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生態(tài)翻譯學“實指”何在?

2016-03-16 06:09:15陳月紅
外國語文 2016年6期
關鍵詞:中心主義詩歌生態(tài)

陳月紅

(三峽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生態(tài)翻譯學“實指”何在?

陳月紅

(三峽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目前翻譯學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研究主要體現(xiàn)為“喻指”研究,而對“實指”研究并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在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翻譯研究與實踐應當在夯實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方面發(fā)揮應有的功能。有鑒于此,本文提出生態(tài)“實指”概念下“生態(tài)翻譯”應遵循的原則:(1)選擇具有生態(tài)價值的文本進行譯介;(2)翻譯策略的選擇應有助于保存原語文本中的生態(tài)觀; (3)以增強目的語讀者的生態(tài)意識為翻譯目的。以漢譯英為例,基于中西傳統(tǒng)自然觀的對比,分別從詞匯層、句子層、篇章層探討了“生態(tài)翻譯”在漢譯英實踐中如何傳譯“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可發(fā)揮的作用。

生態(tài)翻譯學;“實指”研究;“生態(tài)翻譯”

0 引言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tài)學自身理論體系不斷發(fā)展完善,其研究范圍逐步擴大到生物學之外的若干領域。與此同時,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的爆發(fā)及環(huán)保運動的誕生,也使得生態(tài)學的內涵進一步延伸,逐步擴展為人類對其自身活動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影響的研究或表現(xiàn)出來的關心。在這雙重背景下,各人文學科與生態(tài)學的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不斷涌現(xiàn),如人類生態(tài)學、文化生態(tài)學、媒介生態(tài)學、教育生態(tài)學、城市生態(tài)學、行為生態(tài)學、生態(tài)倫理學、生態(tài)語言學、生態(tài)批評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對生態(tài)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已經成為一個泛學科的議題”(黃國文,2016:11)。在過去的十多年間,翻譯學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研究也是順勢而為,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與其他領域比較而言,發(fā)展相對滯后,研究方法相對單一,主要精力放在借鑒生態(tài)學的研究成果去重新解釋翻譯現(xiàn)象上,而對生態(tài)危機問題本身并未給予應有的關注,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空間。本文擬為生態(tài)學與翻譯學的交叉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基于目前譯界及其他人文學科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指出生態(tài)學與翻譯學的跨學科“實指”研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中西傳統(tǒng)生態(tài)觀的異同,重新定義生態(tài)“實指”概念下的“生態(tài)翻譯”三原則,分別從詞匯層、句子層、篇章層探討“生態(tài)翻譯”在漢譯英實踐中的具體實施及其在夯實目的語讀者的生態(tài)意識方面可發(fā)揮的作用。

1 譯界及其他人文學科與生態(tài)學交叉研究現(xiàn)狀分析

目前各人文學科領域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研究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之勢,但其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隱喻性解釋研究,或叫“喻指”研究,即借用生態(tài)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通過相似類比、概念移植去重新解釋某領域的種種現(xiàn)象。另一類研究則關注話語和行為的生態(tài)審視和批評,即語言使用是如何折射出人與自然這個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系的,語言對我們人類在建構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所產生的影響等,屬于非隱喻性研究,也可稱為“實指”研究。

