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蘇軾茶詩的文化品格(下)

2016-03-30 18:02劉岳耘
茶葉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蘇軾

劉岳耘

?

蘇軾茶詩的文化品格(下)

劉岳耘

唐宋時期詠茶的詩人不少,蘇軾是其中的佼佼者。蘇軾茶詩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其敘述之完備,分析之精到,寓意之深刻,為唐宋詩家中少有。蘇軾不僅識茶、善茶、愛茶、惜茶,而且往往通過茶來寄寓他在宦海浮沉、轉(zhuǎn)徙流離中生活境遇的感慨。他的茶詩,是他在不同時段、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中茶事活動的生動寫照。本文試圖從茶史、茶藝、道義、思想、創(chuàng)作手法等多個維度,對蘇軾茶詩的文化品格與文化價值,進行簡要的解讀與賞析。

蘇軾;茶詩;文化;維度

(上接2016年第三期174頁)

蘇軾不但知茶、識茶,懂得用茶,也十分愛茶、惜茶。他的愛茶、惜茶突出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珍重友好之間的饋贈,這是蘇軾的待人之道,也是世之常情;二是尊崇皇家的御賜,這是表達人臣之禮,在封建社會的官場天經(jīng)地義,無可厚非;三是珍惜茶農(nóng)的勞動成果,體恤茶農(nóng)的艱辛。這一點,最為重要,也特別寶貴。

關(guān)于珍重友好饋贈。從他與友人的唱和中可以看到,好些詩就是為茶而寫的。例如:宋代大詩人黃魯直(庭堅),曾以家鄉(xiāng)江西分寧(今修水)有名的“雙井茶”相贈,并寫了《雙井茶送子瞻》詩一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為君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秉S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是蘇的摯友。詩中借著送茶的機會,委婉地勸告蘇軾,在風云變幻的官場生涯中,切記舊日的遭遇,善自珍重。蘇軾則在接受黃的饋贈之后,寫了《黃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

江夏無雙種奇茗,汝陽六一夸新書。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湯生璣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東南去,畫舫何妨宿太湖。

此詩作于元祐二年(1087年)。前兩句是贊茶。江夏,即江西。汝陽,是“六一居士”歐陽修晚年寓居之地。歐在其所著的《歸田錄》中,夸草茶以雙井為第一。三、四句寫作者親自煎茶,喻其對黃之贈予特別珍視。五、六句作者自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取漢代司馬相如有消渴病之意,暗示此茶恰好可應自己之所需。最后兩句,作者自注指顧渚貢茶故事。其實,從兩人的唱和看,這里似乎隱藏了作者的另一層心意,即回答黃的關(guān)切:經(jīng)過黃州的變故,對于官場的名利,我已經(jīng)看得很淡;明年,或許我也要效仿當年范蠡泛舟太湖一樣,駕著畫舫去太湖輕松地暢游一番了。所謂“顧渚貢茶事”不過是一種字面上的表白而已。這是一種朋友間的調(diào)侃,表達了他們之間的贈予,不僅有物質(zhì)上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兩人通過茶所表達的感情是多么誠摯,多么深厚。

又如,《病中夜讀朱博士詩》,其表達的感情也是相似的:

病眼亂燈火,細書數(shù)塵沙。君詩如秋露,凈我空中花。

古語多妙寄,不識不可夸。巧笑在頩頰,哀音馀摻撾。

曾坑一掬春,紫餅供千家。懸知貴公子,醉眼無真茶。

崎嶇爛石上,得此一寸芽。緘封勿浪出,湯老客未嘉。

前四句,指自己有眼病時,看到的燈火是迷亂的;見到文書上的細字,猶如看到瑣碎煩人的塵沙;得到朱博士之詩作,感到清新如露,自己的昏花老眼也感到清凈了。接著的四句句,是對來信內(nèi)容的稱贊。接下來的幾句,指自己將十分珍貴的曾坑芽茶,贈送給他,希望他好好保藏,不要隨便處置;飲用時也一定要按照《茶經(jīng)》所說的煮水候湯,否則湯老了就不好喝了。這已不僅是惜茶,也是惜友了。

再如:《新茶送簽判程朝奉,以饋其母,有詩相謝,次韻答之》:

