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廖名春釋“強自取柱”的幾個問題

2016-03-19 14:42:39楊德春
關(guān)鍵詞:楚墓劉師培竹簡

楊德春

(邯鄲學院 中文系, 河北 邯鄲 056005)

廖名春釋“強自取柱”的幾個問題

楊德春

(邯鄲學院中文系, 河北邯鄲056005)

摘要:廖名春的《〈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張冠李戴、某些語言表述有缺陷、某些說法缺乏依據(jù)、某些引文不準確等等,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中的這些問題不僅僅反映出廖名春學術(shù)水平的低下、治學的不嚴謹,也反映出學術(shù)界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guān)鍵詞: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錯誤

廖名春的《〈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發(fā)表在《邯鄲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上[1]47-51,廖名春的《〈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問題很多,首先標題就有問題,“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可以新釋,“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如何新釋?對于“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的各種說法已經(jīng)固定,而且前人的表達或表述基本上清晰明確,難道還要你廖名春新釋一下,反正我對于前人關(guān)于“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的表達或表述還能夠看懂,不需要廖名春新釋一下??赐炅蚊旱膶氊愓撐闹蟛胖懒蚊菏菍Α皬娮匀≈毙箩屃艘幌?,如此則廖名春此文就是文不對題。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清人王念孫(1744—1832)走的也是同一條道路,但說又不同。他認為:“楊說‘強自取柱’之義甚迂,‘柱’與‘束’相對為文,則‘柱’非謂‘屋柱’之‘柱’,‘柱’當讀為‘?!?。哀十四年《公羊傳》‘天祝予’,十三年《谷梁傳》‘祝發(fā)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斷也?!搜晕飶妱t自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大戴記》作‘強自取折’,是其明證矣?!赌仙浇?jīng)》:‘招搖之上有草焉,其名曰祝余?!S唷蜃鳌薄恰!c‘柱’通也。(‘祝’之通作‘柱’,猶‘注’之通作‘?!?。《周官·瘍醫(yī)》‘祝藥’鄭注曰:‘祝當為注,聲之誤也?!?”[1]47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幾個問題:首先,引用之文不是王念孫的,而是王引之的。其次,引文有疏漏,廖名春所引之“則‘柱’非謂‘屋柱’之‘柱’”,原文作“則柱非謂屋柱之柱也”[2]37,廖名春引文漏也字。再次,引文有錯誤,廖名春所引之“招搖之上有草焉”,原文作“招搖之山有草焉”[2]37,廖名春引文將山字誤為上字。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第一》“強自取柱”條:“引之曰:楊說強自取柱之義甚迂?!c‘束’相對為文,則柱非謂屋柱之柱也。柱,當讀為祝。哀十四年《公羊傳》‘天祝予’,十三年《穀梁傳》‘祝發(fā)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斷也?!搜晕飶妱t自取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洞蟠饔洝纷鳌畯娮匀≌邸?,是其明證矣。《南山經(jīng)》‘招搖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馀’,‘祝馀’或作‘柱荼’,是‘?!c‘柱’通也。(‘?!ㄗ鳌q‘注’之通作‘?!??!吨芄佟く冡t(yī)》‘祝藥’,鄭注曰:‘祝當為注,聲之誤也。’)”[2]37廖名春很可能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廖名春的引文也絕不是引自王念孫的《讀書雜志》。

《荀子·勸學篇》云:“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盵3]6楊倞注:“凡物強則以為柱而任勞,柔則見束而約急,皆其自取也?!盵3]6王先謙《荀子集解》引王引之之說:“王引之曰:楊說強自取柱之義甚迂?!c‘束’相對為文,則柱非謂屋柱之柱也。柱,當讀為祝。哀十四年《公羊傳》‘天祝予’,十三年《穀梁傳》‘祝發(fā)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斷也?!搜晕飶妱t自取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洞蟠饔洝纷鳌畯娮匀≌邸瞧涿髯C矣?!赌仙浇?jīng)》‘招搖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馀’,‘祝馀’或作‘柱荼’,是‘?!c‘柱’通也。(‘?!ㄗ鳌?,猶‘注’之通作‘?!??!吨芄佟く冡t(yī)》‘祝藥’,鄭注曰:‘祝當為注,聲之誤也?!?”[3]6-7王先謙所引即引自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第一》“強自取柱”條,即便是廖名春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王先謙的《荀子集解》或直接從王先謙《荀子集解》中引用,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廖名春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都沒有認真讀過;如果廖名春把王先謙《荀子集解》作為研究荀子的必備參考文獻放在手邊備查備用,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廖名春連研究荀子必備的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都懶得查一下或翻一下;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p>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但對王說也有一些異議。如于鬯(約1862—1919)就認為王念孫“讀‘柱’為‘?!?,似尚迂遠”,他主張讀“柱”為“仆”,認為:或《荀子》本借“仆”為之,故誤“仆”為“柱”。要論音,柱、樸、仆無不可通也。《說文·人部》云:“仆,頓也?!睆娮匀∑?,謂強自取其頓踣也?!洞蟠鳌駥W記》作“強自取折”,頓踣即折義,是其證。[1]47-48