全球范圍內生態(tài)危機的爆發(fā)催生了許多學科領域的生態(tài)“實指”研究,而如何修復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此類研究的核心問題。比如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環(huán)境哲學,旨在把環(huán)境問題納入哲學的研究框架,從哲學的視角觀照環(huán)境問題,對主導了西方社會幾千年的人類中心主義重新進行反思,認為“人類應超越對自身利益與價值的考慮, 認識到自然物、自然系統(tǒng)也有其利益與內在價值, 值得人們的尊重”(劉耳,2000:11);語言學領域的“韓禮德模式”,又稱“環(huán)境的語言學”,注重語言使用對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該領域的“研究者力圖呼吁、喚醒人類社會的生態(tài)意識,用批評的眼光來鼓勵和宣傳與生態(tài)和諧的話語和行為,同時抗拒那些與生態(tài)不和諧的話語和行為,反思和批評人們對自然的征服、控制、掠奪和摧殘”(黃國文,2016:11);文學領域的生態(tài)批評“研究文學與物質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正如女性主義批評從性別意識的視角考察語言和文學,馬克思主義批評把生產方式和經濟階級的自覺帶進文本閱讀,生態(tài)批評運用一種以地球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學”(Glotfelty,1996:xviii);電影領域的生態(tài)電影“從生態(tài)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來闡述人類與其物質環(huán)境、土地、自然界、動物之間的關系”(Lu,2009:2),等。這類研究的共同之處在于:緣于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省與思考, 認識到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在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導致的對自然的蹂躪,因此,如何在思維方式、話語使用及行為中重新修復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步樹立起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堅持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是其主要研究目的。

在翻譯學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研究方面,Michael Cronin在其著作TranslationandGlobalization(2003)中指出,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必將導致越來越多的小語種的消亡,因此,從維護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的角度出發(fā),翻譯應在發(fā)展多元文化和傳遞各民族文化和語言的獨特價值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并首次提出translation ecology的概念,并定義為:“一種翻譯實踐,該實踐控制著弱勢語言的使用者和譯者,該譯什么,什么時候譯,怎么譯?!?Cronin,2003:167)祖利軍(2007)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tài)翻譯”一文中提出應引進Cronin的“生態(tài)翻譯”的概念,認為“生態(tài)翻譯”就是要保持語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也同樣重視語言的生態(tài)性,即綠色性、清潔性和倫理性。許建忠在其專著《翻譯生態(tài)學》(2009)中進一步呼應了祖利軍的觀點,并首次對翻譯學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研究作了較系統(tǒng)的探索。胡庚申自2001年開始生態(tài)學途徑的翻譯研究的探索,到2013年《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專著的出版,帶動了一批青年學者從事翻譯學與生態(tài)學的跨學科研究。但總體看來,目前國內外的生態(tài)學與翻譯學的交叉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喻指”研究,即對翻譯學進行生態(tài)學視角的隱喻類解釋。關于“實指”的研究,胡庚申(2008:11)認為:“綜而觀之,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既是一種‘喻指’,又是一種‘實指’。所謂‘喻指’,指的是指將翻譯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作隱喻類比而進行的整體性研究;所謂‘實指’,指的是取向于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發(fā)展研究。”這里的“實指”和“喻指”幾乎沒有實質性的差異。2013年胡教授在其專著中明確指出:“生態(tài)翻譯學借助翻譯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的同構隱喻和概念類比,即重在‘喻指’,并致力于揭示出其隱喻類比在翻譯學研究上的意義。因此,雖然研究內容的‘實指’上也涵蓋生態(tài)自然的‘綠色’翻譯問題,但此并非重點。”(2013:11)不過胡教授也指出:生態(tài)翻譯學的“實指”研究可包括草木鳥獸、山水土石方面的“綠色”翻譯及其相關研究,代表文章是蘇正隆(2010:286-288)的《“生態(tài)翻譯”:草木鳥獸的翻譯與誤譯》。在2016年10月召開的一次國際翻譯研討會上,胡庚申教授在其發(fā)言中對“生態(tài)翻譯學”重新進行了定義,即:“生態(tài)翻譯學以新生態(tài)主義為指導,以生態(tài)翻譯的喻指和實指為取向,以發(fā)掘和揭示翻譯文本和翻譯活動中的生態(tài)理性和生態(tài)意義為要務,旨在將生態(tài)思想和生態(tài)原則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統(tǒng)領和關照翻譯行為和翻譯研究,是一種從生態(tài)視角綜觀和描述翻譯的研究范式?!笔状卧诙x中明確提到“實指”,但具體如何做,并沒有展開論述。