縫衣付與溧陽尉,舍肉懷歸穎谷村。

聞道平反供一笑,會須難老待千鍾。

火前試焙分新胯,雪里頭綱輟賜龍。

從此升堂是兄弟,一甌林下記相逢。

程朝奉,名遵彥,曾在蘇軾幕府二年,簽書杭州節(jié)度判官。程事母至孝。蘇軾曾將朝廷賜予的茶中絕品轉(zhuǎn)贈其母,程有詩致謝,蘇乃次韻答之。頭兩句,引孟郊故事,暗喻程的母子情深。三四句,“平反”,寫蘇軾曾力薦程為孝友之士,未能通過;后又再薦,皇室乃下詔中書酌予擢用一事。“千鍾”,引用了《莊子·寓言》中曾子的話:“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鍾不洎,吾心悲。”意思是,希望他能和他的母親共同享受更高俸祿的快樂。以下四句,指贈茶之事,并敘友情。“火前試焙”,指社火之前生產(chǎn)的頭綱新茶?!拜z賜龍”,意即頭綱新茶頂?shù)蒙嫌n的龍團茶,也是極其珍貴的。

關(guān)于尊崇皇家御賜。在唐宋兩代,皇家為籠絡近臣,向有賜茶之舉。宋仁宗皇佑五年,蔡襄造上品龍茶進貢。每逢南郊大禮,致齋之日,皇帝便給中書、樞密院大臣各四人共賜龍茶一餅。宮人剪金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但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始人賜一餅。(見歐陽修《龍茶錄后序》)到宋哲宗元祐年間,龍茶的賜予范圍擴大,尚書、學士,可得御賜的頭綱龍茶一斤八餅。蘇軾任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吏部、兵部、禮部尚書時,均在受賜之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翰林學士期間,御史臺諫告蔡某作詩譏諷宣仁皇太后,蘇軾密呈札子為蔡說情。太后愛惜蘇的才能,嘉許其言,但卻不能再用蘇。當他離京赴杭州太守任后,哲宗皇帝曾遵照太后旨意,特命中使赴杭秘密賜茶一斤,以示撫慰,封題皆御筆。蘇軾任侍讀時,皇帝也曾賜茶。僅就賜茶來說,蘇軾受到的恩寵不薄,他也不止一次地表達過感戴之情,并在他的茶詩中有所反映。

如:《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

老身倦馬河堤永,踏盡黃榆綠槐影。

荒雞號月未三更,客夢還家時一頃。

歸老江湖無歲月,未填溝壑猶朝請。

黃門殿中奏事罷,詔許來迎先出省。

已飛青蓋在河梁,定享黃封兼賜茗。

遠來無物可相贈,一味豐年說淮潁。

這首詩寫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時蘇軾由揚州太守調(diào)任兵部尚書兼侍讀,其弟子由奉詔出迎,軾以詩相寄。詩的第五句:“定享黃封兼賜茗”,引用了歐陽修《感事》詩注:仁宗朝作學士,上幸天章閣,賜黃封酒一瓶,風團茶一斤。蘇軾認為,他此次還京,皇帝一定也會賜以黃封酒和茗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見餉,報以大龍團,仍戲作小詩》:

妙供來香積,珍烹具太官。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

曉月云庵暖,春風浴殿寒。聊將試道眼,莫作兩般看。

詩題所說的“大龍團”,即詩中所說的御賜龍團。妙供,指垂云亭產(chǎn)的新茶。太官,指皇家公廚。揀芽、雀舌,均優(yōu)質(zhì)芽茶?!霸〉詈保颂频伦跁r舊事,此處隱喻宋朝的皇帝。詩中提醒“莫作兩般看”,是對御賜的尊崇。

其它如:

上尊初破早朝寒,茗碗仍霑講舌干。

陛楯諸郎空雨立,故應慚悔不儒冠。

——《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繼入侍,次韻絕句四首,各述所懷·之二》

上尊,指酒。茗碗句,指為皇帝講書的侍讀,初入座時皆賜茶。陛楯,即陛階。此詩以得到賜茶為榮。

乞郡三章字半斜,廟堂傳笑眼昏花。

上人問我遲留意,待賜頭綱八餅茶。

——《七年九月自廣陵召還,復館于浴室東堂,八年六月,乞會稽,將去,汶公乞詩,乃復用前韻三首·其一》

這是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任禮部尚書時,乞求赴外地任職時的作品。乞郡三章,指作者當時呈上的要求外放的三篇劄子。后兩句說,汶公早就知道我希圖外放,但為什么還沒有走?因為我還在等待賞賜頭綱的茶呢!這里有自嘲的意思,但他也的確把皇室的賜茶看得很重要。

