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
摘 要 知行合一是德育所追求的方向之一,但在現實的學校工作中,學生說與做之間存在明顯的兩張皮現狀,因此德育“見口不見行”成為學校德育提升重要的問題之一。童謠因其與小學生學習、生活、心理緊密聯系的特性決定了借助童謠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成為一種可能:童謠的生活性使得生活德育成為可能;童謠的趣味性使得學生情感要求得以滿足;童謠的健康性為學生構建了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經過實際嘗試,我們認為注重童謠生活性、趣味性和健康性能有效提升學生知行合一,使學校德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 童謠 知行合一 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的提出:知行分離的德育現狀
我們學校經??匆娺@樣的一幕:上午課間操鈴聲一響,學生排好隊后去操場,途中上下樓梯時有追跑玩鬧的男孩子、不絕于耳的小聲音、小手放在褲子口袋的酷小伙……盡管班主任、值周老師費盡口舌讓學生“靜齊快”地排隊,不要把手放在口袋、不要打鬧,但還是不見效果。這對于校園安全來說無疑是一個未知的隱患,同時也不利于文明校園的創(chuàng)建。
但同時在班會課卻呈現不同的狀況,例如班主任問:見到果皮紙屑要怎樣做?學生會異口同聲地說:要主動撿起來。班主任又問:如果不小心碰了同學應該怎樣做?學生們紛紛表示應該賠禮道歉。班主任接著問:那如果賠過禮了,還要不要再發(fā)生爭執(zhí)?學生們又齊聲回答不要。班主任說:既然你們都知道什么行為是正確的,那大家做的又怎樣呢?€讇讇捉裉煸縞霞窖秈ㄉ系姆現矯揮屑笆奔衿鵠矗共攘艘喚牛褂衻讇讇綴蛝讇讇自縞弦蛭恍⌒淖擦艘幌虜壞揮謝ハ嗟狼阜炊吵襯幟鄭?
從學生的口中我們看到的他們的認知令人欣喜,但反觀他們的行為卻讓人失望。思想認識深刻,實際行動缺乏,只知不行,沒有將道德要求內化成為品德,“知行不一”造成的消極后果是嚴重的,因為德育的目的乃是讓受教育者能“知德行善”,從根本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但當學生只知不行的時候,所有的德育效果就化為烏有,甚至會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效果。
有研究者分析了學生知行分離的主要原因,認為德育教育成人化、去生活化及規(guī)訓大于自律等因素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用成人的語言、成人的德育思想來教育小學生是最大的問題根源,正如博爾若夫指出,“所有的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和教育機構的教育都面臨著夸大人生艱辛和忽視游戲的危險,在這樣的教育中很容易形成一種憂郁消沉的氣氛,它將使兒童失去對學習乃至對自己活動的興趣和愛好?!边@種理性教育模式下,小學生經常是“聽聽很感動,想想很激動、然后無行動”。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讓學生“知行合一”成為全面的、完整的人呢?
對于學生知行不一的問題,有幾個解決策略,例如有人提出充分利用教師的榜樣作用、調整道德內容與構建德育激勵懲罰機制、增強道德體驗等方式,但這些針對校園環(huán)境的德育還是不能較好地深入兒童日常生活,導致兒童“在校一套、在家一套;教師面前一套、教師背后一套”的兩張皮現象橫行,我們認為應該從學生日常的語言系統出發(fā),借助學生自我的語言系統和生活經歷來讓德育有更好的著力點,而這就是小學生喜歡的“童謠”。
2童謠對于小學生知行合一德育的作用
童謠短小精悍,但它可不簡單,童謠的內容意義淺顯、貼近生活、思想單純,同時又具有想象力,整齊的結構、活潑的語言這些都使得它朗朗上口,易于傳唱。如果我們將學生要遵守的道德編成他們喜愛而易于接受的童謠形式,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本文一開始所提出的知行不一的問題,成為一種新的德育方式。
童謠是何物?古人說:“童,童子。徒歌曰語?!保ā秶Z·晉語》韋昭注)?!巴痈柙煌{,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F代辭典的解釋為“在兒童中流行的歌謠”。它具有生活性、娛樂性、行動性、文化性的特點。現代的童謠則指兒童喜愛并相互傳唱的有音律節(jié)奏的歌謠,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無樂自誦的童謠,也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兒歌。童謠的這些特性使得它使新德育方式成為可能。
2.1童謠的生活性使學生德育生活化成為可能
童謠的內容是現實生活的反應,是對現實生活的精心提煉而又能與小學生的心靈溝通的文學作品。學校、學生及家庭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為校園歌謠的素材來源。所以可以說校園歌謠基于學生的生活,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最后又回歸到學生的生活。
一方面,童謠可以成為小學生的交流溝通方式。兒童的自由天性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的過程中才能得以體現。而童謠正是小學生之間的一種交往方式與交往載體,孩子在與同伴一起背誦,相互傳授,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兒童感受到了親情、集體的歡樂,以及在交往中獲得承認。毋庸置疑的是,兒童交往是其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在這種過程中借助童謠幫助學生學會社會規(guī)范,認識自身社會角色,發(fā)展社會情感。
另一方面,童謠是小學生的重要游戲方式之一。游戲是小學生的熱愛,他們愛追逐、愛打鬧,離不開游戲??涩F在的小學生游戲太少,而唯一得以傳承的就是不斷更新的童謠,這種韻律感和運動感的文學作品,就是讓兒童天生喜愛,無論是課下十分鐘還是自由時間,童謠都會成為他們“寂寞”時自然的選擇。例如“唐僧騎馬咚那個咚,后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后面跟著個豬八戒。豬八戒,鼻子長,后面跟著個沙和尚……”成為很多小學生放學回家邊唱邊玩的童謠之一。
可以說,童謠與小學生的生活渾然一體,童謠來源于兒童的生活,具有童趣,又含有特定的教育內容,這使得其為德育生活發(fā)揮作用成為可能。
2.2 童謠的趣味性使德育能滿足小學生的情感意向
