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暈輪效應下《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形象
王小麗
從社會心理學社會認知角度下的暈輪效應角度入手,分析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邊君對初戀情人直子的愛戀。具體表現(xiàn)為:從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比著手,分析渡邊君眼中直子形象的變化;知覺的整體性和內隱的人格特征,引導渡邊發(fā)現(xiàn)直子身上的美,忽視直子身上的缺陷;循環(huán)證實則導致渡邊一向的自卑,并促使其愛情轉移。認為,在暈輪效應的社會認知影響下,個體做出的反應,不論對自身還是他人、甚至群體都具有多方面影響。
暈輪效應 《挪威的森林》 直子形象
暈輪效應屬于心理學范疇,指在人際交往中,主體對他人某些方面印象突出,而忽視了認知對象其他方面的特點和品質,起到了類似暈輪①的作用,從而影響到對整個人的認識與評價。[1]暈輪效應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2],但運用恰當,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暈輪效應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企業(yè)管理上,因而對暈輪效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文學上則鮮有涉及。文學作為一門反映人與社會的藝術,從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了社會生活的某些層面,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的認知,書中描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是作者社會認知的間接體現(xiàn)。暈輪效應作為一個社會認知層面的理論,用來分析小說等文學形式,具有可行性。本文從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入手,用暈輪效應相關原理分析渡邊君眼中的直子形象。
《挪威的森林》采用全知視角,以渡邊的回憶為線索,講述了主人公青年時期的戀愛經歷。細讀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在回憶與當下兩條時間線索中,渡邊對直子的形象有不同闡述。具體處理上,渡邊眼中的完美直子形象通過主人公回憶往事的方式講出,現(xiàn)在眼中的直子形象,則是通過渡邊作為當下的人對過去的審視及反思而寫出。
其實,籠統(tǒng)地說渡邊戀愛中的直子形象是完美的也不大準確。渡邊眼中的直子形象,有一個變化過程,即戀愛前眼中的直子與戀愛中的直子形象有區(qū)別。戀愛前,直子是渡邊好朋友木月的青梅竹馬,那時她活潑好動,思想活躍,長得飽滿圓潤,充滿生機卻又不失高雅。渡邊雖然喜愛直子這樣的姑娘,但是卻沒有想過要與這樣的女孩結合?!爸弊宇I來的女生盡管可愛,但對我卻太高雅了……直子領來的女孩兒那招人喜愛的頭腦中到底在想什么,我實在莫名其妙。估計她們對我也同樣莫名其妙。”[3]其實,直子身邊的姑娘,大多是與直子有著類似點的女孩,渡邊與這些女孩子之間溝通存在障礙,與直子也鮮少單獨相處,幾乎沒有什么交流。木月葬禮后大約兩周,渡邊與直子因一點小事見面,事情談完后,也就不知道講什么了,渡邊“搜刮了幾個話題向她搭話,但總是半途而廢”[4],渡邊與直子之間,缺少默契。這時的直子,美是美了,但對于渡邊而言,也只是如展覽館里的名畫一樣,只止于欣賞。