于鬯《香草續(xù)校書》:

鬯案:柱蓋讀為仆。認為:或荀子本借樸為之。故誤樸為柱。要論音。柱、樸、仆無不可通也。說文人部云。仆、頓也。釋名釋姿容云。仆、踣也。強自取仆。謂強則自取其頓踣也。楊注云。凡物強。則以為柱而任勞。必非荀子之義。大戴勸學記作強自取折。頓踣即折義。是其證。王雜志引之說讀柱為祝。似尚迂遠。[4]123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問題:首先,廖名春所謂的于鬯的生卒年有問題,《香草續(xù)校書》的《點校說明》:“于鬯,字醴尊,號香草,清江蘇南匯人,生于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卒于宣統(tǒng)二年(一九一○年)?!盵4]1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該書或直接從該書引用,絕不會錯到于鬯活到民國的程度;說實在話,一般稍微接觸??睂W的人都不會出這樣的錯。廖名春的這個說法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百度百科和360百科,廖名春連書都不讀,在互聯(lián)網(wǎng)搜一搜就寫出論文來了,廖名春如此搞研究,廖名春的研究論文又有什么價值呢?廖名春的學術(shù)都墮落到如此地步了,還研究什么啊!另外,廖名春說久保愛卒于1832年也是錯誤的,一般認為久保筑水卒于1835年。廖名春說荻生徂徠(1768—1830),這也是錯誤的,當為荻生徂徠(1666—1728)。其次,于鬯言或荀子本借樸為之,既然是為之,則必為人為之,書焉能為之?廖名春連古文標點都不過關(guān),基本上沒有古文閱讀能力。再次,于鬯言王雜志引之說讀柱為祝,廖名春或是沒有古文閱讀能力,根本讀不懂;或是沒有讀過該書或直接從該書引用。否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廖名春就這么個治學態(tài)度,還研究什么?。?/p>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劉師培(1884—1920)《荀子補釋》也說:楊說固非,王說亦失。《荀子·勸學》篇首節(jié)大抵以自強勉人。觀青藍冰水之喻,可以知矣。且貴直曲惡,故一則曰“木直中繩”,再則曰“木受繩則直”,三則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此文亦強柔對文,則以強為直,以柔為曲,即柱字亦取直立之意矣?!稄V雅·釋器》:“柱,距也。”《倉頡》篇:“柱,枝也?!敝ㄗ髦?,《漢書·西域傳》以道當為拄置,注云:“支柱也?!薄皬娮匀≈闭?,言強則直立不撓,可與外物相支距也。“柔自取束”,凡物之束者必曲,故與柱義為相反。上言“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蓋強則致榮,柔則致辱,此文之“強”、“弱”,正與“榮”、“辱”相應(yīng)也。若《大戴記》作“折”,亦“拄”字之訛文。[1]48

劉師培《荀子補釋》:

