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謙
(西南政法大學 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重慶401120)
?
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偏差原因探析
周 謙
(西南政法大學 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重慶401120)
從目前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偏差的表現情況著手,認為報道中存在對法官的關注以及報道角度的偏差、糾紛事件報道對法官形象呈現誤解的偏差。造成這些偏差的原因包括市場化的沖擊,法官在報道中缺失話語權,媒介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同情等。減少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偏差要從都市媒體在進行相關報道時更加注重客觀性和法官要增強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兩方面著手。
法官形象;報道偏差;都市媒體
目前國內受眾對法院法官等新聞十分關注,媒體在滿足受眾知情需要時,對這方面的報道也越來越多樣化。在司法機關內部的宣傳報道中,多是在宣傳法官的正面形象,對案件的本身呈現相對弱化。然而,與這些內部宣傳報道形成反差的都市媒體對法院法官形象的報道更多的則是注重事件本身,對法官形象的報道也并不像法院宣傳的那樣注重正面報道。法院宣傳部門對法官形象的正面宣傳是法院制度的要求,也是對司法公正公開工作的一種推進,而都市媒體對于法官形象的報道之所以與之形成差異并不僅僅是因為法院報道受到一定制度的限制,還有大部分原因跟都市媒體的制度、要求以及受眾需求相關,與都市媒體的生存發(fā)展狀況相關。
筆者所要探析對法官形象報道的偏差主要是指法院對法官形象的宣傳、受眾眼里的法官形象與都市媒體報道過程中呈現的法官形象之間存在的偏差。這些偏差,受眾通過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相關報道可以窺見一二。在媒介發(fā)達的現代生活中,關于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矛盾沖突,法官徇私舞弊,法官做出有損司法公正的裁判,法官生活作風出現問題的報道很常見。這些報道體現出來的法官負面形象與法院對法官形象的報道宣傳以及受眾心目中對法官形象的期待存在著明顯的反差。這些偏差的形成與當今媒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在法官形象的塑造過程中,都市媒體對受眾的影響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法官是社會司法領域具有特定的司法權威的法律適用和執(zhí)行者,處于社會的法律適用和執(zhí)行體系之中[1]。法官是司法公正、社會正義的代言人,法官形象的樹立直接影響著司法公信力,公眾對法官形象的正確認知在法律實施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公眾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來獲得對法官形象的認知,其中對于普通受眾而言,最有權威、最能被受眾接受、受眾接觸的最頻繁的就是都市媒體。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呈現影響著受眾對法官形象的認知,對于某些受眾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認知法官形象的唯一渠道。
然而,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呈現都是對現實的再現過程,雖然遵循一定的客觀真實性,但是再現的過程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客觀真實,那么,都市媒體呈現的法官形象與實際的法官形象相比存在差異也就在所難免,但是這些再現過程中必然存在的差異不會實質上影響受眾對法官形象的誤讀。而真正影響受眾對法官形象的認知的差異往往是一些人為的,這些人為可控的因素是造成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報道產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一)都市媒體報道對法官的關注以及報道角度的偏差
隨著司法公開工作的推進,法院對法官形象的宣傳報道多半是正面的報道,而受眾對于這些謳歌贊揚的報道似乎形成了審美疲勞,受眾本身對于新聞報道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趣味性、新奇性以及故事性上。在對法官的報道過程中,很多的都市媒體主要關注的不是法官在相關案件中起到的公正裁判作用,不是案件法律事實和相關法律依據,而是對實際的案件客觀真實更加關注,甚至是對案件中某一部分能夠吸引人的事實更加關注。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法官群體本身所受到的媒體的關注是不夠的,這樣就使得社會大眾對法官群體的關注相對較少,這種關注度的淡化就會使得受眾對法官的認知缺乏甚至出現偏差。
