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華
讀博士那些事
——寫在母校華誕六十歲之際
謝志華
1992年至1995年我在財政部科研所讀博士研究生,現(xiàn)在回憶那段考博士和讀博士研究生的日子,心中一直對母校充滿留戀、崇敬和感激之情。在母校華誕六十周年之際,信手拈來幾則我親身經歷的瑣碎之事,感懷那影響我職業(yè)生涯乃至人生成功的難忘經歷。
瑣事之一,當年自己讀博士的目的不甚明確,但讀什么地方和讀誰的博士生卻非常明確。我報考博士研究生的時候確實不像現(xiàn)在:一則讀博士是進入一些特定職位的敲門磚,二則讀了博士會有很好的社會面子,三則讀博士還與收入和晉升有關。對我而言,那時候讀博士好像是覺得沒有多大事干,心里又覺得發(fā)虛,所以就得找個地方學習一下,可以通過學習和研究打發(fā)一點時間,也可以讓自己變得充實一點。實際上,在上博士研究生之前,我去了日本研究審計,回國后我又去了香港研究證券市場,那時候香港還沒有回歸,感覺上香港比國外還國外。在香港期間以及回來后發(fā)了不少文章,學校也破格讓我晉升為副教授。盡管如此,總覺得時間還很多,無所事事,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許多問題的看法也總有瓶頸,感覺達不到那種大徹大悟的程度。找個地方讀個博士也許能使自己開個竅,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傊?,那時候讀博士還是個比較新鮮的事,想讀博士的人也很少,何況我讀博士前就評上了副教授,讀不讀博士也確實不影響我的收入和晉升。
報哪個學校、報誰的博士生呢?似乎也很自然地就做了決定,在我這個專業(yè)領域,財政部科研所應該是博士生培養(yǎng)的最好學校,而我十分敬仰的楊紀琬老師也是水平最高的。所以,從社會面子而言,我就報了最好的學校和最好的老師。論對自己的便利性來說,我就報了距離比較近的財政部科研所,人有時候做決定未必目的就那么崇高,就那么理性,有點茫然也可能就多了一點運氣和命運的因素。
瑣事之二,好像不是我在求母校和老師,而是學校和老師事事替我著想。求學從形式上看就是要求所報考的學校,特別是在報考博士時更是要求所報考的老師。我是懷著惴惴不安的心報考母校和楊老師的。那年,楊老師只招收一個博士研究生,報的人大多與楊老師相對聯(lián)系較多,有的還是在楊老師所在的部門工作,我與楊老師此前卻沒有任何直接的聯(lián)系,甚至,我還自認為報考楊老師對我還存在一些不太有利的因素。不管怎樣我還是鼓起了勇氣,抱著畢恭畢敬的心態(tài),躡手躡腳地敲開了楊老師的門。一見楊老師,說明了我的來意,楊老師高興地連聲說“那好、那好!”好像楊老師早就了解我似的,早就愿意收我為徒,想想我當時那心情是多么愉悅!
萬事開頭難,一順百順。楊老師同意我報考后,由于我從日本回來后主要學習日語,英語的水平就相對低一些,我又向學校和老師提出能否讓我在參加博士生入學考試時不是考英語,而是考日語,沒想到沒遇到任何曲折就批準了,要知道在此之前財科所入學的外語考試都是英語,而為我卻做了這樣的改變。考試似乎很順利,有兩位考生入圍,楊老師親自決定讓我先上,而另一位也上,但指標算在下一年。想起來真幸運,不僅在于我考上了博士,而且與我同考的考生卻成為了我的師弟,我們后來也真是情同手足。
接到錄取通知書,應是興高采烈的時候,卻在錄取通知書中發(fā)現(xiàn)必須要交數(shù)萬元的培養(yǎng)費。自己工作的單位卻明確告訴我不能支付如此高昂的費用,確實也是,在當時數(shù)萬元的培養(yǎng)費還是比較高的,心里不免沮喪,看來讀書之事又得泡湯了。終究內心還是不甘心,就又一次鼓起了勇氣找到了楊老師和財科所,懇求將學費減少到自己工作單位認可的數(shù)額,大出所料的是,沒費什么周折,楊老師就告訴我交幾千塊錢就可以了。那時,我想楊老師真的對學生太好了,后來才感受到楊老師是一個愛才如命的導師,盡管我并不是很有才的人,卻也感受了楊老師的這種崇高心境;財科所也是站得高看得遠的,作為重要部委——財政部的研究所,那個時候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才是最為重要的,相比之下,費用的多少也就不是主要問題了。當我去報到的時候,好事又接踵而至,學校不僅給我們配備了單間的住宿,而且,還給我們發(fā)放生活補貼。實際上,這種待遇只是給全日制脫產的學生,而對于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不應該享有這種待遇。后來,確實覺得自己享有的好處太多,也確實不在情理之中,也就謝謝了學校的好意,但內心的那種感激和自認為的莫大幸運一直保留至今。
