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夕峰
(浙江農林大學 法政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釋明權研究
徐夕峰
(浙江農林大學 法政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隨著最高法《關于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的頒布,釋明權引入了我國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之中。為了彌補當事人主義的不足、保證當事人訴訟地位的平等和提高司法效率,釋明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目前我國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釋明權的行使仍然存在著適用范圍和尺度限制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擴大釋明權的適用范圍,嚴格規(guī)范釋明權的使用限度。
釋明權;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訴訟請求;適用范圍
釋明權,是大陸法系國家有關民事訴訟制度中的相關概念,是一種以當事人主義的實施為前提的帶有強烈職權主義色彩的權力[1]。德國、日本以及法國的民事訴訟法對于釋明權均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然而在我國2012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中對于釋明權問題仍然未作明確規(guī)定,目前我國有關釋明權的規(guī)定更多體現在兩高頒布的司法解釋中。
關于釋明權的定義,學界尚有諸多爭論,通說認為:釋明權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和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的情況下,法院應對當事人進行詢問、提醒,啟發(fā)當事人把不正確的予以澄清,把不充分的予以補充,把不適當的予以排除、更正[2]。釋明權的作用在于彌補當事人主義的不足,保證當事人訴訟地位的平等和司法效率的提高。
隨著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于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 (以下簡稱《解釋》),在我國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中正式引入了釋明權的概念,在環(huán)境資源案件中,法院合理、適度使用釋明權將有利于查清環(huán)境案件事實,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共環(huán)境利益。
目前我國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采取的是當事人主義。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原被告的地位并不完全平等,涉及公共環(huán)境利益的情況下,過度強調原被告的平等地位并不能起到維護公共環(huán)境利益。雖然不能為了追求結果公正而忽視程序公正,但適度引入環(huán)境釋明權將有利于維護環(huán)境公共利益,實現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目的。因此《解釋》第九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
環(huán)境釋明權的提起有著嚴格的限定條件。必須是在原告遺忘請求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與保護和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公共環(huán)境利益的終極目標緊密相關的訴訟請求時,法院方可行使釋明權。反之如果原告已經提出了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的請求或者僅僅是沒有提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與保護和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公共環(huán)境利益的終極目標沒有緊密聯系的訴訟請求時,法院則沒有必要行使釋明權向原告釋明。
當然也有學者對于環(huán)境釋明權持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即便是為了追求保護和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社會公共環(huán)境利益,法院仍然需要嚴格秉持當事人主義的裁判中立原則,對于遺漏的訴訟請求仍需采取不告不理原則,以此來追求裁判程序的程序正義[3];還有觀點認為,隨著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對于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已有嚴格規(guī)定,目前有權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均是具備豐富專業(yè)相關性知識的機關和社會組織,傳統(tǒng)的訴訟地位不平等現象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法院如果仍然行使環(huán)境釋明權予以干預是否存在畫蛇添足之嫌?