其次,對于法官形象的報道,很多的都市媒體不像是法院的宣傳那樣,而是負面新聞居多。從都市媒體的報道角度來看,更多是帶有歧義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更具趣味性。比如,許多關于法官在法庭上不尊重當事人,氣焰囂張的報道;法官不管不顧當事人困難,為難當事人;法官徇私等等。這些報道雖然可能有其真實性,但是畢竟是少數現象,而媒體的報道使之成為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報道偏差,這種偏差不僅是將一種特殊性普遍化了,這對法官的形象實質上形成了一種丑化的作用,這種偏差現象也是常見于都市媒體報道之中,使得受眾對法官產生一定的誤讀。
(二)糾紛事件報道對法官形象呈現的偏差
首先,如同醫(yī)患關系,法官與當事人在受眾眼中也同樣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對壘。出于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很多媒體對于這類關系的報道多半是傾向于當事人或者是弱勢一方,于是報道就出現了偏差,對于法官作用的弱化甚至是直接隱沒的報道屢見不鮮。這樣偏向于一方的報道將會影響受眾對法官群體的認知,那么對法官形象的誤解也就自然產生了。
其次,由于法官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必須保持中立態(tài)度,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案例當中,法官被誤解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在法律上當事人某一方可能存在錯誤,但是當考慮到人情時,好像也可以被原諒,然而法律不講人情,必須公正嚴明,作為法律踐行者的法官,也可能對當事人一方存在同情,但本著法律的公正性,他們必須從法律角度出發(fā)來看待事情,這是受眾不能接受的一種角度。當這種情況出現時,媒體往往傾向于被同情的一方,這是大部分受眾能接受的,這時候法官就被推到弱勢的對立面,媒介報道是有利于弱勢一方,通過這些報道,公眾對法官形象的認讀就會出現偏差。
簡言之,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報道偏差是多方面的,有報道力度不夠、量上的失衡導致的偏差;有將少數法官形象普遍化導致法官形象丑化的偏差;也有媒體在報道過程中選擇性呈現導致的法官形象被誤讀的偏差。凡此種種都會影響受眾對法官形象的認知,對法官形象的誤解。久而久之,這會嚴重影響我國司法公信力,為了減少偏差,必須找出這些偏差產生的原因。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法官由于所處位置的特殊性,職責所在,很多時候可能會站到公眾所贊同的對立面上,這使得公眾對法官形象的認知產生一些誤讀。而受眾對法官群體認知是通過媒體提供的報道進行解碼識讀的過程,因此,媒體的報道是影響受眾對法官形象認知的主要因素,由于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報道的偏差,導致了受眾對法官形象認知的偏差。
公眾眼中法官形象與媒體的報道有著難以分割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認為都市媒體報道是公眾對法官認知的最主要途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法官群體是一個多面的社會角色,目前我國法官形象與理想或理論上的法官形象存在一定的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筆者總結了三個方面。首先,從媒體自身來講。市場化趨勢使得都市媒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受到各方面的沖擊,那么這些沖擊會影響都市媒體關于法官形象的報道。其次,從法官群體本身而言。法官肩負著一定的責任與義務,法律講求有理有據,有時候法官不得不摒棄人情,難免與公眾想要看到的不相符。法官追求的通過證據證明的法律事實與受眾和都市媒體關注的客觀事實也存在差異。法官在報道中缺失話語權,媒體在報道過程中,法官接受采訪的報道相對較少,多數是單方面采訪當事人以及相關人員,很少涉及法官的采訪。案件處理過程中有不方便公開的內容有時候也會影響都市媒體的報道內容。少數法官自身的行為表現、素質等,這些法官身份帶來的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偏差產生的原因之一。最后,媒介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同情也是影響其出現報道偏差的重要原因。
(一)都市媒體生存與發(fā)展對法官形象報道的影響
隨著多數媒體的市場化,很多都市媒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受到沖擊,在市場化的競爭環(huán)境中,都市媒體要生存下來并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就必須抓住市場,也就是受眾。抓住受眾的最好方法就是吸引受眾的眼球,盡量滿足受眾需求。
1.過度關注法官負面新聞,以小見大誤導受眾
在對法官形象報道過程中,越是新奇的受眾越是喜歡,越會引起受眾的注意?,F在受眾有著極強的獵奇心理,很多受眾看新聞報道群是為了娛樂,對于一些法官形象的正面報道的關注低于負面的報道,負面的報道從某種角度來說能很好地滿足受眾看熱鬧的心理。相比較而言,受眾更愿意看一些關于法官的負面報道,而媒體為了迎合受眾需求,贏得市場就會在報道中出現或多或少的傾向性,而這些傾向往往與法官的實際形象存在一定的偏差,然而都市媒體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為了博人眼球不得不進行這樣一些偏差性的報道。
2.過分強調案件趣味內容,弱化法官角色
