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源
摘 要:眾所周知,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形而上學便作為“第一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中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然而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思辨形而上學逐漸走向衰落,陷入困境,引起了人們思想領域的混亂。針對形而上學所遭遇的厄運,康德提出要建立一種全新的未來形而上學體系即將形而上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科學的形而上學。
關鍵詞:孟子;性本善;性向善
1 康德形而上學的含義
形而上學,源于古希臘文,意為“物理學之后”,是亞里士多德構建的一種關于存在的學說,并稱之為“第一哲學”。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形而上學作為第一哲學應具有其雙重規(guī)定性:“既是存在物本身的知識,又是存在物的最高級的類域的知識?!边@樣一來,形而上學就被解釋為關于存在物本身和存在者的知識,因而“存在者”和“存在物本身”就被區(qū)分開來,從而導致后來西方哲學一直處于二元對立之中。近代以來,由于對理性的極端迷信使得哲學逐漸演變成為凌駕于科學和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學體系,從而忽視了生活實踐。笛卡爾之后,近代哲學更是陷入了主客、心物分離的二元論之中,而二元論最終必然導致與理性精神相悖的獨斷論或懷疑論。
康德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康德認為,在他之前的形而上學都是非科學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在未考查理性認識能力之前就對其進行超驗的假設,用經驗的理性去認識超驗的上帝,沒有分清本體與現象,把理性認識無法涉及的對象肯定為存在的,從而導致錯誤的推論和建立了一系列荒謬的哲學體系。因此,康德主張必須將形而上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即建立一種科學的形而上學。
首先,在康德看來,形而上學是關于一切先天知識的原理、范圍、界限的學問,具有“先天的”特點。康德說:“形而上學知識這一概念本身就說明它不能是經驗的。形而上學知識的原理一定不是來自經驗的,因為它必須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學的)知識,而是形而上的知識,也就是經驗之外的知識……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識,或者說是出于純粹理智和純粹理性的知識”。又如,對于時間、空間的形而上學闡述:“概念是先天給予的”。因而,康德的形而上學具有先天性,同時又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這種知識雖是先天的,但只能在可能的經驗界限范圍內使用,不能在超驗范圍內使用。其次,針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對理性的超驗使用,康德主張首先必須對人類的純粹理性進行一番審查,看看人的理性能力究竟有多大,是否有可能以及怎樣才可能建立這種形而上學??档逻M行考察的結果,建立了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認識論。
2 康德形而上學的建立
康德的科學形而上學的建立開始于休謨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體系的懷疑,然而康德并不同意休謨完全拋棄形而上學的觀點,他認為,“世界上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形而上學”,并且這種“形而上學不僅整個必須是科學,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須是科學”。這種科學是普遍必然存在著的。在認識論問題上,康德主張調和經驗論與唯理論。他一方面同意經驗論的原則——一切知識都必須來源于經驗,另一方面也贊同唯理論對經驗論的批評——僅從經驗出發(fā)得出的知識、原理只能是先天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康德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必須尋找一種既建立在經驗基礎上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用康德的話說,就是要解決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然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證明理性的確具有先天的認識形式。
康德認為,先天綜合知識是存在的,它具體分為“純粹數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和“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四個問題。
(一)純粹數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認為,一切數學知識首先在直觀里提供它的概念,也就是說,數學知識的可能必須根據純直觀。純粹數學只涉及感官對象,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產生的感覺只能按照某種認識主體自身固有的認識形式才能被感知,康德認為這種純粹認識形式就是時間和空間,它們是純粹數學的一切知識和判斷的基礎。通過這種純粹直觀我們才可以將兩個數的概念綜合成其和數(第三個概念),同樣,借助這種純直觀形式就可以解決幾何學中關于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問題,因而,時間和空間的純直觀性就使得數學的先天綜合判斷成為可能。
(二)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自然,從質料方面來說,就是經驗的一切對象的總和。純粹自然知識基于經驗?!笨档抡J為,要從經驗的判斷中獲得一種客觀有效的知識,需要根據一個高于感性的純粹理智概念。
