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霞
【摘 要】“自我中性化思維”是幼兒特有的思維方式,他們考慮問題總是從自己的感覺、觀點出發(fā),因此,幼兒之間總會發(fā)生爭搶現象,正是他們還不具備這分享行為,沒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規(guī)則所致,可分享卻又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是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的社會,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圍小,人物關系少,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們成人就必須、更是有責任加以去培養(yǎng)下一代的分享行為。
【關鍵詞】分享行為;培養(yǎng)方法;家園共育
在我教過的幼兒中,有一個叫雯雯的小女孩,她非常喜歡一個小朋友的卡片,然后問我:“老師,拿別人的東西是不是叫分享?”由這一現象,我萌發(fā)了要正確培養(yǎng)孩子學會分享的想法。何謂分享?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方式之一,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屬于自己的財富、權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給別人,讓別人共享,它的對立面是獨占、獨享、多占。分享意識與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義重大,分享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為以后的社會交往奠定基礎。
一、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7歲以前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關于親社會問題的思考通常是以享樂主義為原則,這階段幼兒的分享行為受以下因素影響。
一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幼兒經常因父母、老師獎勵親社會行為而學會分享和幫助他人。在親社會行為的社會化過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對親社會反應的強化起了重要作用。霍夫曼關于撫養(yǎng)幼兒的研究表明,溫和養(yǎng)育型的父母趨向撫養(yǎng)利他幼兒,父母與幼兒的溫和養(yǎng)育關系對幼兒親社會行為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環(huán)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fā)展趨勢,有利于兒童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但由于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愛互讓的經驗和相應的訓練,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遷就、忍讓及不良的教養(yǎng)態(tài)度,都對分享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使其獨占欲望膨脹,難以產生分享行為。三是幼兒自身心理因素。幼兒自我意識形成較早,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于較低階段,是與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為標準,易與同伴發(fā)生沖突。同時受認知水平的影響,缺少分享認知。四是物質條件。以玩具為例,物質匱乏年代客觀上使玩具成為奢侈品和共享品。但今天的幼兒由于物質條件的優(yōu)越,不需要幾個人“分享”一個玩具了,久而久之,使其養(yǎng)成自我中心意識,自己的東西誰也不能動,不利于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
二、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方法
(一)給幼兒營造一個分享的氛圍,樹立一個學習榜樣
優(yōu)秀榜樣會在幼兒心中產生很高的威信,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幼兒園老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常常我們被活靈活現的所模仿。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意識的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分享的行為,比如:分享我們的技能,分享我們的心情等等。讓我們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影響。
當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旁邊總有一大群圍著,這時,我就有意走過去對他們說: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給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嗎?因此,為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注意自身的言行。當然,孩子與孩子之間也是一個互學的平臺,在活動過程中可引導那些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分享意識能力弱的幼兒共同游戲,對分享行為意識強的幼兒給予及時、積極的評價和鼓勵,在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正確引導幼兒學習、模仿。
(二)讓我們的文學作品充分展現魅力
雖然我們這些孩子年齡雖小,他們自己不會全部的讀懂、去理解作品,但他們都非常愿意、喜歡聽作品中的故事,并且會知道故事中誰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誰的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我就利用這個條件給幼兒欣賞一些關于有分享意識在其中的故事、兒歌等,讓幼兒在故事中找到正確的做法,通過學習兒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為,感受給他人帶去快樂的心情。并學著去分享,去感受。
(三)把家園共育成為最大的動力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品質有著深厚的影響。因此我經常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各方面的家教知識,與家園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
在與家長交流幼兒分享行為教育時,我們還在QQ群里向家長發(fā)起了幾個問題來一起探討研究,以調整家長的分享教育觀,(1)您會批評孩子把家中的東西分給好友嗎?(2)您會把孩子喜歡的東西都給別的孩子嗎?(3)當孩子搶走家長正在用的東西時,您也會跟著搶嗎?(4)您不愿意給上門要飯的人給予幫助嗎?(5)您不會懲罰不與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嗎?在以上5項中,選擇有此類做法的家長占到了五分之一,可想而知,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十分需要更新的。只有家園同育,幼兒的分享養(yǎng)成行為才能有效。
(四)創(chuàng)造分享機會并給予展示
在我們平時學習及一日活動過程中,我有意地去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為,并且把它及時記錄下來,及時的讓大家一起來評價,說說誰做的行為是好的,誰是自己學習的榜樣,讓幼兒的分享行為成為自覺行動,而且是發(fā)自內心的。
分享對于心理發(fā)展水平還處于以自我中心為特征的幼兒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在逐漸“失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中形成的。孩子能夠經常地從他人著想,做的主動分享,做的讓你也開心、我也開心、大家都開心,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維境界,已培養(yǎng)成一個分享的好習慣了。
通過我們老師的努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研究觀察,我慶幸的發(fā)現我的幼兒有了很大的進步,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識。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歡的玩具,放在集體面前玩,大家都不會看別的玩具而眼紅,都會各玩各的,如實在想玩,那一定也會先征求主人的意見,玩好后肯定不會忘了說:“謝謝”。我故意還帶了新玩具,放在顯眼位置去試探他們,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們基本上都能達到我所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靳小玲.幼兒分享意識培養(yǎng)策略[J].甘肅教育,2011
[2]胡曉穎.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顧藝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早期教育,2007(4)
[4]田淑艷.幼兒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策略[J].幼教園地,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