都市媒體在報道過程中為了增添案件故事性,更好地吸引受眾,在涉及法官的報道過程中往往會弱化法官的存在,針對事件做出相應的報道,而法官在事件中所做的努力和所付出的辛苦不能得到很好的呈現,法官所起到的積極正面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報道,這樣隱去法官的功能性,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法官對公眾所做出的努力,不能讓受眾了解到法官其實是在依法履行職責的。法官實際的作為與都市媒體報道的法官的所作所為就形成偏差,媒體為增添案件的故事性,有意無意弱化法官的功能,也是報道偏差形成的原因之一。
3. 報道立場不對,客觀性不夠甚至缺失
為增強故事性,吸引更多的受眾,有些都市媒體有時候甚至將法官與當事人放在對立的立場上進行報道,這樣或許更能增強受眾的好奇,吸引人的圍觀。法官作為司法公正社會正義的代言人與普通民眾為“敵”,這樣的報道在都市媒體中也不少見。在市場化的沖擊下,為了求生存與發(fā)展,在報道法官形象時有意無意的出現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客觀但實際上存在一定的選擇性的報道,這都是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偏差出現的重要原因。
(二)法官本身對法官形象報道的影響
1.將少數現象普遍化,以偏概全
媒體報道講求的是客觀真實,所以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報道真實性一定是存在的,只是這種真實性是微觀上的真實性,宏觀上來講這些真實性也會受到質疑。如上面的現象中說到的很多媒體報道法官對當事人態(tài)度不友好,有的甚至還動口動手,也有媒體報道法官判案不公等等,凡此種種現象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這樣有問題的法官畢竟是少數,而媒體報道過程中總是選擇這樣一些時間來報道就會出現宏觀層面上的不真實,這種將特殊的人普遍化的報道做法使得對法官形象的報道存在失衡的現象,這也是對法官形象報道偏差的原因。
2.情與理有時出現沖突
法官是公平、正義的化身,身上肩負著特定的使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弱勢群體的說法,面對一些于理不容而于情又可以說得過去、得到公眾認同的人或事時,他們也會存在同情但是與法不容,這也是違背他們原則的,他們必須依法辦事,這樣就會出現情與法的對決,公眾此刻更為關注的是情,那么很自然的媒體也會更多的關注情,支持受眾,這就從另一個角度使得對法官形象的呈現出現受眾偏差,與實際的法官形象存在隔閡。
3.法官不能主動及時公開相關信息
法官由于受到法院制度以及處于對相關人事的權利的保護,很多時候不能主動、及時地公開相關的信息,法官所能提供的信息很有限,多半是比較官方的話語,那么這些關鍵信息的缺失在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報道過程中會對法官形象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會使得媒體對法官的報道出現一定的偏差。
4.法官在媒體報道中話語權的缺失
法官在媒體報道中話語權的缺失,與上述法官不能主動提供信息不同的是,話語權的缺失主要是指被采訪。在涉及法官的新聞報道中,法官很少被采訪,大多數報道都未體現法官的話語權。很多都市媒體在做采訪時只是單方面的采訪相關當事人,或者其他相關人員比如律師等,很少會有采訪法官的。有時候法官的態(tài)度觀點可能是事件的關鍵點,而且法官采訪的缺失使得法官做出判決或者做出相應的決定的原因依據等很少為人所知。法官話語權缺失的報道實際上也是存在信息失衡的“不真實”報道,只呈現了單方面的信息,當然會使得報道存在偏差。
(三)媒體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同情對法官形象報道的影響
媒介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同情對法官形象報道產生偏差具有更大的影響。法官是擁有審判權并置于社會上層的強勢群體,而在法官日常工作過程中會經常接觸到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弱勢群體一直是社會高度關注的人群,那么在相關的報道過程中,媒體肯定會更多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在一些時候還會對弱勢群體表示同情。媒體一旦傾向于弱勢群體,那么不管案件最終的結果應該是怎樣,法官必須堅持理法、公正,而媒體與受眾可能會站在感性的一面,這時候對法官形象的塑造肯定不會太正面,偏差報道也就隨之誕生。
媒體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同情使得他們在報道過程中將一些主管的東西加入到報道中,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媒介審判”,這樣會使得法官處于不利狀態(tài),那么其形象也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是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出現偏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時,這種偏差也是很常見并且極其明顯的。
