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娟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泰國德育研究及其對中國德育的啟示
鐘玉娟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泰國地處東南亞,是一個以佛教為德育介體的國家,其德育的發(fā)展深受佛教的影響。佛教教育在泰國成為教育的主流形態(tài),并使泰國的德育帶有濃重的佛教色彩。泰國德育的目標分為公民品質、社會品質和個人品質三個方面,泰國德育的內容包括佛教教育、勞動教育、禮儀教育和生存教育。作為泰國的鄰邦,借鑒泰國德育的價值部分,如讓道德成為一種信仰、重視本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通過各種活動進行德育的潛移默化等方法,以此促進中國德育的發(fā)展和完善。
泰國;德育;啟示
泰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及豐富的國家,其德育在佛教教義的影響下,使泰國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道德體系,并使泰國公民有良好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
泰國地處東南亞,是一個深受佛教影響的國家,素有“黃袍佛國”之稱。佛教在泰國人中的信仰程度最深,它是泰國人在任何方面所必不可少的。泰國的經濟在二戰(zhàn)之后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也間接地帶動了本國教育的發(fā)展。在泰國,早已從17世紀之后開始,就已經把佛教滲透到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教育一時成為主流的教育形態(tài),在泰國的學校德育方面,也必然少不了佛教教育的滲透,由于泰國的德育帶有濃重的佛教色彩,因而可以說泰國德育實質上即佛教教育。
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泰國進行教育體制改革,但是,佛教教育仍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仍然是中小學的必修課。因此,泰國的教育仍然受佛教影響極深,其德育仍然帶有佛教色彩。
由于二戰(zhàn)之后泰國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其教育的發(fā)展,因而泰國的德育也不可置否地發(fā)生了變化。首先是佛教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相結合,它不再是傳統(tǒng)的念經學習模式,而是通過新的內容和途徑去學習,形成和發(fā)展新的德育內容,并且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德育也越來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使德育呈現(xiàn)科學化與多元化形式,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其次,德育成為一門重要的課程進入正式學習的范圍之內,通過專業(yè)的德育教師教授,讓德育課程日益規(guī)范化,并通過佛理以及開展活動使泰國國民進行德育的學習。通過這一變化,使泰國為促進本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在二戰(zhàn)之后,泰國的德育發(fā)生了變化,并逐步與現(xiàn)代學校教育相結合,以提倡德育的正規(guī)化,并且重視培養(yǎng)專門的德育教師,使德育課程日益規(guī)范化,泰國德育的內容也因此得到發(fā)展和完善,逐漸形成本國的特色。
2.1 泰國德育的目標
任何教育都有其目的性,德育作為教育的一個方面,也有其存在的目的性。德育的目的即德育的目標。所謂德育目標,是指通過實施德育,使教育主體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所達到的總體要求,是德育實踐的預期結果,也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活動。在深受佛教影響的泰國,其德育也無可厚非地受到佛教的影響。在泰國的學校德育中,一直以實現(xiàn)公民品質、個人品質和社會品質為目標,為的是“將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相結合,將東西文化和諧交融,還有機地把宗教文化融入現(xiàn)代的教育體系,將其道德理論融入到具體的學校德育中,在潛移默化中達到道德內化的效果”,[1]以塑造具有泰國精神的公民。
首先,在公民品質方面,希望本國公民能以愛護國家、擁護國王為己任,并能根據(jù)國家的發(fā)展變化而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能積極履行自己的權利和責任,并使自己感到作為泰國公民的自豪感。其次,在個人品質方面,以培養(yǎng)泰國公民的自律性以及堅韌性,并能做到尊重他人,不為他人的批評而惱怒,對他人的意見持以尊重態(tài)度,以此來完善自我。最后,在社會品質方面,希望本國公民能適應社會的變化發(fā)展趨勢,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并對事物持以虛心坦率的態(tài)度,從而讓泰國人在社會進程中不斷發(fā)展自我能力,去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2.2 泰國德育的內容
泰國德育在泰國學校教育中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其德育內容也成為泰國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通過學校道德教育、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禮儀教育以及生存教育等體現(xiàn)出來。
2.2.1 學校道德教育