瑣事之三,學習不再是那種經院式的系統(tǒng)教學,而是問題導向式的分析與研討。在財科所上學也是按照博士培養(yǎng)的要求,有一套基本的課程體系,學生只有修完這些課程并達到考核或者考試的要求才能準予畢業(yè)并獲得博士學位。但是,每一門課程的老師的教學方式卻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似乎看起來不講究每一門課程的體系性,但是,每一個老師在教授的課程中無一不是針對現(xiàn)實提出若干問題,分專題地進行講授?;镜淖龇ㄊ牵蠋焸円岳碚摓榛A,針對現(xiàn)實實踐提出社會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自身的看法,然后由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學生發(fā)表的意見也是在課程之前進行了精心準備的。這種問題式、分析式、研討式、互動式的教學也堪稱開了當時中國博士生教育教學的先河。要知道,博士生教學與本科生和碩士生的最大差異就是要針對理論和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得出重要和有用的結論,為理論體系的發(fā)展和實踐問題的解決做出貢獻,那種面面俱到的教學模式是為了掌握基礎理論和知識的系統(tǒng)性,而這種問題導向式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才是把博士生引入科學研究的基本路徑。正是這種教學模式的獨到性,使得每一個問題的教學和分析研究都可以為撰寫科學論文提供基礎,我在財科所讀博士期間共發(fā)表了三十八篇文章,這足以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對博士生培養(yǎng)的真正有效性。
在財科所學習,不僅可以接受老師的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洗禮,而且,所里也經常邀請學界名流、政府各層級各部門的領導進行講座,理論與實踐的交融、問題與對策的結合、回顧與展望的貫通,等等。在財科所學習,你的視角是全方位的,你的思維是立體的,你的思想是崇高的,你的邏輯是嚴謹?shù)?。除此之外,同學們相互之間的研討、爭鳴,有時甚至達到面紅耳赤的程度,對問題的挑戰(zhàn)演化為心靈的思考,繼而轉化成對真理的追求,誰也不會計較面子上的得失,而是追尋結論的科學合理性。正是這種對真理的追求,對所探討的具體問題的結論的認真和嚴肅,才形成了我們之間??菔癄€、永不褪色的學術友誼。
瑣事之四,研究不是隨波逐流、趨炎附勢的,而是堅守獨立、探求真理的。在三年的博士學習和研究中,所里的領導和老師都對我們寄予厚望,希望我們植根于現(xiàn)實進行研究,孜孜以求,探索真理,絕不附言。那時正處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堆積如山,正反意見爭論不休,唇槍舌劍短兵相接,亟待探索和澄清。在這種情勢下,一方面為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養(yǎng)料,另一方面也使得對問題探索的獨立性時有干擾,所以,培養(yǎng)一種獨立探索的、科學的精神就變得十分重要。有一件事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有一門課的考試就是針對一個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撰寫一篇學術論文,我把學術論文寫好后,一方面把它投寄給了一個十分有名的學術雜志,另一方面我又把它作為考試作業(yè)面呈給了老師。老師判完這篇論文后找到我說,這篇論文從學理上看是不錯的,但從觀點上看不太同意我的看法,所以,給我的分數(shù)并不高。我對老師所提出的不同看法進行了解釋和說明,并且,還告訴老師我這篇論文已經被一個有名的學術雜志所錄用。想必說這些就是為了讓老師能夠更加理解我的看法,也給我一個較高的分數(shù)。但是,老師并沒有因為論文發(fā)表就同意了我的看法,而是堅持進一步對我進行說理和說服,我至今還難以忘卻的是老師最后講的一句話,他說,無論你的論文在什么樣的雜志上發(fā)表,都不能意味著我對你論文的觀點的不一致就會消除,除非你有足夠的證據(jù)說服我,這就是科學研究的獨立精神。
后來在博士研究生的論文答辯中,財科所也邀請了一些所外的鼎鼎有名的專家參加了我的答辯,在答辯過程中有些所外專家可能沒有弄懂我的論文的實際意思,就提出了一些問題,所內的老師就直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說明和解答,仿佛我不是答辯人,而是這些老師們。那時,我真的心生感激,不僅在于老師們替我應對了尷尬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們那種在科學探索中的獨立精神讓我刻骨銘心,終身受益。
在財科所讀博士總感覺到有一種運氣,有一種福緣,自己倒努力不夠,自己也動情不多,奉獻更是很少,卻也得到了那么多的好處和那么多的關懷,以致這些運氣和福緣綿延至今。我在財科所讀博期間,在副教授評上兩年之后又破格為正教授,在副處長兩年后還破格為正處長,以致三年后又當上了副院長,至今做學問更是駕輕就熟,感覺好像是努力不夠卻成果頗多,想來都是在財科所讀博士期間的運氣和福緣的一種延續(xù)。
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邢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