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三國演義》中的民本、自由法律理念探析

2016-04-12 15:27:40
關鍵詞:民本選擇三國演義

辜 美 高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躍大學)

?

《三國演義》中的民本、自由法律理念探析

辜 美 高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躍大學)

[摘要]《三國演義》富有初步的民主、自由的思想,這種思想是建筑在以民為本的前提上的?!熬龘癯?,臣擇君”是作品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關鍵詞句,《三國演義》強調(diào)選擇主體雙方是平等的,是雙向的,體現(xiàn)了對自由、平等理念的追求。作品還一再強調(diào)“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居之”,這可以理解為否認土地主權世襲,反對土地兼并,否定主權神授,強調(diào)領導品質(zhì)的重要性。敘述者利用有德者是合法主權的持有人作為號召,鼓吹蜀漢繼統(tǒng)的合法性,而曹魏、東吳的權臣也懂得利用這句口號,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在《三國演義》中,公私是分明不混淆的,但敘述者在法治里保留一點溫情,減少了法律的冷酷。

[關鍵詞]《三國演義》; 民本; 選擇 ; 主權; 有德者

《三國演義》富有初步的民主、自由的思想,這種思想是建筑在以民為本的前提上的。戰(zhàn)國末年,孟子首先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理念,這種理念關注人民,順應民情,不斷地蔓延、流傳,成為執(zhí)政者行政的焦點。拿漢末三國來說,一般豪杰、官吏也有以民生為念者。司徒王允犧牲自己,推翻董卓的暴政,是出于拯救生民的使命感。劉備兵敗撤退時還念念不忘追隨他的十萬人民。即使他的政敵曹操,在審時度勢時也不得不以民生以及民心的向背為考量。這些都體現(xiàn)了亂世時群英對民本思想的重視。

《三國演義》尊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以劉備為主的蜀漢用“儒術”治國可能只是一種表象,但也頗迎合崇儒政治的品味,一般人不喜歡以嚴刑酷法的統(tǒng)治,而傾向于以“儒術”治國的蜀漢政權,這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曹操在天下紛亂之際采用管仲等的法術,富國強兵之后策略也有所改變?!度龂萘x》第66回寫曹操正想南征,其參軍傅干總結他的政績之后勸告他說:

干聞用武則先威,擁文則先德;威德相濟,而后王業(yè)成……往者天下大亂,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成王命者,吳與蜀耳。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勝。愚以為,宜增修文德,按甲寢兵,息軍養(yǎng)士,待時而動。[1]

傅干觀察的銳敏,使曹操不得不接受他修文德的建議,改玄易轍。這也說明曹操無時不觀察形勢,調(diào)整策略,征諸史實,也可以略見端倪。在他最后十年中,北方基本上已經(jīng)統(tǒng)一,嚴峻的形勢有所緩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他下“求賢令”[2]40,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下“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2]49,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再下“舉賢勿拘品行令”[2]48。他爭取人才,不拘品德,而法儒的治術,兼修并蓄。

劉備是盧植的弟子,待人以禮,溫文儒雅,在戰(zhàn)爭狀態(tài)時仍很寬厚地對待部下,處理大局則以民為本。當曹操反攻新野時,劉備撤兵避難,十萬人民追隨他,他不舍得放棄人民。他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之?”[3]877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闡明了以法治國的策略。劉備奪得益州之后,諸葛亮勵精圖治,發(fā)展政經(jīng),開發(fā)西南,治理方式寬嚴相濟。諸葛亮的《答法正書》最能反映他的“法治”思想: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一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新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要,于斯而著。[4]79

這一段的內(nèi)容,《三國演義》第65回幾乎全錄。所以嚴格地說,蜀漢也是以法治國的。蜀漢的法治,我們在《三國演義》的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佐證。例如第65回,益州的劉璋投降后,劉備不忍把他從成都放逐到荊州,諸葛亮極力反對,他說“一國不能容二主”,并且說:“劉璋失基業(yè)者,皆因太弱耳。主公若以婦人之仁,臨事不決,恐此難圖長久!”劉備最終放棄初衷,接受他的獻議。