目前翻譯學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研究主要是借用生態(tài)學的研究成果對翻譯現(xiàn)象進行重新闡釋,而對“實指”研究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沒有系統(tǒng)探討翻譯是如何再現(xiàn)原語文本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沒有專門探討翻譯在增強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方面可以發(fā)揮的作用。

2 生態(tài)“實指”概念下“生態(tài)翻譯”提出之理據

如上文所述,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生態(tài)翻譯”也早有學者提出,但現(xiàn)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其比喻意義,本文將對生態(tài)翻譯學的“實指”研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初步探討,對“生態(tài)翻譯”進行重新闡釋,并提出相應之理據。

2.1 翻譯應發(fā)揮夯實人們生態(tài)意識的社會功能

翻譯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和以上提到的各人文學科領域一樣,理應在增強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方面發(fā)揮應有的功能。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看,任何特定原語文本總是體現(xiàn)了某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建構,翻譯就是將原語文本中的人與自然之關系移植到目的語文本中的過程。大體說來,人與自然關系的建構可分為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在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 翻譯行為所產生的目的語文本應該弘揚天人和諧的非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因此,譯者自身必須具有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堅持“生態(tài)翻譯”的原則:(1)選擇具有生態(tài)價值的文本進行譯介;(2)翻譯策略的選擇應有助于保存原語文本中的生態(tài)觀;(3)根本目的是要有助于增強目的語讀者的生態(tài)意識。

2.2 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生態(tài)價值的凸顯為“生態(tài)翻譯”奠定基礎

從歷時的角度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建構(Evernden,1992)。東西方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多種人與自然的建構模式存在,但大體說來,西方具有“天人兩分”的傳統(tǒng),倡導人類中心主義,即將自然看成是人類物質文明進步的障礙,需要被征服、被改造。這種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論,倡導人類主體與自然客體、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分離,并認為超驗世界是高于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這種思想在基督教的《創(chuàng)世紀》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上帝本身就代表了超驗世界的存在,是優(yōu)于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而上帝創(chuàng)造的自然是為人類服務的,任人主宰。到了16世紀,以培根、牛頓、笛卡爾為代表的先鋒人物使得現(xiàn)代科學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所宣揚的現(xiàn)代科學的機械的世界觀將物質世界看作是一臺巨大無比的、類似時鐘機械運轉的機器,可任由人拆卸、分解、分析和控制。而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人與自然關系的主要建構模式是非二元對立的,注重整體與綜合思維,強調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建立在儒、釋、道基礎上的傳統(tǒng)有機自然觀倡導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宣揚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東西方之所以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自然觀,是有其歷史根源的,與各自的地理位置、經濟發(fā)展模式等息息相關。作為翻譯研究者或是譯者,應該充分認識到中西傳統(tǒng)自然觀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及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模式建構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顯著差異。

正因為西方傳統(tǒng)自然觀蘊含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西方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爆發(fā)后不久,著名歷史學家Lynn White在他那篇經典文章TheHistoricalRootsofEcologicCrisis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在于現(xiàn)代科學倡導的、同時也是因循基督教傳統(tǒng)的人類中心主義,其本質是將自然看成供人利用的資源和工具(White,1996:3-15)。White還指出:我們不能完全依靠科技來解決生態(tài)危機,更不能繼續(xù)遵循二元對立思維主導下的人與自然之建構模式,而是需要“找到一種新的宗教,或者重新反思舊的宗教”(White,1996: 12)。在此觀念推動下,重新反思與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生態(tài)研究的核心問題。有部分生態(tài)研究學者對西方傳統(tǒng)中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刻反思,并試圖對包括基督教在內的人與自然關系進行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重新闡釋。另有不少生態(tài)研究者逐漸摒棄了西方科學的、機械的、二元對立的自然觀,轉而挖掘東方傳統(tǒng)中非二元對立的有機自然觀所蘊含的獨特的生態(tài)價值,“出現(xiàn)明顯的向‘東方生態(tài)智慧’回歸的傾向。其中,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一種具有獨到的深刻思想內涵的哲學命題,它所具有的現(xiàn)代生態(tài)倫理價值,即對于維護現(xiàn)代人類所處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所具有的現(xiàn)實道德意義,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王正平,2014:47)。Huston Smith (1972:62-81)發(fā)表了一篇名為TaoNow:AnEcologicalTestament的文章倡導將道家思想作為一種新的哲學基礎來解決生態(tài)問題。Alan Watts(1975)在他的遺作Tao:TheWatercourseWay中,盛贊道家思想推動人與自然之和諧關系。深生態(tài)學派的兩位先鋒人物Bill Devall 和 George Sessions 也指出:東方古典思想,特別是道家和佛教思想,極大地啟發(fā)了當代深生態(tài)學者(2007:100-101)。綜上所述,對非二元對立思想主導下的東方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的關注在20世紀的西方逐漸成了一股潮流。作為翻譯研究者或是譯者,應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自然觀對拯救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的價值。

