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玲
安全觀與東盟氣候變化認知及政策*
季 玲
【內容提要】東南亞是世界上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qū)之一。作為東南亞重要的地區(qū)一體化組織,東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對基于物質條件與能力的解釋的補充,從觀念的影響出發(fā)可以為理解東盟氣候變化安全認知與應對政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由于地理暴露度與社會經(jīng)濟脆弱性,東盟面臨著高度的氣候變化風險。而東盟如何認知與應對氣候變化風險帶來的安全威脅,除了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外,還受到其綜合安全觀的框定作用。在綜合安全觀的影響下,東盟對氣候變化安全的認知與應對表現(xiàn)出三個特征,即將氣候變化安全詮釋為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采取多領域綜合性應對措施以及鼓勵多元化主體參與。目前,東盟的主導安全觀是以國家為中心的綜合安全觀,但隨著“人的安全”思想影響的增強,東盟氣候變化認知與應對正在發(fā)生微妙變化。
東盟;安全觀;綜合安全;人的安全;氣候變化;認知和應對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14年,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也是不均衡的,通常對各發(fā)展水平國家中的弱勢群體與社區(qū)影響更大。①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14綜合報告決策者摘要》,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5/syr/AR5_SYR_FINAL_SPM_zh.pdf,第13頁。東南亞地區(qū)由于獨特的近海地理位置與社會經(jīng)濟特征,被認為是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qū)之一。十多年來,學術界對東南亞地區(qū)氣候變化安全風險的認識逐漸深入。東盟的氣候變化政策也受到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東盟氣候變化政策的充分性與有效性提出質疑與批評的聲音也在增多。②Raman Letchumanan,“Is there an ASEAN policy on climate change?”ASEAN Secretairat,http://www2.lse.ac.uk/IDEAS/publications/reports/pdf/SR004/ASEC.pdf;Koh Kheng Lian and Lovleen Bhullar,“Governance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ASEAN Region,”Carbon and Climate Law Review,2011,http://www.ielrc.org/content/a1108.pdf,pp.82-90;Alfred Gerstl and Belinda Helmke,“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Climate Change:A Threat to National,Regime,and Human Security,”in Benny The Cheng Guan,ed.,Human Security:Securing East Asia’s Future,Springer Netherlands,2012,pp.135-156.東盟作為東南亞地區(qū)重要的一體化組織缺乏必需的協(xié)調能力和相應的物質與技術條件,常常被認為是東盟在氣候變化合作方面收效甚微的原因。
本文提出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理解東盟的氣候變化措施,認為除了物質因素外,對政策與行動產(chǎn)生影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觀念。因此,從東盟所遵從的安全觀入手去理解與解釋東盟的氣候變化政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風險指的是造成有價值的事物處于險境且結果不確定的可能性,通常表述為危害性事件或趨勢發(fā)生的概率乘以這些事件或趨勢發(fā)生造成的后果。③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與脆弱性》,第5頁,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5/wg2/ar5_wgII_ spm_zh.pdf。氣候變化風險的高低可以通過一些指標加以衡量。氣候變化安全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來評估各地的氣候變化風險,也就是繪制氣候變化風險地圖。④AD Sherbinin,“Climate change hotspots mapping:what have we learned?”Climate Change,Vol.123,No.1(March 2014),pp.23-27.早在2007年,非政府組織“國際警戒”(International Alert)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地理暴露度、社會經(jīng)濟脆弱性以及國家氣候適應能力是衡量一個地區(qū)氣候變化安全風險高低的三個重要指標。①J.Smith and J.Vivekananda,“A Climate of Conflict:The Links Between Climate Change,Peace and War,”London:International Alert,2007,http://internationalalert.org/sites/default/files/ ClimateChange_ClimateOfConflict_EN_2007_0.pdf.2014年IPCC發(fā)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報告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吸取了以往研究成果,將脆弱性和暴露度以及危害的相互作用三個變量作為風險評估的三個要素。本文選取兩個報告所共有的兩個指標,即地理暴露度與社會經(jīng)濟脆弱性,來評估東盟地區(qū)所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根據(jù)IPCC第二工作組報告,暴露度指的是“人員、生計、物種或生態(tài)系統(tǒng)、環(huán)境功能、服務與資源、基礎設施或經(jīng)濟、社會或文化資產(chǎn)有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的位置和環(huán)境”,脆弱性是指“易受不利影響的傾向或習性”。②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與脆弱性》,第5頁,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5/wg2/ar5_wgII_spm _zh.pdf。依據(jù)這兩個標準,東南亞可被列為世界上氣候變化風險最高的地區(qū)之一。
首先,從地理暴露度來看,東盟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屬于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量豐富,且多山地地形,擁有長達173 000千米的海岸線,占世界海岸線總長的約14%。③ASEAN Action Plan on Joint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Phnom Penh,Cambodia,October 18,2011,http://environment.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ANNEX-8-Lead-Countriesfor-ASEAN-Action-Plan-on-Joint-Response-to-Climate-Change-27-March-2013.pdf.氣溫偏高,平均溫度達20℃-27℃。這些地理與地質因素使得東南亞地區(qū)極易爆發(fā)各種氣候與自然災害,比如地震、臺風、火山爆發(fā)、洪水、干旱、高溫和海嘯等。進而,東盟國家的人口與生產(chǎn)活動多集中在沿海地區(qū)或河漫灘上。據(jù)統(tǒng)計,約有四億多人居住在沿海地區(qū)100千米以內。④David A.Raitzer,F(xiàn)rancesco Bosello,et al.,Southeast Asia and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Climate Stabilization,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5,p.7.一些國家的核心城市,比如曼谷、雅加達、馬尼拉和胡志明市等都是低洼沿海城市。一旦遭遇氣候變化的影響,東盟國家的社會經(jīng)濟與生計將會遭到大規(guī)模的嚴重損害。此外,東南亞地區(qū)熱帶雨林覆蓋率高,物種豐富多樣,沿海海域擁有世界上40%的珊瑚礁,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豐富多樣的珊瑚礁社區(qū),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草種群。但是熱帶雨林和這些豐富的物種對于氣候變化,尤其是氣溫和降雨具有非常高的脆弱性。由于東盟10個成員國地理臨近,河海相連,氣候變化風險極易跨越邊界,威脅整個地區(qū)。
