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及其哲學史價值

2016-04-11 05:15:26吳吉圣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對象性存在論唯物主義

吳吉圣

(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淺析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及其哲學史價值

吳吉圣

(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馬克思確立了存在論思想即實踐綱領(lǐng)或感性活動原理、對象性活動原理,意味著形而上學世界的坍塌,意味著純粹概念立場或理論態(tài)度的終結(jié),同時也意味著柏拉圖主義的主導原則——“我思”的瓦解。但無論是第二國際理論家還是西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解讀都是還原性質(zhì)的,故使馬克思存在論思想在哲學史上的價值蔽而不明、濁而不清。所以須從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批判、從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從哲學理論主題的轉(zhuǎn)化的三維視角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進行具有原則高度地剖析與闡釋。

馬克思哲學;存在論;實踐綱領(lǐng);感性活動;對象性活動;哲學史價值

存在論,或“本體論”“萬有論”等等,“其最基本的含義是:‘關(guān)于存在的學說’”[1]2。就是因為馬克思在唯物主義世界觀上所實現(xiàn)的變革,進而創(chuàng)立的新的存在論思想使以馬克思命名的哲學思想開始在人類哲學史上得以屹立不倒。而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解剖和闡釋須從前人對馬克思哲學的解讀、馬克思存在論思想即實踐綱領(lǐng)的基本內(nèi)涵和在人類哲學史上的價值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一、第二國際理論家和西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解讀

黑格爾去世后,黑格爾哲學體系分裂為兩個派別:老年黑格爾派(實體派)和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派,馬克思早期屬于青年黑格爾派),他們都認為自身繼承了黑格爾哲學的衣缽,因而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對他們的哲學思想進行闡述的也主要為兩派:以梅林和普列漢洛夫為主要代表的“社會主義國際”理論家為一派且該派在闡釋馬恩學說中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以葛蘭西、盧卡奇、柯尓施為主要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為另一派。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解體是其思想體系內(nèi)在邏輯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而第二國際理論家和西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不同論述則根源于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晦而不明、濁而不清以及人為分裂、誤解而造成的。

1.梅林——普列漢洛夫“正統(tǒng)”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闡述。梅林是德國最具哲學修養(yǎng)也是討論哲學基本問題最多的哲學家,卻依照“經(jīng)濟宿命論”或“經(jīng)濟唯物主義”的主導原則來闡述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把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等無原則、抽象、直接地還原為某些經(jīng)濟事實,同時也向庸俗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無原則的妥協(xié),從而使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不具本質(zhì)重要性,甚至完全被忽略了。如梅林認為機械唯物主義一直都是合理的,馬克思只是否定其在歷史科學中的合理性而根本沒否定其中自然科學中的真理性,因此,“機械唯物主義在自然科學范圍里是科學研究的原則,一如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科學范圍里一樣?!盵2]99同時梅林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唯物主義應(yīng)并存,把它們割裂、對立起來則是完全錯誤的且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補充”,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代表就是費爾巴哈。因此,按照梅林的見解,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區(qū)別僅僅在于他們屬于不同的學科領(lǐng)域和專業(yè)范圍,從而認為馬克思哲學的本質(zhì)重要性是從屬于費爾巴哈哲學的。這實質(zhì)是一種還原性質(zhì)的理解,把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本質(zhì)重要性還原為費爾巴哈哲學且不止于費爾巴哈,它還可以將其退行性地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德謨克利特,稱德謨克利特的學說是“嚴整完備的唯物主義”和“幾乎全部偉大原理的萌芽”的學說。當然,梅林沒有忘記馬克思哲學能動的方面,他把能動的方面作為一種外在的因素補充進來,故其一直引援自我意識哲學,尤其是費希特哲學,稱費希特為“無產(chǎn)階級子弟”。這一切都是梅林忽視了馬克思存在論思想所致。