康德認為,對于知識而言,僅僅有感性直觀形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知性按照規(guī)則對經驗材料進行加工整理的先天認識形式的參與才能構成知識,二者缺一不可。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時間和空間,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知性純概念,即“范疇”。知性的先天綜合能力在邏輯功能中表現為判斷,康德對這種判斷形式進行重新整理,建立了由量、質、關系和樣式四組十二個判斷所組成的判斷表,并一一對應的建立了先驗的邏輯范疇表,發(fā)現了十二范疇??档峦ㄟ^運用知性能力對范疇進行先驗演繹,將所有的經驗表象歸結在十二范疇之中,闡明了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tǒng)一出發(fā),運用范疇綜合感性提供的經驗材料,形成關于自然知識的先天綜合判斷,進而形成統(tǒng)一的客觀的自然知識,從而解決了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的問題。
(三)一般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
我們的知識從感覺經驗開始,通過知性范疇的綜合統(tǒng)一而形成了知識,然而要使知識成為體系,追求知識的完滿性,就需要靠理性的作用。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理念”,康德通過將形式邏輯的三種推理形式(直言、選言、假言推理)推至極端,得到了理性的三個理念:靈魂、世界和上帝,它們分別代表著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和世界之全體的統(tǒng)一性。
康德認為,以往形而上學的錯誤就在于錯誤地將理念的“理想的統(tǒng)一性”當做了“現實的統(tǒng)一性”,陷入了“先驗幻象”。在康德看來,雖然每個表象都是經驗,但表象之全體卻不是經驗,而且我們只有一種認識工具,即只能在經驗中使用的知性范疇。因此,當理性要求認識現象背后的對象時,它就不可避免的迫使范疇作超驗的使用。從而不可能形成科學的知識。針對這個錯誤,康德對根據三個理念形成的“理性心理學”、“理性宇宙論”和“理性神學”進行了批判:
首先,“理性心理學”以“能思的自我(靈魂)”為認識對象,陷入了“謬誤推理”的先驗幻象。理性心理學存在這樣一個推理:“凡是只能被思維作為主詞的東西就只能作為主體而存在,因而是實體;一個能思維的存在者只作為這樣的存在者來思考時,只能作為主詞而被思維;所以,一個能思的存在者只能作為主體而存在,也就是作為實體而存在”。然而,我們可以看出,“實體”是一個知性概念,只適用于經驗范疇,而“一個能思的存在者”并不在經驗范圍之內,根本不能被認為是實體,因此這個推理是無效的,所以,關于作為實體的靈魂概念是什么以及靈魂是否不滅,這在理論上是無法得知的。
其次,“理性宇宙論”以“世界”為認識對象,它的先驗幻象被稱為“二律背反”,在這里,康德提出了四組二律背反,前兩組是“數學的”,后兩組是“力學的”。在康德看來,“數學的”是不可解決的,建立在自相矛盾的概念上。關于自在之物,我們一無所知。世界的大小的規(guī)定性都在于它本身,不依靠任何感性經驗。因而憑借我們的認識能力是無法回答的。而“力學的”在區(qū)別現象和物自體的基礎上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再次,“理性神學”以上帝為認識對象,試圖證明上帝的存在,它的先驗幻象是“理想”??档聦⒁酝P于上帝存在的各種證明都進行了批判,康德認為,這些證明中最重要的是本體論證明,都是從上帝的概念推論出上帝的存在。然而,這種證明的錯誤就在于混淆了判斷的邏輯必然性與事物的現實必然性之間的區(qū)別,將我們思維的主觀情況當成是事物本身的客觀情況了,錯誤的將上帝概念中的存在等于現實的存在。
(四)科學的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總問題的解決
“形而上學分成純粹理性的思辨的運用的形而上學和實踐的運用的形而上學,所以,它要么是自然的形而上學,要么是道德的形而上學?!比怂哂械睦硇员灸苁谷丝偸窃噲D超越當下的存在而去探求本體意義上的存在,但當其企圖通過思辨來解決靈魂不朽、上帝是否存在等問題時,就會陷入困境與虛幻的假象。從認識層面來說,我們需要堅持經驗的原則,而在人的問題上,康德認為,我們不能僅僅要求人能夠做什么,而是要求人應該做什么。僅僅把人看做是什么,就將人降低到了和動物一樣缺乏理性的水平上了。因此,康德強調,不僅僅從現象更應該從本體的角度來理解人,要把人當做是能夠為自身立法的最高的理性生物?!叭耸怯邢薜睦硇缘拇嬖凇?。這樣,康德就將人類理性的意志功能即實踐理性引入了形而上學,并肯定了自在之物本身在道德實踐領域的積極意義。
最終,康德通過實踐理性批判,將形而上學引向實踐的領域,將理性所不能認識的超驗對象(自由意志、上帝存在等)轉換為實踐理性所追求的對象,從而通過考察作為道德的主體的人的意義,構建了他的道德形而上學體系。
3 康德形而上學的影響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他的形而上學思想使哲學深入到了一個新的理論維度,不僅對傳統(tǒng)哲學進行了一番徹底的清理,而且對現代西方者哲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積極影響來說,康德對于舊的思辨的形而上學體系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義??档峦ㄟ^對理性的考察和批判,比較嚴密的說明了以往將形而上學當做科學之科學的思想的錯誤,消除了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片面性,對知識的來源以及發(fā)展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是形而上學的重大變革;同時,康德通過具體分析形而上學在道德領域的作用,重建了道德形而上學,從而使得形而上學轉向對人類理性的終極關懷,去探求人生的意義和追求,獲取真正的自由。就像康德自己所說的:“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的加以思索,它們就于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于我心中的道德法則?!?/p>
然而,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說,康德脫離人的認識過程,要在認識之前預先探究人的認識能力,這個出發(fā)點就本身是謬誤的,也注定了他由此出發(fā)建立的認識論體系必然是唯心的和不徹底的。康德認識論的根基是二元論,他用二元論和不可知論去批判獨斷論和懷疑論,用一種錯誤去批判另一種錯誤,是無法真正挽救形而上學的。
參考文獻
[1]《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康德著,龐景仁譯。
[2]《西方哲學史》(第二版)張志偉主編
[3]《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馬丁·海德格爾著,王慶節(jié)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