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坍塌的“山巔之城”
——論唐·德里羅的“9·11”小說《墜落的人》

2016-03-16 02:14胡亞敏
外國語文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神話

胡亞敏

(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 英語系,河南 洛陽 471003)

?

坍塌的“山巔之城”
——論唐·德里羅的“9·11”小說《墜落的人》

胡亞敏

(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 英語系,河南 洛陽471003)

摘要:唐·德里羅的“9·11”小說《墜落的人》反映了“山巔之城”神話在美國社會的深遠影響,以及該神話破滅之后對美國民眾的巨大沖擊。以尼娜為代表的普通民眾,深信美國是一座“山巔之城”,其光芒普照世界。他們沉浸于自身的偉大和正義之中,卻看不到美國給他人帶來的傷害。然而,馬丁卻試圖指出美國在“9·11”事件中的責(zé)任和“山巔之城”神話的虛幻性。行為藝術(shù)家杰尼阿克則通過表演高空墜落,迫使美國民眾正視“9·11”事件的恐怖,走出政治上的“天真”,認識到他們篤信的“山巔之城”已經(jīng)坍塌。

關(guān)鍵詞:《墜落的人》;唐·德里羅;“山巔之城”神話

0引言

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使得剛進入21世紀(jì)的美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后,美國對“9·11”事件有很多反思,也涌現(xiàn)出多部反映“9·11”事件的小說。著名后現(xiàn)代小說家唐·德里羅(Don DeLillo)2007年發(fā)表《墜落的人》 (FallingMan),堪稱其中的經(jīng)典之作。小說描述了在“9·11”襲擊中,律師基思大難不死,渾身是血地從世貿(mào)大樓逃出來。他回到分居已久的妻子麗昂家,卻無法擺脫陰影,難以與妻兒溝通。與遭受恐怖襲擊的另一名親歷者弗洛倫斯經(jīng)歷一段短暫的婚外情后,他最終試圖在撲克牌中逃避創(chuàng)傷。小說通過恐怖襲擊后一群普通美國民眾的混亂生活,生動展現(xiàn)了襲擊帶給他們的巨大創(chuàng)傷,以及他們在大廈已傾后的極度困惑。

“9·11”似乎寓示著美國“山巔之城”神話的破滅。最早在美國大陸產(chǎn)生的神話可以說是“山巔之城”神話,認為美國猶如一座高聳在山巔的城市,是世界的榜樣。這一神話逐漸成為美國民族性格和文化傳統(tǒng)固有的一部分,對美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演變有著深遠的意義,影響、塑造了美國的民族性格,并被廣泛地運用于政治之中。然而,隨著世貿(mào)大樓在“9·11”中的倒塌,美國竭力建造的“山巔之城”也隨之坍塌?!秹嬄涞娜恕芳缺憩F(xiàn)了“山巔之城”神話在美國社會中的深遠影響,也生動反映了“山巔之城”坍塌后,美國社會普遍感受到的混亂、失落和創(chuàng)傷。

1“山巔之城”神話的起源和內(nèi)涵

1630年,在滿載清教徒的“阿貝拉”號抵達新英格蘭前,后來成為馬薩諸塞殖民地首任總督的約翰·溫思諾普(John Winthrop)發(fā)表了一次著名的布道《基督徒仁慈的典范》(一說他是在英格蘭進行的布道,而非馬薩諸塞海岸),告訴即將踏上新大陸的清教徒們,他們將進行一次獨特的航行,開拓一種全新但充滿危險的生活,上帝不僅贊同他們的選擇,而且還參與其中。他們建立的社會將是一座被世界矚目的“山巔之城”,是其他國家的典范:

我們將發(fā)現(xiàn)以色列的上帝就在我們中間,我們能以一當(dāng)百,擊退敵人;上帝將賦予我們榮耀,以后其他農(nóng)場(定居點)上的人們將說:“愿上帝使這里變得與新英格蘭一樣?!蔽覀儽仨毾嘈牛覀儗⑹且蛔⒃谏綆p上的城市。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我們身上。(Winthrop, 1985: 49)

