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李叔同早期文藝作品之新發(fā)現(xiàn)

2016-04-20 00:40王維軍
美育學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李叔同文藝作品

王維軍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浙江 平湖 314200)

?

李叔同早期文藝作品之新發(fā)現(xiàn)

王維軍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浙江 平湖 314200)

摘要:隨著李叔同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以前未為人知的李叔同史料漸被發(fā)現(xiàn),得以重光天下,無數(shù)奇珍供世眼。然而在李叔同早期文論、歌曲等文藝作品方向的發(fā)現(xiàn)卻鮮有突破。近期在探索挖掘過程中新發(fā)現(xiàn)李叔同早期文藝作品,內容包括序文、政論、歌曲、手稿等,時間從清朝晚期到民國早期。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均未見諸今人之各種著述文集并為《弘一大師全集》編纂時所遺漏。

關鍵詞:李叔同;文藝作品;清朝晚期;民國早期

一、李叔同手書《朗圃吟草序》

1898年秋,李叔同奉母攜眷離開天津,南下滬上。徙居上海后,融貫舊學新知的李叔同,很快融入了上海文化圈。1899年,李叔同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在城南草堂義結金蘭,互為兄弟。1900年舊歷二月十二,五人又借去徐氏園小宴余興未闌,合拍小照一像,仿王弢園“海天五友圖”,美其名曰天涯五友圖。其時許、李、袁、蔡、張“天涯五友”,彼此詩文唱和,在滬上文壇傳為佳話。2014年,筆者于復旦大學圖書館覓到清代稿本周炳城《朗圃吟草》*《朗圃吟草》,周炳城著,清代自印本。四卷,得以一閱。其中就有李叔同、張小樓、袁希濂分別為周炳城《朗圃吟草》所作序文之手稿,及周炳城與李叔同等唱和之詩作,《弘一大師全集》及近人所編其他著述中皆未有此收錄。

周炳城(1864—?),號朗圃秋士,浙江湖州人,著有《朗圃吟草》四卷、《湖海詩萃》二十卷。筆者所見到的《朗圃吟草》(圖1),共四卷,除周炳城自撰序外,李叔同、張小樓、袁希濂、韓鴻藻、張兆熊、香夢詞人等亦分別為詩集作序。海上忘機客張兆熊在序中贊曰“巨制短章,無體不備。有句皆新,為忘年友輩中之錚錚佼佼者”;香夢詞人筱庵則言:“披讀之余,覺長古諸篇,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眩目盡金銀臺閣,奇麗無窮。置之唐人集中,幾不能辨。近體諸作,古香拂紙,銳藻紛披,誠可遠追李杜,近邁遺山”;張小樓作序《奉題朗圃吟丈詩草》:“詩到白描轉是才,好從天籟脫天胎。鷗波亭上春風筆,盡把性靈寫出來?!痹eコ踝餍颉额}朗圃先生詩集》以“狂言瀉入凌云筆,壓倒中唐李長吉”夸之,后仍覺意猶未盡,繼而續(xù)撰《再題朗圃先生詩集》頌之;李叔同也撰序文言以欽佩。

李叔同《朗圃吟草序》手稿(圖2):

圖1

圖2

苕上朗圃詞兄,早歲風流,中年落拓。春蠶吐恨,酒杯澆愁。鬢感蓬飛,詞傳儂懊。因言見志,即物興懷。綺思紛披,麗藻奇郁。句可呈佛,心時雜仙。匯而成篇,共若干卷。琳瑯耀采,珠玉交輝。謹志俚辭,用申欽佩。

落款“庚子夏五,當湖李成蹊識”(圖3),鈐白文朱?。籂杹矶幸荒暌?圖4)。

圖3

圖4

李叔同所撰之序,不僅文字和手稿為新見,而且所鈐“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之印亦是以往刊行之李叔同各種印譜和資料中未曾收錄之初現(xiàn)新見,甚是難得。