曹魏與蜀漢,一個是先法后禮,統(tǒng)一了北方;一個固守儒家禮義,但能兼以法術治國,因而天下形成曹魏蜀漢對壘、跟東吳鼎足而三的格局。劉備、諸葛亮結合法儒的治國方略,比較容易為人們所接受。而曹操的法家形象,薄情寡恩,遠不如愛民如子的劉備受人敬重,所以在《三國演義》里有時刻意丑化曹操,而對劉備則多予以歌頌。整體來看,治國之道,自漢代以后,儒法已經(jīng)合流,或陽儒陰法,或儒法兼濟,儒法的界線已經(jīng)不很分明!所以說,曹魏、蜀漢的統(tǒng)治策略還是比較接近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

先秦法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漢代以后雖屢遭修改,但基本精神則不變,奠下了后世平等、自由、以民為本的民主基調(diào)。元明的思潮受其影響,是不容置疑的。成書于中晚明的《三國演義》的民本、自由思想來自這個儒法兼容的傳統(tǒng),但表現(xiàn)得比傳統(tǒng)更強烈。這與同時期成書的《水滸傳》的民本思想如李逵“趕到東京,奪了鳥位”否定專制、“有酒大碗大碗地喝”主張平等的思想,跟《西游記》孫悟空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沒有等級、公平、“民主”社會理想是一致的。這些理念在明代中晚期匯成了一股洪流,激起了非常大的反響,現(xiàn)擇其犖犖大者兩三端加以分析。

一、 “君擇臣,臣擇君”

“君擇臣,臣擇君”這個詞句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是小說敘述者用意所在!

古代的法令本為統(tǒng)治者而設,君主有絕對選人、用人的權力,人才只能被動地供人君選擇。在比較注重群體利益的東方社會,君擇臣、臣擇君可謂是東方在私法發(fā)展方面邁開了第一步,跟西方法律特別尊重私權的自然法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三國時期的、法家諸葛亮有擇臣、察人之法的具體理論: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4]277

儒家的觀人之法,是“聽其言而觀其行”[5]45,劉備的觀人法跟它差不多,至少可以說是靠口碑,靠推薦。曹操的觀人法也是這樣,有時也靠他自己的觀察。各家觀人不論如何謹慎,均有失誤,大智如諸葛亮錯用馬謖,以致失街亭,可見觀人之難。

因擇人而進行遴選、觀察是多元性的,其過程的復雜則不言而喻。明主如果選人有差錯,則賢能的人可能懷才不遇,郁郁而終,因而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甚至于“國不成國”!在漢末三國時期,對壘的三方各用手段多方爭取人才。君擇臣,是天經(jīng)地義,至于臣子選擇君主的現(xiàn)象,在一個群雄并起的亂世,顯得更普遍、更主動。因此,形成君臣兩個主體幾乎平等地處在同一選擇平臺上的格局。哪個是明主、圣君,如果沒有經(jīng)過考驗、測試,是不容易看出來的。劉備凄凄惶惶,一會兒投靠公孫瓚、袁紹,一會兒跟曹操相與,南北奔走,這其中,擇主的意圖是很明顯的。隆中的高士何嘗不是在那兒期待?化被動為主動??兹诮挡?,是迫于無奈;禰衡罵曹,則是因為沒有選擇的自由,不是“兩廂情愿”因而抗議,終于釀成悲劇!