渡邊對直子印象越來越好,以致于后來發(fā)展成只看到她身上的優(yōu)點而完全沒有注意到直子身上缺點的暈輪效應,與受近因效應影響不無關系。所謂近因效應,是指近期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人的認知有強烈影響,多出現(xiàn)于間斷性信息的呈現(xiàn)中。[5]可以看出,近因效應使人關注近期刺激物的影響而忽視之前的印象。渡邊對直子印象的轉折點,發(fā)生在木月死后的第二年。那是一次意外的相遇,渡邊與直子在中央線電車里碰到,之后一起在四谷站下車,沿著鐵路邊上的土堰走去。渡邊走在直子身后,與她保持一米遠的距離。這時渡邊眼中的直子,與一年前的她完全換了模樣,“原先別具風韻的豐滿臉頰幾乎平平的了。脖頸也一下細弱好多。但她這種瘦削,看上去非常自然而嫻雅。簡直就像在某個狹長的場所呆過后,形體自行纖細起來一樣。而且,直子要比我以前印象中的漂亮?!盵6]可以說,這次相遇對渡邊的愛情產生了決定影響,不光直子的身材臉蛋完美無暇,連手臂上的汗毛都是金黃可愛的,洗過很多次的運動衫,在渡邊眼里,也是“顏色褪得恰到好處”,變得可愛起來。
這以后,受暈輪效應影響,直子在渡邊心目中的形象變得完美起來,渡邊對直子也愛得越來越深。戀愛中渡邊眼中的直子,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漂亮,美得剛剛好;溫柔善良,沒心機;笑容甜美,連悲傷的眼神都充滿了誘惑;體貼入微,關愛他人……而渡邊從當下角度闡述的直子,
整體而言是正面的,但身上不乏小缺點:太過悲觀,而這種悲觀很有感染力,以致于周圍的人都跟著悲觀起來;缺乏安全感,總希望在他人身上找到依靠,而忘了將自己變得強大;有自私的一面,希望渡邊君能記住她,希望得到渡邊的愛,而自己這方面缺乏主動;對底層民眾存在矛盾的態(tài)度,一方面同情他們,另一方面又對他們的一些行為感到可笑。戀愛中的渡邊,受暈輪效應影響,完全忽視直子身上的缺點,可以說,直子的一切都是完美無暇的,就連直子不能像正常女人那樣擁有成年人的性愛,在渡邊看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不論渡邊回憶中的直子還是渡邊當下冷靜審視的直子,其實質都是作者對直子形象的闡述。而作者與渡邊的男性同構,使文本中的兩種印象得以統(tǒng)一起來。因此,當暈輪效應失效后,渡邊對直子的認識,轉向了作者站在旁觀者角度、通過渡邊之口描述的直子形象。直子在渡邊眼中的形象,雖不再完美,但也正因如此,變得更加飽滿真實。
知覺整體性、內隱人格理論與渡邊眼中的直子形象
暈輪效應的形成,與知覺主體的知覺特征整體性有關。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不是簡單地將知覺對象的每個特征簡單累積,而是從總體上進行考量。此外,暈輪效應的形成,也與知覺對象的人格特征相聯(lián)系。內隱人格則是造成暈輪效應的重要原因。渡邊戀愛中知覺的直子,是從整體上進行把握的,而渡邊的內隱人格則導致渡邊將自身所擁有的對社會的認識,投射到直子身上,從而使直子的形象完美起來。
1.渡邊對直子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當被投射到他人眼中時,也往往是作為整體被感知的。而這種現(xiàn)象通常發(fā)生在知覺主體熟悉知覺對象前。渡邊知覺直子,主要是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體現(xiàn)在渡邊還不熟悉直子、愛上直子之前,也體現(xiàn)在戀愛后。渡邊與直子相識,完全是因為好朋友木月的緣故。渡邊與直子在木月自殺之前,沒有單獨相處過,他在回憶到這段往事時,也鮮少提及直子的形象,只是通過談論直子朋友和談及后來的直子時,不經意間涉及。那時渡邊眼中的直子,只能用一些籠統(tǒng)的詞語形容——開朗活潑、大方高雅,而這些詞語,很明顯的是對一個人整體印象的概括。戀愛中的渡邊,對直子的印象仍然是整體上的。從中央線電車相遇后,渡邊越來越愛直子,兩人時不時一起逛街玩耍,應該說,渡邊是很了解直子的各方面特性的,但書中很少提到渡邊對直子細節(jié)上的回憶,更多的是傾向于將直子各方面特征組合起來,從整體上進行把握。直子住進療養(yǎng)院后,渡邊每每想到直子,都是她的完美形體和她身上煥發(fā)出的溫柔氣息,以及說話時整個人散發(fā)出的吸引力。渡邊去療養(yǎng)院看直子。夜間,直子夢游,在渡邊床沿退去身上僅有的睡衣。渡邊就著月光,看到直子的每一寸肌膚散發(fā)出光澤,胴體在月光下靜美柔和,整個就像剛降生不久的嶄新肉體,完美無暇。這時,他聯(lián)想到第一次與直子睡覺時直子的身段,當時的直子總給人一種未經馴化的印象,與而今直子完美體態(tài)形成對比??梢?,不論是渡邊知覺中生硬的直子形體還是直子完美無暇的胴體,都是主人公從整體上進行把握的。當部分組成整體并為人知覺時,某些部分的特征就被忽略,如果組合成的整體能給人一種美好印象,有缺點的部分也就不易被知覺。渡邊心目中的直子,也因而愈發(fā)完美。