《朗圃吟草》四卷詩集中所收詩作,始于己卯(1879年),終于己亥(1899年);其中卷一收錄的系1879年至1886年創(chuàng)作之詩賦,卷二則是1887年至1888年的作品,卷三作品為1889年至1894年所作,卷四收錄的是1895年至1899年所作之詩。周炳城自序撰于1898年舊歷八月,李叔同和張兆熊為詩集作序的時間都是1900年舊歷五月,而其他諸序未落時間款,故依此推測,《朗圃吟草》的刊行時間應該是在1900年舊歷六月以后。在詩集的第四卷中,有詩數(shù)篇與李叔同及其友人相關,值得我們關注。如寫于丙申年(1896年)的《丑月暨望喜晤幻園居士許建屏司馬》《許建屏出示幻園自述詩囑題因書其后》《海天三友圖題詞為張小樓布衣許幻園司馬袁仲濂茂才作》《再題天涯三友圖長歌》《有感時事憂憤難已即次袁仲濂見贈原韻》諸篇,細讀詩文內容,我們從中可以獲知一些以前未曾悉知的信息。早在1896年,許幻園、張小樓、袁希濂就曾以歲寒三友自居,攝有“天涯三友圖”,一如周炳城為《海天三友圖題詞》和《再題天涯三友圖長歌》中所云“長嘯昂頭空古今,天涯攝影訂同心。多情合詠溫如玉,立意相期鑄以金。習法英文殊志趣,論時務處見胸襟。春申浦上傳佳話,哄動交游慶盍簪”,“三君同時客天涯,拔劍斫地歌悠揚。憂時憤世將變局,分習鄰邦語文章。偶然會合結同心,攝影傳神紙一張。欲爭歲寒三盟友,清操貞心百練霜”,這是以往未知的。此“天涯三友圖”比李叔同等1900年所攝之“天涯五友圖”早了四年。

而詩集的壓軸,則是周炳城寫于己亥年(1899年)酬和李叔同《七夕》詩原韻的《和惜霜仙史七夕有感用原韻》和《意猶未盡再次二絕句》,我們不妨一賞。

《和惜霜仙史七夕有感用原韻》(圖5):

圖5

銀河風景望中真,棖觸當年憶舊因,私語并肩傳故事,長生殿里渺無人。

漏重星稀月影遲,匆匆相見恨何其。塵寰怨曠知多少,不獨天孫感別離。

《意猶未盡再次二絕句》:

難償百萬怨尤真,薄倚支機話夙因。天上若多塵世恨,牛郎恐也白頭人。

凈洗甲兵底事遲,沖天殺氣倍凄其,自家分合猶難主,哪有閑憐世上難。(近北方拳匪猖獗,而滬上人家多有遷居遠離者,故戲及之。)

我們從詩作時間推知,李叔同與周炳城之交友時間應早于1899年舊歷七月,而周炳城與許幻園、張小樓、袁希濂諸子相交時間則更早,至少應在1896年十二月前。

此詩集中還有一些線索,為我們提供了李叔同與友人的其他一些相關信息。

清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初一(1902年10月2日),滬上《笑林報》曾刊登李叔同的一則《照紅詞客介香夢詞人屬題采菊圖,為賦二十八字》:“田園十畝老煙霞,水繞籬邊菊影斜。獨有閑情舊詞客,春花不惜惜秋花。”署名當湖惜霜。李叔同在這首詩題中提及的“香夢詞人”為何許人也,一直未見有敘,少有人知。而在《朗圃吟草》中,卻有香夢詞人的不少信息。翻開周炳城《朗圃吟草》第一頁,我們看到為此詩集題簽的就是這位香夢詞人,題簽的落款是“筱盦”,鈐白文朱印方章“香夢詞人”;而為詩集作序者中也有這位“香夢詞人”,其序文的落款是“古滬香夢詞人拜題”,鈐陽文方章“小盦”;且詩集所用的箋紙也是印有“香夢詞人軼吻”的專用紙。筆者還在1902年8月5日之《春江花月報》頭版位置,查得李叔同與友人補緣主人一同為香夢詞人發(fā)布的一則啟事“香夢詞人書畫助賑”,布告云:“香夢詞人,夏君笑庵,海上名士也。雅擅詞章,尤工書畫,今擬以助賑,專書畫扇子。每件收洋一角,以千件為度,件交花月報館,或交大東門外北施家弄錢業(yè)公所東首夏第亦可,兩禮拜取件,潮扇不應。補緣主人,惜霜仙史同啟”;而10月2日之《笑林報》在刊登李叔同《為賦二十八字》小詩時,同時還刊出了香夢詞人的一首詩《應照紅詞客以采菊圖小景屬題》:“老去秋光菊又殘,松聲云影兩盤桓。時人欲識先生貌,骨格豐標畫里看?!痹姾笫鹈合銐粼~人夏鼎,古滬夏鼎筱盦。可見李叔同的這位朋友香夢詞人,即夏鼎,夏筱盦是也。