其次,從脆弱性來看,東盟10國人口6.22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40人,①Selected basic ASEAN indicators,http://www.asean.org/storage/2015/09/selected_key_ indicators/table1_as_of_Aug_2015.pdf.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屬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qū)。東盟還是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qū),即使按照日生活費1.25美元的標準,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在老撾、柬埔寨、菲律賓就高達31%、28%和23%。如果以日生活費2美元的最新標準,東盟國家的貧困人口占比相當驚人,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均可達到一半左右。②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4,Jakarta:ASEAN Secretariat,p.218,http://www.asean. org/storage/images/2015/July/ASEAN-Yearbook/July%202015%20-%20ASEAN%20Statistical% 20Yearbook%202014.pdf.從社會與經(jīng)濟發(fā)展來看,盡管東盟國家正經(jīng)歷著較高的經(jīng)濟增長,但是東盟經(jīng)濟仍然高度依賴農業(yè)和自然資源,大量人口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在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的人口比例分別高達48.4%、38.9%、35.1%和32.2%。③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4,Jakarta:ASEAN Secretariat,p.218,http://www.asean. org/storage/images/2015/July/ASEAN-Yearbook/July%202015%20-%20ASEAN%20Statistical% 20Yearbook%202014.pdf.農業(yè)生產(chǎn)是高度氣候敏感產(chǎn)業(yè),氣溫升高、降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導致農作物不育或減產(chǎn)。此外,東南亞還面臨著較大的水資源壓力,在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近一半。④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4,Jakarta:ASEAN Secretariat,p.218,http://www.asean. org/storage/images/2015/July/ASEAN-Yearbook/July%202015%20-%20ASEAN%20Statistical% 20Yearbook%202014.pdf.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東南亞地區(qū)水資源的需求量還將持續(xù)增大。如果氣候變化持續(xù)發(fā)展,預計到2050年,整個東南亞將有1.8億人口面臨用水壓力。⑤Asian Development Bank,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n:A Regional Review,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9.人口高度密集、貧困人口居高不下、高度依賴農業(yè)生產(chǎn)以及水資源壓力等使得東盟社會經(jīng)濟對氣候變化具有高度的脆弱性。
高度的地理暴露度和社會經(jīng)濟脆弱性意味著東南亞地區(qū)面臨著高度的氣候變化風險。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列舉了亞洲地區(qū)面臨的氣候變化關鍵風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河流、海岸帶和城市洪水增加,對基礎設施、生計和居住區(qū)造成大范圍破壞;與高溫相關的死亡風險上升;與干旱相關的水短缺和導致營養(yǎng)不良的糧食短缺。⑥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與脆弱性》,第21頁。所有這些風險在東南亞都存在。亞洲開發(fā)銀行2015年發(fā)布的《東南亞與全球氣候穩(wěn)定經(jīng)濟學報告》刷新了氣候變化對東南亞地區(qū)影響的程度。報告預計,在“一如既往”(business as usual)的排放模式下,氣候變化對東南亞地區(qū)的影響要比之前的估計更為嚴重,農業(yè)、旅游業(yè)、能源需求、勞動生產(chǎn)力、自然災害、健康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將遭受巨大損失,到2100年,東南亞國家的國內生產(chǎn)總值將會減少11%,比之前的預計增加了60%。①Asian Development Bank,Southeast Asia and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Climate Stabilization,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5,p.xix.
高度風險無疑會帶來嚴重的安全威脅。但是這些風險會給“誰”帶來安全威脅,帶來“什么”安全威脅以及應該采取何種應對路徑與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決策者對氣候變化風險的認知與安全威脅的判斷。因此,東盟如何框定氣候變化安全問題,是影響其決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觀察者們理解和評估東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出發(fā)點。
氣候變化風險只有轉變?yōu)榘踩珕栴}后才會得到?jīng)Q策者的關注,這實際上是氣候變化被安全化的過程。最初,氣候變化只是個科學議題,并沒有得到?jīng)Q策者的關注。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及其風險認識的加深,氣候變化開始被當做一個事關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問題,甚至被列為引發(fā)人類災難的第二大原因。②“Doomsday Clock Moves Two Minutes Closer To Midnight,”January 22,2015,http://www. npr.org/sections/thetwo-way/2015/01/22/379190304/the-doomsday-clock-moves-2-minutes-closer-tomidnight.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和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再次強調了氣候變化與人類和平及安全之間的關聯(lián)。聯(lián)合國安理會也分別在2007年與2010年兩次就氣候變化安全問題舉行了辯論,成功地將氣候變化問題推向政治與安全領域,催生了氣候變化安全研究議程。③Dan Smith and Janani Vivekananda,A Climate of Conflict:The Links between Climate Change,Peace and War,London:International Alert,2007;Gorden R.Sullivan,et al.,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CNA Corporation,2007;Kurt M.Campbell,J Gulledge,JR Mcneill,et al.,The Age of Consequences:The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Washington,D.C.: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7.