同樣,普列漢諾夫也遵循了與梅林一樣的闡釋路線即還原路線?!安贿^我們還應(yīng)承認,馬克思的認識論是直接從費爾巴哈的認識論發(fā)生出來的,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話,也可以說馬克思的認識論實際就是費爾巴哈的認識論,只不過因為馬克思做了天才的修正而更加深刻化罷了?!盵3]146-147這里的“認識論”不是他們哲學的某一個部門,而是他們的哲學唯物主義。同時普列漢諾夫又強調(diào):“既然費爾巴哈的觀點是斯賓諾莎主義者的觀點,那么很明顯的,和它相同的恩格斯的哲學觀點不可能是另一種觀點?!F(xiàn)在,我懷著充分的信心斷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發(fā)展中的唯物主義時期從來沒有拋棄過斯賓諾莎的觀點?!盵4]403-404可見普列漢諾夫的還原路線主要是遵循馬克思——費爾巴哈——斯賓諾莎的還原路線,且還原之核心為斯賓諾莎哲學。而斯賓諾莎哲學的立腳點乃是“實體”,而斯賓諾莎的“實體”在哲學上的基本性質(zhì)用馬克思的思想來表達為:“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人的自然?!盵5]117同時,馬克思則把黑格爾哲學思想體系歸于三個因素:“斯賓諾莎的實體,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以及前兩個因素在黑格爾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統(tǒng)一,即絕對精神?!盵5]177那么按照普列漢諾夫的意思來解讀馬克思哲學,則馬克思哲學依然在黑格爾哲學的巨大陰影之下,因為黑格爾哲學不是形而上學之一種,而是形而上學之一切,它是整個形而上學發(fā)展的最高、最完善階段,是柏拉圖主義的完成。同時相對于梅林對辯證法的冷漠態(tài)度,普列漢諾夫則較為積極,但普列漢諾夫也僅僅把辯證法當作純粹外在、偶然的因素加在唯物主義之中,而不是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本身之中內(nèi)在邏輯生成出來的。這一切還原路線使得馬克思在存在論上的變革變得蔽而不明,甚至未曾發(fā)生。

2.西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解讀。以盧卡奇、柯爾施為主要代表的西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對第二國際理論家的“經(jīng)濟宿命論”“庸俗唯物主義”以及實證主義進行了猛烈攻擊時,從另一種方向解讀了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認為黑格爾對于費爾巴哈而言,具有“優(yōu)先權(quán)”。即馬克思是直接銜接著黑格爾哲學而非費爾巴哈哲學,這從本質(zhì)上和基本性質(zhì)上來講,也是一種還原論的路線,只是不同于梅林——普列漢洛夫“正統(tǒng)”為代表的第二國際理論家的路線。

盧卡奇認為,在解釋歷史時居于第一位因素的是總體觀點或總體范疇,而不是經(jīng)濟動機,如盧卡奇所言:“總體范疇的統(tǒng)治地位,是科學中的革命原則的支柱?!盵6]76“總體觀點”或“總體范疇”在存在論上便意味辯證法及其貫徹和實施,因此認為“革命的辯證法”才是馬克思哲學的“命脈”。同時盧卡奇認為辯證法的核心問題是主客體或“總體”的辯證關(guān)系,但盧卡奇把主客體或“總體”的辯證關(guān)系稱之為“最根本的相互作用”,且認為黑格爾“死狗”般的命運依然沒有被改變,即黑格爾革命的辯證法被遺忘了。而“最根本的相互作用”不過表明了盧卡奇想否棄黑格爾在主客體辯證關(guān)系上的形而上學形式、概念形式和思辨形式,但由于其在存在論思想上依然矗立在現(xiàn)代形而上學的基地上,所以不得不自絕于形而上學,正如盧卡奇后來在《歷史與階級意識》的再版時所寫的序言中說的,他一直是用黑格爾主義來閱讀、理解和解釋馬克思的??聽柺┰趯λ廾摵蜋C械論進行猛烈批判時,在存在論上大致說來與盧卡奇是頗為一致的,也強調(diào)“總體”或“整體”,強調(diào)理論與實踐的“不可隔斷的聯(lián)系”,且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一書中特別的強調(diào)馬克思哲學和黑格爾辯證法的最為密切的歷史聯(lián)系,以此來闡釋、解讀馬克思哲學。

二、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即實踐綱領(lǐng)、感性活動原理或?qū)ο笮曰顒釉?/h2>

馬克思發(fā)動的哲學革命尤其是在存在論上確立的具有原則高度的新的哲學世界觀,徹底地顛覆了傳統(tǒng)哲學,但不論是以梅林——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正統(tǒng)”,還是以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闡釋馬克思哲學尤其在存在論思想上,都是還原性質(zhì)或退行性性質(zhì)的,因此致使馬克思哲學從屬于形而上學的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使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基礎(chǔ)”一再被混淆、割裂。所以必須深入到歷史本質(zhì)性的一面中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進行解讀。