2.3 “生態(tài)翻譯”成為西方主動譯入中國文化的主要策略

雖然“生態(tài)翻譯”這個提法看似新鮮,但事實證明,歷史上這種以夯實目的語讀者的生態(tài)意識進行的翻譯實踐早已存在,而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的爆發(fā)更推動了此類翻譯的蓬勃發(fā)展。在西方國家,特別表現(xiàn)為20世紀西方對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的主動譯介。20世紀西方環(huán)保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對東方傳統(tǒng)有機自然觀表現(xiàn)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他們對中國古典生態(tài)智慧的主動譯入,具體表現(xiàn)在對道教、禪宗及中國古典詩歌的大量譯介。事實上,20世紀禪宗和道家學說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的地位日益上升,是與它們蘊含的巨大的生態(tài)價值息息相關的。兩者所代表的非二元對立思維和天人和諧的世界觀是對主張物我對立的西方現(xiàn)代科學機械自然觀的顛覆(陳月紅,2014:126)。與此同時,深受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影響的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是中國山水詩,也受到西方特別是美國詩人的青睞。中國古典詩歌英譯起源于18世紀,但真正在西方大行其道是在20世紀,這與當時西方不斷增強的生態(tài)意識有很大關聯(lián)。鐘玲(2010:44-45)注意到:美國詩人在20世紀中美詩歌對話中,選擇山水詩來翻譯。山水詩歌影響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以及生活方式。中國山水詩的代表,如謝靈運、陶淵明等特別受到青睞。王維通常被認為是被譯得最多的詩人(Classe, 2000:1485),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詩歌中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趙毅衡認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古典詩歌中傳達的獨特的自然觀吸引了不少西方詩人的眼光。他寫道:

人與自然的理想和諧狀態(tài)和相互依存在中國風景詩歌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幾乎所有的投入到環(huán)保運動的當代美國詩人——Gary Snyder、 James Wright、 Lew Welch, Robert Bly、 Philip Whalen、 Donald Hall、 John Haines、 Sam Hammil among others——都無一例外地對中國詩歌感興趣。而所有這些詩人都用多年自我流放,當和尚、隱士或者農民,也絕非偶然,他們是在效仿多個世紀之前的陶潛、寒山、林逋和王維。

(趙毅衡,1990: 399)

而就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而言,《狼圖騰》、朦朧派的詩歌包括顧城、舒婷、海子、于堅的詩歌,都被西方主動譯入,其重要原因也是他們的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價值。鑒于“生態(tài)翻譯”在西方漢譯英翻譯實踐中的大量存在,下文主要以漢譯英為例,探討如何將具有獨特生態(tài)價值的“天人合一”思想移植到目的語文本中的問題。

3 “生態(tài)翻譯”與“天人合一”思想的傳譯

如前文所述,在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因其體現(xiàn)了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而具有了獨特的生態(tài)價值。在漢譯英實踐中,如何通過翻譯充分展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以增強目的語讀者的生態(tài)意識,是需要譯者思考的問題。下文主要從原語文本的選擇、翻譯策略的運用兩方面來分析。