早期氣候變化安全研究的基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即闡明全球變暖的物理后果,比如降雨模式的改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等,再根據(jù)已觀測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情景模擬,預測這些物理后果可能產(chǎn)生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的“后果的后果”(consequences of consequences)。①Dan Smith and Janani Vivekananda,A Climate of Conflict:The Links between Climate Change,Peace and War,London:International Alert,2007,p.10.研究總體認為,氣候變化不僅會放大現(xiàn)有的安全風險,還將引發(fā)新的安全威脅。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系統(tǒng)總結了氣候變化風險集中的幾個領域,即水資源量與水質、物種變化、農作物產(chǎn)量、人類健康、生活設施等等。這些“后果的后果”對人類、國家乃至全球安全都帶來了程度不同的威脅,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安全風險。②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與脆弱性》,第6頁。
氣候變化安全化的過程涉及三個重要問題,即氣候變化風險會給誰帶來安全威脅、帶來什么樣的安全威脅以及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這三個問題也是氣候變化安全研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以2008年歐盟委員會高級代表為歐盟議會準備的關于氣候變化與國際安全的報告為例,報告所總結的氣候變化安全威脅有六個方面:其一,氣候變化會加劇國家和群體間對水、糧食等資源的爭奪;其二,對沿海城市和關鍵基礎設施帶來經(jīng)濟損失;其三,領土損失以及邊界爭端;其四,引發(fā)環(huán)境移民;其五,加劇脆弱或失敗國家的不穩(wěn)定,助長極端勢力;其五,加劇大國能源爭奪、增加核武器擴散的可能性;其六,氣候治理的失靈挑戰(zhàn)國際安全架構和多邊治理的合法性與有效性。③“Report to the European Council on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34,No.3(September 2008),pp.587-593.從該報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氣候變化安全研究的基本路徑,即以國家為分析主體,以國家之間的資源爭奪、領土沖突、邊界安全、政權穩(wěn)定乃至核武器擴散等傳統(tǒng)的政治與軍事安全為分析內容。這樣的研究結論往往也會導向以軍事手段為主的應對措施。
這種以國家為安全主體,側重于政治與傳統(tǒng)安全風險的氣候變化分析路徑也遭到一些學者的質疑與批評。首先,從研究主體來說,只探討氣候變化風險對民族國家的安全威脅是不充分的。氣候變化是個長期的、全球性的問題,其影響往往難以限定在一國邊界之內。其次,由于氣候變化影響的跨境特性,所帶來的安全威脅因此不具有“零和”性,相反具有“相互依賴性”,因此,國家間的爭奪乃至沖突不是應對氣候變化安全威脅的必然邏輯,通過合作獲得“共贏”的結果具有更高的可能性;更有一些學者指出,這種以國家安全為標的的分析路徑往往會以增加國家軍事反應能力作為應對策略,從而降低了其他國家的安全感,引發(fā)典型的“安全困境”,最終導致國家之間沖突的產(chǎn)生。氣候變化安全分析從而成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①Michael Brzoska,“The Securitiz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ower of Conceptions of Security,”Security and Peace,Vol.27,No.3(September 2009),pp.137-145.
實際上,我們很容易將這種以國家為安全主體、以政治與軍事威脅為內容的氣候變化安全分析路徑與傳統(tǒng)安全觀聯(lián)系起來。哥本哈根學派指出,安全實際是基于對威脅的認知與判定而產(chǎn)生的一種政治選擇與社會建構。這種對威脅的認知與判定就是安全觀。②[英]巴瑞·布贊、奧利·維夫、迪·懷爾德著:《新安全論》,朱寧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頁。氣候變化在安全化的過程中被框定為誰的安全、什么樣的安全,依賴觀察者對其所帶來的存在性威脅進行判斷,也就是依賴觀察者的安全觀。在自由主義者看來,觀念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對決策產(chǎn)生影響,即觀念可幫助界定利益,充當路線圖的作用;當存在著多種利益的競爭時,觀念能起到聚焦和粘合劑的作用;觀念還能轉化為制度,形成長期影響。③[美]朱迪斯·戈爾茨坦、羅伯特·基歐漢著:《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劉東國、于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因此,安全觀是氣候變化風險安全化的認知基礎,在理解氣候變化安全研究以及氣候變化決策的過程中,厘清觀察者或決策者的安全觀至關重要。
傳統(tǒng)安全觀是在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體系中產(chǎn)生的,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以軍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為主要內容,以確保國家生存為基本目標。④任衛(wèi)東:《傳統(tǒng)國家安全觀:界限、設定及其體系》,載《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第68頁。在主流的氣候變化安全研究中,傳統(tǒng)安全觀對分析路徑的影響充分地體現(xiàn)了觀念的作用:在氣候變化風險的諸多影響對象中,傳統(tǒng)的安全觀所繪制的認知路線圖是以國家安全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當氣候變化的其他安全威脅,比如人的健康、貧困、人身安全等與國家安全相沖突時,傳統(tǒng)的安全觀往往會將國家安全置于其他安全考慮之上。當前的國際體系仍是民族國家體系,國家仍然是國際體系中最重要的行為體,以國家為中心的傳統(tǒng)安全觀仍然具有很大的適用性。⑤石斌:《“人的安全”與國家安全》,載《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4年第2期,第85頁。不過,在氣候變化領域,僅僅建立在狹隘的傳統(tǒng)安全觀基礎之上是很難獲得對氣候變化安全的全面理解的。
