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太原科技大學 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
山西高校微信平臺法治理念傳播的檢視與思考*
劉娟
(太原科技大學 法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平等傳播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傳播形態(tài)下,山西省高校新媒體平臺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井噴式增長。但是就有效利用高校新媒體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在蔚為可觀的量式增長背后需要注意目前高校微信平臺法治理念傳播存在著法治類內容總量偏少、重宣傳輕傳播、關注度不高三個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功能定位并不準確。如何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傳播法治理念,必須從高校微信平臺自身特點出發(fā),結合傳統(tǒng)組織傳播方式,拓展法治傳播的深度。
[關鍵詞]山西高校;微信平臺;法治理念傳播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15
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融入到國民教育的整個過程,其中法治價值的倡導和法治理念的傳播尤其應當為高等教育所重視。伴隨著山西省高校紛紛開通微信公共平臺,法治理念的微傳播呈現(xiàn)勃興之勢*據《三晉都市報》2015年8月4日的報道:我省高校微信平臺爆炸式增長。僅山西大學一家,微信公眾號就有52個。其中,18個隸屬于學院團委、3個隸屬于學校團委、4個隸屬于黨委宣傳部、27個隸屬于學校社團和雜志等組織。而全省22所本科院校的微信公眾號更是數(shù)量龐大。。加強山西省高校微信平臺法治理念傳播的實效,使之深入人心,有必要對其運行狀況從微觀和中觀層面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建議。
一、山西高校微信平臺法治理念傳播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山西省幾所高校的共青團委微信公眾號進行追蹤考察,筆者認為,目前高校微信平臺建設仍處在試水和探索階段。就法治理念傳播而言具體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法治類內容總量偏少
筆者選取山西大學團委微信公眾號、太原科技大學團委微信公眾號、太原理工大學團委微信公眾號以及山西大同大學團委微信公眾號自開通以來推送的有關法治方面的內容進行樣本分析,盡管難免掛一漏萬,但仍能從中管窺山西省高校運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法治理念的基本概況。從統(tǒng)計來看,截至2015年12月31日,山西大學團委公眾微信號自2013年12月13日開通以來,法治類內容推送共計8條*1-1《巴黎協(xié)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里程碑(2015-12-13);1-2 省青協(xié)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200余名法律工作者明確使命(2015-12-12);1-3 征收擁堵費,到底卡在哪兒?(2015-12-06);1-4 大學生“穿越”東京審判,詮釋正義銘記歷史(2015-08-28);1-5 我校12·4普法志愿服務進社區(qū)主體活動成功舉辦(2014-12-17 );1-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七)守法與守德一路同行,道路更通暢(2014-11-10);1-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七) 依法治國重在落實(2014-10-31);1-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2014-10-24)。以上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依次編號,下同。;太原科技大學團委公眾微信號自2014年6月3日開通以來,法治類內容推送共計13條*2-1 十月起這些新規(guī)將影響你的生活(2015-10-07);2-2 大學生暑假實習要注意的法律問題(2015-08-10);2-3 小心航班補償退票新騙術,有人一條短信被騙走104萬(2015-07-05);2-4 法律專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應該進行修訂(2015-06-23);2-5 周永康一審被判無期徒刑(2015-06-12);2-6法學院2015年司考經驗交流會(2015-06-10);2-7世界無煙日制止煙草制品非法交易(2015-05-31);2-8 8圖教你網購維權(2015-03-15);2-9慶祝第一個國家憲法日文藝演出暨2014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完美閉幕(2014-12-04);2-10憲法十問(2014-12-04);2-11一張圖讀懂12·4(2014-12-04);2-12今天,憲法如此親近(2014-12-04);2-13十八屆四中全會——聽聽青年們怎么說?(2014-10-20)。;太原理工大學團委公眾微信號自2014年5月12日開通以來,法治類內容推送共計4條*3-1國家憲法日,法律達人!快來參與法律身邊問答接力線上活動!(2014-12-04);3-2國家憲法日 憲法十問(2014-12-04);3-3國家憲法日 一張圖讀懂12·4(2014-12-04);3-4一張圖幫你讀懂四中全會(2014-10-27)。;山西大同大學團委公眾微信號自2015年1月1日開通以來,法治類內容推送共計2條*4-1 政法學院公務員面試比賽你造嗎?(2015-11-18);4-2 請別怪我法盲,我是真不知道(2015-10-28)。。然而,瀏覽所有推送記錄發(fā)現(xiàn),每個公眾微信平臺幾乎每日都會更新推送內容。以如此大的推送總量為基數(shù)計算,法治類內容占推送總量中的比例顯然不高。
(二)重宣傳輕傳播,內容同質化