1.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基礎(chǔ)的批判。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影響巨大,“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是熱忱地歡迎他,甚至“德法年鑒”這個名稱都是對費爾巴哈“高盧——日耳曼”原則的高調(diào)回應(yīng),正如恩格斯后來回憶時所說的,在黑格爾以后的任何哲學思想當中,費爾巴哈哲學給他和馬克思的影響是最大的。但是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原則區(qū)別或?qū)ζ洹安粷M”已經(jīng)在《巴黎手稿》中初現(xiàn)端倪,在《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進行了精煉扼要地闡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則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釋。原則區(qū)別或“不滿”就是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基礎(chǔ)的批判。

在費爾巴哈的哲學著作中,“實踐”和“生活”兩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不少于馬克思使用兩個詞的頻率,同時用一些鮮明的語句表達自身對“實踐”和“生活”的極端“重視”。如“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難題,實踐會給你解決?!盵7]248但在《提綱》中的第一條馬克思則聲稱:“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8]133且把費爾巴哈最根本的缺點歸結(jié)為他不懂“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所以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原則區(qū)別尤其是在存在論上的原則區(qū)別就表現(xiàn)在:“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費爾巴哈設(shè)定的是‘人’,而不是‘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8]155“單純的直觀”和“單純的感覺”即認為對象世界是從誕生地那天開始就是從未改變、直接存在,始終如一的對象世界,而不是人類工業(yè)、人類歷史的產(chǎn)物。同時對對象世界的這種單純直觀、單純感覺的理解也就是對感性主體也采取同一的理解方式即單純直觀、單純感覺的理解理解方式,所以費氏理解的“感性主體”或“人”是“一般人”“抽象人”而不是感性的、歷史的、活生生的人,正如恩格斯所言:“他緊緊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話。”[9]247

由此可見費爾巴哈的單純直觀、單純感覺是與馬克思的實踐即感性活動或?qū)ο笮曰顒又苯訉α⒌模斮M爾巴哈無法規(guī)避現(xiàn)實中的諸多矛盾時,費爾巴哈只得求助于“最高的直觀”和“概念的、邏輯的和觀念的類平等化”即抽象的“愛”,因此正是在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者深知改變“市民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必要性且看到改造的條件時,費爾巴哈卻又重新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所以馬克思最后給費爾巴哈的基本定位是:費爾巴哈仍然還是一位徹頭徹尾地“理論家”和“哲學家”。

2.實踐綱領(lǐng)即感性活動原理或?qū)ο笮曰顒釉?。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但實踐觀在馬克思的學說中應(yīng)具有的、而且是第一性具有的應(yīng)是存在論的即關(guān)于存在和存在者的學說。而實踐最基本的含義則可以表述為“感性活動”或“對象性活動”。感性活動或?qū)ο笮曰顒觿t可以表述為感性世界中感性的客體和主體、現(xiàn)實的人和自然界的雙向互動的存在過程,一個使矛盾不斷生成、解決的過程,而這一個矛盾過程則可以集中的表述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8]172

同時對于感性活動或?qū)ο笮曰顒拥睦斫?,可對比于德國唯心主義和先前的舊唯物主義進行理解。對比于德國唯心主義而言,感性活動與其的原則區(qū)別在于德國唯心主義在內(nèi)在邏輯里缺失感性或現(xiàn)實性原則,即在德國唯心主義者那里無論是主體還是客體、人還是自然界都只是概念的、邏輯的、思辨的主體、客體、人和自然界;對比于以前的所有的唯物主義而言,以前的所有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缺失“能動”或“活動”原則,即對象、現(xiàn)實等是從直觀的、客體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從主體、實踐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對馬克思的感性活動原理或?qū)ο笮曰顒釉淼睦斫庖o緊抓住“能動”和“受動”兩個方面,這不僅是對感性主體而言的,而且也是針對感性世界即對象世界而言的。對感性主體而言,它不是唯心主義認為的概念形式的,或形而上學意味的主體,也不是先前一切舊唯物主義認為的“抽象的” “一般的”主體,而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主體;對感性世界即對對象世界而言,它不是唯心主義者認為的概念——邏輯——思辨的世界即形而上學世界,也不是先前唯物主義者認為的從未改變、直接存在的“物理世界”即抽象的、僵死的物質(zhì)世界,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是人類感性活動或?qū)ο笮曰顒拥漠a(chǎn)物,是人類感性歷史的產(chǎn)物。如果費爾巴哈也有某些類似的觀點,那僅僅只是一些“零星的猜測”,對其整體的觀點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傊?,費爾巴哈不懂得:“這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chǎn),正是整個現(xiàn)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chǔ)?!盵8]157