楊注云:凡物強則以為柱而任勞。王引之曰:柱,當讀為祝?!白?,斷也?!贝搜晕飶妱t自取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案:楊說固非,王說亦失?!盾髯印駥W篇》首節(jié)大抵以自強勉人。觀青藍冰水之喻,可以知矣。且貴直惡曲,故一則曰“木直中繩”,再則曰“木受繩則直”,三則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此文亦強柔對文,則以強為直,以柔為曲,即柱字亦取直立之義矣?!稄V雅·釋器》:“柱,距也?!薄秱}頡》篇:“柱,枝也?!敝ㄗ髦?,《漢書·西域傳》“以道當為拄置”,注云:“支拄也?!薄皬娮匀≈闭撸詮妱t直立不撓,可與外物相支距也?!叭嶙匀∈保参镏弑厍?,故與柱義為相反。上言“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蓋強則致榮,柔則致辱,此文之“強”、“弱”,正與“榮”、“辱”相應(yīng)也。若《大戴禮》作“折”,亦“拄”字之訛文。[5]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問題:首先,廖名春所引之“且貴直曲惡”,原文作“且貴直惡曲”,廖名春引文將“惡曲”誤倒為“曲惡”。其次,廖名春引文將“即柱字亦取直立之義矣”之義誤為意;廖名春引文將“支拄也”之拄誤為柱。再次,廖名春所引之“若《大戴記》”,原文作“若《大戴禮》”,廖名春引文將“禮”字誤為“記”字。復(fù)次,劉師培卒于1919年,廖名春誤為1920年?!秳⑸晔逑壬z書》前面就有錢玄同的《左盦年譜》,錢玄同《左盦年譜》記載:“一九一九 為國故雜志撰稿人 十二月二十日(陰歷九月廿八日)卒”(楊德春按:錢玄同《左盦年譜》所記載的十二月當為十一月之誤。)廖名春連《劉申叔先生遺書》前面幾頁都懶得查一下或翻一下。又次,劉師培《荀子補釋》開卷第一條即釋“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劉師培《荀子補釋》先簡引楊倞注,次簡引王引之之說,即便是廖名春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劉師培的《荀子補釋》或直接從劉師培的《荀子補釋》中引用,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由以上五條可知,廖名春沒有認真讀過劉師培的《荀子補釋》,廖名春也不是直接從劉師培的《荀子補釋》中引用,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劉師培的《荀子補釋》,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p>

另外,劉師培之說實誤,“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言直曲,或曰直曲對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與“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相對,并非言直曲,或曰并非直曲對文。如此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絕非言直曲,或曰絕非直曲對文,即絕非以強為直而以柔為曲。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鐘泰(1888—1979)也說:“柱,即拄也。強則可取以拄物,如竹木是也;柔則可取以束物,如皮韋是也。而自竹木與皮韋言之,則皆有所自取也。楊注不誤,特言之未分明耳。王訓(xùn)‘拄’與‘?!ǎ^之斷,斷與束義豈相稱乎?”[1]48

鐘泰《荀注訂補》:

