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洪堡特的語言觀、翻譯觀與典籍英譯*

2016-04-04 01:21:25谷吉梅

谷吉梅

(1.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上海 200062;2.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

洪堡特的語言觀、翻譯觀與典籍英譯*

谷吉梅1,2

(1.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上海 200062;2.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摘要: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奠定了其語言觀和翻譯觀的基礎,語言觀決定翻譯觀,翻譯觀影響了翻譯的標準判斷。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及其主要語言思想與其辯證翻譯觀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當前進行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典籍英譯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有助于建立我國典籍英譯的標準和目標,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在充分挖掘譯入語的創(chuàng)造潛力的同時,有必要保持多譯本并存,必要時還可對典籍進行反復重譯,這是典籍英譯的必由之路。在典籍英譯的過程中,應當樹立科學的語言觀與翻譯觀。

關鍵詞:語言世界觀;語言觀;翻譯觀;中國典籍英譯

引言

中國典籍主要是指1911年以前歷朝的刻本、寫本、稿本、拓本等[1],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寶藏,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典籍英譯是翻譯及語言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典籍英譯在我國發(fā)展迅速,無論是翻譯實踐還是翻譯理論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成立典籍英譯分會以來,已召開了七屆典籍英譯研討會,大大促進了典籍英譯的發(fā)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的提升,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典籍英譯在此過程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典籍英譯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典籍英譯的理論建構,而理論建構的基礎是語言觀和翻譯觀的確立。漢語典籍英譯理論的建構需要逐漸完善。在這一過程中,需借鑒不同的理論與方法,力圖建立比較科學的典籍英譯的理論。德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洪堡特(Humboldt, 1767-1835)的語言世界觀及基于語言世界觀的翻譯觀對于典籍英譯有著重要意義??梢哉f,語言觀是語言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問題,決定了語言研究的方向。不同的語言觀決定著語言研究中不同的語言理論、目標、范圍、途徑、方法、重點、結果、政策、教學法等一系列根本問題。[2]筆者試圖系統(tǒng)地闡述語言世界觀與基于語言世界觀的翻譯觀之間的關系,以及該理論對中國典籍英譯的啟示。

一、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

洪堡特最重要的語言思想是其語言世界觀,其核心思想是任何語言里都含有一種特殊的世界觀。[3]70語言是人類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橋梁,人需要借助語言來識別和了解客觀現(xiàn)實,任何一種語言都為其特定的民族設定一個界限,只有學會另外一種語言,才會從已有的界限里跳出來,獲得一種新的世界觀。[3]45-46因此,語言之間的不同不僅是語音語形等符號方面的不同,還體現(xiàn)出世界觀的不同。 潘文國先生認為,語言是一種世界觀,包含以下幾個含義:語言反映各民族的意義和概念體系,語言所反映的并非客觀現(xiàn)實,而是通過語言抽象化了的現(xiàn)實,因此人類所了解的現(xiàn)實與客觀世界并不完全相符;語言反映的是不同民族所遵循的價值體系及思維方式。[4]以此為前提,洪堡特進一步說明了語言的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語言是“一”又是“多”,語言具有民族性及創(chuàng)造性。

(一)語言是“一”又是“多”

語言世界觀是認識語言共性與個性的基礎。“語言是一,又是多”[5]64,這一辯證的觀點說明了語言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洪堡特認為,“語言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是相互協(xié)調(diào)的,可以說全世界只有一種語言,還可以說任何一個成員都有其特殊語言”。[6]盡管不同民族或不同的個人使用不同的語言,但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就能進行溝通。

重視語言的特殊性并不意味著抹煞語言間的同一性。各民族語言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tǒng)一。任何語言,包括每個地區(qū)的方言,都有其特殊性,但另一方面,人類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始終同時存在,共性使語言互相關聯(lián),形成一個整體,而差異使語言分裂,形成各語言的個性。

(二)語言具有民族性

語言世界觀提示我們,一個民族的語言既能夠表達思想,還能體現(xiàn)該民族所獨有的思維方式。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語言,民族的語言也是民族的精神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語言的根基在于民族的精神力量;民族的精神力量如果對語言施加恰當?shù)挠绊?,語言的發(fā)展將越合乎規(guī)律,從而更加豐富多彩。鑒于語言是民族意識的產(chǎn)物,如果不從民族精神力量出發(fā),對于與極富生命力的語言構造相關的問題,以及語言的重大差別如何產(chǎn)生等問題將無法解答。[3]21語言比較研究是對語言之間的差異進行探索,然而,如果這種探索不考慮語言與民族精神力量形成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會失去所有重大意義。[3]37