3.1選擇具有生態(tài)價值的讀本進行翻譯

從生態(tài)角度看翻譯,翻譯就是將原語文本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建構移植到譯文中的過程,并將在一定程度上對目的語文本讀者的生態(tài)觀產生影響。如上所述,在20世紀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們很欣喜地注意到:建議在儒、釋、道基礎上的東方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讀本在西方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由此推動了西方對東方古典哲學經典比如《道德經》、禪宗思想及古典詩歌特別是山水詩歌的主動譯介。這表明西方在20世紀生態(tài)意識的增強直接影響了他們“譯什么”的問題。在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全世界都在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我們目前向國外受眾主動推介的翻譯產品必須能夠傳達正確的生態(tài)觀,而這一點在我們以往的對外譯介中并沒有得到重視。比如,在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郭沫若的《女神》的英文版中,收錄了《筆立在山頭眺望》這首詩,在其中,郭沫若將輪船煙囪里冒出的滾滾黑煙比作“黑牡丹”,稱之為“近代文明的嚴母”:

黑沉沉的海灣,停泊著的輪船,進行著的輪船,數不盡的輪船,

一枝枝的煙筒都開著了朵黑色的牡丹呀!

哦哦,二十世紀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嚴母呀!

Dark and misty coastline, steamers at anchor,

steamers in motion, steamers unnumbered,

funnel upon funnel bearing its black peony.

Ah! Emblem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ern mother of modern civilization!

(Guo,2001:73)

在目前生態(tài)危機下,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應該用清潔能源,而盡量少使用甚至不使用煤。與過去相比,人類如今對煤的態(tài)度已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但在20世紀初的中國,隨著中國工業(yè)的發(fā)展,煤炭、汽笛、噪音、煙等作為工業(yè)文明的象征,曾被當時不少詩人所贊嘆。郭沫若、朱自清和艾青等詩人均寫過歌詠煤的詩歌,如郭沫若的《女神》中就收錄了《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無煙煤》等。后來的詩人不斷謳歌工業(yè)發(fā)展,特別是重工業(yè),如《我歌唱鞍鋼》。另一首詩《征服黃河》則表達了征服黃河的無限豪情:“我們要使高山低頭,/我們要使河水讓路。/我們要征服長江黃河,/我們要打開華山和秦巔!”這些詩歌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已完全不符合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所以在向國外推介中國文學經典時,就應該從生態(tài)角度推介能傳播正確生態(tài)觀的作品。再比如,若從生態(tài)視角重新審視“精衛(wèi)填海”或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類故事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氣,體現(xiàn)了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但在當前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我們對此不能再推崇,將這些故事作為中國文化寶藏再推介到國外似乎也不妥當。同理,對“高峽出平湖”的豪邁壯舉也應一分為二地來看。

3.2 翻譯策略的選擇要有助于保存原文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中西傳統(tǒng)自然觀的根本差異鮮明地體現(xiàn)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涉及到詞匯層面、句子層面和篇章層面。在漢譯英實踐中進行“生態(tài)翻譯”,譯者必須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將體現(xiàn)在各個語言層面的“天人合一”思想移植到目的語文本中。