楊注:凡物強則以為柱而任勞,柔則見束而約急,皆其自取也。王引之曰:楊說強自取柱之義甚迂。柱,當讀為祝。祝,斷也。

案:柱,即拄也。強者可取以拄物,如竹木是也;柔者可取以束物,如皮韋是也。而自竹木與皮韋言之,則皆所自取也。楊注不誤,特言之未分明耳。王訓(xùn)柱與祝通,謂之斷,斷與束義豈相稱乎?斥楊說為迂而不知其迂尤甚也。[6]1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問題:首先,廖名春所引之“強則可取以拄物”,原文作“強者可取以拄物”[6]1,廖名春引文將“者”字誤為“則”字。其次,廖名春所引之“柔則可取以束物”,原文作“柔者可取以束物”[6]1,廖名春引文將“者”字誤為“則”字。再次,廖名春所引之“則皆有所自取也”,原文作“則皆所自取也”,廖名春引文誤增“有”字。復(fù)次,廖名春所引之“王訓(xùn)‘拄’與‘?!ā?,原文作“王訓(xùn)‘柱’與‘祝’通”,廖名春引文將“柱”字誤為“拄”字。又次,鐘泰《荀注訂補》先引楊倞注,次簡引王引之之說,即便是廖名春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鐘泰的《荀注訂補》或直接鐘泰的《荀注訂補》中引用,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由以上五條可知,廖名春沒有認真讀過鐘泰的《荀注訂補》,廖名春也不是直接從鐘泰的《荀注訂補》中引用,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鐘泰的《荀注訂補》,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啊!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梁啟雄(1900—1965)認同王念孫說,但又稱:‘《大戴記》作‘折’,不對,因為柱字諧韻是證據(jù)?!盵1]48梁啟雄《荀子簡釋》:“王引之曰:柱,當讀為祝;祝、斷也。此言物強則自取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大戴記》作‘強自取折’。啟雄按:《大戴記》作‘折’,不對,因為柱字諧韻是證據(jù)?!盵7]3-4梁啟雄《荀子簡釋》先簡引王引之之說,即便是廖名春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梁啟雄的《荀子簡釋》或直接從梁啟雄的《荀子簡釋》中引用,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由此可知,廖名春沒有認真讀過梁啟雄的《荀子簡釋》,廖名春也不是直接從梁啟雄的《荀子簡釋》中引用,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梁啟雄的《荀子簡釋》,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啊!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荀子新注》則首鼠兩端,說:“這句意思是:質(zhì)地堅硬的東西自然會被人們用作支柱,質(zhì)地柔軟的東西自然會被人們用來捆東西?!边@是取楊倞注了。但它轉(zhuǎn)而又說:“一說,‘柱’通‘?!?,斷折。照這樣解釋,這句意思是:太剛強了就容易折斷,太柔軟了就容易受約束?!盵8]5這就是取王念孫說了。[1]48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這句意思是:質(zhì)地堅硬的東西自然會被人們用作支柱,質(zhì)地柔軟的材料自然會被人們用來捆東西。一說,‘柱’通‘祝’,斷折。按這樣解釋,這句意思是:太剛強了就容易折斷,太柔軟了就容易受約束?!盵8]5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問題:首先,廖名春所引之“質(zhì)地柔軟的東西”,原文作“質(zhì)地柔軟的材料”[8]5,廖名春引文將“材料”二字誤為“東西”二字。其次,廖名春所引之“照這樣解釋”,原文作“按這樣解釋”[8]5,廖名春引文將“按”字誤為“照”字。再次,廖名春認為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此處之一說是取王念孫之說,雖然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沒有明言此處之一說是取王念孫之說,但是,廖名春如此言之鑿鑿,又考慮到北京大學的實際學術(shù)水平和此書的實際編寫情況,很有可能是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就認為此處之一說是取王念孫之說;再考慮到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特殊關(guān)系,當時的批林批孔寫作班子號稱梁效,據(jù)說就是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兩校的諧音,廖名春如此言之鑿鑿,廖名春所謂的此處之一說是取自王念孫之說很可能是拾北京大學的牙慧而來,否則,廖名春此說又是從哪里學來的呢?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廖名春可能是從他的導(dǎo)師金景芳那里學來的。由以上首次二條可知,廖名春沒有認真讀過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廖名春也不是直接從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中引用,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王天海的新注也認可劉師培、鐘泰說?!盵1]48王天?!盾髯有a尅罚骸巴跻唬褐?,當讀為‘?!0哪辍豆騻鳌贰熳S琛?,十三年《穀梁傳》‘祝發(fā)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斷也。’此言物強則自取斷折,謂太剛則折也?!洞蟠饔洝纷鳌畯娮匀≌邸?,是其明證矣?!盵9]16王天?!盾髯有a尅泛喴跻f,即便是廖名春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王天海的《荀子校釋》,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由此可知,廖名春沒有認真讀過王天海的《荀子校釋》,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王天?!盾髯有a尅?,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另外,王天海《荀子校釋》引王引之曰“謂太剛則折也”,而王引之原文作“所謂太剛則折也”,王天?!盾髯有a尅芬恼`脫所字,王天?!盾髯有a尅反祟愬e誤比比皆是。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龍宇純(1928—)則認為:“王以柱義為折,其說是也;謂當為祝,殆未必然。蓋自‘物類之起’至此為韻文,柱、束、構(gòu)古韻同在侯部,柱字必當入韻。若易作祝,音屬幽部,于韻反遠,以知其說猶可商也。祝字本無斷折義,作斷解者,說者以為斸字之借。(案:《說文》:‘斸,斫也?!?斸與柱同侯部,柱之訓(xùn)斷,或亦當謂借為斸字。唯以古語有雙聲轉(zhuǎn)移例觀之,斷義為絕者廣韻有都管、徒管二切,分別與斸音陟玉及柱音直主古雙聲,當以斸柱與斷并為轉(zhuǎn)語。柱義為斷,固不得謂為祝之借,即以為斸之借,亦未允已。”[10]174[1]48

龍宇純《荀子論集·讀荀卿子札記》:

楊注云:“凡物強則以為柱。”王引之曰:“楊說強自取柱之義甚迂。柱與束相對為文,則柱非謂屋柱之柱也。柱當讀為祝。祝,斷也。此言物強則自取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大戴記作強自取折,是其明證矣。”