鑒于傳統(tǒng)安全觀在理解氣候變化安全時所存在的明顯不足,一些研究者倡議以“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①Human security一詞有兩種譯法,一為“人類安全”,二為“人的安全”。從中文意思來看,人類安全更強調安全的整體性,而人的安全則更強調安全的個體性。本文從概念提出的文化背景出發(fā),選擇后一種翻譯方式。觀念來框定氣候變化安全,從而提出了不同的氣候變化安全研究路徑。1994年聯(lián)合國發(fā)布《人類發(fā)展報告》,首次提出“人的安全”概念作為對傳統(tǒng)的安全觀的反思。報告指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安全意味著保護他們免于疾病、饑餓、失業(yè)、犯罪、社會沖突、政治迫害和環(huán)境災難等威脅?!雹赨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New York,1994,p.22.報告列舉了“人的安全”的七個具體要素,即經(jīng)濟安全(基本收入有保障)、糧食安全(確保糧食供應充足)、健康安全(免于疾病和傳染)、環(huán)境安全(能夠獲得清潔水源、空氣和未退化的耕地)、人身安全(免遭人身暴力和威脅)、社群安全(保持文化特性)以及政治安全(基本人權和自由得到保護)。③U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New York,1994,pp. 23-25.實際上,所謂“人的安全”也就是“人的發(fā)展”問題。基于“人的安全”觀念,氣候變化安全得到完全不同的詮釋。個人、族群、社團等成為重要的安全主體,氣候變化對個人獲取水、糧食、穩(wěn)定居所、財富及發(fā)展的機會的威脅成為氣候變化安全分析的重要內容,提高社會和居民的抗御力④Lorraine Elliot,“Human Security,Climate Security and Social Resilience,”in Lorraine Elliot and Mely Caballero-Anthony,eds.,Human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3,pp.1-17.以及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性⑤Giorgos Kallis and Christos Zografos,“Hydro-climatic Change,Conflict and Security,”Climate Change,Vol.123,No.1(March 2014),pp.69-82.等等,則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途徑。
總之,氣候變化已經(jīng)成為安全研究的重要議題,也只有成為安全議題,氣候變化才能真正進入政治決策程序。如何認識氣候變化風險所帶來的安全威脅,不僅取決于觀察者或決策者的現(xiàn)實需求與物質條件,還會受到安全觀念的影響。因此,在理解東盟氣候變化政策之前,需要了解東盟國家所持有的獨特安全觀。
綜合安全觀是在東盟一體化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軍事安全觀,也不同于“人的安全”概念,是在吸收日本綜合安全概念的基礎上,結合東盟本土“國家抗御力”的概念而形成的。綜合安全觀是東盟安全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基石,也是理解與評估東盟氣候變化安全認知與政策的觀念基礎。
綜合安全的概念最初發(fā)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日本,其主要觀點是,要防止和應對諸如戰(zhàn)爭、能源危機、資源危機和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威脅,必須將經(jīng)濟、政治、軍事、外交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發(fā)揮其綜合作用。1980年7月,日本的《國家綜合安全報告》列舉了綜合安全的六個目標,其中包括保證能源安全、保證糧食安全以及應對重大地震。①J.W.M.Chapman,R.Drifte and I.T.M.Gow,Japan’s Quest for Comprehensive Security,London:Frances Printer,1983,p.xvii.可以看出,日本的綜合安全觀念超越了傳統(tǒng)安全觀的狹隘軍事安全思想,強調了對能源與糧食等經(jīng)濟問題的關注,但是對外在軍事威脅的防御仍然是核心要素,關注的安全主體仍然是國家。日本綜合安全的概念對東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東盟將之與發(fā)源于本土的“國家抗御力”(national resilience)概念結合起來,提出了東盟自身的綜合安全觀。
國家抗御力(national resilience)一詞是由印尼語“Ketahanan Nasional”翻譯而來的。受到內部獨立運動和社會經(jīng)濟脆弱性的影響,印尼軍政府上臺之后就提出了提高國家抗御力的戰(zhàn)略。②Ralf Emmers,Cooperative Security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ASEAN and the ARF,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Curzon,2003,p.18.蘇哈托指出,國家抗御力“涵蓋強化國家發(fā)展的所有組成要素,因此包括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和軍事各個領域內的抗御力。”③Nicholas Tarling,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Jakarta:Routledge2006,p.8.國家抗御力實際上是民族國家政府期望通過綜合手段促進國內穩(wěn)定,使得國家能夠抵御國內與國際的安全壓力,從而有助于實現(xiàn)東南亞的地區(qū)抗御能力。④Ralf Emmers,“Comprehensive Security and Resilience in Southeast Asia:ASEAN’s Approach to Terrorism,”The Pacific Review,Vol.22,No.2(July 2009),p.160.在國家中心與安全內容綜合性上面,東南亞的國家抗御力思想與日本的綜合安全觀極其相似,在某種程度上兩者是“完全等同的”。⑤陸建人:《東盟的新安全觀》,載《當代亞太》,1999年第9期,第3-7頁。其不同在于,東盟的國家抗御力思想是內向性的,“其基本假定是國家安全不僅僅在于免除外在軍事威脅,還在于國內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⑥P.Lizee and S.Peou,Cooperative Security and the Emerging Security Agenda in Southeast Asia: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es of Peace in Cambodia,YCISS Occasional Paper No.21,Toronto: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York University.因此,維護與促進國家內部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是東盟綜合安全觀的核心內容。
在印尼的推動下,1976年的《東盟協(xié)調一致宣言》正式確認增強國家抗御力是維護地區(qū)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手段,①ASEAN Vision 2020,Kuala Lumpur,December 15,1997,http://www.asean.org/news/item/ asean-vision-2020.2003年的《東盟協(xié)調一致第二宣言》明確指出綜合安全觀是東盟安全共同體建設的主要原則,2009年的《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藍圖》重申并闡明了綜合安全觀的含義及其與國家抗御力概念的關聯(lián):“為了建立一個具有凝聚力、和平和具有抗御力的政治安全共同體,東盟遵從綜合安全的原則。綜合安全超越傳統(tǒng)安全的要求,認為經(jīng)濟、社會文化以及發(fā)展的環(huán)境問題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對于地區(qū)和國家抗御力至關重要”。②ASEAN Political Security Community Blueprint 2009,Jakarta:ASEAN Secretariat,http:// www.asean.org/wp-content/uploads/images/archive/5187-18.pdf.