在李叔同的常用印中,有一方以李叔同祖籍平湖舊稱冠名的“當湖惜霜”印他特別喜歡,使用頻率甚高,這是李叔同的好友戈朋云為其所刻并相贈的。此印2.1厘米見方,印文“當湖惜霜”為隸字,陰刻,邊款刻陰文“戈朋云”,現(xiàn)藏于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據(jù)筆者實證資料所考,李叔同最早使用此印的時間應不晚于1899年,因為李叔同當年在滬上函致天津徐耀廷的信封上就已鈐有此印,這也可以推斷李叔同與戈朋云的相交至少可追溯至1899年,也就是說李叔同來滬上不久便與戈朋云相交識。至于戈朋云其人其事,則信息乏匱,更未見今人有敘。而在《朗圃吟草》卷四中,筆者發(fā)現(xiàn)周炳城1898年所寫的一首詩,詩名為《贈戈朋云》,可知其時李、周、戈等彼此皆屬同一文友圈,互有交集。而滬學會期間,李叔同主事滬學會附屬義務小學堂,戈朋云則操辦中英學社,皆為教育界同仁,相互多有交往。1905年滬學會召開五月份月會,召集滬上各學堂代表集會,籌劃抗議美國苛禁華工問題及開展抵制美貨運動,提出停止與美商交易的辦法,李叔同和戈朋云分別作為各自學校的代表參與活動并發(fā)言,要求美國盡除“禁工苛例”,贊成抵制美貨。1905年5月29日《中外日報》和6月5日《時報》等報紙皆有相關記載。

一本《朗圃吟草》,把李叔同及其好友許幻園、張小樓、袁希濂、周炳城、香夢詞人、戈朋云等信息匯集到了一起(圖6“張小樓為《朗圃吟草》作題”、圖7“袁希濂為《朗圃吟草》作題”、圖8“香夢詞人為《朗圃吟草》書題并序,及《春江花月報》《笑林報》所刊李叔同與香夢詞人之信息”),使我們不僅有幸得見李叔同早期留下的珍貴文字和手稿墨跡,而且也從中獲知諸多李叔同友人的相關資料信息,填補了以往此類史料之不足。

圖6

圖7

圖8

二、李叔同撰格致書院課題策論《開誠布公論》

20世紀初的李叔同在上海灘激揚文字,入城南文社,舉書畫公會、習南洋公學、興滬學會,辦義務小學,意氣風發(fā)。其時,李叔同以李成蹊之名,曾屢屢參與格致書院課題應征,且頻頻獲獎,名聞滬上。

格致書院,是19世紀70年代由中外士商共同捐資建設,旨在傳播西學,探索富國裕民、救亡圖存治國之道的新型學校。格致書院的考試制度在王韜、傅蘭雅的主持參與下,推行一種全新的以“季課”“特課”和“月課”為特色的“考課制度”,由主持者出考題,學生依題作文,考官閱卷采用只批不改的做法,以求存真;評定答題優(yōu)劣則以有理、有據(jù)、有新意為標準,劃分若干等第,然后張榜公布,獎勵優(yōu)秀者?!凹菊n”始于1886年,每年4次;1889年起,又在正課外添以春秋兩考課,名為“特課”。1901年10月起,又推出每月1次的考課,延至1904年上半年止。1904年秋,書院因經費不足,停月考課,改為季考課。統(tǒng)請海關諸位道憲、南北洋大臣、兩江總督及上海、寧波、天津道臺等朝廷軍政要員主持命題,考題內容多為西學傳播和時事國是議論等,應征者不限上海一地,全國各地皆可參加。而考課題目和獲獎名單則在《申報》《字林西報》上刊出,每次考課通告一經公布,全國各地反響熱烈,應征者濟濟,動輒百數(shù)十人。筆者查閱了1898年末至1905年間李叔同在上海期間的各期《申報》,從中整理出李叔同應征格致書院的各期課題,以及李叔同獲獎課案的相關資料信息,統(tǒng)計出李叔同前后共有12次獲獎,分別是:己亥夏季課案一等第二十二名,壬寅十月課案第七名,壬寅十二月課案第二名,癸卯四月課案第十九名,癸卯五月課案第三名,癸卯夏季課案一等第四十二名,癸卯蘇松太道特課案超等第十五名,癸卯秋季天津道課案超等第一名,癸卯十月課案第十八名,癸卯十一月課案第三名,甲辰九月課案第五名,甲辰十月課案第三名。為方便讀者查閱,筆者制作了表1(課題統(tǒng)計中略去了算學課題,課案統(tǒng)計中僅收錄李叔同獲獎之信息數(shù)據(jù),其他一并略去),并附上《申報》刊載相關消息的原始資料,供查閱參考。

表1 李叔同應征格致書院的各期課題及獲獎課題等

表1(續(xù))

然而,考察以往種種史料收集之結果,都僅限于李叔同應征課題的題目名稱和課案的獲獎獎次,從未發(fā)現(xiàn)李叔同所撰課題的具體文章內容,故以往人們在贊嘆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同時,又為無法更多地領略其文章內容獨到之見解、精辟之論述而深感惋惜。不過,勝緣的是,筆者在整理創(chuàng)刊于1901年的清朝第一張官辦報紙——《北洋官報》時(圖9),有幸發(fā)現(xiàn)了一篇李叔同當時以“李成蹊”署名,應征格致書院課題,并獲得超等第一名的《開誠布公論》課卷全文,填補了李叔同應征課題文章內容之空白,聊補以往有題無文之缺憾。