宇純案:王以柱義為折,其說是也;謂當為祝,殆未必然。蓋自“物類之起”至此為韻文,柱、束、構(gòu)古韻同在侯部,柱字必當入韻。若易作祝,音屬幽部,于韻反遠,以知其說猶可商也。祝字本無斷義,作斷解者,說者以為斸字之借。(案:說文斸,斫也。)斸與柱同侯部,柱之訓(xùn)斷,或亦當謂借為斸字。唯以古語有雙聲轉(zhuǎn)移例觀之,斷義為絕者廣韻有都管、徒管二切,分別與斸音陟玉及柱音直主古雙聲,當以斸柱與斷并為轉(zhuǎn)語。柱義為斷,固不得謂為祝之借,即以為斸之借,亦未允已。[10]174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問題:首先,廖名春所引之“祝字本無斷折義”,原文作“祝字本無斷義”[10]174,廖名春引文誤衍“折”字。其次,龍宇純《荀子論集·讀荀卿子札記》先簡引楊倞注,次簡引王引之之說,即便是廖名春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龍宇純的《荀子論集·讀荀卿子札記》或直接從龍宇純的《荀子論集·讀荀卿子札記》中引用,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由以上二條可知,廖名春沒有認真讀過龍宇純的《荀子論集·讀荀卿子札記》,廖名春也不是直接從龍宇純的《荀子論集·讀荀卿子札記》中引用,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龍宇純的《荀子論集·讀荀卿子札記》,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啊!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1998年,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一書面世,為這一問題的討論提供了新的契機。其《性自命出》篇第8、9號簡有云:“剛之梪也,剛?cè)≈?;柔之約,柔取之也?!盵11]179裘錫圭按語指出這段話與《語叢三》篇第46號簡“強之(樹),強取之也”語義相近。[11]183[1]48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問題:首先,頁碼不對。《性自命出》篇第8、9號簡有云:“剛之梪也,剛?cè)≈?。柔之約,柔取之也?!盵11]61其頁碼是第六一頁,不是第一七九頁。其次,標點符號不對。裘錫圭釋文作:“剛之梪也,剛?cè)≈病H嶂s,柔取之也。”[11]179柔前是句號,不是分號。再次,廖名春說“裘錫圭按語指出這段話與《語叢三》篇第46號簡‘強之(樹),強取之也’語義相近”,但是,原書按語為:“裘按:《語叢三》四六號簡:‘彊(強)之(尌)也,彊取之也?!Z與此近?!盵11]182廖名春將尌誤為樹,廖名春又誤脫也字。由以上三條可知,廖名春沒有看原書,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所謂的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

另外,裘錫圭對于“剛之梪也,剛?cè)≈病背霭凑Z:“裘按:《語叢三》四六號簡:‘彊(強)之(尌)也,彊取之也?!Z與此近?!盵11]182所謂的郭店楚墓竹簡本文就作彊不作強[11]100,《說文解字》:“彊,弓有力也,從弓,畺聲?!盵12]270《說文解字》:“強,蚚也,從蟲,弘聲?!盵12]279《爾雅·釋蟲》:“強,蚚?!盵13]2639彊強在先秦兩漢是有區(qū)別的,在古文字學中彊強也是有區(qū)別的,裘錫圭作為所謂的古文字學者,犯這種常識性的低級錯誤,這絕不是偶然的,裘錫圭沒有認真學習過《說文解字》,裘錫圭也沒有認真學習過《爾雅》,我真誠地希望裘錫圭能夠迷途知返,我真誠地希望裘錫圭能夠痛改前非,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的水平和質(zhì)量由此也就可想而知了。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劉昕嵐、馮勝君等繼而都指出簡文的這兩段話都與《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有關(guān)。[12]333,[13]210馮勝君認為簡文中的“梪”、“樹”和《勸學》篇的“柱”都當從王念孫說,破讀為“?!?,訓(xùn)為斷。此外,馮勝君還舉《鹽鐵論·訟賢》“剛者折,柔者卷”、《淮南子·泛論》 “太剛則折,太柔則卷”、《文子·上仁》“夫太剛則折,太柔則卷”、《劉子·和性》“太剛則折,太柔則卷”四處語義相近的句子,以確證“柱”、“梪”、“樹”三字有斷折之義。[13]210由此可見,在“柱”字的訓(xùn)讀問題上,馮勝君認同的是王念孫說。[1]48