每個民族的語言是獨一無二的,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內(nèi)在形式,若要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出與其完全對應的詞絕非易事。語言具有民族特征,反映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語言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世界觀之間的差異,翻譯實質(zhì)上就是不同語言之間或不同世界觀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在某種特定語言和文化中長大的人與另一種語言和文化中長大的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7]

(三)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

要理解洪堡特所論述的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需要理解他對語言與言語的闡述。洪堡特認為,言語指的是能夠表達思想的聲音,而語言指的既不是口頭上的言語也不是書面上的文字,是言語活動的總和。具體而言,語言與言語的關系就是抽象與具體、共性與個性、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而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就體現(xiàn)在具體的言語活動中,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語言所使用的領域總是無止境的,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就體現(xiàn)在人類思想的無極限。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其實就是語言規(guī)則的無限使用,而語言規(guī)則是有限的。

洪堡特認為,人們普遍擁有構詞能力,能使用從未使用過的詞語,能說出從未說過的句子。然而,這種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基于以往的經(jīng)驗與規(guī)則,這種創(chuàng)造就是規(guī)則創(chuàng)造,往往能夠重復,可以預測,反之就是不規(guī)則創(chuàng)造,這種不規(guī)則創(chuàng)造源自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從未使用或聽說過的表達,因此這種不規(guī)則創(chuàng)造往往是偏離常規(guī)語言的。

洪堡特認為,語言不是活動的結果而是一種過程,是一種不由自主的精神流射。[8]也就是說,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而不只是結果。這種創(chuàng)造不由自主,超越規(guī)則,卻又不可預測,是一種非規(guī)律的創(chuàng)造。[5]128這種創(chuàng)造力體現(xiàn)在言語活動中,而語言是言語活動的總和。[9]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可以在語言中創(chuàng)造足夠的詞匯來表達任何事物,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推動了不同語言間的可譯性。

二、基于語言世界觀的辯證翻譯觀——可譯與不可譯

洪堡特的翻譯思想根植于其語言思想。洪堡特曾為《阿伽門農(nóng)》寫了一篇序言,其中闡述了其翻譯觀[8]。有人誤將洪堡特視為“不可譯論”的代表人物,筆者認為洪堡特的翻譯觀實則是一種科學的、辯證的翻譯觀。

洪堡特對于不可譯性的論述可見于他在給施萊格爾的信中提到的關于不可譯的論述。洪堡特認為所有翻譯都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幾乎任何譯者都難以避開兩種傾向,要么貼近源語要么貼近譯語,很難或者說幾乎不可能找到介乎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由該論斷可以看出,源語和譯語之間能達到完全對等的翻譯是不存在的。本質(zhì)上,譯文與原文都是不同的,但同時他也肯定可譯性,認為所有的語言都可用來理解并表達其它任何一種語言。[10]36語言之間既有可譯性又有不可譯性這一看似矛盾的觀點其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辯證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

洪堡特的翻譯觀是一種辯證的翻譯觀。一方面語言之間結構與概念方面的差異是如此之大,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可譯的;另一方面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能夠解釋并表達另一種語言的任何概念。可譯性與不可譯性這種辯證關系表明語言之間的可譯與不可譯是相對的,語言與精神方面同時達到完全對等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語言具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性,總能找到一種方法將一種語言譯成另外一種語言。 洪堡特指出,如果兩種語言之間的語言形式或者說世界觀之間的差別越小,那么其可譯程度越高;反之,如果兩種語言的語言形式或者世界觀之間的差別越大,那么其可譯的程度就越低。一個詞即使是被當作單純表示概念的物質(zhì)符號在具體的場合來使用,它在不同個人的頭腦中也難以引起相同的表象。語言之間的共性使翻譯能夠跨越社會文化因素,使語言之間的相互理解成為可能。[11]因此,可譯性與不可譯性、語言的共性與個性之間都是一種辯證的關系。

(二)不可譯性與語言的個性

洪堡特在致施萊格爾的信中指出,翻譯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在《譯前言》中,他也提到譯者越追求忠實,譯文越偏離(原作),這一論述說明翻譯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12]無論譯者忠實于源語還是忠實于譯語,必然都會以犧牲另一語言的特性為代價,譯者越忠實于一種語言,其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差異也越大。這種翻譯觀與其對于人類精神力量的分析是密切關聯(lián)的。構成語言差異性的基本原則是人類精神力量的個性及創(chuàng)造性,精神力量是真正的創(chuàng)造原則,而精神力量的出現(xiàn)無法預料,其表現(xiàn)不可解釋。[3]29大到民族之間,小到個體之間,都存在著精神力量的巨大差異,而各民族之間的精神力量差異可表現(xiàn)為不同的民族文化。這些豐富的文化表現(xiàn)在各自使用的語言上,必然會產(chǎn)生各具特色的語言特點和風格。