圖9

癸卯八月,天津海關道為上海格致書院秋季考課出了二道策論課題,一是《開誠布公論》,二是《中西學術異同得失,試臚陳之策》,刊登在1903年10月7日(舊歷八月十七日)的《申報》第二版上,要求應試課卷自出題日起至九月二十日前繳至虹口中西書院。而為格致書院出題的是時任天津海關道的唐紹儀。唐紹儀(1862—1938),字少川,廣東香山縣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1874年成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881年歸國,1895年任駐朝鮮總領事;1901年,袁世凱擢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重用唐紹儀為天津海關道。辛亥革命后,唐紹儀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李叔同的這篇《開誠布公論》深得唐紹儀的賞識好評,1904年1月17日(癸卯十二月初一)《申報》上刊登了此次經唐紹儀批閱后評出的超等、特等和一等獎獲得者名單,在107名獲獎者中,李叔同拔得頭魁,獲超等第一名;我們從征題截止日期可知,李叔同應征答卷撰寫之時間應在1903年秋末。李叔同此篇《開誠布公論》則刊登在1903年12月18日(即清光緒二十九年十月三十)第175冊《北洋官報》第2頁的“專件”欄目的首篇位置;而此次課案獲超等第二名陸世澧的《中西學術異同得失策》則刊登在第176冊的《北洋官報》上。李叔同的這篇文章,雖然不長,共500來字,但短小精悍,通篇圍繞論題,引用史例論據(jù),展開論證。文章中李叔同以其開闊之視野和獨到之見解闡述了“以法治國”,以及“執(zhí)法者”在用法中應注意之諸種關系,并開宗明義道:“法也者,為治之大器也”,認為一個國家的治理和規(guī)范,需要靠制度的力量和法律的規(guī)矩去約束和制約,如此,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接著,他話鋒一轉,又就執(zhí)法者在“勢不得不以法權奉諸于一人”的情況下,如何去用好執(zhí)法權,提出了“彼之所為不利吾群,法所宜刑也”,“彼之所為利于吾群,法所宜賞也”的用法理念,指出“法也者”是“萬民之法”,執(zhí)法者是在為萬民立法,所以執(zhí)法者要言忠信,行篤敬;又道“誠心存乎人,公道存乎群”,執(zhí)法者欲使“法雖嚴厲而刑者不怨,賞者不驚”,就必須在執(zhí)法中做到“開誠心,布公道”;觀其言論,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作用。該文章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研究清末李叔同的思想動態(tài)流變提供了參考和依據(jù)。

現(xiàn)將刊登在《北洋官報》上的李叔同這篇策論全文摘錄如下,以饗讀者。(圖10)

圖10

開誠布公論

津 海關道課格致書院超等第一名

李成蹊

法也者,為治之大器也。然而法奚自始邪?人之生必有群,群之合必有法,法始于群約。其繼也,由分而入專,由多而趨寡,勢不得不以法權奉諸一人。夫以一人執(zhí)法權,萬民之疑忌因之而起,萬民之群誼因之寖亡矣。是故善執(zhí)法者,懼夫疑忌之起也,有以泯其疑忌焉。慮夫群誼之亡也,有以固其群誼焉。夫至于疑忌泯、群誼固,而法乃行諸上下之間而不悖。諸葛治蜀,史稱其開誠心、布公道。吾以為此其所以能善用法歟。不然,諸葛夙治申韓法術,其治蜀也,以嚴厲稱,萬民宜嘖有怨言矣。乃直戅如馬謖而誅之,褊戾如楊儀、魏延而用之,不聞萬民有異說,何也?蓋其所以誅者,非有所深怒,必欲置之死亡也。亦曰,彼之所為不利吾群,法所宜刑也。其所以用者,非有所姑息,必欲加諸貴顯也。亦曰,彼之所為利于吾群,法所宜賞也。法也者,萬民之法。執(zhí)法者,即萬民立法之義,為一己用法之義。斯誠心存乎人,公道存乎群。法雖嚴厲而刑者不怨,賞者不驚。其關系密切有如此矣。后世執(zhí)法者,罔識茲義。易一己奉群之義,為萬民奉己之私,于是有束縛而無感格,有隔閡而無通融。上有專制之名,下有作偽之謗。法之所在,遂重為世所詬病。然亦思立法之源流若何,用法之權限若何,鑒彼諸葛開誠布公之遺跡,其亦知所取法哉。