3.2.1 生態(tài)核心術語的翻譯策略

在生態(tài)翻譯視角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反思對東方傳統(tǒng)有機自然觀一些基本概念的翻譯。比如,英語中有God/Heaven的概念,自柏拉圖時期就將超驗世界置于現(xiàn)實世界之上,之后逐步發(fā)展為主體與客體、現(xiàn)實世界與理想世界、人類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體現(xiàn)了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而我們的祖先對“天”的理解是完全遵循非二元對立的,古代漢語中沒有單獨指代物質世界的詞,而通常用“天”“天地”“天地萬物”等來替代,當“天”沒有和“地”對立時,也包括“地”,所以漢語中的“天”與英語中的nature (the physical world),是最切近的對等語,但“天”與西方的God/Heaven/nature等概念均具有本質的區(qū)別。張岱年認為,大致說來,所謂天有3種含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張岱年,1985:1),即“天”既可指現(xiàn)實存在的物質世界,又可指精神世界里的最高主宰或最高法則。如今我們所說的指代物質世界的“自然”完全是一個西方概念,是在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的(Weller & Bol, 1998: 323)。目前“天人合一”中的“天”常被譯成heaven,事實上此類翻譯人為地混淆了中西傳統(tǒng)自然觀建構的典型差異。著名漢學家Roger Ames(1998:46-47)曾如此比較西方的“上帝”和中國的“天”:“圣經中的上帝,經常用來指代“天堂”,創(chuàng)造了世界, 但是古典漢語中的天就是世界,天既是世界是什么,也是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天既是創(chuàng)造者也是存在的萬物。在秩序本身和秩序的制定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笨傊?,基督教主張人與超驗世界的上帝的合二為一,而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物質世界只是用來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的。中國傳統(tǒng)主張?zhí)烊撕弦?,人類和自然界被看成是一個由各種關系組成的網,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如果我們將“天”譯成Heaven或者God,便將本是由非二元對立建構起來的東方自然觀變成了一個類似西方二元對立視角建構起來的自然觀。因此,Ames在翻譯《論語》時,將其中的“天”一律進行音譯處理,因為他認為“Heaven” 會讓人聯(lián)想起由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派生出的意象,而譯成“Nature” 也不準確(Ames & Rosemont, 1998:46)。安樂哲的翻譯策略為我們進行核心生態(tài)概念的外譯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3.2.2 句子層面“天人合一”生態(tài)觀的傳譯策略

“天人合一”思想浸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生活之中,即使在隨處可見的簡單公示語中也體現(xiàn)得十分鮮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一些愛護花草的公示語,比如:“小草在睡覺,請君勿打擾!”“小草微微笑,勸君繞彎道!”等等。雖然只有簡簡單單兩句話,但通過將小草擬人化,充分表達出中國人對青青小草的無限愛戀,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觀中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人類和小草在這里是不分彼此的同類??墒侨绻覀兒唵蔚貙⑺鼈冏g成“Keep off the grass”,貌似百分百地道的英文表達,但原語文本中的美好意象及其所傳達的“天人合一”思想卻消失殆盡。Hu(2016)對“小草微微笑,勸君繞彎道!”的兩個英譯本的接受度進行了實證研究。譯文一是人們常見的“Keep off the grass!” 譯文二則是一個直譯:“The grass is smiling. Please walk on the path.”通過問卷調查,采訪了287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受眾,征求他們對這兩個譯文的接受情況。結果顯示,只有12.2%的受訪者完全接受譯文一,而剩下的絕大多數受眾都傾向于選擇譯文二。譯文二雖然看起來是典型的中國英語,但卻成功地傳譯出了原語文本特有的詩意和“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類似的體現(xiàn)“天人合一”思想的公示語還有很多,比如“花草在微笑,請你勿傷‘她’”“你的呵護,使我更加美麗”“我很幼小,請勿攀折”“你的文明,滋潤我的生命”,等等。如何在英譯時能保留原語文本中這濃濃的人情味,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3.2.3 篇章層面“天人合一”生態(tài)觀的傳譯策略