關(guān)于珍惜茶農(nóng)勞動的成果,體恤茶農(nóng)勞動的艱辛。從蘇軾有關(guān)茶的詩作中可以看到,他一以貫之的表現(xiàn)是:想茶農(nóng)之所想,急茶農(nóng)之所急,關(guān)心茶農(nóng)的疾苦,積極地為茶農(nóng)發(fā)聲。如:

《新城道中二首·之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此詩系蘇軾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自富陽赴杭州途經(jīng)于此時作。詩中寫了他在農(nóng)村的所見所想,當他看到霏霏的細雨,灑透了山間的茶垅,有利于茶葉的生長,也禁不住為茶農(nóng)高興了。說明他與茶農(nóng)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蘇軾在黃州貶所,有《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一首:

周詩記荼苦,茗飲出近世。初緣厭粱肉,假此雪昏滯。

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

饑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庶將通有無,農(nóng)末不相戾。

春來凍地裂,紫筍森已銳。牛羊煩呵叱,筐筥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齒發(fā)日夜逝。他年雪堂品,空記桃花裔。

此詩記載了他親自植茶的過程,及其體會的艱苦,聯(lián)系到他在《寄周安孺茶》一詩中敘述的類似情況,說明他的愛茶、惜茶是有思想根基的。

談到蘇軾對茶農(nóng)的體恤,不能不提到他的《送周朝議守漢州》和《荔支嘆》。這兩首詩對當時的茶葉政策和茶葉制作中的奢靡現(xiàn)象,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評,從而為維護茶農(nóng)的利益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

《送周朝議守漢州》寫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是贊揚并激勵漢州太守周思道等人不計個人得失維護茶農(nóng)利益的。詩中寫道:

茶為西南病,岷俗記二李。何人折其鋒,矯矯六君子。

君家猶出力,流落初坐此。謂當收桑榆,華發(fā)看劍履。

胡為犯風雪,歲晚行未已。念歸誠得計,顧自為謀耳。

吾聞江漢間,瘡痏有未起。莫輕龔遂老,君王付尺箠。

召還當有詔,挽袖謝鄰里。猶堪作水衡,供張園林美。

宋神宗熙寧初年,王安石、呂惠卿相繼秉政,以邊事告緊,財用為急,強化榷茶。李杞、李稷(即二李)相繼提舉成都等路茶事,榷川茶,禁民間私賣,取息甚重,成為西南地區(qū)一大禍患。當時,周思道等六人(即矯矯六君子)曾表示反對,皆坐貶秩。后來,周思道出任漢州太守,蘇軾乃寫詩表達期望:榷茶之害漢州猶在,你還要繼續(xù)努力。蘇軾逝世之后,生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的洪邁,在其所著的《容齋隨筆·三筆》《蜀茶法》一節(jié)中引用了這首詩,可見這首詩在當時還很有影響。

《荔支嘆》寫于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這時蘇軾已謫居惠州。此詩較長,涉及茶的部分是: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

詩中的“粟粒芽”,指的是粟粒般大小的茶芽,是制造極品貢茶的原料?!岸〔獭?,指的是宋代兩位曾任福建轉(zhuǎn)運使的官員丁謂和蔡襄。他們先后在福建為朝廷監(jiān)造貢茶。當時不但有官營的茶園,還在建州專為皇家制造貢品的北苑貢焙,制造了名目繁多的龍鳳團茶;后來更有人制造三色細芽,其用銀線水芽制作的方寸新銙,名曰“龍團勝雪”,“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語)由于大小龍團始于丁謂(晉公),而成于蔡襄(君謨),朝野對此兩人反應強烈。甚至歐陽修也驚嘆地說:“君謨,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斗品充官茶”,指的是將“斗茶”所用的芽茶或餅茶,充當一般的官茶。這也是一種加重農(nóng)民負擔的舉措。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蘇軾并非一般地反對貢茶;但他對那種恭奉逢迎、邀功爭寵的卑微心理和窮奢極欲、暴殄天物的惡劣行徑,卻是十分痛恨的。

綜上所述,蘇軾的這部分茶詩,體現(xiàn)了一種“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博大胸懷;一種長幼有序、上下有別的行為范式;一種體恤民情、不畏權(quán)貴、不事諂媚的良好風范;一種敢于維護自己獨立人格、維護人的尊嚴的優(yōu)秀品質(zhì)。