“山巔之城”的說法來自《圣經(jīng)》里的“馬太福音”,耶穌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布道時曾用過這一比喻:“你們是社會中堅,眾人表率。…… 你們是世界的光芒,一個建立在山巔上的城市不會被埋沒?!?Matthew 5:14-15)約翰·溫思諾普在這次布道中引用的“山巔之城”的隱喻深入人心,逐漸演變成為影響深遠的美國民族神話,幫助塑造了美國的民族性格。

首先,“山巔之城”神話賦予了美國人開拓精神和英雄氣質(zhì)。最初的清教徒來到美洲大陸是為了逃避歐洲的宗教迫害,找到一方凈土來自由地信仰自己的上帝,這種行為本身就蘊含了勇氣和執(zhí)著。他們歷盡千辛萬苦,劈波斬浪,穿越浩渺的大西洋,來到廣袤無垠的新大陸,他們還要在這片處女地上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度,并使之成為全世界的榜樣,這無疑需要有勇氣和創(chuàng)新精神,能完成這樣一件壯舉的人們顯然可以被稱為英雄。

其次,“山巔之城”神話強調(diào)了美國人的使命感,并暗含了美國人的慷慨仁慈。既然美國是一座山巔之城,仿如黑暗中的燈塔,渴望用光芒照耀世界,為黑暗中的人們引路,那么,美國人自然無比崇高偉大,愿意無私地幫助他人;同時,美國人有責(zé)任和義務(wù)將這些光芒傳播到全世界。最初,這些“高大”的美國人指引著航行中的基督徒們,使他們平安抵達目的地。后來,美國人的“慷慨仁慈”還讓他們樂意為身處黑暗中的“落后”的人們伸出援手,將自由和民主的光芒帶給他們。

另外,“山巔之城”神話還蘊含了美國人高人一籌的思想,它在美國的廣泛流傳說明美國人對自身的優(yōu)越性堅信不疑。這一神話讓無數(shù)美國人深信,身為上帝的選民,上帝的厚愛和恩惠使美國人具有超凡的能力。每個美國人都天生崇高、純潔,能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展現(xiàn)出豪邁的英雄氣質(zhì)和慷慨仁慈的良善,足以擔(dān)當(dāng)世界的道德榜樣。“山巔之城”神話的深遠影響在著名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小說《白外套》中有最充分的體現(xiàn),表達了美國人對自己無比自信的信念:“我們美國人是獨特的、被選的人們——是我們時代的以色列,我們承載著世界自由的方舟?!?Melville, 1924: 189)很多美國人相信他們就是被上帝選來引導(dǎo)世界,擔(dān)當(dāng)公共道德和政治美德的楷模。正是這一點讓美國人深信,他們不僅遠比印第安人和黑人等有色人種優(yōu)越,也比他們在歐洲的白人兄弟更為高大,因為只有他們才具備善良、崇高等與生俱來、不容置疑的性格特質(zhì)。

2強烈的“山巔之城”神話情結(jié)

“山巔之城”神話在美國被廣泛運用于政治之中,很多民眾被潛移默化,深信美國人生而崇高、偉大、正義、無私。然而,這一神話卻加深了美國人的自大心理,阻礙他們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在《墜落的人》中,麗昂的母親尼娜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尼娜是一名藝術(shù)教授,她與藝術(shù)品商人馬丁·里德諾是一對有著20年關(guān)系的情人,對藝術(shù)相同的愛好使他們走到一起,但20年的感情卻因兩人對“9·11”的不同態(tài)度而走到盡頭。兩人就恐怖襲擊進行多次辯論,清晰地反映出“山巔之城”神話對以尼娜為代表的普通美國民眾的影響,而馬丁則代表了另一種聲音,試圖指出“山巔之城”神話的虛幻性。

美國學(xué)者理查特·斯洛特金(Richard Slotkin)認為:“一個民族的神話是‘民族性格’這一謎的一個面具,有助于它被人們所理解。通過神話,我們文化中前輩的心理和世界觀傳遞給現(xiàn)代后輩,因此,我們對當(dāng)代現(xiàn)實的理解,我們在世界活動的能力,都直接、且經(jīng)常是悲劇性地受其影響?!?Slotkin, 1973: 3)神話是源于一個社會歷史的故事,在長期使用中獲得了象征意識形態(tài)并將道德意識戲劇化的力量。因此,神話是以故事的形式,用隱喻性的語言,來表現(xiàn)意識形態(tài),使人們潛移默化地受之影響?!吧綆p之城”神話為廣大美國民眾所熟知,也不斷地被眾多政治家引用、轉(zhuǎn)述,用來為美國的擴張和各種政治行為進行辯護,很多民眾的思維也難以避免地帶上“山巔之城”神話的烙印。從尼娜對“9·11”的態(tài)度中,我們清晰地看到美國輿論宣傳對普通民眾的影響,以及“山巔之城”神話在美國的深入人心。