童謠具有鮮明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首先,童謠具有特定的韻律和節(jié)奏,重視押韻、疊句、疊詞,充滿了游戲的味道。其次,童謠具有兒童性,它以兒童獨特的視角去理解生活,用兒童化的語言來描述生活,卻又富含哲理。再次,童謠具有行動性,如“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睂W生在誦讀上述的童謠時往往會自然帶上各種動作,在滿足學生身體活動性的同時又幫助學生聯系了文字與行動,為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傊?,校園童謠以其歡快的調子,兒童式的熱鬧和幽默,溫情的故事和浪漫的想象讓兒童感受生活的快樂與豐富多彩。
2.3“綠色”的童謠自帶德育性質,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所謂的“綠色”的童謠指的是對學生有積極影響的歌謠,其自身就具備了各種道德觀和價值觀,傅建明通過對童謠和《小學生德育綱要》的對比發(fā)現每一條綱要中的德育要求都有相對應的童謠內容可以對應。小學生通過誦讀、表現這些綠色童謠的內容,就自然而然的從思想到行為都認可了某種積極的價值觀,正如美國作家溫德爾·拜瑞的觀點,認為一個遵守自己話語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較高道德水平的人。
此外學生除了是童謠的使用者外,還往往是童謠的生產者,他們利用模仿、改編、創(chuàng)造等途徑編寫了各種多樣化的童謠,這種編寫完全是學生內驅力的結果。學生創(chuàng)造童謠一方面更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促使學生按照童謠中宣傳的正確行為進行實踐,從而將知行合一由外部推動轉為內部驅使,學生德育提升的主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發(fā)展。
3利用童謠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的方法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闡述,童謠的確能為促進小學生知行合一開辟一條新的、有效的路徑。那么,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如何有效地使用童謠,使其發(fā)揮最大的德育效果呢?筆者通過實踐認為應該從童謠的三種特性,即生活性、趣味性和健康性出發(fā),通過展現“真”的綠色童謠來促進小學生的知行合一。
3.1融入生活:童謠促進德育的途徑
童謠本身就是兒童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德育融入兒童生活的可能性。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嘗試將童謠與學校的制度進行結合,從而將原本單調無聊的制度生活成為學生的一種游戲,將強制性的紀律成為一種親切有趣的共同行動,使學校制度生活能更多地接近兒童好動、游戲的天性,吸引兒童主動參與并形成行為自律。例如有學校嘗試在學生出操、春游等集體出行的時一起誦讀童謠《雁》:“雁雁排成隊,后頭跟個小妹妹。雁哥哥,慢點飛,雁妹妹,快點追,大家團結緊,誰也不掉隊?!苯Y果證明,該校的小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能整齊有序地排隊出教室,并始終保持著興奮雀躍的心情,這遠比老師大聲叫喊“不要吵,排好隊”或者點名批評某些頑劣的學生要有效的多。通過這種方式,童謠與出行排隊這一學校的制度進行了結合,使得童謠真正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行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完成了德育思想的傳播。
3.2提升趣味:童謠促進德育的動力
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德育的傳播往往是無趣的,甚少考慮學生喜歡快樂、充滿激情的特性,而童謠兼具德育和趣味性,在保證道德觀點傳播的同時也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它成為了促使學生知行合一德育實現的重要方式。
在具體操作中,如果教師想通過童謠促進學生知行合一,那么就要求教師能進入兒童的話語世界。例如在提醒學生節(jié)約用水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在廁所或者盥洗室張貼諸如“請節(jié)約用水”、“請關緊水龍頭”這些命令式的警示語,對于成人來說,這些警示語可能具有一定的道德約束力,但學生的這種道德情感尚未產生,因為這些語言對他們來說過于生硬、過于嚴肅,學生往往會“害怕”和逃避這些語言,從而使得德育成為無用之功。但如果老師能編寫諸如“自來水,嘩嘩流,小朋友聽見忙回頭,踮起腳,伸出手,用手關緊水龍頭,一滴水,不漏掉,節(jié)約用水最重要”的童謠,并能在學生之間傳唱,那么學生不僅會自己關心有沒有關掉水龍頭,還會利用童謠來督促其他同學按照童謠說的行為操作,這樣的改變不僅在于它能引起學生的認可,更多的是能讓學生生活在自己的語言體系中,從而感到溫暖和放心。
3.3保障健康:童謠促進德育的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口中的童謠往往分為三種,一種是積極健康的“綠色”童謠;一種是悲觀消極,對學生產生不良印象的“黑色”童謠,還有一種是處于兩者之間,根據不同學生產生不同效果的“灰色”童謠。無疑,只有“綠色”的童謠才能將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學生生活,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
從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傳唱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謂的“灰色”甚至“黑色”童謠,例如同學中流傳著“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yè)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钡耐{,雖然實際中小學生的壓力并不大,但他們對學習產生的一種枯燥感促使他們編寫了這樣充滿埋怨的童謠。因此在童謠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生活,也要引導學生生活,不僅要凸顯學生的主體,也要幫助學生主體走向正確的價值方向。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改編、重寫學生口中的童謠來完成引導的任務,例如有同事就利用她最喜歡的歌曲《不怕不怕》的旋律,改編了上述這個童謠為“學習枯燥我不怕不怕啦,我朋友比較多,一起更開心;作業(yè)太多我不怕不怕了,我勇氣比較大,努力消滅它”。通過這種改編,使得原本灰色的童謠瞬間染綠,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進而幫助學生在實際面對困難中更有勇氣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