綜合安全觀的國家中心傾向是與東盟成員國的歷史經(jīng)歷與現(xiàn)實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東盟成員國多數(shù)都經(jīng)歷了被殖民的歷史,二戰(zhàn)結束后才相繼獲得國家獨立。各國非常珍視民族國家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建設民族國家、實現(xiàn)工業(yè)化仍是多數(shù)東盟國家的階段性發(fā)展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國家為中心的思想是非常盛行的。東盟建立后形成的第一套重要規(guī)范就包括“不干涉國家內政”,③[加]阿米塔·阿查亞:《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qū)秩序》,王正毅、馮懷信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正是這種國家中心安全觀的體現(xiàn)。冷戰(zhàn)后,東盟對不干涉原則的嚴格遵從往往使得地區(qū)安全治理效率低下,從而招致不少批評與質疑。不過,由于不干涉規(guī)范對維護國家自主與地區(qū)和平十分重要,東盟歷史上第一份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東盟憲章》再次確認“不干涉東盟成員國內政”為東盟的基本原則。
綜合安全觀具有顯著的東盟特色,與傳統(tǒng)安全觀和“人的安全”觀念既相互區(qū)別,又互有聯(lián)系。與傳統(tǒng)安全觀的相同之處是以國家為安全主體,較少關注個人、社群的安全。東盟最重要的安全目標始終是國家和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是與“人的安全”觀念的最主要區(qū)別。綜合安全觀與傳統(tǒng)安全觀的不同在于安全內容的綜合性、安全利益的非沖突性以及安全手段的漸進性與合作性。綜合安全觀不僅關注政治與軍事安全,還關注能源、糧食、環(huán)境等經(jīng)濟與社會安全,這與“人的安全”的核心關切有很大的融通之處。綜合安全觀強調安全利益的非沖突性,這是對傳統(tǒng)安全觀對安全利益做“零和”假定的重要突破,為通過合作手段應對安全威脅奠定了基礎,這又和“人的安全”實現(xiàn)路徑有相似之處。總之,具有東盟特色的綜合安全觀一直左右著東盟安全目標的確立、安全議程的設定以及安全手段的選擇,是認識與理解東盟應對氣候變化安全問題的一把鑰匙。
東盟綜合安全觀在堅持“國家中心”范式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的安全”觀念的影響,顯示出更多的“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趨勢。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和21世紀初的一系列恐怖襲擊、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危機以及印尼海嘯、颶風海燕、颶風納爾吉斯等極端天氣和災害的頻頻爆發(fā),深化了東盟對“人的安全”概念的認識。東盟開始越來越關注“人的安全”、人的發(fā)展以及社區(qū)與居民的抗御力的建設。“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東盟文件中。2008年《東盟憲章》在闡述東盟的目標時表示要建立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東盟;2013年的東盟防長會議的主題就是“共同保障人民與未來的安全”。2015年底在第27次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通過的《東盟共同體愿景2025》,明確了東盟共同體建設下一個十年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基于規(guī)則、以人為導向、以人為中心的東盟共同體”。①ASEAN Community Vision 2025,Jakarta:ASEAN Secretariat,http://www.asean.org/storage/ 2016/01/ASEAN-2025-Forging-Ahead-Together-2nd-Reprint-Dec-2015.pdf.“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勢必會對東盟“以國家為中心”的綜合安全觀念產(chǎn)生影響,“人的安全”理念也將會在東盟處理安全事務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
東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基于其對氣候變化安全威脅的認知。綜合安全觀是貫穿東盟安全合作進程的指導性原則,是東盟理解與框定氣候變化安全威脅的理論基礎。因此,通過綜合安全觀的視角去重新解讀東盟對氣候變化安全的認知及其采取的政策措施,為我們理解與評估東盟氣候變化政策的充分性與有效性提供了更為全面的依據(jù)。
東盟應對氣候變化始于對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1997年東盟成立30周年,發(fā)表了《東盟愿景2020》,確立了建設一個“清潔、綠色”東盟的目標,并決定“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來保證本地區(qū)的環(huán)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性以及人民生活的高品質”。②ASEAN Vision 2020,Kuala Lumpur,December 15,1997.為此,2003年10月,東盟領導人會議發(fā)表了《東盟協(xié)調一致第二宣言》,開啟了建設東盟共同體的進程。東盟共同體有三大支柱,即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東盟經(jīng)濟共同體以及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環(huán)境保護與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是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東盟環(huán)境部長會議負責環(huán)境與氣候變化相關合作措施的具體落實。隨著氣候變化問題由科學領域走進政治安全領域,尤其是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會議在印尼巴厘島的召開,氣候變化議題正式進入東盟一體化議程。從2007年開始,東盟就氣候變化發(fā)表了一系列聲明、宣言和決議,闡述了東盟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認識、立場以及應對措施。
東盟發(fā)表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文獻包括領導人會議通過的聯(lián)合宣言、關于全球氣候變化大會的聲明、共同體建設藍圖、環(huán)境部長會議決議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等等。其中比較重要的文獻包括:2007年第13屆東盟領導人會議發(fā)表的《東盟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宣言》①ASEAN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Singapore,November 20,2007,http:// environment.asean.org/asean-declaration-on-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與《關于第十三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各方會議及第三屆京都議定書成員國會議的東盟宣言》②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13th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FCC and the 3rdsession of the CMP to the Kyoto Protocol,Singapore,November 20,2007,http://environment. asean.org/asean-declaration-on-the-13th-session-of-the-conference-of-the-parties-to-the-unfccc-andthe-3rd-session-of-the-cmp-to-the-kyoto-protocol-2007/.