認為“加強了中國共產黨與無黨派人士的聯(lián)系”和“使無黨派人士與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交流搭建了橋梁”的各占了62.2%(本題可多選),只有2.2%的人認為“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用”。
三、政治文化的認同情況
在這一方面,設計了七個問題,包括對多黨合作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斗爭等的認知情況。通過對回答的數據匯總,我們可以形成以下初步認識:
1、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了解不多,認識也不深刻。這可從以下兩個問題看出:一是“對多黨合作制度的了解程度”, 60.0%的成員一般了解,只有28.9%的成員非常了解,8.9%的成員表示不了解,2.2%的成員認為說不清。這一方面說明無黨派成員對我國政黨制度有基本了解,但“非常了解”只占不到1/3,對于這批將來有可能成為無黨派各級班子的接班人來說,這種比例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針對性教育。二是“對多黨合作制的認識”,64.4%的人認為這是一項政治參與制度,48.9%的人認為這是一項具有鮮明特點和突出優(yōu)勢的制度,37.8%的人認為這是一項政黨制度,26.7%的人認為這是一項復合型政治制度,20.0%的人認為制度雖然好但是實際作用不大,認為這項制度在中國沒有法律地位的和說不清的各占2.2%(本題可多選)。這很可能是因為無黨派人士沒有組織載體,缺少經常性的政治學習,也同前題所反映的較少實際參與政治協(xié)商經驗有關。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多數還是清晰的,也存在模糊一面。這一點可從以下三個問題看出: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認識,有51.1%的成員認為是社會主義,33.3%的成員認為是不完全的社會主義,認為和資本主義沒有區(qū)別的占2.2%,說不清和沒有填的各占6.7%,沒有人認為“還不如資本主義”,這一方面反映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學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認識比較清楚,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還有近一半的人認識模糊。二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認為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必經的發(fā)展階段的占57.8%,認為是特指中國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情況下進入社會主義必經階段的占55.6%,認為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占31.1%,認為是到2049年中國將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占20.0%,說不明白的占8.9%(本題可多選)。這一結果與第一個問題相似,反映出這批無黨派中青年人士對我國當前社會性質的認識模糊。三是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識,68.9%的學員認為社會主義價值觀對于解決當下存在的道德滑坡問題有極強的針對性,51.1%的人認為其內涵還需要進一步凝練,33.3%的人認為從價值層面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區(qū)別,還有2.2%的人認為說不清(本題可多選)。
3、對中國共產黨的態(tài)度總體上是比較支持和認同的。這可從下述兩個問題看出:一是如何看待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斗爭,有71.2%表示完全支持,66.7%的人認為反腐斗爭應該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只有17.8%的人認為很有必要但結果難說,認為是“選擇性反腐”的僅占6.7%(本題可多選)。二是完全認同的命題,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的占75.6%,“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占64.4%,“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和“各民主黨派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占51.1%(本題可多選)。
四、結語
無黨派中青年人士一般都有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共事、同心同德的良好基礎,在基本政治認知上,大多數人仍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當前社會性質及發(fā)展階段有較為正確的認知,完全支持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斗爭,體現(xiàn)出可貴的政治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對武漢市無黨派中青年人士的政治底色應有充分自信。當然在看到他們政治認同主流一面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對我國當前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態(tài)認識不深刻,這十分不利于他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正確地發(fā)揮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作用,需要各級中共黨委特別是統(tǒng)戰(zhàn)部門有針對性地組織他們開展政治培訓和實踐鍛煉。
無黨派人士由于沒有如民主黨派、工商聯(lián)那樣自上而下成體系的組織載體,除了少數代表性人士外,一般無黨派人士很難得到像政治、實職安排那樣的參政議政的渠道和機會,這極大地挫傷了他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提示我們,對于無黨派人士的界定,應該在舊有規(guī)定基礎上多方面具體化考慮。否則,既不利于無黨派人士身份的認同,也不利于無黨派人士隊伍建設,更不利于多黨合作制度的堅持和完善。另外,還要增強知聯(lián)會在無黨派人士中的認同度。
此外,無黨派人士與民主黨派關系問題也長期被各級統(tǒng)戰(zhàn)部門所忽視。目前,在全國比較普遍的看法和做法是將無黨派人士作為民主黨派的后備軍,無黨派人士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往往被輸送到民主黨派擔任一級組織的負責人或骨干成員,這在民主黨派組織不夠健全的時期作為過渡辦法未嘗不可,但現(xiàn)在我國民主黨派普遍已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組織體系,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結構的變化,在中國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確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希望以非政黨成員身份參與政治生活的人員和群體,隨著人們自主意識、獨立意識、競爭意識不斷增強,“無黨派”為這部分人員和群體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很好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要繼續(xù)執(zhí)行“無黨派人士作為民主黨派后備軍”的政策值得重新考慮。相對獨立地保持一支無黨派人士骨干隊伍并長期穩(wěn)定下來,或許更有利于樹立無黨派人士旗幟人物、更有利于中國政治生態(tài)平衡和諧、更有利于增強中國政黨制度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責任編輯:胡小燕
[收稿日期]2015-11-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研究”(11zd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1.孫蓮芹(1991—),女,山東濱州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2.徐軍(1968—),男,湖北武漢人,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法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803(2016)02-0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