三、李叔同創(chuàng)作歌曲《誠》

李叔同傳世之歌曲作品,包括:最早由上海中新書局國學會于1905年5月發(fā)行、李叔同自編的《國學唱歌集初編》,歌曲內容分“揚葩、翼騷、修詩、摛詞、登昆、雜歌十章”共6大類21首;李叔同同學黃炎培珍藏的李叔同在滬學會時創(chuàng)作《祖國歌》的手稿;李叔同在日本東京獨自編輯,1906年正月由上海大東門內北城腳義務小學堂內公益社發(fā)行的《音樂小雜志》中的《我的國》《春郊賽跑》《隋堤柳》3首;1913年李叔同在其編輯的浙師校友會會刊《白陽》上刊發(fā)的三聲部合唱《春游》;其在浙一師任音樂教職時創(chuàng)作的、在學生中傳唱的《送別》《采蓮》《早秋》《悲秋》《憶兒時》《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歌》等眾多歌曲,這些歌曲后來被豐子愷、裘夢痕選入合編的《歌曲集——中文名歌五十曲》中,于1927年8月由上海開明書店發(fā)行;1928年開明書店發(fā)行、錢君匋所編《中國民歌選》中收錄的《月夜》《幽人》等;1929年與太虛法師合作完成的、禮贊佛法僧的《三寶歌》;1936年10月開明書店印行、弘一大師作歌的《清涼歌集》中的5首;1937年5月為廈門第一屆運動會創(chuàng)作的運動會會歌;1958年1月由豐子愷編、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李叔同歌曲集》;1990年9月由錢仁康編考、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1993年5月由錢仁康編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的《弘一大師歌曲集》等。在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這些歌曲作品中,既有李叔同自己作詞作曲的作品,亦有自己作詞、配以他人譜曲或引用中國傳統(tǒng)曲調或歐美和日本等國曲譜的歌曲,還有自己譜曲、但配以他人作詞或引用古詩詞等的歌曲,也有選詞配曲的一些作品。根據(jù)錢仁康的考證,確定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歌曲大約有70余首。

這里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筆者在收集整理李叔同音樂資料時,新發(fā)現(xiàn)的一首李叔同作詞配曲的歌曲——《誠》。該歌曲刊登在1933年2月由商務印書館印發(fā)、周玲蓀編《新時代高中唱歌集》中。

周玲蓀,浙江海鹽人,1912年就學于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圖畫手工專科,與吳夢非、李鴻梁等同班,師從李叔同。吳夢非于1959年曾撰寫《五四運動前后的美術教育回憶片斷》,文中回憶諸同學道:“我們這一班學生有二十多人,如周玲蓀、金咨甫、朱酥典、李鴻梁、朱藹孫等?!笔芾钕壬挠绊?,周玲蓀對李叔同任教的音樂、圖畫兩科尤感興趣,專注有加。1915年畢業(yè)后任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編輯,后任南京高等師范藝術系主任,曾在多地學校任音樂、美術教職。1919年,周玲蓀的同學吳夢非、劉質平等發(fā)起成立一個以提倡美育為主旨的新式音樂社團、中國第一個美育學術團體——中華美育會。1920年4月20日,美育會在小西門外黃家闕路的上海藝術??茙煼秾W校內創(chuàng)刊了中國第一本美育學術刊物《美育》,吳夢非出任總編輯,音樂編輯主任劉質平,手工編輯主任姜丹書,文藝編輯主任歐陽予倩,周玲蓀則從第3期起出任圖畫編輯主任。在《美育》雜志上,周玲蓀先后發(fā)表了《教授音樂應該怎樣》(第1期)、《新文化運動與美育》(第3期),一生致力于音樂美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探索,編著有《中等學校唱歌集》《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水彩風景畫》《金陵名勝寫生集·第一集油畫寫生集》《金陵名勝寫生集·第二集水彩寫生集》《新編金陵名勝寫生集·第一集油畫》《新編金陵名勝寫生集·第二集水彩寫生集》《中等學校樂理唱歌合編》《師范學校風琴練習曲集》《新時代高中唱歌集》《鋼琴教本》等。