及第三屆東亞峰會上發(fā)表的《關于氣候變化、能源和環(huán)境的新加坡宣言》。2009年東盟領導人通過的《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在第4部分第10條中(D10)詳細闡明了東盟應對氣候變化的戰(zhàn)略目標、原則與11條具體措施。重要的文獻還包括《東盟關于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聲明》(2010)、《東盟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2012)、《東盟關于氣候變化的共同聲明》(2014)、《關于東盟后2015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和氣候變化議程的宣言》(2015)以及《東盟共同體愿景2025》。③ASEAN Leaders’Statement on Joint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Ha Noi,April 9,2010.這些文獻為我們分析東盟氣候變化安全的認知和措施偏好提供了重要文本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文本分析,并結合對東盟氣候變化政策的觀察,本文從以下三個特點出發(fā)來理解東盟的氣候變化認知與政策。
(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綜合安全的一個重要假定就是國家安全不能僅僅依靠軍事力量,還需要通過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來實現(xiàn)。經(jīng)歷了金融危機后的經(jīng)濟動蕩對國家與政權穩(wěn)定的沖擊,東盟國家更加重視經(jīng)濟發(fā)展對國家安全的促進作用,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被認為是東盟國家的首要安全目標。因此,與氣候談判中的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一樣,在東盟看來,氣候變化首先是個發(fā)展問題,是在保護環(huán)境和資源永續(xù)前提下的發(fā)展,即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東盟認為,也只有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東盟憲章》規(guī)定東盟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使得地區(qū)環(huán)境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xù)、文化遺產(chǎn)保存以及人民的高質量生活得到保證”。①ASEAN Charter,http://www.asean.org/asean/asean-charter/.為此,任何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都必須是補充和增進發(fā)展中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xiàn)經(jīng)濟增長。②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13th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FCC and the 3rdsession of the CMP to the Kyoto Protocol,Singapore,November 20,2007.《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藍圖》進一步指出,氣候變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需要實現(xiàn)共贏協(xié)同,東盟國家需確保氣候變化計劃能最終促進建立一個經(jīng)濟繁盛、環(huán)境友好的東盟共同體?!稏|盟后2015環(huán)境可持續(xù)與氣候變化議程宣言》再次申明,要“繼續(xù)在經(jīng)濟增長、社會發(fā)展與環(huán)境可持續(xù)之間尋求平衡,同時為促進后2015發(fā)展議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實現(xiàn)付出更大的努力”。③Declaration on ASEAN Post-201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Agenda,Kuala Lumpur,Malaysia,November 21,2015,http://environment.asean.org/download/climate-change/agreement/Declaration-on-ASEAN-Post-2015-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and-Climate-Change-Agenda. pdf.
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概念中,發(fā)展是核心,保護環(huán)境、資源永續(xù)是前提。為了實現(xiàn)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東盟國家致力于發(fā)展低碳綠色經(jīng)濟,通過開發(fā)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使用節(jié)能減排新技術來降低經(jīng)濟發(fā)展所帶來的氣候與環(huán)境壓力。幾乎所有的東盟成員國都制定了相關計劃,甚至是通過立法來推進這項工作。比如柬埔寨的《可持續(xù)電力行動計劃2002-2012》,馬來西亞的《國家可持續(xù)能源政策與行動計劃(2010)》以及《可持續(xù)能源法(2011)》,印度尼西亞的《能源法》與《電力法》等。④Zhi Hua Lee,Sumathi Sethupathi,et al.,“An Overview on Global Warming in Southeast Asia:CO2 Emission Status,Efforts Done,and Barrier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Vol.28(December 2013),p.74.不過,由于技術、地理以及人力資源等原因,可再生能源與清潔技術的開發(fā)與使用非常有限。東盟國家能源結構中,化石燃料仍占絕對主導。對東盟國家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與人民生計是更為迫切的關切,為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該地區(qū)多數(shù)國家仍在采取鼓勵高水平排放的政策,如大規(guī)模的化石燃料補貼政策等。東南亞的溫室氣體排量正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50年,該地區(qū)將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地區(qū)之一。⑤Southeast Asia and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Climate Stabilization,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5,p.xix.