尼娜的觀點在美國非常具有普遍性。她認為恐怖分子之所以襲擊,是因為他們害怕美國的強大:“這純粹是恐懼,他們襲擊是因為害怕?!蹦崮鹊挠^點與美國總統(tǒng)布什的觀點如出一轍。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的當(dāng)天,布什(Bush)在對全美國的講話中指出:“美國成為襲擊的目標(biāo)是因為我們是最耀眼的火炬,照耀著世界的自由和機會。但是,沒有人能夠阻止光芒的照耀?!焙芏嘞衲崮冗@樣的美國人深信,美國是一座建立在山巔的光輝城市,是全世界的楷模。在襲擊發(fā)生之后,他們并沒有反思美國的哪些行為讓這些“恐怖分子”忍無可忍,最終采取這種極端的方法。相反,他們安慰自己,美國遭到襲擊,不是因為美國有何過錯,而是因為美國過于優(yōu)秀才招人嫉妒,因為美國過于強大,讓“恐怖分子”深感恐懼。這些“火炬”的耀眼光芒使得美國人無法正視自身的弱點。

由于“山巔之城”神話的影響,美國人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當(dāng)然比來自第三世界的恐怖分子高人一等。他們的思維有著明顯的“二元對立”的特征。作為主體的美國人,通過否定作為客體的他者,從而肯定了自我。他們似乎是帶著高傲的神情審視、評判著恐怖分子。他們談到圣戰(zhàn)士們原始落后的文明時,讀者感受到的是敘述者背后先進的美國高科技現(xiàn)代文明。他們評論恐怖分子的無知和恐懼時,讀者能感受到有一個與之對立的美國人形象:智慧、聰穎、英勇。在譴責(zé)恐怖分子殘暴、專制、獨裁時,讀者感受到的是他們對美國民主、正義和自由的信心。作為客體的恐怖分子形象越低劣,就越能襯托出作為主體的美國人形象的高大。當(dāng)尼娜指責(zé)恐怖分子發(fā)動襲擊是出于恐懼時,就自然突出了美國人“英勇無畏”的品質(zhì):恐怖分子鬼鬼祟祟,而美國人光明磊落;恐怖分子被“山巔之城”的光芒所震懾,而美國人則昂首挺胸地舉著熊熊燃燒的火炬,指引著世界前進的方向。因此,尼娜自然地將美國劃分到正義、崇高之中,而將恐怖分子劃分到非正義、落后之中。由于“山巔之城”神話給予他們的盲目自信,很多美國人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即恐怖分子并不僅僅是客體,他們同樣是有著獨立意識和思維的主體。

尼娜對“9·11”襲擊的認識還深受美國政府輿論宣傳的影響。當(dāng)“山巔之城”神話發(fā)展到極致,民眾會認為美國的所有行動總是偉大、正義、無私的,因而催生了“正義戰(zhàn)爭學(xué)說”,成為在美國盛行的戰(zhàn)爭文化。歷次戰(zhàn)爭中,美國政府都聲稱自己進行的是一場正義戰(zhàn)爭,民眾也樂意相信他們投入其中的是一場正義戰(zhàn)爭。在宣戰(zhàn)時,美國政府會首先譴責(zé)敵對國種種違反道德和正義的行為,以激起美國公眾的義憤;然后聲稱美國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安全,為了捍衛(wèi)民主、正義與和平,不得不去參加戰(zhàn)爭;同時,它還要真誠地表明,美國參戰(zhàn)絕不是出于私心和自身利益,從而向美國民眾發(fā)出明確的信息——這是一場正義戰(zhàn)爭。在針對恐怖分子的戰(zhàn)爭中,美國同樣采用了這種“正義戰(zhàn)爭”的宣傳機制,將恐怖分子妖魔化,把美國描述為一個無辜的受害者,被恐怖分子的殘酷所震撼,為了民主、正義和全世界的和平,帶著悲憤的心情,決意對恐怖分子進行反擊。在龐大的輿論宣傳下,像尼娜這樣的美國民眾自然會將恐怖分子視為無惡不作、冷酷無情的劊子手,認為美國即使卷入他國的事務(wù),也都是出于正義、崇高和無私的目的,而絕不可能懷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私心。她認為恐怖分子“不可能實現(xiàn)什么目標(biāo)。他們并沒有解放人民,也沒有趕走獨裁者,卻只屠殺無辜”(46)。她堅持認為恐怖分子所在社會的落后與美國沒有關(guān)系:“(恐怖分子所在的)社會崩潰,并不是因為西方的干涉,而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歷史和他們的心態(tài)。他們自愿生活在一個封閉、貧窮的世界。他們沒有進步,因為他們不想也沒有努力過?!?47)正是“山巔之城”神話蒙蔽了像尼娜這樣的美國民眾的眼睛,使他們無法看清美國政府的真實意圖,而只看到了一座虛幻的“山巔之城”。