在學校里,泰國在課程設置上都滲透著德育的內容,而佛教教育仍然在德育課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在小學的品德課程里,就有涉及佛教原理、佛教格言的內容。在學校德育上,公民的基本公德教育是泰國公民在進行自我修養(yǎng)方面所必須的,旨在“培養(yǎng)起教育對象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并將之作為社會常理和自覺行動來要求受教育者。”[2]除此之外,在進行公民基本公德教育之外,泰國也注重公民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泰國在學校教育方面進行基本公德教育,是要求學生在自我方面得到提升,實現(xiàn)自我的人格發(fā)展。而職業(yè)道德教育是一個人在職業(yè)活動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能使職業(yè)從事人員能相互尊重,努力接受他人的意見。職業(yè)道德教育除了要接受專業(yè)的職業(yè)道德教育之外,也要學習國家所提倡的價值觀念,如愛國奉獻精神,這是為培養(yǎng)具有公民品質的泰國人所必須的。
2.2.2 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
從古至今,勞動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有無可厚非的重要地位,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們獲得價值的一種途徑。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對泰國公民進行勞動教育,是要求其在價值獲得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而不是“不勞而獲”,這也是泰國公民進行個人品質養(yǎng)成的一個方面,這可以使泰國公民養(yǎng)成刻苦耐勞的精神,并能在勞動中尊重勞動者所付出的的勞動以及為社會創(chuàng)造的價值。
光有理論的灌輸還不行,還必須通過實踐,去獲得更深的感悟。所以,泰國的學校在進行勞動教育的同時,還進行社會實踐教育。實踐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在獲得教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特別是通過假期時間,指導學生深入農村并體驗農村生活,了解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更好地把政府提倡的價值觀念融入到社會實踐中去,這樣可以既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又強化他們奉獻國家的意識和價值取向,為泰國公民更好地進行社會實踐以及深化德育內容提供基礎。
2.2.3 禮儀教育
眾所周知,泰國是一個以佛教信仰為主的國家,其佛教教育滲透到泰國公民的方方面面。在小學階段,泰國學校方面就要求學生開始學習禮儀,以說敬語和講禮節(jié)為特色。并且,在教材方面,由于佛教教義的影響,一些禮儀知識的學習在德育課程中也占有相當比重,如講禮貌、守紀律等。另外,泰國從古自今都有尊師的傳統(tǒng),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尊師活動,并在拜師節(jié)那天,學生要向自己的老師膜拜致敬。通過尊師活動,讓學生了解教師職業(yè)的光榮性和他們對國家和人民所做的貢獻,并以此尊重教師,遵循他們的教誨。泰國人的禮儀修養(yǎng)與本國的佛教信仰有密切的關系,佛教教義對泰國公民的潛移默化以及佛教倫理對泰國公民的影響,無不影響著每一位泰國人。通過佛教教義,泰國人便掌握著佛教文化的精髓,從而更加崇尚和平、和諧的觀點,并使泰國人在佛教教育的影響下,對人以禮相待,提升自我德育的文化基礎。佛教自成立之時起就有慈悲為懷、端莊謙恭的特點,這些既是佛教教徒應當遵循的教義,也是禮儀的一個方面,更是成為一個道德的人所必須的。這一特點促使泰國人對人“以禮相待”,于其它國家而言,它確實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禮儀之國,也因此有了“微笑的國度”之稱。
2.2.4 生存教育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應先懂得如何生存。生存是人存活世上的基礎,為此,生存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了出來,懂得如何生存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礎。進行生存教育,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至于在社會發(fā)展中失去生存能力。
在泰國,自小學開始就教授學生一些實用的課程,主要是使學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識,以便在遇到危險時能自我保護。這一生存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轉危為安的危機化解能力和生存能力。這是泰國在進行德育教學之后,所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能力,使學生不僅成為一個懂禮儀、懂道德的泰國公民,更使學生能懂得如何生存,為更好地發(fā)展自我提供實踐基礎。
除此之外,泰國還進行童子軍活動,通過童子軍活動來彌補課本教育的不足,使生存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拓展,進行童子軍活動主要是“講授組織常識、軍事知識、紀律,培養(yǎng)良好的作風,在活動的過程中,主要訓練學生的生存技能和技巧,操練隊列,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意識”,[3]這樣不僅使學生從小學會如何生存,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勇敢以及團隊合作意識,而這也成為了德育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