洪堡特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之間除了一些純實物的詞之外,從來都不是一一對應的,語言之間最多也就是近義詞關系,只是差別大小不同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語言之間高度對應的詞也只是近義詞而已。

語言不僅僅是概念符號,原因在于概念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概念本身是不存在的,不借助于語言,概念是無法記錄的。因此,每一種語言無論是結構上還是意義上都是獨特的。構成一種語言的詞匯本身就是語言現(xiàn)實的體現(xiàn),是每個民族所特有的,因此要實現(xiàn)彼此之間完全的對等是不可能的。

(三)可譯性與語言的共性

洪堡特認為,語言的共性和人類精神力量的同一性相聯(lián)系,而且語言的同一性源于內(nèi)在精神力量的同形性,語言的同形性突出表現(xiàn)在智力方面。語言的自然稟賦為人類所共有,這種自然稟賦在兒童語言學習和外語學習能力方面得到充分證明。兒童所具備的這種語言能力,說明人類在運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具有共有的潛質(zhì),這正是洪堡特強調(diào)的可譯性之所在。所有事物在某一特定的語言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10]36翻譯就是用不同語言去表達相同的事物,供人們相互交流, 這恰恰是語言的最精妙之處。因此,翻譯被視為一種交流的過程,同一種事物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是因為人類具有共同的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其目的是幫助人們進行溝通,進行文化交流和傳播。

洪堡特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代表著獨特概念的符號,但這種符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可以無限變化、定義、分離和組合的。因此,可以創(chuàng)造出大體跟另一種語言里相似的概念??勺g性在于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正是由于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一種語言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包括那些目前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原始人的語言。

洪堡特的辯證翻譯觀正是其辯證語言觀的表現(xiàn)和延伸。洪堡特的語言觀本身就是辯證的,以其為基礎建立的翻譯觀也是辯證的翻譯觀,是洪堡特將辯證的哲學觀引入語言研究的結果。語言的共性和同一性說明語言間是可譯的;而語言的個性體現(xiàn)出語言間的不可譯性,這種不可譯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是可以通過其它手段進行處理,以實現(xiàn)說不同語言的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洪堡特的不可譯論以他提出的語言的個性為基礎,而其可譯論以語言之間的共性為基礎,即語言的共性和同一性,因此可譯與不可譯兩者之間也是一個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此外,洪堡特的語言觀和翻譯觀皆源自他對人類本質(zhì)的哲學分析,因此都是其人文觀的產(chǎn)物,而其語言觀源自其對人類本質(zhì)的研究,同時又是翻譯觀的源泉。 可以說,辯證的觀點是理解洪堡特語言思想的金鑰匙。

三、基于語言世界觀的辯證翻譯觀對典籍英譯帶來的啟示

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及其基于語言世界觀的辯證翻譯觀為我國正在開展的典籍英譯提供了啟示。既然每種語言都包含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語言之間似乎注定不可譯。語言之間的差異必然導致翻譯中的差異,無論譯者如何努力去實現(xiàn)對等性和同一性,越追求忠實,譯文越偏離,這是由于追求忠實的同時會努力模仿其獨特性。換而言之,在典籍英譯的過程中,某些富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內(nèi)容具有不可譯性,那么我們的任務在于如何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如何處理典籍中的文化特色的內(nèi)容,解決好這一問題,我國的典籍英譯也必將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典籍英譯應以“簡單忠實”為標準

洪堡特主張,如果將一種語言或民族中已有的或是有但形式不一樣的東西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首先要求譯文“簡單忠實”[12],而如果譯者要忠實地傳達原文內(nèi)容及精神,就需要理解并走入作者的世界。在典籍英譯原則方面,許淵沖先生曾提出包含音美、意美、形美的譯文三美原則。[13]該原則主要是在語言層面或者說是在語言的表層結構上的要求,即要求譯者在音形義三個方面與原作對等的同時,盡可能“美”。潘文國曾提出“明白、通暢、簡潔”[14]原則。關于典籍英譯的語言,一直以來存在學院派與通俗派的爭論。前者主張古樸高雅,后者主張簡潔明快。而譯者若能以學院派的態(tài)度深入原作,以通俗派的態(tài)度譯出原作,往往會實現(xiàn)譯文通俗明白的效果。潘文國提出的翻譯原則與洪堡特的“簡單忠實”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處,與上文提到的其他學者提出的典籍英譯標準可以充分相互結合,更好地指導漢語典籍英譯活動。