周玲蓀編《新時代高中唱歌集》一書(圖11),封面由于右任書題,身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和東南大學校長的郭秉文為書作序:“周君玲蓀,潛心音樂。曾任南高、東大、中大教授有年。課暇編輯中等學校唱歌集兩大冊,業(yè)有商務印書館印行,風行全國。”周玲蓀自己則在目錄前的“編輯大意”中就歌集所選內容作一說明:“本書所有歌曲,除編者創(chuàng)作外,又選用李叔同、蕭友梅、易韋齋、戴季陶、劉大白、胡寄塵、吳夢非、沈秉廉、白露汀諸先生之作品。其聲調與詞旨,俱極高雅。富有發(fā)揚蹈厲之精神,頗足以激勵青年,涵養(yǎng)美感?!本幦朐摳杓母枨灿?2首,皆系周玲蓀親筆手抄,其中署名李叔同的歌曲共有9首,分別是《誠》《月》《憶兒時》《幽居》《西湖》《落花》《晚鐘》《采蓮》《送別》。歌曲《誠》刊登在歌集的第6頁和第7頁上(圖12),署名李叔同。歌詞內容:“大哉一誠,圣人之本。彌綸六合炳日星;唯誠可以參天地,唯誠可以通神明;大哉一誠,執(zhí)厥中;大哉一誠,圣人之本,大哉,大哉,一誠!”周玲蓀在該歌曲后面還加了尾注,對歌詞內容作釋文解讀,并附撰李叔同先生小傳:“李叔同先生高士也。岸,哀,息,嬰,皆其名,籍平湖,遷居天津。家本世閥,而先生則厭之。清光緒間,游海上,結交知名士,旋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專究西洋畫,暇則旁及音樂。卒業(yè)返國,歷任浙江兩級師范及南京高等師范圖畫音樂教授,實開吾國美育之先導!民國七年夏,薙度于西湖虎跑寺,是年冬,即于靈隱寺受戒焉,法名演音,號弘一。生平杰作以油畫為最,出家時除布施外,均由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保管。先生尤長書法,兼工詩詞,所作歌曲亦甚多?!贝烁璋l(fā)現(xiàn)后,筆者遂請教著名音樂史研究專家、弘一大師研究學者孫繼南,孫老聞訊后甚喜,有意對此展開深入研究。不久,孫老又來函相告,在周玲蓀所編、商務印書館1924年發(fā)行的《中等學校唱歌集第二編——歌曲集》(圖13)中亦發(fā)現(xiàn)編有此歌,并函來了此歌曲集的復印件。該《歌曲集》內容分為“曲譜”和“歌詞注釋”兩部分?!扒V”共選編歌曲25首,對詞作者一律不作標注,若曲譜系選用外國作曲家的作品,則大都署明原曲作者(亦有不少曲譜未署曲作者,或未知佚名)?!墩\》編在曲譜部分的第二首,曲譜作者署名:美人Smith, W. G.作曲(圖14)。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其他歌曲作品《豐年》《歸燕》《憶兒時》《人與自然界》《月》《幽居》《廢墟》《西湖》《落花》《晚鐘》《采蓮》《送別》等,亦編入在集中。結合周玲蓀所編之《新時代高中唱歌集》《中等學校唱歌集第二編——歌曲集》兩本歌集中對《誠》作者之署名,我們可知,《誠》應該是李叔同選美國作曲家Smith, W.G.的曲子,配上自己撰寫的歌詞而創(chuàng)作的歌曲作品。當然,這僅是筆者之拋磚拙見,許多專業(yè)上的輔助論據(jù)和詳盡論證還待孫繼南前輩學者及其他音樂界學人作深入嚴謹之學術解讀,來為本發(fā)現(xiàn)作更多的學術支撐和補充。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仔細閱覽周玲蓀的《歌曲集》,還有一個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關注。以往無論是1927年豐子愷、裘夢痕合編之《中文名歌五十曲》,還是1958年豐子愷編《李叔同歌曲集》,或者錢仁康先生1990年所編《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1993年《弘一大師歌曲集》,以及1992年《弘一大師全集·文藝卷》中,編在李叔同名下的兩首歌《月》和《廢墟》的曲作者始終未能明確。《中文名歌五十曲》中,《月》署李叔同作歌、《廢墟》署吳夢非作歌,兩首歌的曲作者皆未署;《李叔同歌曲集》中,《月》署李叔同作詞,曲作者未署,《廢墟》署吳夢非配詞,李叔同選曲,未注明曲作者;《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中,《月》依舊未署曲作者,只署作詞李叔同;《廢墟》一歌則署李叔同選曲,吳夢非作詞,至于到底是選誰的曲,同樣還是未知;《弘一大師歌曲集》中,《月》的詞作者署李叔同,曲作者署佚名?!稄U墟》則署李叔同選曲,吳夢非作詞;《弘一大師全集·文藝卷》中的《月》《廢墟》復制豐子愷《李叔同歌曲集》的資料,《月》只署李叔同作詞,未署曲作者?!稄U墟》署李叔同選曲,吳夢非作詞。以上種種,被延用至今,而《月》《廢墟》之曲作者為何許人也,一直未曾明確。而在周玲蓀之《中等學校唱歌集第二編——歌曲集》中,編者對這兩首歌的曲作者卻有明確署名?!对隆返淖髑呤穑悍ㄈ薒indllod作曲(圖15);《廢墟》的作曲者署:日人近藤逸五郎作曲(圖16)。那么《廢墟》的曲作者是否真如周玲蓀所說的那樣是近藤逸五郎呢?筆者在《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史文獻匯編:藝術教育圖志(1908—2012)》[1]上得見《廢墟》手稿影印件,署:高村藤花作曲,吳夢非作歌(圖17),但未注明此影印件之出處。又查閱吳嘉平所編《圓夢集》,在目錄之“吳夢非、王元振的歌曲作品”中,也發(fā)現(xiàn)《廢墟》一歌所署:吳夢非作歌,李叔同選曲(高村藤花曲)。這與周玲蓀所署近藤逸五郎作曲都有不同。筆者就此疑問再次請教孫繼南,孫老復函:“近藤逸五郎,日本譯詩家,曾譯過《廢墟》歌詞,但并非曲作者。高村藤花作曲,出自吳嘉平《賀夢集》目錄。我問吳嘉平出處,回答‘來自我父親的手稿’?!庇纱丝梢?,《廢墟》真正的曲作者應該是日本人高村藤花。至此,這兩首歌的曲作者終于明確。故這兩首歌的詞曲作者應該是:《月》,李叔同作詞,法國人Lindllod作曲;《廢墟》,吳夢非作詞,日本人高村藤花作曲,李叔同選曲。