廖名春的這段高論有問題:馮勝君《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四則》:“簡文中的‘梪’、‘樹’和《勸學篇》之‘柱’應(yīng)依王引之說讀為‘?!骸盵14]210冒號后全文引用引之曰。如此則即便是廖名春沒有讀過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如果廖名春果真讀過馮勝君《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四則》,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由此可知,廖名春沒有認真讀過馮勝君《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四則》,廖名春甚至都懶得親自查一下或翻一下馮勝君《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四則》,廖名春的引文也不是直接引自馮勝君《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四則》,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p>

另外,馮勝君《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四則》云:“簡文中的‘梪’、‘樹’和《勸學篇》之‘柱’應(yīng)依王引之說讀為‘?!骸盵14]210王引之怎么可能見到所謂的郭店楚墓竹簡?所謂的郭店楚墓竹簡簡文中的“梪”、“樹”怎么可能依王引之說讀為“?!??王引之在何處說過所謂的郭店楚墓竹簡簡文中的“梪”、“樹”讀為“?!保窟@樣的寶貝論文竟然能夠發(fā)表,這樣的寶貝論文的作者還說此文經(jīng)過導(dǎo)師吳振武審閱,這不是給博士生導(dǎo)師丟人的問題,這是博士生導(dǎo)師也不行??!這樣的寶貝論文廖名春還在當寶貝一樣間接研究和間接引用,當今學術(shù)界的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懂得了這一邏輯關(guān)系,我們就知道“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并不是說物極必反,并不是反對走極端,而是說有什么樣的因,就有什么樣的果,是強調(diào)要“慎其所立”,要重“始”。由此看,久保愛、王念孫對《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語義的把握是不準確的,其訓(xùn)詁出問題,自然不值得奇怪。[1]50

廖名春此論是錯誤的?!盾髯印駥W》篇“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3]6-7這段話的句式多是表因果關(guān)系,前為因,后為果,這一邏輯關(guān)系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講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應(yīng)該避免由始達到禍災(zāi)乃作的程度,所謂的“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林木茂而斧斤至焉,就體現(xiàn)了由始達到禍災(zāi)乃作的程度的意思,如此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就有說物極必反的意思,也有反對走極端的意思,所以強調(diào)要“慎其所立”,要重“始”。由此看,王引之對《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語義的把握是有文本依據(jù)和語義依據(jù)的,其訓(xùn)詁可以作為一家之言。另外,廖名春把《荀子·勸學篇》之醯酸誤引作酰酸、召禍誤引作招禍[1]49,廖名春連荀子原文都不清楚,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都懶得查一下或翻一下,廖名春還研究什么荀子??!

楊德春《荀子新校》:

柱為折意,然荀子原文當為襲用《春秋谷梁傳》哀公十三年“祝發(fā)文身”之祝字,據(jù)楊德春《荀子思想三期發(fā)展攷論》,《春秋谷梁傳》為荀子晚年所傳,《勸學》又為荀子晚年之作,故《荀子·勸學》此處原文當為“彊自取祝”,《大戴禮記·勸學》不明??捎?xùn)斷,遂改祝為折,浙北本之柱當為祝之譌字,王引之曲為之說,其說雖可通,然終為本末倒置之論,故王說不可從。[15]5

廖名春如果讀過楊德春的《荀子新?!?,則必然能夠得知王引之之說,而知其非為王念孫之說。其實,楊德春的《荀子新校》夠廖名春學習幾輩子的了,不怕慢就怕站,廖名春慢慢學吧。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新文獻的出土,使我們對古典的認識較之前賢有了更好的機會。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們的古典學研究也不能唯“新”是從,一切委之于天命?;貧w元典,反芻經(jīng)籍,推陳出新,有時也能給我們以意外的驚喜。[1]50

所謂的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第八號、第九號簡之“剛之梪也,剛?cè)≈?;柔之約,柔取之也”[11]61與《語叢三》四六號簡:“彊之也,彊取之也”[11]100絕不能作為解釋《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的依據(jù)或材料,因為所謂的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第八號、第九號簡之“剛之梪也,剛?cè)≈?;柔之約,柔取之也”[11]61與《語叢三》四六號簡:“彊之也,彊取之也”[11]100是依據(jù)《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偽造的,理由如下:

首先,古代書寫不便,語言要緊湊,以節(jié)約書寫材料,在荀子之前不會有這樣啰嗦的句子,在荀子之后則因為有荀子文在示范,更不會有這樣啰嗦的句子,其偽不言自明。

其次,《性自命出》探討抽象的哲學問題,思想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抽象性、概括性,反映到語言上,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抽象性、概括性,可以用一句話表達的思想,竟然用了兩句話,其偽不言自明。