因此,通過發(fā)動哲學革命,馬克思確立了新的存在論思想即實踐綱領(lǐng)或感性活動原理、對象性活動原理,這一綱領(lǐng)或原理初次表達于《巴黎手稿》且將其表述為“勞動”或“對象性的活動”,在《提綱》中得到扼要而精準闡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得到系統(tǒng)的闡釋。如果說到《巴黎手稿》中還能看到費爾巴哈的影響,如哲學術(shù)語上借用費爾巴哈的“類”概念、“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那么在后兩部著作中,馬克思已經(jīng)完全拋棄了諸如此類的哲學術(shù)語或概念,而直接使用“實踐”“對象性活動”“感性活動”或“實踐的唯物主義”等等的哲學術(shù)語或概念來表達自身思想,可見馬克思已經(jīng)在哲學世界觀的基礎(chǔ)上即在存在論上徹底地超出、擺脫先前一切人(包括先前的一切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也正是在存在論上達到新的高度,才為一切奠定前提和基礎(chǔ),也才真正成為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

3.哲學理論主題的轉(zhuǎn)化:從單純地解釋世界到實際地改造世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8]136這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銘文精確地概括了馬克思的一生,正如梅林在其名著《馬克思傳》中所認為的,馬克思的一生之所以偉大,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思想和實踐在他身上得到統(tǒng)一且相輔相成,故他不僅僅是一個思想的人,更是一個實踐的人。解釋世界到改造世界、思想人到實踐人在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上就表現(xiàn)為馬克思使哲學理論的主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化,即從“世界何以可能”的問題轉(zhuǎn)化到了“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問題。

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是先前一切舊唯物主義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則根本無法理解這一點。費爾巴哈確實想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縱觀費爾巴哈的一生發(fā)現(xiàn):他始終只想對現(xiàn)存事物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但最終的結(jié)局是費爾巴哈既承認現(xiàn)存的事物而又根本無法理解現(xiàn)存的事物,因此費爾巴哈在理解現(xiàn)存事物時候,達到了理論家所能達到的地步,他僅僅只是一位德國的“理論家”和“哲學家”。而把“能動”或“活動”原則(康德的純粹活動,費希特的活動本身,謝林的無限活動,黑格爾的自我活動)發(fā)展到極致的德國唯心主義是否會好一點了?以黑格爾哲學為例(因為黑格爾哲學不僅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發(fā)展的最高最完善階段,也是整個柏拉圖主義的完成與完善,是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發(fā)現(xiàn):唯心主義者唯一承認和實施的“勞動”或“實踐”則僅僅只是單純的概念性質(zhì)或理論性質(zhì)的勞動或?qū)嵺`,即使是黑格爾的思辨過程,它也只是具有神秘性的主體與客體,即絕對精神、上帝在自身內(nèi)部的、純粹的、不停息的圓圈。

但馬克思卻認識到這是一個異化的、顛倒的世界,因此共產(chǎn)主義者的終極性課題就是要推翻這個異化的、顛倒的世界。為推翻這個世界,“哲學把無產(chǎn)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zhì)武器,同樣,無產(chǎn)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盵8]16同時明白自我異化和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走的是同一條道路,且共產(chǎn)主義者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每個人自由而又全面的發(fā)展。因此這樣的馬克思不是滿懷空想的圣西門、傅里葉和歐文,更不是心懷濟世的基督教的耶穌;而這樣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烏托邦主義或救世主主義,而是為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的解放提供了感性主體、感性條件和感性道路的主義,所以馬克思主義一直是時代的良心和真知,而馬克思則是真正的“死而未亡”,猶如德里達所言:“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盵10]21

三、 馬克思存在論思想在哲學史上的價值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成功是在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礎(chǔ)上確立了新的存在論或本體論思想,即實踐綱領(lǐng)、對象性活動原理或感性活動原理,從而在人類哲學史上尤其是在西方哲學史上使形而上學的世界得以坍塌,使純粹的概念立場或理論態(tài)度得以終結(jié),進而使形上學的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即“我思”或“意識的內(nèi)在性”得以最終瓦解。

