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冰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四醫(yī)院 浙江省義烏市 322000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與孤獨感
盧玉冰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四醫(yī)院 浙江省義烏市 322000
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各種因素引起的孤獨感,特別是情感孤獨和社會孤獨,成為老年人口的主要情緒狀態(tài)之一。
社會孤獨;情感孤獨;老年人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已超出了預期。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已居世界之首,60歲以上的人口約1億。中國老年學學會會長李本公稱,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的同時,老年人健康問題也得到不斷的改善,老年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出現越來越多的百歲老人。統(tǒng)計結果顯示,從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開始到2007年底,60歲以上的老年已增長至1.5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6%。據相關部門預測,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口約4.5億,屬標準的“老年型國家”。到202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到2050年,全國老齡化人口將超過30%,老年人口總數將破4億。
2.1 心理特點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特點主要包括性格內向怪癖,自我意識增強,生活能力退化,焦慮、抑郁傾向日益明顯,情緒多變,疑病,猜疑和嫉妒[1]以及性格的改變。有研究稱,老年人健康的心理應該具有以下特點[1],充分的了解自己;充分的安全感;生活目標切合實際;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與外界環(huán)境保持接觸;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條件下,個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有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根據以上標準,我們可以老年人的心理概括為九種典型心理:愉快積極型;直接興趣型;關心健康型;解脫;追求支持型;堅持工作型;冷淡型;自責型;憤怒型。
2.2 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2.2.1 社會環(huán)境因素
社會角色的更換,尤其是那些離休的退出領導崗位的老人,從以前的主動地位到現在的被動角色內心的失落與空虛,使其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從緊張有序到無所事事而引起的焦慮等等老年人特有的社會特征,均會導致其病態(tài)心理的產生。社會文化的差異,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2.2.2 家庭因素
家庭結構是值家庭成員進行相應的角色分工,各角色之間密切聯(lián)系,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組織,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家庭模式類型。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的家庭結構,其不同的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心理狀況會產生不同影響,即不同的養(yǎng)老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2]。
2.2.3 生理因素
一方面,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漸衰退,特別是隨著老年人感覺器官的退化,老年人的感覺功能不斷下降,出現體弱多病、應變能力下降、肌肉萎縮、肌力下降、易骨折、耳聾眼花、體形縮小等情況,造成老年人生活不便,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大腦皮層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出現萎縮,腦溝變寬,腦回變窄,大腦的整體功能不斷下降,進而導致大腦調節(jié)內臟功能降低,老年人逐漸出現內臟和軀體不適,進一步影響其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為精力不足、思維速度變慢、性格改變、記憶力下降、消極心理等。另外某些疾病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況,有調查研究顯示,8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58%的患者會出現情緒抑郁,22%的患者有敵對情緒,16%的患者表現出煩燥不安等情緒。再比如,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受病情波動的影響非常明顯,患者極易出現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下降,情緒不穩(wěn)等情況, 中晚期患者還會出現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導致的自信心和生活樂趣喪失、智力減退等。
3.1 孤獨感
孤獨是個體對自己社會交往數量的多少和質量好壞的感受,由于渴望親密關系卻無法得到滿足,從而造成的一種在情緒上和認知上的不愉快狀態(tài)。老年人孤獨感是指老年人感到與重要他人處于相互脫離或者不和諧的關系,從而感到被疏遠和輕視。
3.2 情感孤獨
情感,是指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即感覺和心情。當另一個人做的和說的一些事情使你感到高興或不悅時就會產生直接影響。但很多時候,我們積極或消極的感覺并不是我們對接觸的個體到底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相反,情緒的影響因素,就像我們最近的經歷、你的身體狀況或者你此時的心情,不只是影響你的感覺,還會影響你對他人的直接評價。加上缺乏社會系統(tǒng)的支持[3],在情感上的孤獨感會表現的越來越明顯,也會因此而產生心理感染,使其判斷、情緒、行為被無意識的和不受控制的心理過程所影響。
3.3 社會孤獨
處于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當中的人,作為社會系統(tǒng)的部分,在其中有著自己的特定角色。人與人之間通過某種紐帶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不同程度的內聚性。每個個體都在群體中占據特定的位置,扮演不同角色。例如,群體會選擇不同的人做領導、老板或秘書。在另外的情況下,個體的角色又是逐漸形成的。但是無論角色是如何獲得的,人們都傾向內化它,并把所扮演的角色與其核心自我概念相聯(lián)系,這時,無論他是否在該群體內,都會在其行為中體現該角色的特征。例如,一個干部如果習慣了領導指揮別人,也許會在家里情不自禁地用命令的語氣來指揮家人,無論是否正確,能否得到認同。盡管角色確實在明確群體成員的責任和義務上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他們也會帶來捆擾。當群體成員開始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時,也就經歷著角色沖突。
老年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特別需要來自家庭的關懷和照顧,他們的內心希望有溫馨和睦的環(huán)境和孝順的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此外,他們也需要社會的關心,鄰里之間的互幫互愛對于老年人維持正常的生活,排解孤獨,消除寂寞,保持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對離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重視老年人由于社會環(huán)境、社會角色、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全社會要動員起來,充分重視和關注離退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使其安度晚年。
[1]張國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10條標準[J].藥物與人健康新觀念,2008(09): 6-7.
[2]孫穎心,王佳佳.不同養(yǎng)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27):376-377.
[3]張利增,陳英敏.社會支持:社區(qū)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與應對策略[N].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54(0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