蘇軾一生與茶結(jié)緣,不離不棄,飲茶活動貫穿了他的全部生活。他在宦海浮沉中,轉(zhuǎn)徙流離,幾起幾落。盡管他的思想狀態(tài)隨著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有時也未免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沉重感嘆,但他從不氣餒,也從未萎靡不振,始終保持著一種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仔細觀察他在這些時段的一些茶詩,不難看出他的一些思想脈絡。這是他人生歷練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文化品格的一個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說,有三首詩值得重視,就是:《和蔣夔寄茶》、《種茶》和《汲江煎茶》。

《和蔣夔寄茶》寫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任密州太守時。蘇軾于熙寧七年末由杭州通判任上遷徙密州。在其由告院監(jiān)官轉(zhuǎn)任杭州通判時,他已經(jīng)歷過官場的第一次變易,對人生的遭遇也有了第一次歷練。在杭州的三年,徜徉在湖光山色之中,他的心情還是比較豁達開朗的。這次由杭州遷徙密州,南北地域的不同,生活方面的差異,對他雖然有一些影響,但在思想上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震動。他還是那樣達觀,那樣飄逸。在他的詩作中,完全看不到那種在官場受挫后的頹廢情緒。

這首詩可以分三大段理解:

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

扁舟渡江適吳越,三年飲食窮芳鮮。

金虀玉膾飲炊雪,海螯江柱初脫泉。

臨風飽食甘寢罷,一甌花乳浮輕圓。

這是詩的第一大段,頭兩句,開門見山地表明了他總的生活態(tài)度。接著寫在杭州的三年期間,飲食窮盡芳鮮之美,寢罷臨風一甌茶,不但獲得齒頰間的無限樂趣,也贏得精神上的灑脫自在。

自從舍舟入東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馬,誰記鹿角腥盤筵。

廚中蒸粟堆飯甕,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

故人猶作舊眼看,謂我好尚如當年。

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爭誰先。

清詩兩幅寄千里,紫金百餅費萬錢。

吟哦烹噍兩奇絕,只恐偷乞煩封纏。

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

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

詩的第二大段,主要寫他到達密州之后的情況。密州畢竟是北方,和南方相比,風土人情有很大變化,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親朋故舊以為他還像過去一樣,一直保留著“分茶”的雅趣:仍然執(zhí)著于分辨沙溪、北苑的茶品;仍然沉溺于烹點中爭奇斗勝。于是用上萬的錢財買來上百塊鐫有紫金花紋的茶餅,并精心制作了清麗的詩幅。為恐路上丟失,還特地進行了嚴密的封裹。殊不知,家人不諳烹點的要訣,竟用姜鹽破壞了茶的精絕。但他想,人的一生,類似的際遇可能不少,無可無不可;南北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也無需認定哪好哪不好。他按自己隨遇而安的的理念去解釋這一切,也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夠與他共勉,于是有了最后的一段:

死生禍福久不擇,更論甘苦爭蚩妍。

知君窮旅不自釋,因詩寄謝聊相鐫。

蘇軾說,對于我來說,死生禍福自有命定,又何必計較那些生活上的甘苦蚩妍呢!可見,他的心還是通達的,超脫的。

《種茶》寫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時在惠州貶所。詩曰:

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爭交構(gòu)。

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

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后。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

能忘流轉(zhuǎn)苦,戢戢出鳥咮。未任供舂磨,且可資摘嗅。

千團輸太官,百餅炫私斗。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此詩說的是一株野生茶樹,在松樹間自發(fā)地寄生,周遭的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雖然已很古老,仍然顯得稚嫩,不過它還是獨自頑強地生長下來了。后來把它移植到蘇軾的住地白鶴嶺后,由于天氣良好,水土適宜,很快就獲得了茂盛的生機。它那鳥嘴般鮮嫩的芽葉,雖然不能舂磨成千上百的龍團鳳餅,輸送給宮廷?飲,或用于炫耀“品”、“斗”,卻可以摘來供他飲用。享用自家園囿的茶葉,其滋味是無可比擬的。詩中所說的“天公所遺棄”,實際是作者的自況?!澳芡鬓D(zhuǎn)苦”,也是作者剛健、自勵、不為流俗所迫的坦蕩胸懷的具體體現(xiàn)。