在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法院仍有義務行使釋明權,原因在于:一是環(huán)境資源案件高度的專業(yè)技術性,雖然隨著新法規(guī)的出臺,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要求更嚴格,相對于以往的原告其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性、豐富性更強,但人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這些機關和組織并非專業(yè)的環(huán)境法律人士,對于環(huán)境案件的法律技術性并不能全面了解,且我國公益訴訟的發(fā)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于訴訟目的、程序規(guī)則等的理解尚不充分,如果出現原告遺漏訴訟請求,法院無法通過行使釋明權來進行必要的引導和控制,則可能出現訴訟請求偏離公益訴訟的初衷,導致環(huán)境公共利益無法得到充分保護。二是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具有不特定性,針對同一環(huán)境案件,有權提起的原告不止一個,如果原告在提起公益訴訟時遺漏訴訟請求,導致訴訟請求不充分、不全面,未能達到環(huán)境公共利益保護之目的,將可能產生其他機關和社會組織針對同一環(huán)境案件重復起訴的局面,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浪費司法資源,影響訴訟效率,同時對被告來說,其責任始終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影響其他民事活動的正常開展。三是相對于被告而言,提起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有關機關和社會組織通常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在資金、專業(yè)知識相對缺乏的背景下,其訴訟能力明顯弱于被告,如果法院通過行使釋明權,使得原告的訴訟請求更加全面、合理、充分,將更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公共利益。
誠然,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不能絕對排除原告僅關心賠償金額,以此作為噱頭炒作,而忽視主張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目的就在于保護和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社會公共環(huán)境利益[4]?;谀康?,法院如果發(fā)現原告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行使釋明權督促原告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綜上,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程序中引入釋明權有利于訴訟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可以更好地保護和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社會公共環(huán)境利益。
2.1 釋明權的范圍問題
一是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行使釋明權有著嚴格的限制條件,即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才有權行使釋明權?!督忉尅分袑Α霸嫣岢龅脑V訟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認為是原告遺漏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中關于責任承擔方式有六種,分別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和賠禮道歉,原告可以在這種六種責任承擔方式里選擇其中一種、幾種或者全部。《解釋》沒有對其中哪幾種責任承擔方式屬于“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作出詳細列舉。
二是《解釋》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該條規(guī)定運用的是“可以”,而不是“應當”。法院在發(fā)現原告的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是否也可以不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此處的“可以”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或權利義務一體也存在爭議。如果將其理解為義務或者權利義務一體,則此處的“可以”則是法院必須履行的某種義務,即發(fā)現原告的請求不足以保護的情況下,應當向其釋明。司法實踐中,如果原告在起訴時未能提出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法院也未能行使釋明權向其告知,一審結束之后,原告是否可以以程序違法為由,以法院“未能向其釋明可以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提起上訴也將成為一個爭論的問題。
三是法院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行使釋明權,其內容限定為訴訟請求不全面、不充分。按傳統(tǒng)的釋明權的研究,需要法官行使釋明權的事項主要包括:(1)訴訟請求不清楚或者不足以使受到侵害的公共利益得到充分保障;(2)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者訴訟行為明顯不當的,需要變更;(3)舉證責任和訴訟結果;(4)當事人的權利處分行為;(5)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問題[5]。目前環(huán)境案件中使用釋明權的情況屬于第一類。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否可以適度擴大釋明權的適用范圍及如何擴大適用范圍成為環(huán)境釋明權有待解決的問題。
2.2 釋明權的尺度問題
法院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行使釋明權,保護了原告的訴訟權利,對于被告來說是一種相對損失,加重了被告的訴訟負擔和責任承擔的不確定性。雖然是涉及環(huán)境公共利益的訴訟,但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必須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不能因為被告之前的污染行為,就過度行使釋明權,侵犯被告合法的訴訟權利。對于原告沒有提出的訴訟請求,法院可以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如果原告仍然拒絕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法院是否可以裁定駁回起訴,還是按照原來的訴訟請求予以裁判,法律未作規(guī)定。甚至出現如果一審裁判是基于原告在拒不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下作出的,那么其他機關和社會組織是否可以就遺漏的訴訟請求而提出新的公益訴訟,這也是釋明權尺度問題所引發(fā)的思考。關于濫用、過度使用、違法使用釋明權的行為,是否可以提起上訴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1 擴大釋明權的適用范圍
3.1.1 嚴格規(guī)定釋明權的提起條件