小說通過尼娜對“9·11”的態(tài)度,刻畫了美國人政治上的天真,這種天真正是“山巔之城”神話賦予美國人的一種民族性格。不同時期的美國政治家對“山巔之城”神話賦予不同的內(nèi)涵,使之成為“美國例外論”*“美國例外論”指這樣一種信念:在國家信仰、歷史演變、政治宗教制度等方面,美國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jù)了一個特殊的位置,與其他國家都不一樣。這一理論源于法國政治家和歷史學(xué)家亞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的《美國的民主》一書。托克維爾1831年至1832年周游了美國之后,宣稱當(dāng)時建國僅50年的美國因全部由移民組成并建立了第一個現(xiàn)代民主,在那里,“民主原則得到自由成長”(托克維爾,上卷,1995:17),因而美國在世界各國中享有一個獨特的地位。托克維爾這部影響深遠的著作不僅說明美國人建立的民主遠高于歐洲各國當(dāng)時所能達到的水平,并且隱含有美國人比歐洲人更加優(yōu)秀之意。和“天定命運說”*“天定命運說”最早于1839年出現(xiàn),1845年被約翰·奧沙里文用來證明當(dāng)時美國兼并德克薩斯是正當(dāng)?shù)?。用以鼓勵白人到大草原和西部定居,強調(diào)白人往西部擴張的正當(dāng)性?!疤於\說”認為,美國被上帝注定,要在北美大陸從大西洋海岸到太平洋海岸進行擴張,有時這還包括兼并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和中美洲。相信“天定命運說”的人認為,美國的擴張不僅是合乎道德的,而且還是上帝指派的使命,美國人必須全力以赴,圓滿完成。19世紀(jì)90年代,這一術(shù)語被共和黨支持者再次運用,成為美國到北美之外進行擴張的理論辯護。20世紀(jì)以來,這一術(shù)語雖不再被使用,但“天定命運說”的主張,尤其是認為美國有在全世界發(fā)揚、保護民主的“使命”這一信念,一直對美國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有著持久的影響。的文化基礎(chǔ)和宗教基礎(chǔ),成為偉大、正義的美國形象的佐證,促使美國在各種戰(zhàn)亂紛爭中以世界警察自居,幫助美國將為他國和自己制定的雙重標(biāo)準(zhǔn)合法化。每當(dāng)美國的行為超出常規(guī)時,這一神話就被用來為美國的擴張和各種政治行為進行辯護。它不僅為美國的擴張辯護,還強調(diào)了這一擴張后面的正義性、必然性以及美國人的使命感。當(dāng)這一神話在美國文化中深入人心時,美國人對自身的正義、偉大和無私會深信不疑。以尼娜為代表的普通美國人正表現(xiàn)了這種天真,他們只看到自己的偉大,而忽視了他者的主體性和感受,他們對自己的無比自信“歪曲了他們的視線,迷惑了他們的頭腦,使得要讓他們吸取教訓(xùn)變得很難”(Baritz, 1985: 26),嚴(yán)重阻礙他們對事物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