綜上所述,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偏差的出現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的原因是出現在兩個主體上的,其一就是媒體,另一個就是法官這一群體本身,這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法官形象報道的偏差會直接導致受眾對法官形象認知的偏差,這樣就會使受眾對法官的信任度下降,從而直接影響司法的公信力。因此,必須要找到相應的對策,降低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的偏差,從根本上解決公眾對司法信任度降低的問題,而要減少媒體報道中的偏差,就要從這兩個主體上面著手,根據上面的原因分析,文章將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相應的一些策略,以供參考。
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報道偏差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應該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人為造成的偏差應該減少和避免。
(一)都市媒體在進行相關報道時更加注重客觀性
1.都市媒體要注重傳播社會正能量,增強社會責任感
媒介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做到平等報道。不能為了利益的驅動大肆渲染案情,挑動公眾的情緒,影響法官判決[2]。關于法官的負面消息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的法官都是公正司法的,依法履行審判職能的。都市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能僅為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而過度關注負面報道,對優(yōu)秀的法官事跡不感興趣。實際上,傳播社會正能量是都市媒體的重要社會任務,上海市法官鄒碧華就是優(yōu)秀法官的代表,應該受到都市媒體的推崇和關注。
2.都市媒體要客觀公正的報道案件,正視法官在案件審判中的作用
法官在案件審判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能枯燥的法庭審判和法院判決不會給都市媒體的報道帶來趣味性,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但是作為都市媒體,作為對法官形象的傳播起重要作用的媒介,對法官形象的報道應該客觀公正,實事求是。該正面?zhèn)鞑ズ霌P法官公正形象的應該正面報道,少數法官有違法違紀行為的負面形象就應客觀報道,不應該夸大和縮小法官的作用。
3.都市媒體應該端正自己的立場
都市媒體不能將法官與當事人放在對立的立場上進行報道,讓作為司法公正社會正義代言人的法官與普通民眾為“敵”。都市媒體應該端正自己的立場,不能為了自己的市場需求和營利目的而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而故意做出虛假報道丑化法官形象、激化法官和當事人的矛盾沖突。
4.從事法律報道的媒體工作者要學習法律知識
在有些體現法官形象的媒體報道中,存在明顯的法律漏洞和法律盲區(qū),媒體工作者更多的是隨意解釋和推測,沒有基本的法律功底,由此造成對案件的錯誤報道和錯誤評價,以至于損害法官的公正形象。媒體工作者要學習基本的法律知識,不能出現嚴重的法律錯誤。
(二)法官要增強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
1.法官要增強自己與媒體的溝通能力
中國司法構建與公眾互信的局面,正面應對輿論吁求公平正義的聲音是平衡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關系以及解決社會矛盾的真正方法[3]。許多案件的判決做出后,法官應該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對判決進行解釋和答疑,以減少媒體的不理解,對案件事實的理解不夠從而對法官形象進行誤導。法官的理性嚴謹和媒體的激情感性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但是這種矛盾應該盡可能的避免。法官要在法律的許可范圍內接受媒體的采訪,回答一些關于案件審判的一些問題。法官應該向媒體講明,媒體和受眾關注的是案件的客觀真實,而可以作為判案依據的是法律事實,二者之間不完全等同,有時甚至相反。在情與理之間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法官更應該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向媒體和受眾解釋清楚案件判決的法律依據和事實根據。
2.法官應該及時主動的公開一些信息
法官是社會正義的化身,受到人們的關注更多,特別是有損法官形象的報道會一傳十十傳百。由于法官依法獨立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其他個人的干涉,很多信息都是不公開透明的,而不公開透明的東西更容易讓人產生懷疑和否認。法官應該在憲法和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在不違背辦案紀律的范圍內,主動利用各種平臺全面及時有效的公開一些信息,諸如法官個人的財產信息、案件處理進展情況等等。
3.法官要增強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