這種君擇臣、臣擇君兩個主體近似于平等的思想,可能來自戰(zhàn)國時的法家。法家雖然主張嚴刑峻法,令人心寒,但是法家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其最終目的雖然是為鞏固專制政權,但也開啟中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先聲?!叭巳似降取?,所以“君擇臣”,“臣”也能“擇君”,自然順理成章了。讓我們再以《三國演義》第37回三顧茅廬君擇臣、臣擇君的具體情況從法律的角度來理解,而且這個情節(jié)必須從這個角度來解讀,《三國演義》的民主、自由思想意義,才更彰顯。劉備在離開袁紹后來到荊州圖謀發(fā)展,并物色襄助他的臣子,經(jīng)過輾轉的推薦,才確認心目中的賢臣。三顧茅廬,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前后大概經(jīng)過一年多。第一、二次諸葛亮都不在家,云游他方,是故意避開劉備?還是試探劉備的誠意?這是潛臺詞。徐庶推薦諸葛亮給劉備,諸葛亮說“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1]第36回可見諸葛亮原本不熱衷參政。但經(jīng)過兩三個月的反思、試探,他發(fā)現(xiàn)了劉備的真誠——拯救蒸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使他萬分感動,終于同意下山。這期間,作者安排多位高士出場,諸葛亮的弟弟、岳父、宗親、朋友一一登場,表面文章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高風亮節(jié),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則是提供諸葛亮集團觀主、擇主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臣也可以擇君。司馬徽說諸葛亮“得其主”,正是臣子謹慎擇主的結果。但是他“不得其時”,這正是諸葛亮為劉備拯救蒼生的意志所感動、知其不可而為的時代使命感!諸葛亮舍命為蜀漢效勞,即使劉備的兒子劉禪昏庸沒有作為,諸葛亮也忠心不二。雖然先主有言在先,諸葛亮還是一心一意,不敢、也不想廢帝自立。這種情感,在其《出師表》里更充分地流露出來。君臣的“契約”式倫理,徹頭徹尾地履行了!

讓我們再舉一例。第65回,劉璋的部將李恢在趙云的推薦下前來投靠劉備,劉備問他以前為什么那么賣命替劉璋效勞,為什么現(xiàn)在卻離開他,投奔前來?李恢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為劉備所諒解,遂接受他,重用他。“良禽擇木而棲”這個關鍵詞句,在《三國演義》中不斷重現(xiàn),是《三國演義》主旨所在!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處:

1.第3回李肅替董卓游說呂布殺丁原、投歸董卓時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謀士為“主”勸武將)這個譬喻,深深地打動了呂布,呂布趨炎附勢,終于把義父丁原殺了。

2.第14回滿寵勸徐晃投靠曹操,也用“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武將推介武將,間接地為“主”擇臣)。這是曹操主動擇臣的案例。

3.第28回趙云事公孫瓚,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云奔走四方,擇主而事”,經(jīng)過了許多波折,終于遇到心目中的明主劉備(英雄主動擇主)。這是“賢才”中道換主成功的故事。

4.第35回水鏡先生對他的友人說:“公懷王佐之才,宜擇人而事?!边@句話被劉備聽到,劉備追問這位朋友是誰?水鏡先生秘而不宣(隱士被動地待主)。如果是指龐統(tǒng),則龐統(tǒng)的際遇非??部?。他的外貌不揚,投靠東吳不受器重,后來諸葛亮推薦他給劉備,劉備也因他容貌丑陋而冷落他。直到他展示才華,劉備才恍然大悟,人不可以貌相,劉備差點錯失英才!

5.第37回諸葛均唱曰:“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隆中隱士被動地等待明主)有的下山,有的則以布衣終老。

6.第65回益州劉璋部下李恢投降,劉備起初有點猶豫。李恢對劉備解釋說:“前諫劉益州者,以盡人臣之心(君臣契約式的倫理),既不能用,知必敗也,今將軍仁德布于蜀中,知事必成,故來歸耳?!眲浣邮芰怂?李恢還為劉備勸說馬超來降,這也是劉備用人不疑成功之例),這是賢臣主動擇主成功的案例。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亂世時選擇的主體雙方平等的程度是多么驚人?!度龂萘x》強調(diào)選擇主體雙方的平等是雙向的,這種對自由、平等的理念的追求,可能受到明初方孝孺的影響,在明中葉以后便變得更加強烈!

以自由、平等擇人之后君臣相處最佳的例子是劉關張,三人情如手足,但三人在公共場所的關系,仍是君臣。

曹操擇郭嘉,他跟郭嘉“行同車,睡同帳,十余年不改”,他跟郭嘉的關系真的是亦君亦友。郭嘉竭誠效勞,英年早卒,曹操痛哭郭奉孝,流露出真情,是法家曹操罕見性情的一面。

玄德與孔明的關系,玄德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床。君待臣不只是以同等朋輩禮節(jié),臣子且似乎高他自己一級,是師長,劉備竟執(zhí)弟子禮!