3對“山巔之城”神話的批評

然而,更為激進的馬丁卻持有不同于尼娜的觀點。他否認美國是一座“山巔之城”,因而從根基上動搖了“山巔之城”神話,顛覆了美國人塑造的英雄形象。在“山巔之城”神話中,美國人自視甚高,認為由于他們的勇氣、執(zhí)著、慷慨無私,這座城市才光芒四射,吸引了無數(shù)贊嘆的目光和其他人的紛紛效仿。但馬丁認為,美國并不像美國民眾想象的那么偉大、正義,相反,很多恐怖分子認為:“這個世界(美國)身患重疾,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他們的疾病正在蔓延。”(46)馬丁則直接批評美國“草率地使用權(quán)力,給世界帶來危險”(191)。如果罹患疾病的美國自身都存在諸多問題,它如何能成為全世界的榜樣?馬丁還認為這座光芒四射的“山巔之城”很可能是美國人在“西方的自戀心態(tài)”(113)促使下想象出來的。

馬丁的觀點之所以尖銳,是因為他注意到并強調(diào)了恐怖分子的主體性,這一直被多數(shù)美國人所忽視。他站在恐怖分子的視角,陳述美國干涉他國事務(wù)的真實目的。他指出雙方實力懸殊:“一方有資本、勞工、技術(shù)、軍隊、機構(gòu)、城市、法律、警察和監(jiān)獄,而另一方面只有幾個愿意去死的人?!?46-47)他認為,恐怖分子愿意獻出生命,孤注一擲地奮力一搏,并不是因為他們狂熱而極端的宗教信仰,相反,這源于歷史、政治和經(jīng)濟等多種因素。對此,他“談到失去的土地、失敗的國家、外國干涉、金錢、帝國、石油”等(113)。馬丁犀利地指出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過于強勢,恐怖分子之所以采取極端手段,是在努力擺脫西方的支配,建構(gòu)自己的身份。他表示:“他們(恐怖分子)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有一方安身之地,有他們自己的全球聯(lián)盟,而不是我們的。”(116)此時,馬丁不僅解構(gòu)了“山巔之城”神話中偉大、正義的美國形象,還解構(gòu)了美國人自詡的使命感。顯然,當(dāng)美國人言之鑿鑿地宣稱他們在將自由與民主傳播到其他國家,用“山巔之城”的光芒照耀世界之時,其他國家的人民并沒有被美國華麗的辭藻所欺騙,因為當(dāng)他們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都遭到美國干涉、被美國的霸權(quán)所控制時,美國的民主和正義顯得那么蒼白單薄。當(dāng)?shù)厝瞬]有對美國人的“慷慨無私”感激涕零,卻滿懷反感、仇恨之情,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美國式的自由與民主,而是基于其自身文化之上的獨立、富足、和平的生活。

由于政見不同,馬丁與尼娜開始相互疏遠,最終漸行漸遠。女兒麗昂卻一直與馬丁保持聯(lián)系,因為“他幫助麗昂更清楚地審視母親”(192)。也許尼娜因篤信“山巔之城”神話而難以對事態(tài)進行客觀的評價,但馬丁卻讓麗昂了解到是什么蒙蔽了她母親的雙眼。馬丁曾對麗昂表示:“我一直是你母親的情人,早在我認識她很久之前就是??偸悄菢樱皇窃诘却龝r機而已?!?193)他們之間這種前世的緣似乎更點明了兩人分手的悲劇,因為政見不同,曾經(jīng)深愛著尼娜的馬丁也漸漸遠去。尼娜去世后,麗昂最后一次與馬丁告別,突然想到:“也許他就是一個恐怖分子,但他卻是我們中的一員,這種想法讓她不寒而栗,羞愧難當(dāng),我們中的一員,這意味著,不信神,西方的,白人?!?195)讓麗昂感到不寒而栗的是,攻擊美國的恐怖分子不僅來自第三世界,還來自西方世界內(nèi)部。

