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霖
春天是自然界中“生”的季節(jié)。春天,在五行中屬木,顏色青,對應于人的肝臟。春季養(yǎng)生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
1.春天養(yǎng)生的原則是養(yǎng)陽、護肝。春天自然界萬物生發(fā),人體的氣血從里面往外調動,陽氣開始萌發(fā),但還相對弱小,所以得養(yǎng)陽。養(yǎng)就是保護、培養(yǎng)、調養(yǎng)的意思。因為陽氣弱小,所以需要保護:因為陽氣漸長,所以需要培養(yǎng):因為各人的體質存在差異,弱小的陽氣又易受挫折,所以需要調養(yǎng)。春天肝當令(當令也就是值日的意思),護肝就是要順應肝臟保護、愛惜,不讓肝臟受到傷害。春天可以補腎,這是中醫(yī)的補母之法;此外也可以養(yǎng)脾,這又是中醫(yī)的強孫之法。原則上不能補肺。
2.春天的心情應該開朗。春天應盡量調處好情緒,保持每天心情愉快。這對中老年人非常重要。如果需要,可以適當吃點烏雞白鳳丸、逍遙丸(散)等中成藥。
3.春天的飲食應該微溫,減酸增甘。春天陽氣弱,而陽性喜溫,所以飲食不能太涼,也不宜太燙,避免汗多傷陽氣:又因為辛辣發(fā)散,所以同時也應少辛辣。肝性喜酸,酸是肝的正味,但春季正是肝經(jīng)當旺的時候。肝主風,如果肝氣過旺,就容易“生風”傷身,所以宜減酸增甘,不能多吃偏酸的食物,而應略偏甘甜的食物,以增補脾氣。中醫(y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也是肝的生化之源?!秲冉?jīng)》中標明:“春養(yǎng)脾、食涼、多甘少酸。”這是說春天氣候潮濕,要注意保養(yǎng)脾臟(脾喜燥惡濕);多吃些補中的飲食,少吃些固表的東西,以防阻遏身中生發(fā)之氣。在對應食物上,以蔬菜為例,一般講究春宜食花與葉。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后來的許多中藥采集、炮制,其實都是依據(jù)著這些大原則。
4.春天的衣著應該微捂。民間自古有“春捂秋凍”之說,春捂也就是稍微帶暖一點,別忙著減衣。因為冬天時,人的氣血都在體內,毛孔是閉合的:春天時,人體中剛生發(fā)的陽氣還太弱小.難以抗拒外面料峭的春寒或時疫等邪氣。一旦衣服脫早了,外來的病邪就易趁機侵入人體內,弱小的陽氣無法抗拒,人就很容易感染疾病。春捂時要注意:①捂的最佳時機,應是冷空氣到來前的24-48小時;②捂的臨界溫度約15度,就是說,氣溫持續(xù)在15度以上且相對穩(wěn)定時,就可以不捂:③晝夜溫差大于5-8度是捂的信號,即該捂的時候;④捂的時間以7-14天為合適.也就是氣溫回升后,正常人還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或高齡老人則應再捂約14天為好。
5.春天的作息應早睡早起。春天應該早睡早起,多到自然界中去散散步。早睡就是天黑了以后即睡覺,以保護陰氣:早起則是早一點起來,有利于培護陽氣,因為陽性好動。去公園山野中走一走,能感受大自然中的生發(fā)之氣,以求與人體達成一種和諧。
6.春天的運動宜散步。春分就是春天的標志,這時人的氣血一半在里,一半在外,最適宜出外活動,以鼓舞陽氣從里向外走。古人春天講究踏青、春游,實質都是借這些活動來催生起人的暢快情緒,鼓舞陽氣迅速充盈體表。
7.春天的防病要點。春天是流行性感冒、鼻炎、過敏性疾病及皮膚病、關節(jié)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春天風大,而風“善行數(shù)變”,風又容易與濕結合,所以春天一定要謹避風寒。如果不注意這些,那就很容易傷肺,夏天就會特別畏冷、容易拉肚子(古稱飧泄)。
綜上,春季養(yǎng)生可以歸納為一首歌謠:春暖花芬,萬物發(fā)陳;早睡早起,尋泉踏青;高歌披發(fā),緩步于庭;脫衣宜緩,護陽養(yǎng)精;養(yǎng)脾食涼,多甘少酸;逆之傷肺,夏變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