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略論新時期史學功用論研究的幾個特點
——以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為中心

2016-04-13 10:56:03
關(guān)鍵詞:史學史求真史學

陳 安 民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重慶400715)

略論新時期史學功用論研究的幾個特點
——以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為中心

陳 安 民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重慶400715)

以白壽彝、劉家和、瞿林東等學者為代表的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家群體,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就史學功用論所涉及的多方面問題有持續(xù)而深入的嚴肅探討。雖然他們各有相應的具體研究對象和學術(shù)風格,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學術(shù)共性:一是將史學功用論置于史學史學科建設(shè)的高度看待;二是極其重視史學致用與求真的辯證統(tǒng)一;三是密切關(guān)注歷史知識普及和歷史教育的實踐得失,并予以理論的闡述。作為一個有著獨特學術(shù)傳統(tǒng)傳承的學術(shù)集體,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相關(guān)論述,是當前開展史學普及工作可以汲取的寶貴資源。

史學功用論;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白壽彝;史學史學科建設(shè);史學與社會;歷史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在教訓反思、思想解放、時代大潮、揭示中國史學傳統(tǒng)、中外史學對話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大陸學者對于史學社會功用這一影響廣泛的重要問題,通過艱苦的探索取得了可觀的理論創(chuàng)獲。

在當前,有兩方面的因素似乎表明有必要對其加以進一步的回顧和梳理。一是史學理論發(fā)展和史學史研究的拾遺補缺。雖然已有的相關(guān)回顧為人們認識新時期的這筆理論遺產(chǎn)奠定了基礎(chǔ),但限于篇幅和關(guān)注視角,也存在某些論述未曾涉及或者個別判斷不確之處。如關(guān)于史學求真與致用的關(guān)系,有學者認為1990年代的討論在廣度和深度上不及1980年代[1]。此類判斷如不合乎學術(shù)史的實際,則不利于明確深入理論探索的討論基點。二是推進史學走近公眾和社會的需要。雖然史學專業(yè)工作者一直在以自己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回應社會和公眾不斷變動的文化需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種戲說歷史的興起和火熱表明,部分的專業(yè)工作者在商業(yè)價值至上的取向下幾乎“失語”。近些年,“公眾史學”應運而生,便代表了一部分史學工作者在吸取域外經(jīng)驗、揚棄“應用史學”的基礎(chǔ)上力圖有所作為的嘗試努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門正在樹立中的分支學科的一些提倡者,特別是受西方學術(shù)訓練較多的一些學者,每每以其突出的“實踐性”等特征與“傳統(tǒng)專業(yè)史學家”、“曲高和寡的學院派史學家”的不同來論證學科成立的依據(jù)和特色所在,不僅漠視、割裂了中國史學的學術(shù)傳統(tǒng),也不利于凝聚學界共識,共同推進史學服務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將“學院派”有關(guān)史學功用論的新近理論探索加以梳理,作為推進史學走近公眾這一工作的理論參考,無疑也是亟待進行的工作。

1979年,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1919—2000)在北京師范大學創(chuàng)立史學研究所,聚集了多位當代著名史學家,專門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研究,又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有專長的專家,被譽為新時期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重鎮(zhèn)。有鑒于此,拙文擬以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為中心,考察這一史家群體在新時期有關(guān)史學功用理論探索的相關(guān)成就及其特點,以明了進一步研究的應有起點。限于學養(yǎng)和學識,疏漏、不當之處必多有之,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一 從史學史學科建設(shè)的高度看待史學功用論

新時期的各類史學理論著作,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歷史科學概論》、《史學概論》等及至新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項目成果《史學概論》,鮮有不將史學的社會功能及其相關(guān)問題加以專門討論的,充分反映了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重視。不過,在中國史學史著作中,對于歷史上有關(guān)史學社會功用之認識和實踐給予明確的重視和一定地位,則各有不同的處理。在諸家撰述和學科體系的構(gòu)建中,白壽彝及其領(lǐng)導的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家群體,對史學功用論的重視尤為突出。