馬丁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能對美國文化進行如此深刻的批評?馬丁的真實名字叫恩斯特·赫欽格,其真實身份在小說中一直是個謎,與他保持20年情人關(guān)系的尼娜對此也知之不詳。尼娜只大概知道,在20世紀(jì)60年代末,馬丁參加了德國一個名叫“一號公社”的組織。該組織反對德國政府,“他們先扔雞蛋,后扔炸彈”(146)。后來他離開德國前往意大利,當(dāng)時正是“紅色旅”活躍之時。從尼娜粗淺的了解中,可以看出馬丁年輕時是一個激進分子。一號公社是德國一個激進的政治社團,成立于1967年學(xué)生運動浪潮中,渴望擺脫狹隘的資產(chǎn)階級生活,建立烏托邦。而意大利的紅色旅則是70年代極為活躍的一個左翼組織,主張用暴力推翻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馬丁與這些組織的密切聯(lián)系說明他的激進態(tài)度和對資產(chǎn)階級的不滿?!?·11”發(fā)生后,馬丁認為發(fā)動襲擊的圣戰(zhàn)士們“與六七十年代的激進分子有很多相通之處,都是經(jīng)典模式的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理論家,對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信念都有自己的看法”(147)。20世紀(jì)60年代也是美國“反文化運動”的高峰,年輕人對美國社會和傳統(tǒng)提出種種質(zhì)疑和挑戰(zhàn)。圣戰(zhàn)士與激進分子的相似,是因為他們都對西方社會的霸權(quán)表示不滿,都渴望能擺脫資產(chǎn)階級的控制,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社會。當(dāng)美國社會從外部和內(nèi)部都遭受攻擊時,顯然是自身存在著重大的問題。

在“9·11”中,世貿(mào)大樓就是一個象征,象征著美國民眾篤信的“山巔之城”神話的最終坍塌:“雙子塔難道不是作為財富和權(quán)力的幻象建造起來的嗎?這樣它們在某一天會成為毀滅的幻象。你修建一個這樣的東西,以便看到它坍塌下來?!?116)隨著世貿(mào)大樓的倒塌,隨著“山巔之城”神話的破滅,美國民眾的生活也陷入了一片混亂。馬丁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天很快就會來到,人們在想到美國時,只會想到它帶來的危險。它正在失去中心的位置,成為其自身的狗屎中心,它也只占據(jù)了這一中心?!?191)他感嘆道:“我不再了解這個美國了,不認識它。在美國以前的位置上,現(xiàn)在是一片空白?!?193)感到困惑的不僅是馬丁一人,還有美國的許多民眾。

4“山巔之城”坍塌之后

隨著“9·11”襲擊和世貿(mào)大樓的倒塌,許多民眾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亂?!秹嬄涞娜恕房梢哉f是一部關(guān)于死亡的小說?!?·11”的夢魘與現(xiàn)代生活的其他苦難和死亡結(jié)合在一起,讓人窒息,難以承受。老人們受到老年癡呆癥的威脅,麗昂的父親為了逃避老年癡呆癥而自殺;一群群天真的什葉派娃娃兵脖子上掛著奔向天堂的塑料鑰匙,甘當(dāng)殉道的圣戰(zhàn)士兵;親歷“9·11”的基思和弗洛倫斯整日生活在襲擊的陰霾之中,無法自拔;麗昂難以擺脫她生活中的死亡意象;孩子們不斷地仰望天空,看是否有恐怖分子駕駛的飛機從空中飛過。從某種意義上說,“9·11”并沒有制造夢魘和死亡,而只是使之更加強烈地被人們感受到。

小說題目“墜落的人”(FallingMan)可能就是一個最好的隱喻?!皦嬄涞娜恕痹臼敲缆?lián)社一名攝影師理查德·德魯(Richard Drew)拍攝的一張同名照片。世貿(mào)大樓被撞擊后,火勢迅猛,濃煙滾滾,許多被困高層的人們在絕望中選擇跳樓。據(jù)稱,當(dāng)天共有200多人以這種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在一名跳樓者下墜過程中,德魯拍攝下他頭朝下墜落的一張照片,刊登在次日的《紐約時報》上。照片一經(jīng)刊出,就被叫停,因為很多人認為照片過于殘忍。2007年5月27日,該照片出現(xiàn)在《紐約時報書評》的首頁,再次引發(fā)人們的關(guān)注,甚至有紀(jì)錄片試圖確認照片中那個墜落的人。在小說中,“9·11”襲擊的第二天,麗昂在報紙上“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那個男人頭朝下,大樓在他身后,巨大的樓體填滿了整張照片”(221)。麗昂感到:“他是一個墜落的天使,他的美令人感到恐怖?!?222)這張照片讓人們深切體會到大樓即將坍塌之際人們的絕望心態(tài)。

