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蘇省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 阮彩偉 編輯 | 張小彩
感受言語生命自由生長
文 | 江蘇省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 阮彩偉 編輯 | 張小彩
《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在閱讀教學總目標中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的能力,重視情感體驗,提高理解能力。王榮生先生將其定義為“感受性閱讀”。隨著語文教學中兒童立場的不斷凸顯,“治國,得民心者得天下;教育,得童心者得天下”,新的教學方式日益強調(diào)教學內(nèi)容與兒童經(jīng)驗相結(jié)合,突出兒童在不同情境中的體驗和感受,使其深度參與閱讀活動來構(gòu)建自身情感體驗和意義世界,這已經(jīng)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流價值觀。
茅盾提出:“應當一邊讀,一邊回想他所經(jīng)驗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xiàn)實的活人中去看。”這便是還原,它既是學生響應文本召喚的方式,也是文本召喚讀者實現(xiàn)視界融合的方式,更是走向言語深處的重要方式。唯此,才能探尋到文字背后的內(nèi)在含義。
請看《搭石》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怎樣的動作才是協(xié)調(diào)有序的呢?
生:就是很有順序,配合得很好。
生:就是課文中所說的“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
師:(指兩組學生)你們是前面的,(指另兩組學生)你們是后面的。咱們合作著讀。在搭石上可不好走哦,走得不好你就要成落湯雞嘍?。▽W生開心大笑)
師: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
一組學生: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另一組學生:緊跟上去。
師:(速度加快)前面的……后面的……
師:(速度更快)前面的……后面的……
師:(速度放慢)前面的……后面的……
師:讓我們繼續(xù)走。你們互相調(diào)換一下。(師生再次合作朗讀)
師: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那么默契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作——
生:協(xié)調(diào)有序。
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皡f(xié)調(diào)有序”是《搭石》中“一行人走搭石”的關(guān)鍵點,教師利用移情體驗,讓學生融入走搭石的人群中,體會師生間默契的“引、接”,體悟“協(xié)調(diào)有序”的深刻內(nèi)涵。這樣將字詞的理解、情境的再現(xiàn)、生活的體驗、作者的思路融為一體,學生內(nèi)在的言語生命隨著外在語言現(xiàn)場而有效生長起來,言語生命扎根還原體驗的沃土,必然枝繁葉茂。
比較法具體到語文學習中,就是通過比較語言形式的差別來感受語言所表現(xiàn)的情感差異,巧妙地設(shè)置“比較點”,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語言之于情感的細微差別。通過對字詞的比較和品評,學生能夠感知言語表達的精妙,進而能夠準確恰當?shù)剡\用語言。
在《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中,采用比較品評的方式,讓學生體味作者“惜墨如金卻盡得風流”的手法。且看——
師:既然都是寫搖頭,那我這樣寫好不好?
“他就搖了搖頭。他又搖了搖頭。他還是搖了搖頭?!?/p>
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教師改得不妥。
生:作者寫得很詳細,很生動。“他把兩眼睜得滴溜圓”寫出他眼睛睜得很大了。好像看到真的一樣,活靈活現(xiàn)的,如果只寫他搖了搖頭,就不夠形象。
生:我覺得作者寫的這三次搖頭還把嚴監(jiān)生走向死亡的感覺寫出來了。前邊還能睜眼睛,到后邊眼睛都閉上了,他已經(jīng)越來越?jīng)]有力氣了,估計就剩下一口氣了。
師:這真是千言萬語盡在搖頭中??!這樣的寫法給你什么啟示呢?
生:作者的神態(tài)描寫很詳細、生動,不僅寫出了樣子,還寫出了心情。
師:假如老婆趙氏也猜不著嚴監(jiān)生這“兩個指頭”的心思,他又該是怎么一副樣子?仿照著寫一寫。
本課教學中,教師通過聚焦“三次搖頭”和“改寫文本”這兩個板塊,采用“比較”和“品評”的方法,認識課文描寫方式的精妙,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逐步逼近了文本言語的秘妙之處。有了這樣直觀的語言形式的學習品味,接下來的練筆運用,就顯得水到渠成、吐之而后快了。這樣的比較品評,不僅幫助學生體味語言的韻律,感知語言的魅力,還能幫助學生探索語言的表達方式,從而形成較為豐富的語感圖式。在增、刪、移、換等言語活動實踐中,言語生命逐漸豐盈起來。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多層面的,在對話的主體、內(nèi)容和形式等方面融通,能夠喚醒言語生命中多元價值共生,綻放言語生命多彩華章。
請看《老人與海鷗》教學的融通對話: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從哪里感受到老人和海鷗親人般的感情?作者又是怎么寫出來的?讀讀品品,可以簡單批注。
生:我從“褪色”一詞中感受老人的簡樸,喂海鷗的時間長。
師:一提到“褪色”,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圖景來?
生:穿的衣服洗了一水又一水,原來深色變淺色,淺色的可能就發(fā)白!
生:塑料袋顏色都快褪盡了,可能還有的地方都磨破了呢!
師(補充資料):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資有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為此老人穿自己縫制的粗糙布衣,平時幾乎舍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四元五角一斤的餅干,老人毫不吝惜買給海鷗,他知道那是海鷗最喜歡的美食,他還經(jīng)常買來雞蛋為海鷗制作“雞蛋餅干”。
生:原來我還以為老人可能就是這樣一位樸素的人,他們那個年紀的老人不都這樣嗎?是舍不得買穿的?。《嗬锏穆烦?,不是為了鍛煉身體,而是舍不得??!
生:我也從“二十余里”中讀出了情。
師:二十余里有多長呢?同學們你們?nèi)ミ^幸福中路嗎?
生:去過。
師:走著去的還是坐車去的?
生:坐車去的,太遠了。
師:我們學校到幸福中路才不足十里。二十余里,步行來回對一位年盡花甲的老人來說——
生:真是好長又好難的路啊,可能有的時候,老人的腳都腫了。
生:是啊,可能遇到雨雪天氣,老人連遮風避雨的地方都找不到。
生:現(xiàn)在,我發(fā)覺老人是因為給海鷗的太多了,自己才這樣苦!穿褪色的衣服,用褪色的塑料袋。
師:這褪色的是衣著,永不褪色的是——
生:對海鷗的愛!
在對“褪色”“步行”的理解中,有的學生囿于自身經(jīng)驗對老人樸素的生活理解出現(xiàn)偏差,這與文本的內(nèi)涵相背離。于是教師適時地引入課外資料,引導學生從自身視角去想象,逐步把詞中所傳遞的情感烙印在學生的心靈上。這樣把詞義理解、文意感悟與表達的體悟融合起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老人的愛鷗之情,實現(xiàn)本文中心思想的升華。
兒童語文課堂立足文本語言形式學習語言,聚焦言語背后意義來認識世界,強化語言積累運用實現(xiàn)言語生命自由成長。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給孩子播下語言的種子,建立意義的形象,催生情感的共鳴,追求生命質(zhì)量的提升。
感受言語生命的生根、長葉、開花,收獲的一定是言語豐滿的碩果,兒童立場最本真的詮釋,就是兒童有了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江蘇省精品課題培育對象《多元語境下小學生語感生成及失范診療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a/2011/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