《三國演義》這種擇人平等、自由的理念,我們也可以溯源到《三國志平話》或至元年間(1321-1323)出版的《三分事略》,但這兩個說部敘事簡略,這個關鍵詞語只出現(xiàn)一次,即:(龐統(tǒng))“擇其主而佐”[6]1428這一句。如果再追溯上去,我們可以溯源到東漢三國戰(zhàn)亂的時代思潮。正如上面所述,天下紛擾,為了撥亂反正,必須紀律嚴明,等到局勢稍微安定,則需剛柔并用,這種亂世的智慧,曹操、諸葛亮知之甚詳。

二、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得之”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得之”。前半句是針對當時的豪強兼并、割據(jù)有感而發(fā),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則可以理解為否認土地主權世襲,反對土地兼并,否定主權神授,強調(diào)領導品質(zhì)的重要性。小說一開始便口口聲聲地說劉備為中山靖王之后,是皇家后裔,言下之意,他有權繼承漢室大業(yè)。小說后半部則幾乎停止這樣的論調(diào)。眾所周知,這是騙人的鬼話,在飽嘗戰(zhàn)亂之后,人們已經(jīng)清醒地認識到,皇權神授的論調(diào)已經(jīng)起不了作用,劉備必須以誠信的真功夫,獲得人民的信任和委托,取得領土、土地的主權。

在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個人的權益得服從整體,領土的歸屬也以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調(diào)和為依歸。孟子的井田制就做到這點,他承認個人必須有恒產(chǎn),有恒產(chǎn)才有恒心,不然什么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管子》則主張均地分力,以確保社會的公平。秦代的“黔首自實田”成為定制,允許土地買賣,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可是卻使后代潛伏了土地兼并的危機。到了漢代《禮記·大學》“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強調(diào)“以德”分配土地財富,糾正了土地兼并的傾向!這種思想影響很廣泛。

漢末三國紛爭時期,人們對于世襲土地者或豪強極為反感,他們很昏暗,且不顧人民的福祉,人民群體自然萌發(fā)奪回土地,發(fā)出“有德者居之”的心聲。劉備見益州劉璋昏庸,生靈涂炭,本想取代他,但礙于血緣的關系,不好意思攖取其領土。但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也,擁有主權者必以蒼生為重。敘述者倡議“公法”,以道德約束君權,為劉備占領益州提供理論上合法性的邏輯?!度龂萘x》的作者重復這種理念,是全書靈魂關鍵所在,跟上述“君擇臣、臣擇君”同屬于民本、自由的核心理念,例如:

1.第8回,司徒王允見董卓暴虐無道,深夜獨自嘆息,歌伎貂蟬擬報主恩,王允感激地說:“誰想漢天下卻在汝手中耶?”王允用貂蟬美人計引誘呂布,再把貂蟬許給董卓,離間董卓跟義子呂布的感情,誘使呂布殺掉董卓。王允表面上恭維董卓,指責漢皇無能,且說“自古有道罰無道,無德讓有德”,煽動他廢帝自立。在這回里,“天下”“國家”兩個詞輪流替用,指的是整個帝國,漢代的全部版圖。因為漢末氣數(shù)快盡,群雄并起,皇朝的更替已經(jīng)被認為是很自然的事:皇權神授的理論,已經(jīng)遭到質(zhì)疑。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取代昏庸的領導,是合情合理的:昏庸的專制皇帝必須讓賢!這種源自戰(zhàn)國末期(《六韜》)或秦朝(《呂氏春秋·孟春紀》)的民本思想,在政治黑暗時期的明代,再度高揚!

2.第38回,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聯(lián)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這時的荊州雖然是局部的天下,也需要適當?shù)闹鳈嗳祟I導,這里不只強調(diào)主權人的品德,也強調(diào)他多方面品質(zhì):愛人民,講信義??酌饕妱涞恼\(德),乃曰“愿效犬馬之勞”。此段大意跟關鍵詞句還是很接近,筆者特錄于此。荊州只是漢代部分土地,九郡之大,跟國家的幅員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但也不失為一方的領土,其領導人當然為一方之主。荊州之主劉表年老多病,兒子不和。劉表逝世時,發(fā)生權力斗爭,廢長立幼。劉備可以攖奪政權,取代他們,是切合這種理論邏輯的,但劉備很猶豫。