圖15

圖16

圖17

為閱者方便,筆者將《月》《廢墟》在各種版本中的詞曲作者署名分別制表2如下,以示說明:

表2 《月》《廢墟》在各種版本中的詞曲作者署名

此外,周玲蓀所編《新時代高中唱歌集》中還有一條重要信息。在歌集第8頁周玲蓀作詞配曲的《秋夜》(正日落秋山,一片羅云隱去……)一歌后面,周玲蓀為此歌加了個尾注說明:“錢君匋先生編中國民歌選,曾選用拙著此歌,誤注為李叔同先生所作”(圖18),可見錢君匋在1928年編《中國民歌選》時,誤將周玲蓀作詞的《秋夜》編入了李叔同名下,后來錢仁康受此誤導,亦將周的此歌編入了《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弘一大師歌曲集》中,錯署李叔同作詞,以致后來誤傳甚廣。但在豐子愷所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歌曲集》中皆未收錄此歌,而是收錄了李叔同作詞的另一首同名歌曲《秋夜》(眉月一彎夜三更,畫屏深處、寶鴨篆煙青。唧唧唧唧,唧唧唧唧,秋蟲繞砌鳴,小簟涼多睡味清)。所以在當下許多李叔同歌曲資料,包括《弘一大師全集》中往往會出現(xiàn)兩首不同詞曲的同名歌曲《秋夜》,其中歌詞是“正日落秋山一片羅云隱去”的《秋夜》,系周玲蓀所作,并非李叔同作品;而歌詞為“眉月一彎夜三更”的這首歌曲,才是李叔同作詞選曲的作品,在此予以說明糾正,去偽存真,避免以訛傳訛。

圖18

四、李叔同手書《胡氏家乘》凡例

2014年筆者在網上拍得李嬰手稿《凡例》單行本一冊(圖19),共14頁,落款丁巳年(1917年),署名李嬰書,除“凡例”內容外,無其他任何文字信息和說明,雖從字體風格上一看明顯便是李叔同手跡,但為證明此印本內容之真實,還須找到此“凡例”之原始出處,方具說服力。為此,筆者通過手稿末“胡祖德”的撰文落款,順藤摸瓜、追根溯源,經過一年的努力,最后在上海圖書館找到1918年刊行的胡祖德編纂的《胡氏家乘》*《胡氏家乘》,胡祖德編纂,民國自印本。一書,并在該家譜中找到其中的“凡例”一章,比較其內容,與網上拍得之《凡例》單行本完全一致,由此明確此單行本之原始出處,撥開迷霧,證明此李叔同手稿之真實不虛。