對此問題,白壽彝探索不懈,既呼吁提倡,又努力將之落實于實際撰述,做出了獨特的貢獻。1983年,他主編出版的《史學概論》第十章《當前的主要任務》,置“研究和進行歷史教育”于首節(jié),并在第二節(jié)論史家修養(yǎng)部分專門就“普及與提高”的關(guān)系予以理論闡述[2]383-398,405-410。1984年,他撰《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個重大問題》一文,明確地將“史學的社會作用的發(fā)展過程”作為學科發(fā)展應當著力關(guān)注的兩個重大問題之一[3]。1986年初版的《中國史學史》第一冊分析史學史的任務和范圍,其中第五部分專論“史學的社會特點及其社會影響”,并特別強調(diào):“這是一件有很大意義的科學工作,也是一件有很大意義的教育工作。相當多的史學工作者忽視這一點,我們應作好拾遺補缺的工作?!盵4]28-29他于臨近生命終點的1999年12月15日所撰《中國史學史教本·題記》尚言:“史學史是一門在樹立中的學科。史學史的任務是闡述史學發(fā)展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闡述史學在發(fā)展中所反映的時代特點及史學的各種成果在社會上的影響?!盵5]1在不同時期,白壽彝就為什么要研究這一問題,應當包含哪些主要內(nèi)容,怎樣從認識和實踐兩個層次加以展開,皆有針對性地給出了切實的設(shè)想,堪稱這一研究領(lǐng)域的擘劃者。

白壽彝的有關(guān)論斷和學科建設(shè)構(gòu)想,多為學界同仁或后繼者從不同角度、不同路徑所關(guān)注、發(fā)展和落實。除六卷本《中國史學史》外,其他如劉家和所著《先秦史學傳統(tǒng)中的致用與求真》、《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問題》、《論歷史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關(guān)于“以史為鑒”的對話》,瞿林東所著《中國史學史綱》、《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吳懷祺所撰《歷史學、歷史觀與20世紀社會變動》,陳其泰所著《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史學與民族精神》,羅炳良所撰《中國傳統(tǒng)史學形態(tài)嬗變與歷史知識社會功能轉(zhuǎn)型》,周文玖所撰《“史義”與通俗歷史讀物寫作》,尤學工著《20世紀中國歷史教育研究》,北師大史學研究所集體之作《歷史文化認同與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等等,無論從專題研究,還是從文獻建設(shè)來講,都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了白氏的相關(guān)論點和理論。

從學科發(fā)展的角度看,這一學術(shù)群體研究成果的豐厚和規(guī)模的宏大,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當成為進一步研究的立足點。一是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借鑒。白壽彝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個重大問題》一文所言:“史學的成果是否對社會有影響,史學家是否重視歷史觀點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歷史知識的傳播對社會的發(fā)展是否起作用”[3],就是從史學和史家的角度建議如何開展相關(guān)研究。瞿林東在《一個政治家的史學自覺》一文中指出:“‘史學自覺’,至少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對史學的功用有深刻的認識,并能以這種認識運用于一定的社會實踐。第二層含義是:對史學活動給予關(guān)注,并在史學工作上作出積極的努力以至于做出相應的(直接的或間接的)貢獻?!盵6]推而廣之,無疑可視為怎樣考察歷代政治家對于史學功用的認識及其實踐的研究門徑,在思維方式上承繼白壽彝,又拓展了研究對象。至于在微觀考辨與宏觀思辨互濟、中西史學比較、邏輯論理與認識論視角方面的研究路徑,劉家和等人的相關(guān)論著則樹立了典范。二是構(gòu)建了貫穿古今、內(nèi)容相對完整的層次體系。從橫向而言,涉及史學與社會、史學與政治、史學與文化傳承、史學與民族精神等多個方面;從內(nèi)在結(jié)構(gòu)來看,涉及史學自身提高與歷史知識普及、歷史教育等多個層次。三是出版專題文獻資料匯編?!吨腥A大典·歷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第二冊《史學理論總部》將“史學功用論”作為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四大基本內(nèi)容之一,下分“史學與蓄德”、“史學與彰往察來”、“史學與懲勸”、“史學與資治”、“史學與經(jīng)世”、“史學與歷史”等六個類別,末附“雜錄”,搜羅文獻除史部而外,兼及經(jīng)、子、集部,廣泛、系統(tǒng)而全面[7]。這既是已有研究的系統(tǒng)總結(jié),也將嘉惠學林,推進研究的深度。