2.內隱人格理論與渡邊知覺的直子
所謂內隱人格理論,是指人們將多重人格特質歸入同一類的一種圖式②。[7]簡單地說,就是知覺主體根據(jù)自身對社會的認識,將某一類型的特質歸為某一特定人或人群之下。它是知覺主體利用自身知識經驗,填補對知覺對象認識上的不足。例如,當我們接觸一個人,發(fā)現(xiàn)他很善良,則會下意識地認為知覺對象也很大方,而長得美麗漂亮的人通常會認為他們也有很好的內在修養(yǎng)。戀愛中的渡邊,對直子進行了人格上的填補空白。渡邊與直子在中央線電車相遇的那次,渡邊知覺到的直子一改先前活潑開朗的性格,變得內斂嫻靜起來,而直子身上散發(fā)出的女性美麗更是讓渡邊著了迷,以致他緊跟在直子身后走了很長的路才發(fā)現(xiàn)自己身在何方。渡邊一直以為直子是嬌弱的,此刻才發(fā)現(xiàn)她體力很好。雖然如此,但以后渡邊每每想起直子,還是只記得直子那副嬌嫩的瘦弱摸樣。更因為直子的嬌弱,渡邊到后來還是覺得直子內斂害羞,但事實上,連直子自己都坦言,在性方面,她很開放(雖然身體上有某種不和諧)。
這里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首先,在對直子的這些印象圖式形成后,渡邊不斷接觸直子時,往往傾向于接受那些與圖式一致的信息,例如,當看到直子溫柔地摸摸頭上發(fā)卡時,那種害羞的神態(tài)立即被渡邊接收,并在腦海中印證之前對直子形成的印象。然后,當面對信息缺失時,渡邊主動補足一些與之前形成的圖式相一致的信息進去,也就是說,渡邊根據(jù)自身的內隱人格理論去認識直子。比如,渡邊第一次與直子睡覺后,發(fā)現(xiàn)直子是處女,感到很不可思議,這就說明,渡邊在這之前,腦海中已經幫直子補足了非少女身份的信息。而當直子每次寫信給他,沒有明確表明愛意時,渡邊感到非常沮喪,以為直子不愛他,而只是把他當成木月的替代品。最后,由于渡邊不愿意丟棄和修
改之前對直子的印象圖式,所以,當他發(fā)現(xiàn)直子身上一些與自己原先知覺到的不一樣的信息時,傾向于忽略這些不一致的圖式而仍然選擇相信原來的信息,堅持原先知覺和填補后的直子形象。所以,當她發(fā)現(xiàn)直子身體沒想象中的弱小后,仍然堅持原先的看法,認為直子是嬌弱的。
知覺的整體性和渡邊的內隱人格,引導渡邊在知覺直子時,傾向于接受直子身上的優(yōu)點,而忽視其缺點,這就導致了認識上的片面性,也就是以偏概全。而正是這種以偏概全的暈輪效應,讓渡邊深信自己深愛著直子,以致在愛情轉移的初期,主人公都沒有意識到內心情感的變化。
因圖式造成的社會知覺片面性和因此形成的暈輪效應,雖然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但如果外在條件長時間刺激,加上認識主體有意識的克制和努力,可以得到減弱或克服。也就是說,暈輪效應雖然穩(wěn)固,但也有可能失效。渡邊在外在條件和不斷調整主觀認識下,對直子的暈輪效應失效,實現(xiàn)了愛情的轉移。外在條件主要來自綠子,而主觀上則是渡邊受到循環(huán)機制心理的影響。
渡邊認識了綠子后,被她的美貌和活潑開朗吸引,而這種活潑開朗、充滿生機的活生生的年輕姑娘,與直子性格壓抑、沒有正常的性機能形成鮮明對比,外在條件的刺激,使渡邊意識到生命中還有其他的美好,原先對直子的愛被分散;渡邊一直以為直子把自己當成了木月的替代品,而他的這一想法從未對直子提起,直子反復無常的態(tài)度,使渡邊以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證實”,這種循環(huán)證實的心理機制,最終激發(fā)了暈輪效應的失效。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樹給主人公渡邊安排了一個較為理想的結局——直子死了,渡邊與自己相愛的綠子走到一起。其實,文章的開篇不久,讀者就能感受到渡邊與直子不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這除了與綠子的出現(xiàn)有關外,最重要的,是主人公渡邊時不時的那句“悲哀得難以自禁”、“直子連愛都沒愛過我的”給讀者的提示。