中國山水詩,受中國古典道教、禪宗思想所浸染,營造出“物我兩忘”的境界。但如何將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移植到英語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早注意到中西詩歌自然觀的不同,并認識到東方自然觀獨特價值的是費諾羅薩。費諾羅薩主張在英譯古典詩歌時,必須忠實移植原詩中非二元對立的自然觀。但他同時也意識到,漢英詩歌在用詞、語法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對忠實傳譯構成了極大的障礙。因為英語語言受到語法形式的影響,展現(xiàn)的是邏輯化的、支離破碎的世界(Fenollosa,2008: 108)。比如中國山水詩歌中通常沒有主語,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境界,但譯成英文時,囿于英語語法的限制,必須明確主語,從而使得譯詩中的主語瞬間變成了物質世界的旁觀者,人與自然的關系瞬間變成了二元對立模式。因此費諾羅薩號召在進行古典詩歌翻譯時,必須突破英語中的邏輯和形式標記的束縛,同時盡量選擇充滿活力的詞,漢化英譯詩的句子結構,從而再現(xiàn)原詩中類似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和意境。費諾羅薩的上述思想為龐德的表意文字翻譯法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理論基礎。龐德在繼承了費諾羅薩翻譯思想的基礎上,用表意文字法來翻譯中國古典詩歌。大致可作如下歸納:作為詩歌內容,表現(xiàn)為用非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來描述人與自然的關系,引領讀者沉浸于自然界本身,而不是一個超驗化的世界。作為詩歌形式,表現(xiàn)為對英語詩歌句法的漢化,目的是為了充分再現(xiàn)漢語詩歌中的天人和諧(陳月紅,2015:102)。龐德倡導的這種翻譯法后來得到了葉維廉、斯奈德等的積極響應,并運用到了他們的詩歌翻譯實踐中,但目前從中西生態(tài)對話的角度對此進行的探討幾乎沒有,值得進一步研究。

4 結語

當前全球性的生態(tài)危機是人人都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無論是翻譯研究者或是譯者,理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在翻譯研究或者實踐過程中,理應認真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建構問題,傳播正確的生態(tài)觀和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弘揚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做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代言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充分認識到中西傳統(tǒng)中人與自然關系建構的不同模式及其發(fā)展,在翻譯實踐中遵守“生態(tài)翻譯”的原則。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討論了“生態(tài)翻譯”在漢譯英翻譯實踐中的應用,事實上,在英譯漢翻譯實踐中,特別是在英語自然文學的漢譯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正如馬軍紅(2015:35)指出的那樣:“國內對生態(tài)文學的研究遠遠多于對其翻譯的關注。生態(tài)文學的相關翻譯研究尚屬空白,有深入研究的空間?!痹谀壳吧鷳B(tài)危機下,從生態(tài)“實指”的角度可以探討很多翻譯課題,而充分認識到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在當前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的獨特價值,對于我們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應該“譯什么”以及“如何譯”亦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Ames, Roger T. and Henry Rosemont, Jr.. 1998.TheAnalectsofConfucius:APhilosophicalTranslation[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Classe, Olive, 2000.EncyclopediaofLiteraryTranslationintoEnglish[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Cronin, Michael, 2003.TranslationandGlobalization[M]. London: Routledge.

Devall, Bill and George Sessions. 2007.DeepEcology[M]. Salt Lake City: Gibbs Smith, Publisher.

Evernden, Neil. 1992.TheSocialCreationofNature[M].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enollosa, Ernest and Ezra Pound. 2008.TheChineseWrittenCharacterasaMediumforPoetry:ACriticalEdition[M]. Eds. Haun Saussy, Jonathan Stalling, and Lucas Klein.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Girardot, N. J., James Miller and LiuXiaogan. 2001.DaoismandEcology:WayswithinaCosmicLandscape[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lotfelty, Cheryll and Harold Fromm. 1996.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Guo, Moruo. 2001.TheGoddesses[M]. Trans. Jong Lester and A.C. Barn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Hu, Xiaoqiong. 2016. Keep Off the Grass? No Way [J].EnglishToday(1):21-26.