1.哲學史上的價值之一:形而上學世界的坍塌。 “自柏拉圖以來,更確切地說,自晚期希臘和基督教對柏拉圖哲學的解釋以來,這一超感性領(lǐng)域就被當作真實的和真正現(xiàn)實的世界了。與之相區(qū)別,感性世界只不過是塵世的、易變的、因而是完全表面的、非現(xiàn)實的世界?!绻覀儼迅行允澜绶Q為寬泛意義上的物理世界(康德還是這樣做的),那么,超感性世界就是形而上學的世界了?!盵11]770-771因此形而上學即為柏拉圖主義,形而上學的世界即為超感性世界。那么形而上學或柏拉圖主義的基本含義是什么了?“第一,形而上者和與形而下者的分離和對立,這意味著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分離和對立;第二,真理性與現(xiàn)實性歸屬于超感性世界即形而上世界,而不屬于感性世界或物理(形而下)世界?!盵1]3

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對形而上學即柏拉圖主義發(fā)動猛烈攻擊的人是費爾巴哈且使他的“感性”與黑氏的“絕對精神”處于對立中但是是處于抽象的對立中,同時費氏已經(jīng)把黑氏哲學不僅僅作為黑氏哲學,而是作為形而上學之一切來對待,因此費氏幾乎差不多已經(jīng)走到形而上學的邊緣地帶,但是費氏始終未能找到一條感性道路即從他所極度厭惡的概念——邏輯——抽象的世界即形而上的世界通向感性——歷史——現(xiàn)實的世界即形而下的世界的感性道路。所以恩格斯對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性質(zhì)下的定義是:它是黑格爾哲學的一個支脈、片段。也還有施蒂納、克爾凱郭爾等對形而上的世界進行了猛烈的襲擊,而尼采則更加直接地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號來標榜形而上世界的坍塌與腐爛,但他們最終都無法規(guī)避的、宿命般的自絕于形而上的世界,究其根源來說就是因為他們都未在存在論的高度上決定性地擺脫和超越柏拉圖主義的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他們要么從屬于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支脈、片段,要么完全從屬于黑格爾哲學思想體系。但馬克思卻在存在論的高度上即用實踐綱領(lǐng)或?qū)ο笮曰顒釉?、感性活動原理徹底地瓦解了形而上世界的“基地”和推翻了形而上世界的“大廈”。

2.哲學史上的價值之二:純粹概念立場或理論態(tài)度的終結(jié)。“有一個好漢一天忽然想到,人們之所以溺死,是因為他們被關(guān)于重力的思想迷住了。如果他們從頭腦中拋掉這個觀念,比方說宣稱它是宗教迷信的觀念,那么他們就會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險。”[12]16馬克思這段十分形象的話概括了整個柏拉圖主義的“基本品格”即只求訴諸于單純的、純粹的概念立場和理論態(tài)度,而馬克思則是真正終結(jié)這種單純的、純粹的理論態(tài)度和概念立場的第一人。

在馬克思以前,費爾巴哈也對這種概念立場和理論態(tài)度厭惡至極且企圖終結(jié)這一立場和態(tài)度,但像其反超感性世界一樣,最終也自絕于這一立場和態(tài)度。因為費氏無論是把主體還是客體都僅僅只理解為“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把主體理解為“感性對象”,則主體在費氏那里就是“一般人”,而不是在歷史中行動的人;把客體理解為“感性對象”,則客體僅僅是當下的、直接存在的對象世界,而不是人類實踐的產(chǎn)物。如費氏對宗教批判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宗教反思”而達于“宗教真理”即使宗教在理論上合理化即可,而不是通過感性主體的感性活動徹底地廢除宗教。因此施蒂納緊緊的抓住費氏“人”的概念的抽象性且對其進行了“震撼世界”的批判,認為其“唯一者”是詞句世界的最后一塊磚。但雙腳始終站在詞句世界上的施蒂納不論其在批判費氏的過程中還是批判的結(jié)果,都是比費氏更加稀薄和更加抽象的。而在馬克思看來,“‘幽靈’、‘枷鎖’、‘最高存在物’、‘概念’、‘疑慮’顯然只是孤立的個人的一種觀念上的、思辨的、精神的表現(xiàn),只是他的觀念?!盵8]163而且把人(不是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的、固定不變的人,而是現(xiàn)實的、歷史的、活生生的人)從“幽靈”“枷鎖”“概念”等等解放出來不是一種思想活動,而是一種歷史活動,因此,“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的事物?!盵13]155所以馬克思在哲學唯物主義的基礎(chǔ)上即在存在論的高度上,用實踐或感性活動、對象性活動絕對地終結(jié)了單純的、純粹的概念立場和理論態(tài)度,他不像黑氏只是為人類歷史運動找到了一種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而是為人類歷史運動找到了一種感性的、現(xiàn)實的、真實的表達。