“簡單忠實”還意味著典籍英譯應以傳達原作的精神和風格為目標。盡管語言之間存在不可譯性,但這并不能阻止我們進行翻譯。恰恰相反,一個民族最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其文學翻譯。洪堡特指出,翻譯有三個方面的用途:其一是讓不懂源語的人初步認識原作;其二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原作;其三是幫助目的語讀者欣賞原作。典籍英譯的用途也大抵如此。典籍體現(xiàn)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其在譯入語國家及其文化中的形象和身份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經(jīng)典作品譯文的影響。譯入語民族通常是通過經(jīng)典作品的譯文來看待源語文化的。典籍外譯時既要傳達典籍的文本,又要保留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特征。

(二)典籍英譯應做到 “和而不同”

有人說翻譯要像是原作者用譯入語寫作一樣,洪堡特卻認為這種思想忽略了一個事實,除了科學事實以及對客觀存在的物體的描述,最優(yōu)秀的作家也不會用母語之外的語言以同一種方式記敘同一件事。[15]138洪堡特主張翻譯的最高目標應該是讓譯文帶上異域色彩,但這種異域色彩并不是怪異的陌生感,而只是一絲異國情調(diào),這樣翻譯才算達到其最高目標。[14]本雅明也曾說一部譯作如果讀起來像是用源語創(chuàng)作的并非一種贊美。[15]207

洪堡特的這一思想啟示我們,譯者可以適當使用一些“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輸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重構民族文化身份,讓譯文帶上一絲中國情調(diào)[12]。潘文國先生指出,在當前中譯外的系統(tǒng)工程中,必須特別重視對中譯外獨特規(guī)律的研究。[14]包通法先生主張,我國典籍英譯實踐中應加強“文化平等對話”[15]的自覺意識,打破歷史上歐洲中心主義的翻譯思辨觀和譯介現(xiàn)象,讓譯語讀者閱讀時有偏離本土文化的陌生感。[16]

此外,在典籍英譯過程中,要保持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其實質(zhì)是尊重差異,在保持民族文化自覺自信的同時,尊重他者文化,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17]努力探求共同點,同時承認差異,允許特殊性的存在,使不同文化形成互補,求同存異,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三)充分發(fā)掘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

洪堡特認為,語言能通過有限的手段,表達無限的思想,做到“有限規(guī)則的無限運用”,語言具有巨大的創(chuàng)造潛能,翻譯對人們了解語言狀態(tài)、發(fā)掘語言潛力具有重要作用。[5]121-131對于典籍英譯來說,可以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性,對于中國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可以考慮構建“中國英語”。傅惠生先生指出,目前我國的典籍翻譯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如何傳播中國文化和如何構建“中國英語”的問題。他主張以《大中華文庫》所包含的各典籍為代表的“中國英語”,應該兼顧本土性與世界性、獨立性與基礎性,應將《文庫》中各種典籍的英譯本打造成為“中國英語”的基礎,而不是依附于英語的對應產(chǎn)物。[18-19]建構中國英語就是要充分發(fā)掘譯入語的創(chuàng)造性,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新詞表達譯入語中不能或不便表達的內(nèi)容,這對于典籍英譯很有價值。譯者在典籍英譯實踐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掘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盡最大可能將原作中的文化與精神傳達給譯作讀者。

(四)有必要建立多種譯本

由于個人及民族的世界觀不同,譯者的譯文也會呈現(xiàn)出很大差異。洪堡特認為,如果不懂得源語,譯入語的讀者最好能夠閱讀多種譯本,以便深入理解典籍的原旨,原因是每一個譯文只能傳達原作精神的某一部分,真正的精神永遠只能在原作中尋找。[5]171-183由于不同的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及駕馭兩種語言的能力不同,讀者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譯本進行參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精神。這一觀點啟示我們,在典籍英譯的過程中可以參照不同的譯本,深刻挖掘原作的精神,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典籍翻譯有必要推出多種譯本,供目的語讀者從不同的側(cè)面理解把握并欣賞原作的主旨思想。此外,由于目的語讀者的興趣不同,閱讀目的也不同,可以考慮根據(jù)不同讀者的閱讀興趣或閱讀目的建立多種譯本。

