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昀璐
審計意見、審計費用與ST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述評
徐昀璐
2014年10月17日,證監(jiān)會發(fā)布被稱為“史上最嚴退市制度”的《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導致一些處于連續(xù)虧損狀態(tài)的上市公司瀕臨退市的邊緣,“保殼”大戰(zhàn)在2014年年末集中爆發(fā)。其中,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購買審計意見,進而避免退市是ST公司的手段之一。本文通過介紹ST制度的相關規(guī)則,回顧了審計意見、審計費用與ST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相關文獻,為后續(xù)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審計意見;審計費用;ST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
ST制度起步于1998年4月22日。如果一個上市公司的財務或其它狀況出現(xiàn)異常,其股票交易就會被滬深交易所進行特別處理。這類股票稱為ST股,該制度就叫做ST制度。其后兩家證券交易所對此制度進行過數(shù)次修改,包括在2003年5月8日起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制度》,進一歩完善了ST制度。若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或被執(zhí)行退市風險警示,其股票簡稱前就會被分別標注ST或*ST。ST制度自開始以來,每年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家公司被滬深證券交易所界定為ST股。
在滬深證券交易所對股票特別處理的規(guī)定中,上市公司摘掉ST帽子的條件之一就是“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沒有被注冊會計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從中可以明顯看到,審計師的審計結果和審計意見對上市公司能否取消特別處理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對審計意見表現(xiàn)出特別的關注。為獲取標準無保留意見,ST公司可能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避免退市。據(jù)統(tǒng)計,2011年,滬市中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ST公司有10家,占全部ST公司的11.91%;而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總共有72家,占已披露年報公司的比例只有7.68%。這不得不引起監(jiān)管部門、學術界乃至社會的高度關注。
另一方面,除了審計意見會影響公司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其他因素也會促使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審計費用。審計費用與被審計單位的規(guī)模有關,但無論公司大小如何,它都是每年一筆必須付出的巨額開支。特別是對于ST公司來說,財務困境是致其被證券交易所特別處理或警示投資者退市風險的重要原因。相對較低的審計費用會吸引ST公司選擇該會計師事務所,對于ST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ST制度是我國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下的特殊產(chǎn)物,因此國外沒有對于此項制度的研究。國內(nèi)對于ST公司變更審計師的研究也比較少,主要集中在對此項制度本身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分析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因素時,將財務困境作為因素之一。而對于其他一般的公司,關于審計意見、審計費用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有一些階段性成果。
(一)國外文獻綜述
一方面,有研究發(fā)現(xiàn),前一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更有可能變更會計師事務所。Chow和Rice (1982)通過χ檢驗,驗證了上述結論。他們發(fā)現(xiàn),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不清潔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在隨后的一個審計年度里,更有可能變更會計師事務所。
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還受到公司財務危機的影響。Sehwartz和Menon(1985)發(fā)現(xiàn),那些處于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并且后任會計師事務所的類型也會不同。那么,如果繼任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更低,有可能會吸引存在財務困難的ST公司解聘前任事務所。
(二)國內(nèi)文獻綜述
1.一般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行為研究
熊建益(2001)選取1996-1999年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是為了改善審計意見。此外,低審計費用的需求也是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因之一。李爽和吳溪(2002)的研究也驗證了上述結論。他們以1999年的49家發(fā)生自愿性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公司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審計意見和財務困境等因素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相關。
盡管大部分學者認為審計意見、審計費用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之間具有相關性,也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涂國前(2008)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2002-2005年間發(fā)生自愿性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非標審計意見等因素顯著影響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而財務困境變量對模型并沒有顯著的解釋力。吳聯(lián)生和譚力(2005)運用Lennox(2000)的審計意見估計模型,研究2002年度的審計師變更決策及其對審計意見的影響,認為審計師變更并不能顯著改善審計意見。
2.ST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行為研究
ST制度是我國特有的制度,國內(nèi)對ST公司的研究多基于制度本身,探討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等等對ST股票的影響,極少有關于ST公司變更審計師的專門研究。其中,耿建新和楊鶴(2001)在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情況時,考慮了ST、PT類公司,認為這兩類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容易變更會計師事務所。
另外,饒賽軍(2011)對從2001年-2009年ST公司審計師變更行為進行了研究,提出了6個假設,其實證結果顯示:非標審計意見是ST公司變更審計師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并沒有發(fā)現(xiàn)財務困境與ST公司變更審計師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徐歡怡(2013)選取在我國滬深兩市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中2007-2011年間被ST的公司為研究樣本,提出了四個假設,實證結果顯示:ST公司比非ST公司更容易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且上一年度聘用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ST公司更傾向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進一步驗證了之前學者的研究結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文獻基本認同審計意見和審計費用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產(chǎn)生影響;但也有個別不同觀點,認為財務困境不會影響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決策,因此審計費用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絕大多數(shù)文獻做實證研究時,選擇的樣本都不包括ST公司。這給ST公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契機。
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夠完善,許多制度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ST制度就是其中之一。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此項制度的合理性受到越來越多的質(zhì)疑,學術界也因此在其必要性上做出了一定研究。但在其他領域,為了與國際一致并保證大數(shù)據(jù)的樣本量,許多實證研究都未考慮ST公司。因此,未來的實證研究可以專注于ST公司,特別是其與審計意見、審計費用等外部審計因素的關系,以填補研究的空白。具體來說,可以從ST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因素、變更過程和變更效果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從變更的影響因素著手?!吨袊詴嫀熉殬I(yè)道德規(guī)范指導意見》規(guī)定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輪換制,故在變更審計師的公司樣本中,有一部分原因?qū)儆趶娭谱兏?,需要單獨考慮。而自愿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在上市公司中也并不少見,從現(xiàn)有的文獻來看,一般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因包括經(jīng)營壓力、控股股東或高管人員的變動、異地審計、非標準審計意見、低審計費用的需求等等。這些因素是否對ST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決策也產(chǎn)生影響,或者ST公司變更審計師的行為還受到哪些其他因素的影響,需要有針對性的研究。
其次,可以深入研究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過程。一般上市公司在變更審計師后,前后任會計師事務的特征會不太一樣,比如在地域特征、業(yè)內(nèi)排名等方面,并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性。對于ST公司來說,這種規(guī)律性是否依然存在,還是有例外情況,或者前后任會計師事務所在其他方面是否存在差異,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最后,還可以將研究拓展到變更后的效果方面。不同的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出發(fā)點不同,對ST公司來說,最重要的目的應該就是摘掉ST的帽子。但是變更審計師之后是否達到了這個目的呢?是立即見效,還是有時滯性,亦或者根本沒有達到效果?這些也是市場監(jiān)管者可以關注的問題。
[1]周松林.去年滬市72家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N].中國證券報,2012-8-1(A02).
[2]Chow C W,S J Rice.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4):326-335.
[3]Schwartz K B,K Menon.Auditor Switches by Failing Firm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5(4):248-261.
[4]熊建益.關于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更換的實證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1.
[5]李爽,吳溪.審計師變更研究:中國證券市場的初步證據(jù)[M].第二版.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2:35-96.
[6]涂國前.審計師變更的原因:意見分歧[J].重大管理研究,2008(3):53-68.
[7]吳聯(lián)生,譚力.審計師變更決策與審計意見改善[J].審計研究,2005(2):34-40.
[8]耿建新,楊鶴.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1(4):57-62.
[9]饒賽軍.我國ST公司審計師變更行為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1.
[10]徐歡怡.我國ST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行為的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3.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