圖19

圖20

胡祖德(1860—1939),字云翹,號筠橋,生于上海陳行,祖籍安徽績溪,祖上自清初遷至陳行,系陳行名儒秦榮光之弟子。胡祖德喜讀書著述,能詩畫,致力于地方掌故、民俗文化之收集、挖掘和研究,編著《滬諺》《滬諺外編》,收錄滬諺近2000則,又有里巷歌謠、俚曲、俗話、新詞、隱語、行話等,富有地方情趣。方言部分列舉字形、讀法,保存上海地區(qū)語言特色,反映風俗民情,是第一部結集的紀錄上海方言的著作,開近代俗文學研究先聲,是研究上海方言、俚語、風土人情的重要史料,至今仍被廣為引用。胡氏家境富厚,樂施好善,曾先后出資捐建陳行鎮(zhèn)上“度民”“裕民”“蘇民”“粒民”“齊民”“壽民”六橋,自稱“六橋老人”,為鄉(xiāng)人稱頌。其中的度民橋遺存至今,依舊連接著周浦塘兩岸,是浦東現(xiàn)存最長的石梁橋。民國初期,胡祖德有感于滬上胡氏自300年前由徽州績溪遷至上海陳行后,僅見“某公配某氏傳某支”之簡述,而未有胡氏族譜之系統(tǒng)記載述考之狀況,為避免“聞見湮沒弗彰”,“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悔可追歟”,于是收集整理胡氏本支各種舊稿,編纂《胡氏家乘》,請國史館纂修倪錫湛為之撰序,伊秉綬之孫伊立勛為之書;胡祖德自序記錄編纂因緣,由內閣中書呂景端為之書。此家譜由吳昌碩為之題簽(圖20),張祖翼隸書題扉,朱聲樹題“胡氏宗祠圖”,何維樸、耿道沖、清道人李瑞清、天臺山農劉文玠、汪克塤、周承忠、左孝同、鄭孝胥等為之作書,1918年刊印。在《胡氏家乘》中,胡祖德就族譜纂修原則和編纂內容、體例、結構以及編修中一些基本問題的規(guī)定和說明等另列“凡例”一章,加以闡明。而胡祖德為此“凡例”所邀抄錄的書家就是當時名聞滬上的李叔同。李叔同為《胡氏家乘》所書“凡例”一章,前有倪錫湛撰序和胡祖德自序,后有胡氏宗祠圖、祠堂聯(lián)、祭文、祭祠規(guī)則、建宗祠記、節(jié)婦傳等。這14頁“凡例”,每頁豎排6行,落款為“裔孫胡祖德謹撰丁巳李嬰謹書”。據(jù)李叔同《斷食日志》所記,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斷食18天。斷食后,他自我感覺甚好,似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便用老子“能嬰兒乎”之意,更名為李嬰。故此“凡例”之手稿,應系李叔同1917年斷食后所書。而此手跡作為《胡氏家乘》中“凡例”一章,與其他人的手跡一起集錄于書中,且署李叔同新取之名李嬰,不甚醒目,故一直未被大家發(fā)現(xiàn)和關注。

五、結語

以上諸項,為李叔同早期文藝作品之新發(fā)現(xiàn),拙文旨在呈現(xiàn)和分享,故未就所涉內容展開更多的研究和探討,愿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弘一大師遺珠奇珍,能為諸學者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課題和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星. 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史文獻匯編:藝術教育圖志(1908—2012)[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255.

(責任編輯:劉晨)

Li Shutong’s Newly-discovered Early Literary Works

WANG Wei-jun

(Li Shutong Memorial, Pinghu 314200, China)

Abstract:As research on Li Shutong advances and deepens,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were unknown before are coming to light. Yet, f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bringing to light his early literary works such a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ongs. To our delight, recent exploration has turned up some early literary works of his, including prefaces, political pamphlets, songs, manuscripts and so on that were writte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None of thes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documents have ever appeared in the writings of present authors or been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ster Hongyi.

Key words:Li Shutong; literary works;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中圖分類號:I215; J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012(2016)02-0051-12

作者簡介:王維軍(1962—),男,浙江平湖人,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李叔同史料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6

猜你喜歡
李叔同文藝作品
文藝作品
麗江市弘揚張桂梅精神文藝作品評論會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標
——《李叔同—弘一大師年譜長編》評介
川渝攜手打造農民工“夢想舞臺” 四川省第四屆暨川渝首屆農民工原創(chuàng)文藝作品大賽開啟
弘一法師的賬單
論近代中西方文藝作品互譯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
李叔同談“咸與淡”
影像中的燦爛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師影像》簡評
弘一法師李叔同(上)
聽李叔同送別(外一首)
桐乡市| 韶关市| 兴仁县| 永胜县| 盱眙县| 斗六市| 连城县| 百色市| 阿坝| 祁门县| 双江| 神池县| 嵊州市| 夏邑县| 惠东县| 灵川县| 萨嘎县| 清新县| 嵊州市| 景宁| 得荣县| 沅陵县| 明溪县| 海淀区| 城步| 株洲县| 通榆县| 宣恩县| 苏尼特左旗| 漳浦县| 迭部县| 海宁市| 贡嘎县| 太谷县| 霍邱县| 寿宁县| 双峰县| 林州市| 老河口市| 海丰县|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