任何偏差報道都不會是空穴來風的,總會有關于法官形象的負面消息。這些和個別法官自身能力不足有關,既有法律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不夠的原因,也有道德素養(yǎng)不夠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關于冤假錯案的報道屢見不鮮,這與法官的專業(yè)知識不夠有關,法官應該提高自己的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避免因為法律知識不夠而影響法官形象。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法官個人生活作風有問題的現象,比如上海法官集體嫖娼事件,這給法官形象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響。因此,法官應該保持法律人的威嚴性,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不做違反職業(yè)道德和社會道德的事情。
都市媒體對法官形象的宣傳和推廣起著重大的作用,這其中因為許多原因存在著報道偏差。一方面是因為法官自身的原因,諸如媒介素養(yǎng)不高,信息不公開透明,案件處理程序不公開透明;另一方面有都市媒體的原因,諸如媒體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而忽視自己的社會責任,選擇性甚至歪曲性報道有關法官形象的新聞,媒體過度注重法官的負面消息和案件事實的趣味性等等,有的斷章取義,有的毫無法律依據。都市媒體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注重弘揚社會正能量,增強案件報道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法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提高和媒體的溝通能力,及時高效的公開相關信息。都市媒體因為法官對案件的處理而多了報道的內容和素材,法官因為都市媒體的存在而向受眾普及了法律知識,提高了法官正義形象在受眾心里的存在感。都市媒體和法官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存在,而應該是相得益彰,共同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而增加助力。
[1]程良映.轉型期法官角色的調整探討[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盧璐.信息時代下我國法官的媒介素養(yǎng)研究[D]. 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胡菡菡.法官對輿論監(jiān)督的態(tài)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4]蘇力.中國法官的形象塑造——關于“陳燕萍工作法”的思考[J].清華法學,2010(3):75-83.
[5]張立偉.傳媒競爭法則與工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劉 燕)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viation of the City Media’s Report on the Image of the Judge
Zhou Qia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Chongqing 401120,China)
From the current urban media report to judge image deviation in performance, reported that the attention to the judge, and exist in the Angle of deviation, disputes report to judge image rendering the deviation of misunderstanding. The cause of the deviation include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the judge in the reported missing discourse, media attention to vulnerable groups and sympathy, etc. Deviation to reduce urban media images of the judge when making related reports from urban media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bjectivity and judges to enhance their own media literacy,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moral accomplishment of two aspects.
judge image; report deviation; urban media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3.019
2016-07-25;
2016-11-01
周 謙(1990-),女,湖北省黃岡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律與新媒體。
G212;D926.2
A
1672-7991(2016)04-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