3.陳翔華主編《三國演義古版五種》收錄的朱鼎臣輯《三國史傳》卷八[7],載周瑜設計討荊州,魯肅向蜀漢討荊州,諸葛亮變色說,我們這樣禮待您,您卻不客氣……況且“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諸葛亮在此直接否定東吳對荊州的主權,言下之意,東吳的暴政,野心勃勃,擴張領土,是無道的侵略者。暗引《呂氏春秋》的名言以支持自己的立場。

4.第66回,寫關羽與東吳荊州之爭,周倉在旁替關羽辯護:“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豈獨汝東吳當有耶?”周倉氣憤原本友好的東吳,背叛蜀漢,與曹操聯(lián)合,索取領土。僻處江東的東吳原本就野心勃勃,為了抵抗曹操,必須聯(lián)合蜀漢,但沃土荊州是東吳奪取西川的主要門戶、完成大業(yè)的第一步,豈可讓蜀漢長期占領?周倉義憤填膺,給擴張主義者迎頭痛擊。言下之意,蜀漢施行仁義道德,理合擁有荊州的主權!

5.第93回,孔明與王朗陣前對話,王朗也以“神器更易,歸于有德”這句名言證明曹魏政權的合法性,跟諸葛亮辯駁。不過,他把有德者跟天命聯(lián)系在一塊。這也難怪,在神權時代,無神論者畢竟占人口極少數(shù)中之極少數(shù)。三國當權者都有很濃厚的宿命觀。

6.第113回,暴虐的權臣孫琳擬推翻東吳的政權,也以“廢除無道昏君,以立有德者”作為借口。

上述敘述者主要利用有德者是合法主權的持有人作為號召,鼓吹蜀漢繼統(tǒng)的合法性,其他曹魏、東吳的權臣也懂得利用這句口號,為自己的利益服務。至于后來形勢改變,天下歸晉,晉承魏統(tǒng),論調(diào)則稍微不同(“天下者,乃吾兄之天下也”“社稷者乃大漢之社稷也”,見第119回,在此按下不論)。

三、 余論:公私欲之辨別

筆者認為,在《三國演義》中公私是分明不混淆的(以公為主,個人服從群體,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是東方民主的一個大特色)。至于法家如曹操,基本沒有私:建安二十三年烏桓反,曹操派他的兒子曹彰引兵五萬征討,曹操戒他說:“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宜深戒?!盵1]第72回公私分明,私服從公。曹操講得很清楚,在倫理方面,他們兩人是父子,在國家的層面,他們的關系是君臣。萬一出了什么差錯,當以國法治罪!《三國演義》的公私觀界限分明。很多評論文字,未能從公、私兩個不同層面分析核心價值觀,導致說理不很清楚清,非常可惜!

徐庶的母親,懂得這種種公私大義,當她陷身曹營時,嫉惡如仇,視曹操為反面人物。但徐庶為了孝順母親,自動前來依附曹操,徐庶的母親罵他不懂大義,應該以復興漢室為重。徐庶的孝順,在以公義為重的母親看來,誠屬于短視之愚孝,拒絕認他為兒子,上吊自盡,以曉示正義。

孔明體念馬謖一家老少,但是馬謖身負重任,街亭失守,關系到國家、人民生命的安危,罪該處斬,軍法嚴明如山,雖然在用人之際,雖然是自己的戰(zhàn)友,孔明只能揮淚把他斬了。他也只能盡人事,照顧馬謖的家屬,減少馬謖因無知、無意違法所留下來的遺憾而已!

就拿“報”的概念來說,筆者認為《三國演義》“報”的觀念也分公、私,例如報仇,有報公仇,有報私仇;報恩,有報私恩,有報公恩,情況蠻復雜,只有在不同的層面條分縷析,《三國演義》的題旨、意義才會更清晰。例如,貂蟬的報恩,起先是為了分攤主公之憂,報他厚待自己的私恩,而王允借重貂蟬的美色,讓她犧牲色相,周旋于權力之間,為蒸民謀福祉,推翻董卓。貂蟬以身報國,也是為“公”。由私而公,令人肅然起敬!

