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韓碧波
【摘要】 目的 分析討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視網膜母細胞瘤與核磁共振(MRI)的臨床效果比較。方法 31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 均接受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 并以病理檢查結果作為準斷的參考標準, 比較兩種檢查手段的準確性。結果 31例患兒中34只眼睛接受檢查, 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的準確率為94.12%、誤診率為5.88%;核磁共振檢查的準確率為67.65%、誤診率為32.35%;17例患兒腫瘤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鈣化, 彩色超聲多普勒與核磁共振的檢出率分別為88.24%、58.82%,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法靈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篩查, 臨床可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 具有較高的檢出率, 可以準確對腫瘤位置、鈣化程度做出判斷, 且費用較低, 更容易被患兒接受, 值得推廣。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視網膜母細胞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90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其受損部位為光感受器前體細胞。發(fā)病多集中于小兒, 臨床上成人的發(fā)病較為少見,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 有關學者表示與基因突變存在關聯(lián), 并具有遺傳性, 腫瘤生長初期癥狀并不明顯, 且患兒對視力的感知能力較弱, 因此不能引起父母的足夠重視, 長期發(fā)展, 腫瘤逐漸向晶體生長, 即可造成較嚴重的視力障礙, 并伴隨出現(xiàn)斜視、瞳孔散大眼底出現(xiàn)圓形凸起等癥狀, 腫瘤持續(xù)生長即可出現(xiàn)青光眼, 并伴隨頭暈、頭痛、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患兒眼壓升高, 眼球突出, 腫瘤甚至向視神經侵襲, 并可能發(fā)生轉移, 進入淋巴、顱內或其他臟器[1]。對于此類疾病, 早期的臨床確診并及時予以治療, 治愈可能性較大, 本院此次為了研究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視網膜母細胞瘤與MRI的臨床效果比較, 特做了臨床試驗,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本院接收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31例, 均接受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 其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齡5個月~8歲, 平均年齡(2.91±1.71)歲, 均由臨床結合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視網膜母細胞瘤, 共34只眼睛存在腫瘤, 28例為單只眼患病, 17例為左眼, 11例為右眼, 3例患兒為雙側眼患病。3例患兒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現(xiàn)象, 1例瞳孔區(qū)出現(xiàn)黃色反光, 不存在具有其他相關疾病及既往病史干擾者, 無其他重要臟器損傷者, 排除存在手術禁忌證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核磁共振檢查禁忌證或不能配合試驗者。
1. 2 方法 向本院醫(yī)學倫理辦公室提交試驗申請, 并于獲批后向患兒家屬詳細講解試驗目的及過程, 在征得患兒家屬同意的前提下開展試驗。首先患兒接受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 儀器選擇為PHILIPS 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 探頭型號12-5, 探頭頻率設置為12 MHz, 安撫患兒, 使其取平臥位并將雙眼緊閉, 對于哭鬧嚴重或年齡太小者可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適量予以鎮(zhèn)靜藥物, 給患兒面部涂布耦合劑, 對其眼瞼部位進行全面掃描, 包括腫瘤的所在位置及鈣化程度, 以及是否存在玻璃體混合物、視網膜脫落等現(xiàn)象。后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檢查, 儀器選擇為GE 1.5T核磁共振波譜儀, 對患兒進行橫斷面、矢狀位掃描, T1加權項(TR/TE=360/15 ms); T2 加權相(TR/TE=3040/100 ms)[2]。若需要進行加強掃描則注射對比劑。
1. 3 觀察指標 患兒均接受術后病理檢查, 并以此作為此次試驗的參考標準, 比較彩色超聲多普勒、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的腫瘤檢出率、漏診及誤診率, 腫瘤是否鈣化。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31例患兒治療結果分析 MRI檢出率為67.65%, 彩超檢出率為94.12%;17例患兒發(fā)生不同程度鈣化, MRI鈣化檢出率為58.82%, 彩超鈣化檢出率為88.24%,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31例患兒MRI檢查與彩超檢出靈敏度比較 MRI檢查與彩超檢出靈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1例(34只眼)患兒MRI檢查與彩超檢出
靈敏度比較(%)
方法 靈敏度
MRI檢查 67.65
彩超檢查 94.12a
注:與MRI比較, aP<0.05
3 討論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多發(fā)于小兒的眼科惡性腫瘤之一, 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增多, 已成為小兒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 該病發(fā)病與遺傳關系較大, 并具有一定的家族傾向, 臨床研究表明其發(fā)病與基因突變存在關聯(lián), 患兒發(fā)病早期癥狀不明顯, 且多數(shù)由于年齡較小, 對于癥狀不能描述表達, 因此未能引起家長的注意, 長期發(fā)展進而腫瘤生長至視神經, 轉移至淋巴、顱內、肝臟等器官或組織, 若不能及時予以治療, 致死率較高[3, 4]。
本院此次為了研究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視網膜母細胞瘤與MRI的臨床效果, 特做了臨床試驗, MRI檢出率為67.65%, 彩超檢出率為94.12%, 鈣化檢出率分別為58.82%、88.24%,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計算發(fā)現(xiàn)MRI檢查與彩超檢出靈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就目前技術水平而言, 病理檢查的準確度最高, 但需要進行活體標本采集, 對患兒傷害較大, 因此臨床普及度不高, 現(xiàn)今臨床上對于各種腫瘤的檢查, 以彩超為主, 其檢查結果快速準確, 成為臨床確診的首選篩查方案, 彩超檢查的優(yōu)勢在于能更好的檢查出結節(jié)數(shù)量、位置及對病灶周邊組織細胞的影響等, 相比于MRI檢查, 對人體的傷害更小, 費用更低, 臨床適用范圍較廣[5]。本次試驗結果與趙仲民等[6]學者觀點相似。
綜上所述, 彩色超聲多普勒對于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檢出率較高, 且能對腫瘤位置、狀態(tài)做準確判斷, 適用于臨床篩查。
參考文獻
[1] 趙軍陽, 史季桐, 葛心, 等. 眼科手術或聯(lián)合系統(tǒng)化學療法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短期觀察.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9, 25(2): 85-88.
[2] 毛迪. 眼內腫瘤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實用醫(yī)技雜志, 2009, 16(12):984-985.
[3] 李錦榮. 脈絡膜黑色素瘤的影像診斷與鑒別診斷.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3, 23(10):1642-1644.
[4] 何靜波, 張?zhí)柦q, 陳麗麗, 等. 小兒脂肪母細胞瘤彩色多普勒超聲回顧分析. 實用預防醫(yī)學, 2012, 19(9):1388-1389.
[5] 楊華勝, 吳中耀, 吳京紅, 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眼內腫瘤診斷中的應用.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06, 15(9):689-692.
[6] 趙仲民, 同俊義, 李令民, 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臨床價值.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2, 18(11):1166-1167.
[收稿日期: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