泰國的德育是泰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泰國的禮儀為世界著名,并受到其他國家的高度贊揚。中國作為泰國的鄰邦,也自然而然地受到泰國教育的影響,而泰國德育的成功便給我們國家德育的建設給予了一定的啟示與借鑒。
3.1 讓道德成為一種信仰
由于長期的佛教信仰和滲透,佛教已經在泰國人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并作為一種德育途徑來教育泰國公民,使泰國形成一種通過宗教教義來進行國內德育,并讓泰國公民產生對祖國的崇拜并以自己為泰國人為榮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增強泰國公民對自己的國家的認同感,并促進泰國公民能夠團結一致、為建設自己的國家而奮斗?!暗赖聻槿祟惥竦淖月桑鋬仍谛叛鍪堑赖碌恼嬲A和力量的源泉”[4],為此,泰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實現(xiàn)德育,努力使泰國人具有公民品質、個人品質和社會品質,并塑造具有“泰國精神”的公民。
雖然在泰國是以佛教作為一種信仰來進行德育,但是在我國現(xiàn)階段特別是處于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機的階段,不失為一種借鑒方法。但是,作為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其國情必然和泰國不一樣,因而不能套用泰國的宗教信仰道路來促進中國的德育建設。其實,泰國之所以取得這么好的德育建設,與其從小的德育培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泰國人從小學開始就有學習禮儀、并養(yǎng)成一種愛國精神、尊師重道的習慣,這是因為他們有一種信仰,通過這種信仰去實現(xiàn)自身德育的建設,在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的基礎上實現(xiàn)泰國德育的發(fā)展。
因此,我們不可低估信仰的力量。假若在中國也能從小就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并使之持之以恒,讓對道德的追求成為自己的一種信仰,那么,中國的德育可能會建設得更好。所以,國家應該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積極鼓勵全國人民參與到道德教育的建設活動中去,使中國全國上下都受到道德的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風氣?!霸诋斀竦慕洕蚧臀幕嘣默F(xiàn)實狀態(tài)下,公民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創(chuàng)建一個國家全民精神信仰和文化價值的關鍵所在”[5],在泰國,公民的道德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為泰國的鄰邦,我們更應該借鑒其成功的經驗來發(fā)展中國的德育,讓中國的德育滲透到每個國人的心中。
3.2 重視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與現(xiàn)代文化相結合
泰國的德育蘊含著豐富的佛教文化傳統(tǒng)。雖然現(xiàn)在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是,泰國對于自己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仍有很深的重視程度,其在學校進行的禮儀教育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泰國的禮儀教育受佛教的端莊謙恭、對佛祖的頂禮膜拜的影響,從而深化到德育方面,并間接演變成對國王的崇拜、對老師的尊重,這些無不使泰國公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奠定基礎,也為其在世界上成為優(yōu)秀的禮儀國度奠定文化涵養(yǎng)和道德基礎。
而中國,自古代開始,就有周禮、四書五經方面的學習傳統(tǒng),使國人從小就進行禮儀的教化。而現(xiàn)今,中國似乎拋棄了傳統(tǒng)的道德學習,而專注于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加之西方價值觀的滲透,以至于對傳統(tǒng)道德的重視程度少之又少,這也許是道德滑坡現(xiàn)象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由于對價值的追求,人們似乎在道德與利益面前更傾向于利益,這使得道德成為空談。泰國在佛教信仰的基礎上對國人進行德育,以使得泰國公民對自己的國家有無比的自豪感。并在延續(xù)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培養(yǎng)具有“泰國精神”的禮儀公民。為此,我國可以借鑒泰國這一做法,在小學的時候開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課程,使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并潛移默化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我國由于改革開放之后,吸取了西方的一些價值觀念,發(fā)展了自己的現(xiàn)代文化。因此,我國在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的基礎上,適時地結合現(xiàn)代文化的合理部分,發(fā)展一種新道德,讓中國人為自己的祖國而自豪,也為自己成為優(yōu)秀的道德公民而自豪。
3.3 通過活動寓教于樂,使德育潛移默化于人們內心深處
泰國在進行德育的時候,其方式是多樣化的,不僅在課堂上教化學生德育的知識,更通過一些活動來進行德育的滲透。例如,泰國會在宗教禮拜或節(jié)日的時候,通過形形色色的活動對泰國公民進行德育的滲透,使人們寓教于樂,既不會受到人們的排斥,又可以潛移默化于人們的思想中。