通讀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直子對渡邊是有愛的,只不過,她愛得太深沉,也太自我克制,或者是,連她自己都不愿承認自己愛上了木月之外的渡邊,但旁觀者清,與兩人要好的玲子發(fā)現(xiàn)了直子對渡邊的這份愛意。接近尾聲時,玲子回信給渡邊,告訴他先不要將他愛上綠子的事情告訴直子,因為她擔心直子聽說后病情會加重,還說“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害的人也無由幸免”[8]。得知渡邊愛上了其他姑娘,直子會很傷心,甚至可能影響病情,可見,直子是愛渡邊的。更有利的證據(jù)是,直子有生以來唯一一次的性欲,是渡邊激發(fā)的,而這之前,她深愛著的木月都不能激起她女性的欲望。但無論直子多愛渡邊,同從到尾,她都沒有對渡邊說一個“愛”字,這種太過隱晦的愛,渡邊沒有察覺,以至于他以為自己一直都是單方面付出。直子死后,渡邊極度悲傷,他跑去旅游,回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情仍然沒有任何好轉,在房間里,想起了木月,“你終于把直子弄到手!也罷,她原本就是屬于你的。說到底,恐怕那里才是她應去的地方”[9]。直到直子死后,他都沒能明白直子對他的愛,反而用悲傷地腔調告誡自己,直子始終只愛木月,她的死,仿佛都是追隨木月而去。直子生時,渡邊的這種悲哀一次次回饋給直子,直子有所警覺,更進一步隱藏對渡邊的愛意,這種隱藏后的冷漠再回饋給渡邊,循環(huán)往復,最終,渡邊的愛情轉移了。
《挪威的森林》從頭到尾給人一種頹廢之感,就算是活潑開朗的綠子,也有好多處描寫到她的傷心事,而作品中時時貫穿的死亡事件更讓故事籠罩在哀傷之中。作品圍繞渡邊的愛情經歷,通過回憶的方式,給讀者展現(xiàn)了兩段難忘的愛情。就渡邊對直子的愛情而言,充滿了無奈之感。受社會認知暈輪效應的影響,渡邊愛上直子,也因為暈輪效應的失效,渡邊的愛情轉移了,而這或多或少成了直子死亡的原因之一。直子的死又致使玲子離開待了八年的療養(yǎng)院,決心再次踏入社會,經受社會的考驗。在玲子的啟發(fā)下,渡邊最終打定了主意,決心跟綠子一起面對以后的人生。可見,在暈輪效應的社會認知影響下,個體做出的反應,不論對自身還是他人、甚至群體都具有多方面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唯有利用其有利影響,克服消極影響,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
[1]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11.
[2]李愚.暈輪效應[J].知識就是力量,2009(5):78.
[3][4][6][8][9](日)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林少華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23、25、20、307、314.
[5].戴健林.(吳江霖)社會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4.
[7](美)阿倫森,威爾遜,阿克特.社會心理學(第五版)[M].侯玉波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89-91.
注釋
①暈輪:光學現(xiàn)象,由懸浮于大氣中的冰晶反射或折射太陽光而形成,具體指月亮周圍有時出現(xiàn)的朦朧圓圈.
②圖式(schem a或schem e),又譯基模。是按一定格式組織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規(guī)程、情景、關系和客體等的概念群。它是社會認知的一個核心概念,以特定事件或主題為中心,是幫助個體組織社會信息的心理框架。簡言之,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按照泰勒和克勞克的研究,圖式可分為自我圖式、人的圖式、角色圖式和事件圖式四類。
(作者介紹:王小麗,廣西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