出于經(jīng)濟發(fā)展與氣候變化減緩之間的張力,東盟積極推動發(fā)達國家在減排方面做出表率,制定更有抱負的減排計劃。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東盟國家資金與技術缺乏的問題,東盟還反復敦促發(fā)達國家充分考慮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fā)達國家的具體需要和條件,向其提供充足的、可預期的以及持續(xù)的資金、技術轉移以及能力培訓,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強其適應能力,同時為其實現(xiàn)低排放經(jīng)濟發(fā)展路徑提供動力。①ASEAN Leaders’Statement on Joint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Ha Noi,April 9,2009.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政策對國際貿易造成沖擊,從而影響到東盟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東盟還敦促發(fā)達國家保證其現(xiàn)有的和未來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單邊政策與措施以及市場機制,不得對國際貿易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可持續(xù)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負面影響。②ASEAN Leaders’Statement on Joint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Ha Noi,April 9,2009.
氣候變化被詮釋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以發(fā)展問題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關切,東盟一直努力在經(jīng)濟發(fā)展與氣候變化減緩之間尋求平衡。這是目前東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主要認知基礎。這個認知是與東盟的綜合安全觀對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視相一致。在可預見的將來,東盟的氣候變化安全仍將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東盟氣候變化政策的成效仍要取決于是否能在氣候變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二)氣候變化與多領域合作
在東盟看來,氣候變化是個多維度、綜合性的安全問題,影響到幾乎所有的部門。東盟秘書處環(huán)境部門主任拉曼·雷祖馬南(Raman Letchumanan)博士總結了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諸多領域。第一,環(huán)境領域,氣候變化給東盟環(huán)境安全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表現(xiàn)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管理、沿海與海洋環(huán)境、森林火災與跨境煙霾等等。第二,農林業(yè),氣候變化威脅到糧食安全,引發(fā)森林退化等問題。第三,災害管理領域。極端天氣災害爆發(f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是東南亞地區(qū)最為嚴峻的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之一,減少災害風險也成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最直接措施。第四,人的健康領域,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與自然災害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疾病的爆發(fā),嚴重威脅到地區(qū)民眾的健康安全。第五,人類發(fā)展領域,氣候變化將給減貧、可持續(xù)生計、社會發(fā)展等等問題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第六,經(jīng)濟安全領域,氣候變化會影響經(jīng)濟生產(chǎn)與交易成本,改變產(chǎn)品、服務與市場,延緩GDP的增長等等。第七,能源安全領域,氣候變化為開發(fā)可再生能源、節(jié)能、大眾運輸與高效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八,政治安全領域,氣候變化已經(jīng)成為政治安全領域高度敏感的議題,往往引發(fā)政治辯論。③Raman Letchumanan,“Is there an ASEAN policy on climate change?”Jakarta:ASEAN Secretariat.
氣候變化的安全威脅是綜合性的,東盟強調要采取統(tǒng)一的、整體的框架來進行戰(zhàn)略決策,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多種挑戰(zhàn)。①Declaration on ASEAN Post-201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Agenda,Kuala Lumpur,Malaysia,November 21,2015.在環(huán)境領域,為了加強東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戰(zhàn)略協(xié)調、分享信息、建設能力以及轉移技術,東盟環(huán)境部長批準了東盟氣候變化計劃(ASEAN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ACCI),同時成立了東盟氣候變化工作組來實施ACCI。在該領域,東盟通過了一系列協(xié)議、行動計劃與具體項目,最具代表性的是《東盟跨境煙霾污染協(xié)議》《東盟水資源管理戰(zhàn)略行動計劃》《東盟環(huán)境教育行動計劃》以及《清涼東盟綠色首都計劃》《東盟遺產(chǎn)公園項目》《東盟環(huán)境可持續(xù)城市計劃》《東南亞地區(qū)泥炭森林可持續(xù)管理項目》《東南亞泥炭森林恢復與可持續(xù)使用項目》等。在災害管理領域,氣候變化被納入《東盟災害管理與緊急應對工作計劃2010-2015》中,具體措施涉及“預防與減緩”“風險評估、早期預警與監(jiān)控”“準備與應對”以及“恢復與復原”等。
能源安全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能源領域也因此成為東盟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政策實施的重點領域。2009年東盟能源部長會議通過了《東盟能源合作行動計劃2010-2015》,計劃在能源效率與節(jié)能、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潔煤炭技術三個方面開展區(qū)域合作。東盟設定了降低地區(qū)能源強度的目標,即到2015年地區(qū)能源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至少8%,到2015年實現(xiàn)地區(q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結構中占比達到15%的目標。交通部門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點部門,東盟與區(qū)域外國家合作,實施了一系列提高交通部門能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比如,東盟與日本建立了交通伙伴關系,實施了《東盟-日本關于交通部門環(huán)境改善的行動計劃》,其目標是要在東盟地區(qū)實現(xiàn)低碳、低污染的交通系統(tǒng);東盟還在德國的支持下實施了“陸上交通部門的能源效率與氣候變化減緩”項目以及“東盟航空交通聯(lián)合計劃”等等。