《汲江煎茶》寫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當時蘇軾已在儋州流放三年。是年五月,他獲知誥命,將以瓊州別駕廉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名義,渡海北歸。大概就在這時,他寫了這首詩。 此后不久,他北歸成行,抵廉州后,又接到誥命移別州安置,最終死在常州。這首詩,文字清麗,思想深邃,無論從寫作的技巧和意境的營造上說,都是他全部茶詩的最后一座高峰,是他人生之路的一曲凄美的絕唱: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蘇軾有兩首相互對應的煎茶詩,即《試院煎茶》和《汲江煎茶》。一者說:“貴從活火發(fā)新泉”;一者說:“活水還須活火烹”。前者從茶藝的角度講水與火的關(guān)系,后者渲染了取水的過程。傳達的意象有些類似,但意境大不相同。蘇軾在儋州寫過一篇《天慶觀乳泉賦》,其中有這樣的話:“吾謫居儋耳,卜居城南,鄰于司命之宮,百井皆咸,而醪醴湩乳,獨發(fā)于宮中,給吾飲食酒茗之用,蓋沛然而無窮。吾嘗中夜而起,挈瓶而來,有落月之相隨,無一人而我同。汲者未動,夜氣方歸?!?《蘇軾文集》第一冊,第15—16頁,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2版)如果說這是當時的真實記錄,《汲江煎茶》描繪的景象,則有了一些夸張,從而獲得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時間與空間。他引入的月亮形象是更為高潔和飄逸的;江流形象也是更為浩淼和深遠的。

月亮與江流的形象,在蘇軾一生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屢見不鮮,而且都是他在不同時段,向不同對象,袒露人生抱負和人文關(guān)懷的自然之友?,F(xiàn)在,他用大瓢貯月,小杓分江,把月光和江流請到他的斗室,和他一起分享煎茶的樂趣,領(lǐng)略人間的至味,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構(gòu)想!他多么希望通過茶的媒介,向這兩個知心會意的朋友,傾訴一生的遭遇,消釋心中的塊壘。然而,“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卻讓這充滿期待的雅聚戛然而止了?!霸娙舜嗽娗傲?,極寫水之清,月之明 ,雪乳松風,渲染了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結(jié)處卻凄涼慘淡,前后反襯愈見詩人人品之清,也愈見詩人命運之悲了?!?王洪《蘇軾詩歌研究》) 這種看法是頗有見地的。

蘇軾進入仕途之后,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新舊黨爭,從中樞到謫戌,從內(nèi)地到蠻荒,體會了輝煌與平淡、亨通與寂寞,看透了人情的冷暖和世態(tài)的炎涼。人們贊許他滿腹的經(jīng)綸,一肚子才氣,他都不以為然;唯獨愛妾朝云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才覺得說到了自己的心里。他的一生就是這樣顛沛流離地過來的。在自覺生命快到盡頭的時候,他曾真誠而苦澀地回溯一生的遭際:“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看似一種自我嘲諷,實際透露了他的無奈和不甘?,F(xiàn)在,夜已深沉,獨自倚坐在這遠荒的村落里,靜靜地聽著一陣又一陣長短稀疏的梆聲,不禁慨從中來:三年的流放歲月,日啖薯芋,腸胃枯瘠,不僅不能像盧仝當年豪情四溢地舉起茶甌連喝七碗,就連三碗也禁不住?。荒睦镞€有往日的閑情逸致!他感到孤寂了。他甚至像一頭經(jīng)過激烈搏斗,渾身傷痕,靜靜地躺在草叢中舔舐傷口的野獸。他是悲憤的,也是凄涼的。但是他絕不認輸,在他全部的生活征程中,他始終是個強者??梢哉f,這首詩的結(jié)尾,雖然有點像“欲說還休”的無語,但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疑仍是堅毅的,不屈的。

因此,這首詩也獲得了一種蒼涼的美,沉雄的美。

蘇軾的茶詩,如同他其它的詩歌一樣,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獨立的文化品格,歷代的文學藝術(shù)界對此有許多點評和論說。綜觀諸家意見,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點:

通古貫今,視野開闊,直抒胸臆,無所掛礙。蘇軾在其《南行前集敘》中說:“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己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博弈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而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見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fā)于詠嘆?!?、“且以為得于談笑之間,而非勉強所得之文也?!?《蘇軾文集》第一冊,第323頁,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2版)蘇軾的茶詩確實也做到了,興之所至,無論古今,信手拈來,行之所當行,止乎所當止。如《寄周安孺茶》,從古到今,廣泛征引茶之故實,以及個人感受,洋洋灑灑,不能自已。清人紀昀說,“此東坡第一長篇,一氣滔滔,不冗不雜,自是難事?!庇秩纭独笾@》,“本為荔枝發(fā)嘆,忽說到茶,又說到牡丹、其胸中郁勃有不可以已者,惟不可以已而言,斯至言至文也”(清人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