二 重視史學致用與求真的辯證統(tǒng)一

關(guān)于史學是否應該面向社會和現(xiàn)實,可以發(fā)揮哪些方面的功用,應該接受怎樣的制約等問題,學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拔母铩苯Y(jié)束之初,不乏鑒于慘痛的教訓而否定者。隨著學術(shù)環(huán)境的好轉(zhuǎn),研究者則從學理上分析史學學術(shù)品格與社會價值品格的對立以否定史學的社會價值[8];而肯定二者之聯(lián)系者,多強調(diào)史學學術(shù)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9]。對于這一復雜問題,白壽彝及其后學結(jié)合紛繁復雜的史學實踐,即在史學史的深入研究中,旗幟鮮明地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第一,既肯定史學的社會功用,也清醒地看到史學根植于社會的現(xiàn)實。這從兩個言簡意賅的理論命題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一是“史學工作者出其所學,為社會服務,這是我們的天職,不容推脫”[4]28;二是“與時代互動是史學發(fā)展的動力”[10]。

第二,對于史學之社會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入,從關(guān)注史學有哪些方面功能轉(zhuǎn)向史學為何有用、歷史何以有用。關(guān)于史學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其論述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看:一、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如史學與認識歷史、史學與社會進步、史學與文化積累、史學與人生修養(yǎng)、史學與歷史教育、史學與以史為鑒等方面;二、今人將史學作為記錄、承載中華民族歷史的文化之流,根據(jù)時代進步不斷發(fā)掘出其本身所蘊涵但又不為古人所特別意識到(并非完全未意識到)的作用。尤當注意者,由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集體修撰的《歷史文化認同與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11]一書,在世界史背景下看待歷史文化認同之于民族凝聚的重要性,也為民族關(guān)系史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途徑。關(guān)于由史學為何有用到歷史何以有用的問題,劉知幾指出:“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后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盵12]303-304實即從認識主體借由史學而自我反省的角度,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史學緣何有用。史學為何有用,追根溯源,則需要回答歷史何以有用。劉家和說:“‘今’是‘古’的延續(xù),‘今’不能憑空而起,對于‘古’必然有所繼承;歷史不能割斷,‘古’‘今’是相沿而來的。唯其相沿,所以可以為用?!盵13]

第三,特別強調(diào)史學致用與求真的辯證統(tǒng)一。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群體對于中國古代史學重視社會功用而并重求真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內(nèi)涵和諸家論述有了充分的分析,白壽彝在《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五章專論“歷史知識的運用”,系較早在史學史著作中予“中國史學之求真與致用傳統(tǒng)”以“專門而充分的論述”[14]373。在深入認識中國史學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在中外史學傳統(tǒng)的深入比較中,揭示史學求真與致用的固有限度及二者的相互關(guān)系,可以劉家和所撰《先秦史學傳統(tǒng)中的致用與求真》、《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問題》、《關(guān)于“以史為鑒”的對話》等文為代表。鑒于學界關(guān)于史學求真與致用之關(guān)系的認識不乏亟待辨析者,劉家和打破各家論述的內(nèi)在邏輯,主要談及以下三點。

一、堅持史學求真與致用乃史學本身所固有之屬性的兩面,二者不可分離。劉家和指出,史學作為知識系統(tǒng)來說,其內(nèi)容為過去的實際,其目的在于求真,而作為價值系統(tǒng)來說,其功能在于為今人的實際服務,其目的在于求善。這明確地將知識系統(tǒng)和價值系統(tǒng)加以區(qū)分,避免了以“學術(shù)價值”和“社會價值”對舉的常見做法。因為價值必有主客體的相對性,所謂“學術(shù)價值”針對史學自身的不同部分而言,而“社會價值”則針對史學整體而言,二者邏輯層次明顯不同。進而,他從邏輯和事實兩個維度,分析論證了史學“即用見體,即體見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13]的特性。這一認識,與某些學者“求真與致用是兩個獨立存在的東西,無論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它們實際上是可以分離的”[15]的見解,是顯著不同的。

二是嚴格區(qū)別史學之“致用”與“濫用”,進而對于借所謂“文革”史學否定史學之致用的看法加以否定。劉家和在分析史學之致用與求真互為條件時指出:“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史學不須求真也能致用,過去這樣致用之例甚多。我們說:不求真的‘史學致用’,不是真的史學的致用,而是假史學的致用或史學的濫用。這里的界限必須清楚?!盵13]瞿林東對此也有著類似的看法:“‘文化大革命’以后,有很多朋友講到史學要超越政治、遠離社會,以弄清歷史真相為唯一目的,否則就會像‘文革’中那樣被利用?!鋵?‘儒法斗爭史’的泛濫不是史學的‘繁榮’,而是史學完全被踐踏的結(jié)果?!宸ǘ窢幨贰钦?是打著‘史學’的旗號,披著‘史學’的外衣的一種政治行為?!盵16]二者均將史學的致用和濫用加以區(qū)分,否定“文革史學”為真史學,不僅符合歷史的實際,也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方法論意義。