近幾年,隨著“以人為本”影響的加深,人的安全理念受到重視,東盟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中以人的安全為導向的措施開始增多。2014年的《東盟關于氣候變化的共同聲明》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轉移,除了強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外,更多地開始關注低碳社會、電力缺乏、糧食安全、森林退化以及可持續(xù)生計等問題。在列舉的多項政策倡議中,出現(xiàn)了多個以人的安全為導向的措施,比如實施損失與損害機制、開展作物保險等措施,同時還呼吁發(fā)達國家向缺電的貧窮社區(qū)提供幫助,以盡快使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供應。①ASEAN Joint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 2014,Nay Pyi Taw,November 12,2014,http:// environment.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ASEAN-Joint-Statement-on-Climate-Change-2014. pdf.可以預見,隨著東盟建設“以人為導向”“以人為中心”的共同體進程的全面展開,類似的關注個人抗御能力的合作措施將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有成效。
(三)氣候變化與多主體參與
與傳統(tǒng)安全觀不同,綜合安全與人的安全都強調安全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安全威脅方面,東盟對參與主體采取了開放的態(tài)度,鼓勵地方政府、私營部門、非政府組織以及社區(qū)共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安全風險。②2009 Blueprint on the 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Jakarta:ASEAN Secretariat,http:// cil.nus.edu.sg/rp/pdf/2009%20Blueprint%20on%20the%20ASEAN%20Socio-Cultural% 20Community-pdf.pdf.《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2025》第三部分第三點“可持續(xù)氣候”明確規(guī)定要采用多元利益相關者和多部門的路徑去實現(xiàn)對氣候變化威脅的綜合與協(xié)調應對。對于私營部門與社區(qū)來說,可以為政府提供新的融資機制;部門機構與地方政府需要提高能力,編制溫室氣體清單,開展脆弱性評估,并對適應需求做出判斷;政府、私營部門和社區(qū)需要共同努力減少主要發(fā)展活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③ASEAN Social-Cultural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Jakarta:ASEAN Secretariat,http://www. asean.org/storage/2016/01/ASCC-Blueprint-2025.pdf.東盟極其重視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鼓勵國際社會參與和支持東盟氣候變化項目,比如造林與還林、泥炭地管理等。東盟還加強與國際金融與開發(fā)合作機構的合作,鼓勵創(chuàng)新融資渠道,刺激對東盟氣候友好型技術的開發(fā)投資。④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13th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FCC and the 3rdsession of the CMP to the Kyoto Protocol,Singapore,November 20,2007.
市民社會組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在東南亞地區(qū)發(fā)展迅速,也是關注環(huán)境保護與氣候變化的重要民間力量。東盟認可有與市民社會組織進行常規(guī)性、持續(xù)性接觸的必要,因此鼓勵建立一個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市民社會組織論壇。市民社會組織可以通過論壇提請東盟決策者關注正在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問題,為東盟設計和實施地區(qū)項目提供支持以及更有效地交付各種以人為中心的項目。市民社會組織在提升公眾意識,促進社區(qū)參與健康保護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東盟將氣候變化安全詮釋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同時關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綜合性安全威脅,以民族國家為主,同時鼓勵多元安全行為體共同參與、協(xié)力推進其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可以說是東盟氣候變化認知與政策的最突出的特征。這些特征是綜合安全觀在氣候變化安全合作中的體現(xiàn),與此同時,從東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關注點的微妙轉移,我們也可以看出東盟安全觀中以人為本思想影響的增強??傊?,從安全觀對氣候變化安全認知的框定作用出發(fā),把握安全觀念與東盟氣候變化認知與政策之間的關聯(lián)性,有助于我們對東盟的氣候變化政策做出更深入的理解與更恰當?shù)脑u估。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時,物質條件與能力并不是唯一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安全觀框定了決策者對氣候變化安全的認知,從而影響到氣候變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如果沒能理解觀念的作用,觀察者在理解與評估東盟氣候變化政策時可能會出現(xiàn)偏差,有些現(xiàn)象甚至無法理解。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東盟關于跨境煙霾的治理。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就不斷爆發(fā)的煙霾極大地影響了起源地與周邊國家的環(huán)境安全,經(jīng)過多年協(xié)商,東盟各國終于在2002年簽署了《東盟跨境煙霾污染協(xié)議》,但是這一協(xié)議直到2014年才在印尼獲得通過。這并不是東盟國家缺乏治理煙霾的意愿、能力與條件,而是受到經(jīng)濟發(fā)展張力的制約和不干涉規(guī)范的影響,跨境煙霾治理才遲遲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效。
本文還試圖說明的是,探討安全觀對氣候變化認知與政策的框定作用,還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共同體建設過程中,東盟安全觀開始吸納進更多的“人的安全”因素,這一趨勢已經(jīng)在《東盟共同體愿景2025》中得到體現(xiàn)。安全觀的演進將對東盟國家的氣候變化認知和政策選擇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從安全觀的視角去觀察東盟的氣候變化認知與政策,不僅可以了解東盟氣候變化政策所關注的重點領域,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東盟氣候變化政策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修回日期:2016-04-10】
【責任編輯:齊 琳】
季玲,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外交學院分中心研究員(北京 郵編:100037)。
D815.5
A
2095-574X(2016) 03-0114-17
2016-03-25】
*本文受中國-東盟區(qū)域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科研專項和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聯(lián)合資助(合同編號:CWZ201504)。感謝《國際安全研究》雜志匿名評審專家對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見和建議,文責自負。
【DOI】10.14093/j.cnki.cn10-1132/d.2016.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