在泰國,佛教文化滲透到泰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大小慶典活動,都要采用佛教禮儀來教育泰國國民。并且設定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每個節(jié)日都注重培養(yǎng)公民的良好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在銘記傳統(tǒng)節(jié)日、游玩活動中接受德育的學習并進行內化。把德育知識運用于實踐,使學生不僅在節(jié)日中得到歡樂,更學習了怎樣成為一個富于禮儀和道德的公民。
在中國,大部分學校還是處于傳統(tǒng)的灌輸學習模式,學生機械地學習道德知識,但是并不能很好地進行實踐,所以所學的知識也成了一紙空談。傳統(tǒng)的灌輸學習是學生排斥的一種學習模式,它除了讓學生機械地學習之外,似乎沒有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特別是近些年來,一些學校開始改變教學方式,從小學開始增加一些實踐課程,希望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并進行一些感恩活動,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尊重父母、老師及他人的行為習慣。并且,中國把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設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這樣做可以讓國人增加對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讓人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學習,這些做法都與泰國有些類似。但是,泰國是通過宗教禮拜和節(jié)日來對國人進行德育的滲透,而中國設定的節(jié)日沒有提及德育,這失去了讓國人進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機會。雖然一些節(jié)日似乎與道德無關,但是國家可以在節(jié)日期間開展形形色色的道德宣傳活動,讓國人在活動的過程中接受德育的洗禮,使德育得以潛移默化于人們心中。
泰國是一個把宗教與德育高度結合的國家,泰國德育既貫穿著濃厚的佛教精神,又包含著民族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泰國的德育注重人和為善、生存教育等內容,通過學校教育、宗教教育等途徑來培養(yǎng)具有公民品質、個人品質和社會品質的國民。泰國的德育發(fā)展也給我國在德育建設的路徑上給予借鑒作用,而努力使道德成為一種信仰、并重視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通過活動使道德潛移默化于國人的內心深處是對中國在德育建設上所給予的啟示。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和發(fā)展新道德,不僅能順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而且能使我國正確處理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關系,為更好地建設德育提供精神力量。
[1]陸海娟.泰國學校德育對我們的啟示[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4(1):42.
[2]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9.
[3]孫世偉.基于佛教的泰國教育概論[J].學理論,2015,(8): 144.
[4]李志偉.泰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研究及其對中國德育的啟示[J].文教資料,2013,(6):106.
[5]高源.佛教文化對泰國教育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成都大學學報,2014,(4):87.
On Thailand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ZHONG Yuju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 lin Guangxi 541006)
Thai land is located in Southeast Asia.The development of its moral educatio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m.Buddhist education in Thai land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form of education,and also influences its moral education.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ai la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the quality of citizens,social quality and personal quality.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ai land includes the Buddhist education,labor education,etiquette education and survival education.As Thailand's neighbor,the advantag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ai land should be learne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of China.
Thai land;Moral Education;Revelation
G41
A
1672-2094(2016)05-0133-04
責任編輯:鄧榮華
2016-08-25
鐘玉娟(1991-),女,廣西賀州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