三是對致用加以層次區(qū)分,澄清人們有關(guān)“考據(jù)之學不關(guān)致用”的一般誤解。對于考據(jù)之學,專注宏觀思辨、社會關(guān)懷強烈的學者,多認為其“無用”;而欲論證史學可以“只問真不真、不問用不用”的學者,則以其為論證之資。劉家和就此指出:“史學致用有兩個層次:其一層是為社會所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致用;其二層是為史學發(fā)展自身所用”,二者只是直接致用與間接致用之別,并非致用與不致用之別,并形象地說明二者的關(guān)系是“磨刀不誤砍柴工”[13]。這一認識,對于克服二元對立地看待微觀考證與對現(xiàn)實有啟迪的宏觀思辨研究,不乏啟示。

三 持續(xù)關(guān)注歷史知識普及的理論與實踐

作為連接史學與社會橋梁的歷史教育工作,和直接面向社會公眾的歷史知識普及工作,在北師大史學所的學術(shù)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不僅表現(xiàn)在大量專題論文的持續(xù)發(fā)表、主題講座、決策咨詢、歷史紀錄片等,還表現(xiàn)在:(1)主辦專門刊物《史學史研究》,一直將“歷史教育”作為核心采編內(nèi)容之一;(2)通過人才培養(yǎng),推進相關(guān)研究,如指導《中國古代歷史教育研究》、《20世紀歷史教育研究》、《宋代書院歷史教育研究》等博士論文或博士后出站報告的撰寫;(3)多次舉辦相關(guān)專題的專門學術(shù)會議,如“歷史研究與歷史知識社會化和社會進步”(2010)、“歷史·史學·社會”(2012)等。在實用理性至上、人文學科被輕忽的當前,有關(guān)國民歷史教育內(nèi)容的體系選擇、施教方式存在較多爭議,歷史知識普及現(xiàn)狀引起史學界焦慮、紛爭的情況下,重溫其中某些理論色彩突出的論述,當有助益。

第一,從理論上高度重視史學普及工作,強調(diào)普及與提高二者的互相制約和互為促進關(guān)系。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史學概論》編撰者便明確指出:“如果普及工作不能提高,那就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史學水平的提高;當然,史學普及工作的提高,是不能離開史學提高工作的指導的。這是普及與提高的辯證關(guān)系?!盵2]412在2010年的一次學術(shù)會議上,劉家和在大會發(fā)言中又特意講到:“提高,首先在于研究的深入性,包括微觀的歷史考證和對于歷史當下性意義的領(lǐng)悟的兩個方面。沒有深入,就談不上提高。普及,包括正負兩個面向,當前尤其要防止歷史的濫用傾向。具有正面價值的普及,則要很好地思考‘深入淺出’的問題。因此,歷史學家首先要時時給自己‘立法’,培育自身的獨立自主精神,養(yǎng)成研究歷史和傳播歷史知識的自律態(tài)度?!盵17]強調(diào)史學家所應有的態(tài)度和肩負的責任,這是推動歷史知識普及工作的總的認識前提。如果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者不積極主動地與出版方、傳媒合作,承擔起普及歷史知識工作的重任,期待從非專業(yè)工作者那里獲得“深入淺出”而又能反映學術(shù)前沿的普及成果,無疑是妄圖不勞而獲的守株待兔。

第二,從社會全局看待歷史教育的地位,闡述歷史教育功能發(fā)揮的內(nèi)在機制?!栋讐垡褪穼W論集》第二部分“歷史教育”,收錄的論文即多達20篇。作者特意指出,他意在超越歷史知識傳授,從更為廣泛的層面看待這一問題[18]題記。白壽彝全局在胸、立意高遠,為后來者指示了研究方向。劉家和所撰《論素質(zhì)教育與歷史教育》一文,采用語義考辨、邏輯分析、歷史比較相結(jié)合的方法,由辨析“素質(zhì)教育”、“歷史教育”,進而論及“歷史的專業(yè)教育”與“歷史的素質(zhì)教育”,兩者哲理意味濃厚而不脫離史學與教育的實際。首先,指出素質(zhì)教育的性質(zhì)在于基礎(chǔ)而非專業(yè)性,本質(zhì)是調(diào)整原有知識的有序安排,沒有任何專門性的目的。其次,指出人的身體素質(zhì)和精神素質(zhì)皆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與歷史教育得以聯(lián)系的內(nèi)在基礎(chǔ)。歷史的發(fā)展依賴于人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又依賴于人的素質(zhì)的發(fā)展,人的素質(zhì)得以超越自身的關(guān)鍵則在于人對于歷史的自覺,這種自覺的培養(yǎng)則來自于歷史教育。最后,指出歷史的教育包括歷史的專業(yè)教育與歷史的素質(zhì)教育,兩者相互聯(lián)系而又各有其不同的使命。“歷史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培育人民對于本國或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的情感與自我超越的自覺”,歷史素質(zhì)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其最好的施教方式是“潤物細無聲”[19]77-88。此文析理透徹,史學工作者、教學論研究者、教育決策者皆能從中獲得啟發(fā)。