3.哲學史上的價值之三:柏拉圖主義的主導原則——“我思”的瓦解。“縱觀整個哲學史,柏拉圖的思想以有所變化的形態(tài)始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4]70懷特海也稱整個西方2000多年的哲學史無非是柏氏的腳注。這里所謂的“決定性的作用”和“腳注”理應(yīng)從哲學世界觀基礎(chǔ)上即從存在論上給予理解。而柏拉圖主義或形而上學的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是“我思”或“意識的內(nèi)在性”。關(guān)于這個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海德格爾是這樣描述的,“意識的存在特性”是由主體性規(guī)定的,但主體性的存在并沒有得到詢問,因為它是禁地;同時只要從“我思”出發(fā),便無法真正貫穿感性世界,因為“我思”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封閉區(qū)域,根本沒有某物得以進出的“窗戶”。

首先對柏拉圖主義的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即“我思”發(fā)動襲擊的是費爾巴哈,他特別的訴諸于“生活”和“實踐”,但他的“生活”和“實踐”也僅僅只是“理論生活”和“理論實踐”,至多也只是從他那猶太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和“實踐”。而馬克思則在存在論的高度上即用“實踐”“感性活動”或“對象性活動”徹底地擊穿、瓦解了柏拉圖主義的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當現(xiàn)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xiàn)實的、對象性的本質(zhì)力量設(shè)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shè)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zhì)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zhì)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盵15]324這段《巴黎手稿》中的話正是擊穿、瓦解“我思”的表現(xiàn)。同時馬克思言道,黑格爾哲學之所以從“我思”中出來,是因為“厭煩”和對“內(nèi)容的渴望”,但是,“自我意識通過自己的外化所能設(shè)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現(xiàn)實的物?!盵16]208一句話,它只是唯靈論的主體設(shè)定的唯靈論的存在物,它的內(nèi)容只是:“脫離現(xiàn)實精神和現(xiàn)實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維形式、邏輯范疇?!盵15]333所以,馬克思徹底地揭示了黑氏哲學的思辨神秘性質(zhì)及虛妄性,因而真正地擊穿、瓦解了柏拉圖主義的主導原則和基本建制。

[1]吳曉明,陳立新.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梅林.保衛(wèi)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2.

[4]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

[7]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1]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 [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王先霞)

On Marx 's Existentialist Thought and the Value of His Philosophical History

WU Jisheng

(Academy of Marxism,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Marx's theory of ontology is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al program or perceptual activ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object activity, meaning the collapse of the metaphysical world, meaning the end of the pure conceptual position or the theoretical attitude, also meaning the collapse of "Cogito", the dominant principle of Platonism. However, neither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ist nor the early Marxists in the West interpreted the Marxist theory of ontology as a reductive nature, thus making the value of Marxist ontology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bscure and unclea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Marxist ontology in a principled way from Marx's criticism of Feuerbach humanistic materialism, from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ist ontological thought, and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philosophical theory theme.

Marxist philosophy; ontology; practical program; perceptual activity; object activity; philosophical history value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6.007

2016-11-06

吳吉圣(1989-),男,苗族,湖南龍山人,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B017

A

1009-4326(2016)06-0023-06

猜你喜歡
對象性存在論唯物主義
馬克思現(xiàn)實對象性實踐觀解蔽及其對實踐哲學的創(chuàng)新效應(yīng)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人工智能的存在論意蘊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信用證下匯票存在論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8
回到給予性與現(xiàn)象本身——論馬里翁對對象性和成已的回應(yīng)與批評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如何安置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政治存在論與海皚格爾的藝術(shù)存在論批判
天府新論(2016年6期)2016-11-23 03:05:33
“對象性存在”的三重規(guī)定性及其意義*
“對象性存在”的三重規(guī)定性及其意義*
梓潼县| 汝州市| 南丹县| 荥阳市| 定州市| 兰州市| 兴和县| 民乐县| 茌平县| 吴川市| 中宁县| 保定市| 绍兴市| 遂川县| 舟山市| 竹山县| 大邑县| 原阳县| 应城市| 修武县| 陈巴尔虎旗| 桂平市| 咸宁市| 通辽市| 南和县| 成武县| 逊克县| 宜川县| 无为县| 金川县| 景谷| 泸溪县| 大同市| 阳江市| 甘泉县| 太原市| 乌拉特前旗| 建宁县| 木兰县| 万全县|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