對上述所列四個高校團委公眾微信號法治類文章分析,法治類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類型。其一,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主要表現(xiàn)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國家設立憲法日為主題推送法治內容。其二,高校法律實踐活動報道,其中包括省級青年法律工作者協(xié)會的活動、各高校的普法活動、法律知識競賽、司法考試經驗交流等等。其三,法律知識和常識的普及,其中包括在國家憲法日對憲法內容和意義的介紹、推介將要施行的新法新規(guī)、網購如何維權等等。其四,法律事件的輿情導向,其中包括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國際公約、在世界無煙日宣傳制止煙草制品非法交易、周永康案一審判決等等。在法律事件的選擇上,各微信公眾平臺顯然各有標準,或者說還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推送內容與其說與法律事件本身的關注熱度有關,毋寧說與公眾微信號的管理者的興趣愛好有關。在為數(shù)尚不算多的法治類推送內容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集中推送法治類內容的時期有兩個,一個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期間,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個是國家憲法日期間。這兩者都是我國依法治國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獲得重點關注實屬當然和必然。各高校團委微信平臺共同關注也在情理之中。但就整體法治類推送內容而言,微信公眾號平臺大多延續(xù)了紙質平臺的宣傳內容,提高了宣傳的速度和廣度,使大學生可以更便捷、更直接地了解國家法治政策和學校工作動態(tài)。但是從推送內容的深度而言,還有不少可待挖掘空間,法治本身的豐富性并未得到完全的展示和深刻的理解。例如,法治對國家的意義、法治對政府的意義、法治對社會的意義、法治與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密切關系、法治信仰的培養(yǎng)等等方面都很少涉及。
(三)關注度不高
綜觀山西省高校團委公眾微信平臺建設,更新的速度和數(shù)量都蔚為可觀,平臺建設豐富多彩。然而從傳播力角度進行分析,結果并不盡如人意。表1統(tǒng)計了上述每一條法治類微信的閱讀數(shù)量和點贊數(shù)量。27條法治類微信中,閱讀數(shù)量超過100的有3條;閱讀數(shù)量在70—90之間的有2條;閱讀數(shù)量在40—60之間的有3條;閱讀數(shù)量在10—40之間的占到大多數(shù),有17條;閱讀數(shù)量為10以下的有2條。每條微信內容的平均閱讀數(shù)量為41。而點贊數(shù)量大多在10次以下。與全省在校大學生群體總量相比較,閱讀數(shù)量并不可觀。由此可見,雖然外在形式上利用了新媒體技術手段,但沒有閱讀基數(shù)支撐的傳播所能獲得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傳播力度極為有限。
說明:訪問截止時間為2015年12月31日
二、高校微信平臺法治理念傳播效力不足的解析
從實踐來看,高校微信平臺的創(chuàng)建和經營正是山西省高校順應“互聯(lián)網+”新思維的有力舉措。然而為何目前遇到了成本投入與傳播力度不相符合的局面?筆者認為,應當從傳播學本體論視角解讀、分析在主體、對象和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在新媒體傳播形態(tài)方面受限制
高校共青團委是以高校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角色出現(xiàn)的,接受高校黨委領導以及上級團組織的指導,以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年權益為其基本職能,擔負著執(zhí)行黨的青年工作方針,團結、教育、帶領全校廣大團員青年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使命。因此,在社會信息傳播過程里,高校團委并非作為產生信息的信源而存在的,而更多擔負著上傳下達的功能。
由此可見,由于職能定位的先天限制,不能將高校新媒體公共平臺簡單等同于大眾新媒體平臺。首先,高校新媒體公共平臺不具有娛樂化效應,并且要主動排斥低俗、庸俗、流俗、媚俗的內容。其次,高校新媒體公共平臺不具有熱點化效應。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共青團組織并非新聞媒體,不具有產生新聞的內在動力和機制。再次,高校新媒體平臺不具有交易類需求導向效應,也就是說高校新媒體平臺屬性不是商業(yè)性的,也不適合在此類平臺作博人眼球的商業(yè)宣傳。另外,高校新媒體公共平臺也無法與大眾自媒體平臺進行簡單等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具有自媒體性質,大眾不僅是新聞的消費者,而且是重要的利用者。他們可以自由發(fā)布信息,還可以通過留言和轉發(fā)參與信息傳播。然而自媒體的發(fā)布、轉發(fā)、評論自由往往由于高校團委工作的嚴肅性和政治性受到影響,因此減低了受眾的參與度。
(二)對傳播對象特征定位不精準
傳統(tǒng)大眾傳播形態(tài)下,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之間界限鮮明,互動渠道單一。然而在新媒體傳播形態(tài)下,傳播受眾轉化為傳播參眾,參與個性化訴求增強,圈子化交流影響力顯著。新媒體是拓展教育思維的有效工具,但并不意味著運用新媒體就會一勞永逸地帶來傳播效果的提升。碎片化閱讀、選擇性注意、協(xié)商式解讀和從眾心理是網民的普遍心態(tài)[1]。作為高校學生主體的“90后”們接受新媒體信息時也同樣抱有這樣的心態(tài)。他們價值觀多元,參與意識與民主訴求增強,注重自我。單純的灌輸模式或是簡單復制權威媒體的信息都無法達到有效傳播的目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是法治內容的教育應當注重隱性影響,以引導為主。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的重要思想。習近平強調:“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盵2]要在加強道德的前提下,使公平正義深入人心,使依法辦事和維護公序良俗成為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倫理習慣的重要內容,以道德的信仰強化對法律的信仰[3]。正如彼得斯所說:無論交流是何意義,從根本上說,它是一個政治問題和倫理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語義問題[4]。
(三)法治傳播視角選擇狹隘化