擬人、喻事,不拘一格。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中,蘇詩用幾個歷史人物的不同性格,比喻不同的茶味,是別具一格的。據(jù)說,蘇軾在“烏臺詩案“的自供詞中說:《和錢安道寄惠建茶》中“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兩句,系“用以譏世之小人,乍得權(quán)用,不知上下之分,若不諂媚妖邪,即須頑懭狠劣”。顯然,在此之前,他列舉漢代諫臣汲黯和蓋寬饒,以二人的戇、猛,比喻建茶的特性,不只是用以與草茶的茶性相對應,也有強化下面兩句隱喻的意思。清人紀昀說:“將人比物,脫盡用事之痕,開后人多少法門。”這是一語道破。《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中,“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既是以茶喻人,也是以人喻茶,是一個創(chuàng)造。

“細心觀察自然,抓住其最具特征的形態(tài)傳神,以優(yōu)美的形象再現(xiàn),這是蘇詩突出的藝術(shù)特點”(謝桃坊《蘇軾詩研究》)?!肚蠼骨е萆饺姟?,是其突出的一例:

茲山定空中,乳水滿其腹。遇隙則發(fā)見,臭味實一族。

淺深各有值,方圓隨所蓄?;驗樵茮坝?,或作線斷續(xù)。

或鳴空洞中,雜佩間琴筑?;蛄魃n石縫,宛轉(zhuǎn)龍鸞蹙。

瓶罌走千里,真?zhèn)伟胂酁^。貴人高宴罷,醉眼亂紅綠。

赤泥開方印,紫餅截圓玉。傾甌共嘆賞,竊語笑童仆。

豈如泉上僧,盥灑自挹掬。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

欠身北窗下,晝睡美方熟。精品厭凡泉,愿子致一斛。

此詩前半段,主要描寫泉水在山中流動的狀態(tài),用了很多比喻,都是作者細心觀察的結(jié)果。謝枋得說:“連續(xù)地使用一串比喻,這即所謂的博喻。它是蘇軾的創(chuàng)格。”

精雕細刻,出奇制勝。蘇軾茶詩對飲茶活動的描繪精到、精細,在《汲江煎茶》中,達到了極致。如果不是從全詩整體的思想指向考慮問題,單就它的寫作技巧說,這一首詩的前半部,構(gòu)思奇巧,出語驚人。后半部戛然而止,出乎意料。前半部與后半部似乎有些突兀、矛盾,不合常理;其實,前半部是為后半部做鋪墊。正是因為前半部有了那么多精細的刻畫,才使人感到后半部的戛然而止有些可惜,甚至有些不好理解,進而追問作者為什么這么寫?于是便可深入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琢磨和體會作者深深的隱痛。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在其《誠齋詩話》中,對于《汲江煎茶》有一段很長的分析,他說:“東坡《煎茶》詩云:‘活水還將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笃百A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狀水之清美極矣,分江二字猶難下?!┤橐逊逄幠_,松風仍作瀉時聲’,此倒語也,尤為詩家妙法,即少陵‘紅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也’?!菽c未易禁三碗,臥聽山城長短更’,又翻卻盧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無定,‘長短’二字有無窮之味。”楊萬里自稱極賞此詩,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其實,他的詮釋僅僅摳了一些字眼,并沒有觸及詩的實質(zhì)。所謂“長短”二字有無窮之味,也只是賣了一個關(guān)子罷了。

當代著名學者錢鍾書認為,蘇詩在風格上的特色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但他運用古典也有一個毛病,就是“用事博”、“如積薪”。以此觀察他的茶詩,有時似乎也因這個原因,而影響到語言的清新活潑和意境的通透空靈。但是,瑕不掩瑜,無論從論列的廣度,思想的深度,乃至敘事的手法,蘇軾的茶詩無疑仍是歷代茶人詩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2016-04-18

劉岳耘(1932年-),男,湖南安化人。曾任二炮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茶文化愛好者,與他人合編的著作有《茶·茶科學·茶文化》、《茶韻》、《中國茶知識個題解》等。

S571.1;I22

A

0577-8921(2016)04-212-06

猜你喜歡
蘇軾
蘇軾“以禪入詩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從善如流
蘇軾的店鋪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蘇軾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問
豪放之后益思量——論蘇軾離別詞對悲感的超越
蘇軾的官場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