第三,把脈歷史知識普及的癥結(jié),澄清誤解,呼吁重視歷史知識普及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鑒于史學普及工作主要由通俗歷史讀物承擔,《史學概論》撰稿者明確指出:“所謂‘通俗’,它往往被看作是膚淺的同意語,這是不恰當?shù)?。有的作?拼拼湊湊,粗制濫造,也被目為‘通俗讀物’,那簡直是對通俗讀物的褻瀆。我們認為,所謂‘通俗的歷史讀物’,應具備這樣兩個條件:第一,一般讀者都能看懂,容易理解。第二,歷史專業(yè)工作者也可以讀,而且在讀了之后能夠有一些新的收獲?!盵2]410針對專業(yè)工作者對于通俗化工作的誤解和消極態(tài)度,白壽彝特意強調(diào):“我們研究歷史,成個專家、成個學者,不是要高高在上,而是要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更好地把歷史介紹給群眾。正因為專家們研究得比較深了,才能更好地用通俗的語言跟大家說清楚。……讓更多的人看得懂,并不表示你的水平低了,在一定意義上反而可以說是水平更高了。因為這表示你能深入淺出。深入不一定能淺出,而淺出卻必須先有深入,是很不容易的?!盵20]克服認識的誤區(qū),正視通俗讀物的價值,是更多史學工作者參與這一工作的認識前提。這一認識,不僅為今日的一些史學理論工作者所認可、深化闡述[21]38-50,也為一些具有深厚專業(yè)素養(yǎng)的百家講壇主講者所一再強調(diào)[22]。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認識背后,也反映了論者學術(shù)評價觀的開放。這與近些年來科研評價重研究而輕普及是不同的。

第四,敢于批判各種亂象,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新時期史學普及工作的開展,雖然其總體面貌并非像有些學者所批判的那么嚴重,但內(nèi)容媚俗、語言戲謔、史觀偏差等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而其根源則在于名利的追求和學風、社會公德的敗壞。聯(lián)系到《史學概論》關(guān)于撰寫通俗歷史讀物的三條具體建議,即“把問題闡述清楚,凡籠統(tǒng)的概念、不可捉摸的詞句以及陳言濫語,一概不寫入書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應立足于構(gòu)思全書的體系,勾畫出歷史的輪廓,寫出主要的問題”,“在文字表述上應努力做到明白、準確、凝練”[2]410-411,足見這一學術(shù)集體對這一工作的關(guān)注是持續(xù)而嚴肅的。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達,史學普及工作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方式已遠遠突破了通俗歷史讀物的寫作,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所存在的問題也遠比單一傳播載體時代復雜而影響也更為廣泛[23]。一個尤為嚴峻的現(xiàn)實是,一些以經(jīng)濟利益為導向的網(wǎng)絡(luò)寫手、傳媒制作者一味地迎合部分大眾的低級趣味、市場賣點,宮闈秘聞、權(quán)術(shù)爭斗、帝王將相充斥于“論著”和熒屏,遑論充分吸收20世紀史學變革以來嚴肅、嚴謹?shù)难芯砍晒T鯓涌创⒔鉀Q其中的問題,引領(lǐng)史學普及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前述“既有充實、正確的內(nèi)容,又要能看得懂”的基本原則仍然不乏借鑒價值。