進一步從法治類文章內容分析,高校新媒體公共平臺并非純粹的法律服務或法治傳播平臺,由此存在專業(yè)限制,陷入“不上天、不入地”的尷尬地位。所謂“不上天”是指,專業(yè)不足使得此類平臺難以對法學前沿問題或熱點問題具有相當?shù)拿舾行浴o論是國家立法前沿問題、政府執(zhí)法問題以及司法審判實踐都需要一定的專業(yè)判斷才能夠形成有深度的見解。缺乏專業(yè)背景的前提下,對法治類內容的選擇只能跟隨權威媒體,轉發(fā)權威媒體。相同內容的推送可能在權威媒體擁有龐大數(shù)量的點擊量,但是經層層轉發(fā)之后難以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所謂“不入地”是指,高校新媒體公共平臺服務的對象是高校大學生,但是對大學生群體的法律需要關注不夠。實際上大學生群體在許多方面都需要法律服務和引導。例如,大學生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需要了解相關法律規(guī)定、大學生兼職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法律指導。再例如,近年來高校內違法犯罪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何引導輿情并樹立正確價值觀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時跟進。再如,對法律事件的輿情收集和引導也需要建立一套長效工作機制,從案例選擇、問卷調查、數(shù)據整理到輿情分析,都不是單獨的宣傳平臺可以完成的。突破傳播瓶頸的辦法應當是發(fā)揮長處避其短處。高校共青團委工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應當發(fā)揮中觀指引和權威信息發(fā)布者的功能,發(fā)揮綜合協(xié)調的組織功能,在校內與校際之間形成合力。
三、高校法治理念有效微傳播的應有路徑
山西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法治理念傳播的現(xiàn)實圖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繼續(xù)在實踐中探索新媒體背景下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規(guī)律和傳播規(guī)律。要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要按照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改進工作,需要把高校法治理念傳播作為系統(tǒng)工程進行長遠籌劃、綜合設計。
(一) 以探索核心價值觀傳播規(guī)律為指導理念
在高校傳播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法治理念傳播的有效模式正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青年學生進行的有益嘗試。要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年學生中間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從根本上說必須依靠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協(xié)同發(fā)展。在此過程中,高校應當發(fā)揮教育的本質功能,促進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因此,運用新媒體手段傳播法治理念需要從傳播的視角不斷審視和檢驗。傳播研究的最終對象是人,而且是文化意義上的人,并非生物意義上的人。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法治理念的傳播不僅僅要求技術創(chuàng)新,更應當以傳播的對象為基點,以傳播效果為評價標準。
法治理念傳播不僅要注重外在的形式,還需要以新技術和新手段將其轉化為外在的實踐規(guī)則。首先,不但要強調傳者的主體性,還要重視受者的主體性。傳播之“術”關心的是如何實現(xiàn)信息的傳遞,以達到控制的目的;傳播之“道”關心的則是如何實現(xiàn)價值的分享,以實現(xiàn)人倫遺產的傳衍、文化的重建和社會的整合[5]。新媒體為法治傳播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然而價值觀建設并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思維模式的內化過程。其次,注重法治的情理交融,拓展法治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新媒體手段只是法治傳播的載體,它的傳播內容最終決定于傳播的效力。康德曾經指出:大自然迫使人類去加以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建立一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6]。由此可見,法治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不從根本上去理解法治的內涵,也就無法將豐富的法治內容傳遞給青年學生。再次,在法治知識傳播方面遵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育規(guī)律,適時推送青年學生期待的內容。增強與學生溝通,以知識需求為導向因材施教。
(二) 充分發(fā)揮高校共青團的組織功能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省高校各級團組織幾乎都開通微博、微信等多媒體公共平臺,然而互相交流和借鑒的狀態(tài)并不活躍,或者說沒有形成常態(tài)化。一方面,傳播學的規(guī)律提出,傳播關系根本上講是一種社會關系,只有在人際交往中才能滲透文明的力量。各級共青團組織本身具有先天的組織性,這就為包括法治理念在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另一方面,共青團組織緊密聯(lián)系著高校數(shù)量可觀的青年學生,學校生活即是社會交往的側面。正如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高校各級共青團組織及其工作者發(fā)揮先鋒示范作用至關重要??傮w而言,應當充分利用各級共青團組織形成的權威凝聚力,由此形成輻射狀的傳播網絡。增加組織生活的豐富性和實效性才是高校傳播法治理念的根本所在。
(三) 法治微傳播與傳統(tǒng)傳播的協(xié)作