Lu, Sheldon H.. 2009.Introduction:Cinema,Ecology,Modernity[G]∥ChineseEcocinema:IntheAgeofEnvironmentalChallenge. Sheldon H. Lu and Jiayan Mi.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Smith, Huston. 1972. Tao Now: An Ecological Testament[G]∥EarthMightbeFair:ReflectionsonEthics,Religion,andEcology. Ian G. Barbou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Tucker, Mary Evelyn, Duncan Ryūken Williams. 1997.BuddhismandEcology:TheInterconnectionofDharmaandDeed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ucker, Mary Evelyn, John Berthrong. 1998.ConfucianismandEcology:TheInterrelationofHeaven,Earth,andHuman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ts, Alan. 1975.Tao:TheWatercourseWay[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Weller, P. R., P. K. Bol. 1998. From Heaven-and-Earth to Nature: Chinese Concep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G]∥ConfucianismandEcology:TheInterrelationofHeaven,Earth,andHumans. M. E., Tucker, and J. Berthro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ite, Lynn. Jr.. 1996.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G]∥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Zhao, Yiheng. 1990. The Second Tide: Chinese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etry [G]∥SpaceandBoundariesinLiterature. Roger Bauer and Douwe Fokkema, Proceedings of the xn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Munich: Iudicium.

陳月紅.2014. 20 世紀禪、道在美國的生態(tài)化——兼論對現(xiàn)代科學機械自然觀的顛覆[J]. 中山大學學報(3):126-135.

陳月紅. 2015. 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的新視角——論漢詩英譯中的生態(tài)翻譯轉向[J]. 外語教學(2):101-104.

胡庚申. 2008. 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6):11-15.

胡庚申. 2013. 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 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國文.2016. 生態(tài)語言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 中國外語(1): 9-12.

劉耳. 2000. 西方當代環(huán)境哲學概觀[J]. 自然辯證法研究(6):11-14.

馬軍紅. 2015.美國生態(tài)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研究[J]. 中國翻譯(4): 32-37.

潘岳. 2010.中華傳統(tǒng)的生態(tài)智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11-06.

王正平.2014. 環(huán)境哲學——環(huán)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許建忠.2009. 翻譯生態(tài)學[M]. 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

張岱年.1985. 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 北京大學學報(1): 1-8.

祖利軍.2007.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tài)翻譯[J]. 中國外語(6):89-92.

鐘玲.2010. 中國詩歌英譯文如何在美國成為本土化傳統(tǒng):以簡·何絲費爾吸納杜甫譯文為例[J].中國比較文學(2):41-52.

責任編校:朱曉云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Literal-Sense Studies of Ecotranslatology

CHENYuehong

As far a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concerned, the current cross-discipline studies between ecology and translatology are generally the metaphorical-sense studies, and no adequat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literal-sense studies.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in face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risi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 should play a part in enhancing people’s ecological awareness, thus reformulating “ecological translation” in its literal sense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it should follow: (1) One should choose to translate the texts with ecological value; (2) The employment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should help to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views of the original text; (3) The aim is to enhance target readers’ ecological awareness. Tak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views of n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ecological translation” can be used to convey the Chinese ecological idea of “tianrenheyi” into English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introducing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eco-translatology; literal-sense studies; “ecological translation”

H0-06

A

1674-6414(2016)06-0062-07

2016-08-13

三峽大學人才科研啟動基金(KJ2014B029)的階段性成果

陳月紅,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翻譯學、生態(tài)批評研究。

猜你喜歡
中心主義詩歌生態(tài)
詩歌不除外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論我國實體中心主義的非法證據排除模式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6:04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池州市| 南和县| 崇仁县| 紫阳县| 当阳市| 桃园县| 德阳市| 锡林郭勒盟| 桂阳县| 通道| 辽宁省| 团风县| 百色市| 扎赉特旗| 渭源县| 克东县| 昌图县| 广灵县| 怀柔区| SHOW| 堆龙德庆县| 仁布县| 桂平市| 普陀区| 德钦县| 开平市| 林甸县| 刚察县| 黄山市| 眉山市| 江西省| 平利县| 邹城市| 清涧县| 进贤县| 筠连县| 射阳县| 丰都县| 扎赉特旗| 东台市| 元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