釋明權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提起條件是原告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回歸到我國民訴制度中的六種責任承擔方式上來,究竟哪幾種符合上述條件。“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請求必須要符合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終極目標即保護和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社會公共利益[3]。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目的不僅在于彌補環(huán)境污染對周邊環(huán)境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被告采取措施,減少或停止其行為對周邊環(huán)境的污染,恢復污染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大限度消除其行為對公共環(huán)境的危險。因此,立法應當明確“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中具體的責任承擔方式,只有當原告遺忘“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清除危險、恢復原狀”這四種訴訟請求時,法院才有權向其釋明。如果原告已經提出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的訴訟請求,而沒有提出賠償損失或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則法院沒有必要行使釋明權。
3.1.2 法院依法不履行釋明權時,原告有權提起上訴
《解釋》規(guī)定人民法院可以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對于其中的“可以”應理解為“應當”,即釋明權是法院的一種義務,不可輕易放棄。當出現條文中所述的“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時,人民法院必須向當事人釋明有權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如果出于疏忽,法院未向當事人釋明,一審裁判結束之后,原告當事人有權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以此來尋求權利救濟[6]。制定如此嚴苛的規(guī)定,是為了約束法院和雙方當事人,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3.1.3 擴大釋明權的使用范圍
目前《解釋》關于釋明權的規(guī)定,僅針對的是遺漏訴訟請求的情況,即訴訟請求不清楚或者不足以使受到侵害的公共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這類情況。應當適度擴大釋明權的內容范圍,如上文提到的“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者訴訟行為明顯不當的,需要變更”,法院可以向其釋明變更。例如被告的污染行為已于上半年結束,原告仍提出停止侵害的請求,人民法院有權告知其變更;再例如上文提到的“舉證責任和訴訟結果”,如果原告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缺乏對某一問題的研究,導致其可能承擔原本應該勝訴但可能面臨敗訴風險時,法官有義務通過釋明來確保當事人對相關事實作出充分的陳述并提供充分的證據加以證明。關于其他幾點適用情況,可以參考《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定》有關條文。
3.2 嚴格規(guī)定釋明權的限度
法院進行釋明,在某一程度內是義務,在該程度以上便成為權限,超過一定限度時則為違法[7]。法院在行使釋明權時,必須秉持審慎的態(tài)度,嚴格把握行使的條件和時機,當出現當事人主張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時,必須向其解釋方便其明了,在此基礎之上,尊重原告的訴訟處分權,避免出現假借釋明權之名行對一方當事人的偏袒之實。在審理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平衡,對雙方當事人的訴訟能力的大小、是否有律師團隊等情況進行了解,以此來相應調整釋明權的行使。如果雙方當事人的訴訟能力相對平衡,原則上沒有行使釋明權的必要,以免浪費司法資源,拖緩訴訟效率。其次,如果原告當事人在法院釋明后仍不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的,應當尊重當事人的訴訟處分權,并告知其后果,此時不得以駁回起訴的方式結案,而是按照當事人的所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審理和判決,不能違反“不告不理”原則,不能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之外部分事項進行裁判,一審裁判之后原告當事人不得以其訴訟請求不全面、不充分為由申請上訴,其他機關和社會組織對于該環(huán)境案件以“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為由另行提起的訴訟應當予以立案。
[1]王春波.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法官釋明權[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8.
[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民事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3]最高人民法院環(huán)境資源審判庭.關于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4]裴惠玲,張建省,何鑫.論環(huán)境公益訴訟[J].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0(4):31-34.
[5]吳俊.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構造[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6):40-51.
[6]王永前.論法官釋明權的正當行使[J].山東審判: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07(4):77-80.
[7][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王亞新,劉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編輯:周利海)
A 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ation Right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Xu Xife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China)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supreme law On The Environmental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righ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party doctrine,to ensure the equality of litigant's lawsuit status and improve judicial efficiency,the interpretation right has the necessity of its existence.However,in current environmental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of China,the research of interpretation right has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scale.In the future,the research on interpretation right needs further expan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and strictly regulating the use of limits.
interpretation right,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lawsuit request,scope of application
D992.68
A
1008-813X(2016)06-0007-04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6.06.02
2016-10-27
徐夕峰(1992-),男,安徽涇縣人,浙江農林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環(huán)境資源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