然而在小說中,“墜落的人”指的卻是行為藝術(shù)家大衛(wèi)·杰尼阿克。他會在人們毫無防備之時,突然從高空建筑物墜下,模仿照片里那個墜落的人:“頭朝下懸掛在那里。穿著西裝,一條腿彎曲,胳膊放在身體兩側(cè),一條保險繩隱約可見,從伸直的那條腿的褲子里露出?!?33)這種事先并不通知的表演往往讓目睹者無比震驚。杰尼阿克進行這樣的表演難道是為了嘩眾取寵嗎?答案是否定的。他的所有表演事先都沒有通知任何人,顯然不是為了讓人拍攝。他還謝絕了連續(xù)3個星期、定時從古根海姆博物館建筑物頂端墜落的邀請,拒絕了紐約、日本和歐洲等多方文化機構(gòu)請他發(fā)表演講的邀請。在他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還透露,他原本計劃在最后一次墜落中不使用安全帶。那么,他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墜落表演呢?

“9·11”之后,很多美國民眾選擇逃避,不愿正視這一災(zāi)難。尼娜就曾表示:“我們有自己的廢墟,但我并不想看到它們?!?116)許多像她這樣的人或許更愿意想象“山巔之城”依然高高聳立,而不愿正視空蕩蕩的廢墟。還有的民眾則根本不承認美國不再是世界中心,不再是一座聳立的“山巔之城”。一名圖書館館長對馬丁說:“無論發(fā)生了什么,我們?nèi)匀皇敲绹?,你們?nèi)匀皇菤W洲,你們看我們的電影,讀我們的書,聽我們的音樂,說我們的語言。你們怎么可能不去想我們呢?因為你們一直在看著我們,聽著我們。問問你們自己,如果沒有了美國,你們能怎么樣?”(192)

同時,很多民眾難以接受杰尼阿克的表演。報紙上的標(biāo)題可能概括了民眾對他的態(tài)度:“市長說墜落的人是個白癡?!?222)無獨有偶,現(xiàn)實中也有一個像杰尼阿克這樣表演墜落的行為藝術(shù)家。2005年,一位名叫凱瑞·斯卡巴卡(Kerry Skarbakka)的藝術(shù)家在芝加哥多次表演高空墜落,以紀(jì)念“9·11”。如同小說里的杰尼阿克一樣,斯卡巴卡也受到美國社會的廣泛批評。《紐約日報》(NewYorkDailyNews)刊出一篇名為“將他踢到藝術(shù)里”的文章,其中芝加哥市長稱斯卡巴卡的表演“令人作嘔,令人憤怒”。顯然,無論是在現(xiàn)實中還是小說里,很多美國人都仍然沉浸在“山巔之城”神話中,努力回避“9·11”的傷痛,看不到美國社會存在的痼疾。

然而,杰尼阿克卻通過自己的墜落表演,迫使人們走出“山巔之城”神話制造的幻影。由于他的表演從不事先通知,因此總是讓人們感到無比震撼和驚恐,“再現(xiàn)了世貿(mào)大樓陷入火海時,人們從樓上摔下去或被迫跳下去時的悲慘場景”(33)。曾有人指出,名為《墜落的人》的那張照片最生動地展示了新世紀(jì)里美國人感受到的絕望:“21世紀(jì)初最絕望的意象不存在于藝術(shù)和文學(xué)之中,甚至也不存在于流行音樂之中,而是存在于一張照片中。”杰尼阿克的墜落表演一次次地提醒著美國人這種強烈的絕望感。他的表演本身就“代表著‘9·11’的恐怖”(Duvall,2011:162),不僅是單純地將“9·11”的恐怖再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還將之延伸到當(dāng)前。當(dāng)人們不愿正視這個廢墟、這場悲劇時,杰尼阿克卻通過自己的表演,迫使人們不斷目睹這場悲劇,迫使人們走出天真,正視世貿(mào)大樓已經(jīng)倒塌、美國的“山巔之城”神話已經(jīng)破滅的現(xiàn)實。