再次,特別是在有荀子的用例示范的情況下,是學者就不可能不參考,也就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廢話,寫出這樣的廢話者絕不是學者,其偽不言自明。

又次,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的“剛之梪也,剛?cè)≈?;柔之約,柔取之也”,剛剛重復(fù),之之重復(fù),也也重復(fù),先秦兩漢學者怎么會寫出這樣的廢話;“剛之梪也,剛?cè)≈病备揪筒皇桥袛嗑涫?,先秦兩漢學者絕不會這樣寫?!叭嶂s,柔取之也”雖然是判斷句式,在句式上沒問題,但是,先秦兩漢學者絕不會寫這樣啰嗦的廢話。

廖名春奢談什么“回歸元典,反芻經(jīng)籍”,廖名春連研究荀子必備的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都懶得查一下或翻一下,束書不觀,游淡無根。

作者與廖名春的年齡相差不大,但是廖名春的生活條件和研究條件比我好不知多少倍,本來廖名春應(yīng)該惜福,回報中國人民的養(yǎng)育之恩,但是,廖名春竟然寫出這樣的寶貝論文!廖名春寫出這樣的寶貝論文絕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的一面,我在與廖名春的接觸中已經(jīng)看到了這種必然性。我曾經(jīng)多次委婉地勸說廖名春做學問絕不能有官場習氣和流氓習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云:

其“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兩句,自清代以來就聚訟不已,近年隨著郭店楚簡的面世,更是異說紛呈。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拋磚引玉,歡迎批評。[1]47

我按照廖名春所說,批評了廖名春的寶貝論文,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我想廖名春應(yīng)該歡迎我的批評,不至于因此影響我們多年的交情,希望我們再見面時廖名春還能夠叫我一聲楊老師!

參考文獻:

[1] 廖名春.《荀子·勸學》篇“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新釋[J].邯鄲學院學報,2015(2):47-51.

[2] 王念孫.讀書雜志第十冊[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

[3]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 于鬯.香草續(xù)校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 劉師培.荀子補釋[M].//劉申叔先生遺書[M].中華民國廿三年寧武南氏校印廿五年印成.

[6] 鐘泰.荀注訂補[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7]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 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 龍宇純.荀子論集[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七十六年.

[11] 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3] 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 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5] 楊德春.荀子新校[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朱子]

Several Flaws ofANewInterpretationofSomePhrasesin

EncouragingLearningofXunziby LIAO Ming-chunYANGDe-chu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andanCollege,Handan056005,China)

Abstract:I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Some Phrases in Encouraging Learning of Xunzi by LIAO Ming-chun,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which chiefly include the mistaken identity, the faulty language expression, some details and ideas without the evidence and some inaccurate quotations. These flaws not only expose the lowness of academic level and less rigorous scholarship of LIAO Ming-chun, but also reflect some problems of academia.

Key words:LIAO Ming-chu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Some Phrases in Encouraging Learning of Xunzi; flaw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簡介:楊德春(1968-),男,漢族,河北遵化人,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 E-mail:dechun.yang@163.com

中圖分類號:I207.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06(2016)02-0086-07

猜你喜歡
楚墓劉師培竹簡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酒杯
竹簡和毛筆
幼兒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2
試論戰(zhàn)國時期的楚墓人殉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5:52
讀曾侯乙墓竹簡、望山楚墓竹簡雜記
論戰(zhàn)國楚墓隨葬車馬坑
東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30
荊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簡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8
劉師培的 成功“秘籍”
竹簡倒水
民族音樂(2018年3期)2018-07-19 00:55:00
大師拜大師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南岸区| 乐都县| 太康县| 重庆市| 彰化市| 巩留县| 新干县| 岳普湖县| 昭觉县| 双鸭山市| 常德市| 阜康市| 金湖县| 冕宁县| 伊宁市| 三都| 疏附县| 宣化县| 循化| 金秀| 右玉县| 南开区| 都匀市| 瑞金市| 宜黄县| 宁安市| 皮山县| 高陵县| 上饶市| 威宁| 永嘉县| 错那县| 铜山县| 重庆市| 新河县| 沙洋县| 长武县| 沈阳市| 嘉荫县| 德惠市|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