作為有著獨特學術(shù)傳統(tǒng)傳承的學術(shù)集體,北師大史學所史家們的不同代際、不同個體間學術(shù)共性中必有其鮮明的個性。如白壽彝作為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代表,在中國通史、民族史、史學史等多個研究領(lǐng)域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其在史學功用論方面的研究,留下精深研究成果的同時,也處處展現(xiàn)了擘劃者的角色,給后繼者留下了大量的充實空間。劉家和則以其深厚的小學功底和語言文字素養(yǎng),在中西歷史比較中邏輯論理,直面史學實踐和思想史上的重大核心理論挑戰(zhàn),足為來者之軌轍。瞿林東承繼通識家風,敏銳把握時代和社會的脈搏,站在文化傳承、民族認同、歷史前途抉擇、民眾素質(zhì)提升的高度,嚴肅看待史學普及工作和歷史教育事業(yè),字里行間飽含良史之憂。本文展現(xiàn)的如上認識,僅僅是他們及其所在學術(shù)群體在史學功能論上的若干方面,不過已足以表明這一事實:有社會責任感的“學院派”史學家從未將自己的研究與社會、國家、民族孤立起來,而是一直在積極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履行史學家的社會責任。

[1]徐國利,張笑龍.中國史學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研究二十年[J].河北學刊,2010,(3):81-88.

[2]白壽彝.史學概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3]田孔(白壽彝).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個重大問題[J].史學史研究,1984,(3):1-2.

[4]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白壽彝.中國史學史教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瞿林東.一個政治家的史學自覺——略論唐太宗和歷史學[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5-13.

[7]《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第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劉雅芹.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界史學功用觀之嬗變[D].濟南:山東大學,2009.

[9]徐國利.關(guān)于新時期史學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討論的回顧與總結(jié)[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7-24.

[10]瞿林東.與時代互動是史學發(fā)展的動力[N].人民日報,2015-05-04(16).

[11]瞿林東.歷史文化認同與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12]劉知幾.史通[M].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劉家和.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問題[J].學術(shù)月刊,1997,(1):112-118.

[14]劉家和.先秦史學傳統(tǒng)中的致用與求真[C]//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歷史科學與歷史前途.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5]王學典.歷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J].文史哲,1993,(6):87-92.

[16]瞿林東.中國史學的遺產(chǎn)、傳統(tǒng)和當前發(fā)展趨勢[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1):13-18.

[17]王志剛.記“歷史研究與歷史知識社會化和社會進步”研討會[J].史學史研究,2011,(1):124-126.

[18]白壽彝.白壽彝史學論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9]劉家和.論素質(zhì)教育與歷史教育[C]//瞿林東.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0]白壽彝.要發(fā)揮歷史教育應有的作用[J].史學史研究,1984,(1):1-8.

[21]李紅巖.通俗史學論[C]//瞿林東.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2]趙冬梅.公共史學范疇下的專業(yè)史學家:責任、挑戰(zhàn)與操守[J].史學理論研究,2014,(4):13-16.

[23]王記錄.近十年來“通俗歷史熱”現(xiàn)象探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9-23.

Brie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Function Theory since 1980s

CHEN An-mi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Since the 1980s,many scholars of Institute of Historiography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uch as BAI Shou-yi,LIU Jia-he and QU Lin-dong,have continuously and seriously discussed on many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in historiographical function theory.Despite of their specific research objects and academic styles,their research on this issue shares some common features:firstly,the issue is viewed from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Secondly,great importance are taken to the dialectical unity relations between truth-seeking and application.Lastly,clos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practice on historical education and service to society.As an academic community with the unique academic tradition,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oretical book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the ongoing causes.

historiographical function theory;Institute of Historiography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AI Shou-yi;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istoriography and society;historical education

K09

A

1000-5315(2016)03-0040-06

[責任編輯:凌興珍]

2016-01-04

陳安民(1984—),男,四川通江人,歷史學博士,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猜你喜歡
史學史求真史學
這個結(jié)論應可商榷
博覽群書(2022年5期)2022-06-22 05:46:22
張錦繡
書香兩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大醫(yī)求真 惠民求實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史學漫畫館
方志學與史學史(上)
天津史志(2014年4期)2015-03-23 03:16:01
史學漫畫館
當代史學的轉(zhuǎn)向
質(zhì)疑辯惑,探索求真
淺論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
南北橋(2009年5期)2009-12-04 09:16:16
开封市| 柳江县| 双流县| 安西县| 噶尔县| 铜陵市| 综艺| 分宜县| 德钦县| 清水河县| 黄浦区| 平顶山市| 合阳县| 股票| 平谷区| 思南县| 汉中市| 富川| 麦盖提县| 金秀| 金川县| 贡嘎县| 方城县| 新疆| 青冈县| 河津市| 彝良县| 平遥县| 平乐县| 长治县| 田林县| 杭锦旗| 文昌市| 兰州市| 和田县| 桐城市| 瑞丽市| 略阳县| 筠连县| 蒲城县|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