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偉趙秀河陳家翔朱 斌梁志妙莊小燕陳延輝
(1.北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廣西北海536000;2.北海市銀海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廣西北海536000)
?
不同植物防治方法對白蘿卜地下害蟲防治效果的影響
楊忠偉1趙秀河1陳家翔1朱斌1梁志妙1莊小燕1陳延輝2
(1.北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廣西北海536000;2.北海市銀海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廣西北海536000)
摘要:地下害蟲是危害北海市白蘿卜栽培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試驗以‘寒玉’蘿卜品種為試驗材料,選取了地下害蟲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塊,利用茶麩、苦楝樹葉仔、艾草葉拌八角茴香粉3種植物源材料分別進行處理。結果表明:3種供試植物源材料均能較好的控制地下害蟲對白蘿卜的危害。在3種不同處理中,茶麩的防治效果最好,達到76.7%;其次是艾草葉拌八角茴香粉,53.2%;苦楝樹葉的防治效果最差,為45.4%。
關鍵詞:白蘿卜;地下害蟲;植物源防治
北海市地處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22.9℃,冬季最寒冷月份的月均溫度為14.3~16.6℃,土壤沙質,特別適合春、秋、冬白蘿卜種植,白蘿卜品質好,口感好[1]。近年來,隨著北海市秋冬種白蘿卜面積的不斷擴大,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根蛆等地下害蟲的危害日益嚴重,影響了白蘿卜的品質,從而造成大量白蘿卜“花皮”而賣不出[2]。地下害蟲主要以幼蟲或成蟲為害農作物,北海市春、秋、冬季溫度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地下害蟲的繁衍和發(fā)生,它們長期潛伏在地表深處,防治難度較大。目前北海市農作物地下害蟲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技術單一,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導致土壤污染、土壤板結,甚至污染水源,同時也影響農作物的質量安全。根據(jù)調查,春秋兩季北海市農作物遭受地下害蟲的情況逐年增加,針對地下害蟲危害的頻繁發(fā)生,筆者在2015年利用3種不同植物源材料對白蘿卜地下害蟲進行處理,為進一步探究白蘿卜地下害蟲的綠色防控打下基礎[3]。
1.1試驗時間、地點與參試品種
試驗于2015年1月3日,在北海市銀海區(qū)平陽鎮(zhèn)橫路山村試驗田進行;參試品種品種為‘寒玉’蘿卜,試驗地為黏壤土,肥水管理水平較好。
1.2處理方法和試驗設計
本試驗分別利用茶麩、苦楝樹葉仔、艾草葉拌八角茴香粉3種植物源材料各50kg,以等量的清水作為照(CK)進行處理。種植前與基肥同時施加。茶麩由廣西百色市農業(yè)科技公司提供;苦楝樹葉,本地取料;艾草葉,本地取料;八角茴香粉,由梧州市高新農業(yè)科技公司供。試驗采用隨機排列,重復3次,株距8cm,行距10cm,采用雙行區(qū),每小區(qū)面積20m2。
1.3調查指標
收獲時每小區(qū)調查100塊根,逐塊調查,并按分級標準分級[1],記載各級別的塊根數(shù)及蟲咬率。綜合評價植物源材料對白蘿卜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
白蘿卜塊根蟲咬級別按以下標準分級:
0級:無蟲咬,蘿卜表面光滑;
1級:蟲咬孔只有1~2個,蟲咬深度淺,蘿卜塊根表面光滑,不影響塊根的商品率;
2級:蟲咬孔只有3~4個,蟲咬深度中等,蘿卜塊根表面有明顯的蟲咬痕跡,光滑,影響塊根的商品率;
3級:蟲咬孔有5個以上,蟲咬深度嚴重,嚴重影響塊根的商品率。
評價指標公式參照[2,3]的方法計算:
表1 不同處理對白蘿卜地下害蟲防治效果的影響
由表1可知,不同處理對白蘿卜地下害蟲防治效果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差異。3種植物源材料處理的效果均高于對照的,說明利用一定量的這3種植物源材料處理對白蘿卜地下害蟲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利用茶麩處理的平均蟲咬率最低,為23.3%;其次是艾草葉拌八角茴香粉,為46.8%;苦楝樹葉的效果相對較低。防治效果從高到低依次為茶麩>艾草葉拌八角茴香粉>苦楝樹葉,分別為76.7%、53.2%和45.4%。
試驗表明,種植前利用茶麩、苦楝樹葉、艾草葉拌八角茴香粉處理對白蘿卜地下害蟲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茶麩、苦楝樹葉、艾草葉拌八角茴香粉等均為植物源材料,在南方地區(qū)取料容易,對環(huán)境安全,無殘留,并且對白蘿卜生長無負面影響,可作為一種新型生物藥劑控制地下害蟲危害,減少化學藥劑對環(huán)境和農產品的危害。
參考文獻:
[1]劉愛芝,李素娟,陶嶺梅.花生蠐螬空間分布型研究及藥效評價方法探討[J].昆蟲知識,2003,40(1):45-47.
[2]儲鳳麗,王文靜,胡啟國,等.不同藥劑處理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4,(11):1200-1201,1205.
[3]劉順通,段愛菊,劉長營,等.馬鈴薯田地下害蟲危害及藥劑防治試驗[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28):12324-12325.
作者簡介:楊忠偉(1976—),男,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yè)技術推廣方面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08
中圖分類號:S43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1038(2016)02-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