小說題目里的“墜落”(falling),不僅指人從空中墜落,還有“墮落”“淪落”之意。也許德里羅在暗示,美國這座“山巔之城”正在坍塌,美國社會也正在逐漸墮落。美國評論家杜瓦爾指出:“如果我們要從歷史的噩夢中醒來,我們就必須拋棄我們政治上的天真,去努力想象,那些反對美國的人并不僅僅是不會思考的野蠻人,毫無理性地仇恨民主?!?Duvall, 2011: 168)只有敢于正視“9·11”的恐怖,敢于正視那些墜落的人們,能夠認識到恐怖分子的主體性,美國人才會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

5結(jié)語

2005年,唐·德里羅(Don DeLillo)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作家必須反對體制,通過寫作來反對權(quán)力、社團、國家、消費和衰弱的娛樂界的整個體制。我認為,作家就必須反對事務(wù),反對權(quán)力試圖強加在我們身上的一切事務(wù)?!闭峭ㄟ^《墜落的人》一書,德里羅解構(gòu)了美國民眾篤信的“山巔之城”神話,指出了神話背后的真實面貌,并批判了一些人們沉浸于“山巔之城”神話的幻象中,因其“天真”而看不清事件真相。

參考文獻:

Baritz, Loren. 1985.Backfire:AHistoryofHowAmericanCultureLedUsIntoVietnamandMadeUsFightTheWayWeDid[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Bush, George W. Address to the Nation[EB/OL]. July 15,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130.18.140.19/stennis/sept11.html.(凡出自同一書中的引文,只在文后標(biāo)明引文頁碼)

DeLillo, Don. 2007.FallingMan[M]. New York: Scribner.

“Don DeLillo”[EB/OL]. June 20,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answers.com/topic/don-delillo.

Duvall, John N. 2011. Witnessing Trauma:FallingManand Performance Art[G]∥ Stacey Olster.DonDeLillo:MaoII,Underworld,FallingMan. London: Continuum.

Melville, Herman. 1924.WhiteJacket[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otkin, Richard. 1973.RegenerationThroughViolence:TheMythologyoftheAmericanFrontier1600—1860[M].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The Falling Man”[EB/OL]. June 20,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lling_Man.

Winthrop, John. 1985. 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G]∥Nina Baym.TheNorton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 New York: W. W. Norton. 37-50.

托克維爾. 1995.論美國的民主[M] .董果良,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責(zé)任編校:路小明

中圖分類號:I712.072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414(2016)03-0001-06

收稿日期:2016-01-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美國民族神話與戰(zhàn)爭小說研究”(10CWW0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亞敏,女,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英語系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xué),尤其是美國戰(zhàn)爭文學(xué)研究。

The Fallen City upon the Hill in Don DeLillo’sFallingMan

HUYamin

Abstract:Falling Man, Don DeLillo’s novel about the effects of 9/11, demonstrates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the myth of “the city upon the hill” in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great impact on American people after the myth is proved to be illusory. The ordinary Americans such as Nina firmly believes that America is a “city upon the hill”, which illuminates the whole world. They are indulged in their own “greatness” and “justice”, unable to see the harms that America inflicts upon others. However, Martin tries to point out America’s responsibility in “9/11” and the illusion that the myth of “the city upon the hill” creates. At the same time, Janiak, a performance artist, by performing falls from tall buildings, forces American people to face the horror of 9/11, to walk out of their political innocence, and to realize the fact that the city upon the hill has fallen.

Key words:Falling Man; Don DeLillo; the myth of “the city upon the hill”

猜你喜歡
神話
愛情神話
東方神話
神話之旅——奇妙三星堆
《紅樓夢中的神話》
神話謝幕
西西弗斯的神話
親歷,九年別樣神話
南豬北移,龍頭豬企如何再造神話?
“神話”再現(xiàn)
絲綢之路的神話——洪濱絲畫
瑞金市| 建水县| 新密市| 江津市| 台山市| 茂名市| 来凤县| 昌黎县| 南江县| 建瓯市| 曲水县| 闽清县| 泾川县| 如皋市| 开江县| 子长县| 青海省| 康保县| 清苑县| 新昌县| 呼和浩特市| 贵定县| 麟游县| 佛山市| 明溪县| 呼伦贝尔市| 门源| 小金县| 博罗县| 武城县| 博野县| 沂源县| 什邡市| 馆陶县| 湖口县| 城口县| 紫阳县| 镇沅| 江华| 岢岚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