(五)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接受性

任何譯本的最終目標是擁有自己的讀者群,譯文無論如何正確如何忠實,如果沒有讀者的認可,翻譯終將失去其意義。這就要求譯者注意增強對比意識,努力學習與源語及目的語相關的語言與文化知識,了解兩種語言的語言形式及其體現(xiàn)出的世界觀,從讀者接受角度出發(fā),翻譯過程中在把握原作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尤其注重差異性,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的社會背景、語言表達方式、閱讀習慣、文化心理等因素,走向并靠近目標語讀者。惟有如此,譯者才能更好地將原作語言與文化傳達給目標語讀者,實現(xiàn)語言與民族間的交流與溝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譯本始終以讀者的喜好或需要為中心,無論是譯本數(shù)量有多少,各譯本都應以如實傳達原作的精神為第一要旨,否則翻譯的意義將不復存在。

結語

綜上所述,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奠定了自身的語言觀及翻譯觀的基礎,而其語言世界觀源自對于人類本質(zhì)的認識,他的語言觀及翻譯觀對于我國當前進行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典籍英譯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有助于建立我國典籍英譯的標準及目標,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此外,在充分挖掘譯入語的創(chuàng)造潛力的同時,有必要保持多譯本并存,必要時可對典籍進行反復重譯,這是典籍英譯的必由之路。故而,我們一方面應汲取洪堡特語言及哲學思想中的精華,充分了解其語言世界觀的內(nèi)容及意義、辯證的語言觀及翻譯觀,將它們運用到我們的典籍英譯的事件中去;另一方面,在典籍英譯的實踐基礎之上,建立起典籍英譯的理論框架,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在理論和實踐的相互推動下,將中華民族的精神發(fā)揚光大。此外,在典籍英譯的實踐和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樹立科學的語言觀及翻譯觀,這是提高典籍英譯水平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汪榕培.為中國典籍翻譯吶喊:在第三屆全國典籍英譯研討會上的發(fā)言[J].中國外語,2006(1):66.

[2]潘文國.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4.

[3]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的影響[M].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27-35.

[5]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6]錢軍.認識洪堡特:《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讀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2):65-68.

[7]伍鐵平.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論語言與語言學的重要性[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37.

[8]李錦琴.洪堡特語言觀與其翻譯觀的關聯(lián)性[J].文學教育(上), 2011(6):131-132.

[9]方鈺.洪堡特的語言研究理論述評[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4(1):26-29.

[10]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1]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10.

[12]覃江華,曾文華.洪堡特的翻譯觀及其對典籍英譯的啟示[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4):77-81.

[13]許淵沖.典籍英譯,中國可算一流[J].中國外語,2006(5):70-72.

[14]潘文國.中籍外譯,此其時也:關于中譯外問題的宏觀思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31-36.

[15]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0:238.

[16]包通法.文化自主意識觀照下的漢籍外譯哲學思辨:論漢古典籍的哲學倫理思想跨文化哲學對話[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5):60-64.

[17]曾春蓮,傅曉玲.文化典籍外譯與文化自覺[J].語言與翻譯,2010(4):57-60.

[18]傅惠生,李林.典籍英譯應注意有意味形式的研究[J].中國外語,2007(5):107-111.

[19]潘文國.“中國文化的對外傳譯”專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8.

(責任編輯:張燕)

Humboldt’s View on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GU Jimei1,2

(1.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Abstract:Wilhelm Von Humboldt’s linguistic worldview is the base of his view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he view of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view of translation, while the view of translation influences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Humboldt’s linguistic worldview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 major thoughts of language and his dialectical view of translation are of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guiding function for the going-ou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oday, are of great help for the setting-up of criteria and objectives and for the diffusion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an inevitable cours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o maintain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versions and retranslation of classics if necessary while excavating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Scientific views of both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ould be held during the cours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Key words:linguistic worldview; view of language; view of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695(2016)02-0097-06

作者簡介:谷吉梅,女,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漢英語言對比與翻譯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0

恭城| 陇南市| 阿勒泰市| 栾川县| 镶黄旗| 孝昌县| 揭西县| 莲花县| 蚌埠市| 土默特右旗| 扶沟县| 收藏| 吉安市| 共和县| 林甸县| 宁津县| 芦山县| 温州市| 南江县| 抚州市| 寿阳县| 富川| 井研县| 昌邑市| 牡丹江市| 汽车| 湾仔区| 岑巩县| 濉溪县| 清新县| 鞍山市| 华阴市| 苏州市| 黎川县| 南丹县| 阜城县| 阳新县| 临潭县| 区。| 论坛| 乃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