曹操在新野兵敗,為了報仇,再度派遣大兵興師問罪。在個人的層面,曹操是報私仇,洗刷兵敗的恥辱,在魏國國家的層面,則是為國家的利益,擴張領土,為國家統(tǒng)一的大業(yè)努力!在這里,由于報的主體,具有雙重的身份,所以需從公、私不同的層面來分析。

最尷尬的是公、私發(fā)生矛盾時,在最難處理的關鍵時刻。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敘事者怎樣處理?

關公在華容道釋放曹操,在情感上是回報曹操從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他的恩情。曹操雖然禮待關公,但關公毫不動心,一心一意想尋找失去的哥哥。后來關公辭別曹操,各事其主,分道揚鑣。孫劉聯(lián)兵在赤壁打敗曹操,諸葛亮神機妙算,知道曹操兵敗后逃走的路線,是諸葛亮刻意安排,讓關公報恩,讓他還感情的債?還是試探關公是否執(zhí)法如山?這項測試,關公失敗了。他見到狼狽的曹操,想起昔日的恩情,稍微猶豫,曹操乘機逃離封鎖。按照國法、軍法,理應治罪,可是這一處《三國演義》的敘述者卻沒有嚴厲批評關公破壞公平、正義。一般讀者也不苛求關公。主要原因是敘事者儒法混合的治理理念,以感化為主,想在法理之外留點人間的溫情!讓關公將功補罪,而不是敘事者公私觀混淆。

執(zhí)法如山的諸葛亮怎樣處理類似的兩難局面?他的兄長諸葛瑾在東吳供職,當兩國友好時期,兄弟關系正常。后來曹魏東吳聯(lián)手,圍剿荊州,蜀漢與東吳的關系緊張起來,東吳把諸葛瑾當人質(zhì),要他向蜀漢討回荊州,不然全家將遭殺害。諸葛亮能不動情?敘述者敘述諸葛亮一面安慰哥哥不要緊張,一面哀

嚎著,苦求劉備幫忙。劉備只好用折中的的辦法,將荊州的一半歸還東吳,解決諸葛亮兩難的尷尬??梢姅⑹稣咴诳赡艿姆秶舱疹櫟饺饲榈囊幻?。這個情節(jié),評論者很少點到,筆者以為,敘述者在法治里保留一點溫情,減少法律的冷酷!儒法治術的結合,有些比較注重情感及感化,所以此處也不應該視為敘述者公私觀混淆。

忠義及其他各種價值觀都得從公私的層面加以探討。何時從公的層面看,何時從私的層面分析,讀者也得仔細斟酌。只有公私分明,才能保持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才能擁有民本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張連科,管淑珍.諸葛亮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王瑞功.諸葛亮研究集成[M].濟南:齊魯書社,1996.

[7]陳翔華.古版三國演義五種·朱鼎臣輯三國史傳[M].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5.

[責任編輯:王建科責任校對:王建科曹 驥]

[中圖分類號]I207.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36(2016)01-0001-05

[作者簡介]辜美高(1946-),男,廣東潮安人,原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 ,新躍大學咨詢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小說與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修訂日期]2015-12-14

猜你喜歡
民本選擇三國演義
“兩元保險”背后的民本思維——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劍:風險管理再添一籌
當代陜西(2021年18期)2021-11-27 09:01:18
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體現(xiàn)
《三國演義》騙了你多少年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6
兜底治疫
歷代賞石文獻中所蘊含的民本思想
寶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3:49
我國新材料產(chǎn)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方向的選擇探討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聞采訪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新聞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1:16
飛機燃油系統(tǒng)對多路輸入信號源選擇的方法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5:53:02
三國演義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及應用
巴林右旗| 普安县| 襄城县| 彭州市| 南安市| 双柏县| 巢湖市| 千阳县| 余姚市| 佛山市| 嵩明县| 彩票| 石楼县| 德安县| 襄城县| 乐至县| 茌平县| 桐乡市| 运城市| 沁源县| 和田市| 九龙县| 枣庄市| 任丘市| 时尚| 西城区| 区。| 栾川县| 嘉义市| 郓城县| 海城市| 南溪县| 高碑店市| 剑川县| 祁门县| 布拖县| 荔波县| 奉节县| 鹤山市| 津市市|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