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在高校傳播法治理念,并非完全摒棄傳統(tǒng)的組織傳播模式。新媒體傳播和傳統(tǒng)組織傳播分工不同。傳統(tǒng)組織傳播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直接利用人際傳播增強儀式感和權威性,新媒體傳播的優(yōu)勢一方面表現(xiàn)為閱讀的便捷和參與的廣泛,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信息涵蓋的廣泛深入?,F(xiàn)階段二者的配合方式更多是對高校法治傳播活動的前期預告附加后期報道方式,尚未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技術優(yōu)勢。二者需要進一步配合協(xié)作。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傳播法治理念應當更多注重傳播內容的豐富性,吸引學生投稿推送原創(chuàng)性作品,從而彌補在傳統(tǒng)組織傳播中發(fā)言機會分配不足和交流不充分。
詹姆斯·W·凱瑞曾經指出:重新打造傳播研究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進一步把握傳播這一“奇妙”過程的本質,而是為重構一種關于傳播的模式,并為傳播再造一種模式提供一條途徑,為塑造我們共同的文化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7]。對山西省高校微信公共平臺傳播法治理念現(xiàn)狀的檢視,就是希望為促進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提供一份樣本,為塑造新媒體與傳統(tǒng)傳播的有機結合提供有益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隋巖,曹飛.論群體傳播時代的蒞臨[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5):143.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2015-10-05].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05/05/content_32283223_2.htm.
[3] 陳新開.論法治社會條件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131.
[4] 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5.
[5] 邵培仁,姚錦云.傳播模式論:《論語》的核心傳播模式與儒家傳播思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18.
[6]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
[7] 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1.
[收稿日期]2016-03-14
[作者簡介]劉娟(1981-),女,山西晉城人,太原科技大學講師;西南政法大學2013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表1法治類微信文章的閱讀數(shù)量和點贊數(shù)量法治類微信閱讀數(shù)量點贊數(shù)量法治類微信 閱讀數(shù)量點贊數(shù)量1-13312-72011-27122-8901-310822-91701-42102-101301-52312-111501-62102-121001-72112-132601-85623-13132-12813-22112-24303-32902-32503-48322-4804-1166142-54114-214582-6210總計110540 1008-6285(2016)06-0063-04
Review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Spread of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n Universities in Shanxi Via Wechat Platform
LIU Juan
(LawSchoolof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The new media era is an era of equal communication. The number of new media platforms of 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grows rapidly. There are, in terms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cy of legal contents on the Wechat platform, propaganda overweighing communication,and poor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These problems reflect that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in legal education is not accurat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In this case,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s to disseminate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must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Wechatwe platform and comb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organizing and disseminating ways to extend the depth of the propagation of rule of law.
[Key words]universities in Shanxi;Wechat platform;spread of rule of law concept
*2014年太原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過程論視角下《憲政原理》課程改革”(20144003)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