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情、理、趣兼?zhèn)?,千百年來,為人們代代傳誦。初中生注重古詩文的誦讀積累,不僅有利于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高,更能陶冶情趣,啟迪心智,豐富想象。
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長廊中最絢麗多姿的古詩文,我們需要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教學呢?實踐證明,我們只有采取最本樸最實效的誦讀、積累、感悟、運用等策略來教學,才能讓學生把古詩文中的名言佳句、規(guī)范表達等領悟在心,運用在手,才能將優(yōu)秀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內核鑲嵌于靈魂,傳承給后代,并使之生生不息、發(fā)揚光大。但要提高學生的誦讀積累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要靠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對學生進行訓練。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誦讀積累教學呢?筆者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聯(lián)系平時的一些教學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注重文章的選擇,架起文學橋梁。倡導學生誦讀,必先選擇適當?shù)奈恼?,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誦讀的。可以找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的,或是形象生動、扣人心弦的,再或是哲理深刻、發(fā)人深思的文章。語文教科書每一單元都有古文或古詩,每一冊語文課本后面都有10首課后古詩,新課標規(guī)定對這些古詩文美文應要求學生誦讀并學會欣賞,而必背古詩文應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直至成誦。總之,短小精美,聲情并茂,這些課本中提供的材料就是學生選擇誦讀材料的主要標準。
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好的誦讀,能愉悅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還能讓讀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要對誦讀產生興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熗ㄟ^課內誦讀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誦讀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的前提與保證。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在誦讀中想象,使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這樣既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是反饋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主陣地,翻開現(xiàn)成的文本能發(fā)現(xiàn)有很多文章留給了學生想象與表達的空間,要讓學生誦讀中的火花擁有燃燒的機會,教師必須潛心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巧妙地搭建這座讓學生自由表達的平臺,做到時間充足,準備充分,讓他們樹立自信,享受誦讀背后的精彩。發(fā)揚學生的個性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這樣學生積極性會更高。另外,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感染學生,激發(fā)他們想讀的興趣。
3.體會作者的情感,尊重個性化理解。葉圣陶曾經說過誦讀就要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是好的誦讀。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局面語言文字的內容、思想。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書面語言中所包含的意義、思想、意境、感情進行認真準確地理解,深入體會,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慢慢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如此才會使誦讀事半功倍。如《行路難》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李白的悲憤與苦悶,體會他的追求與幻滅,體悟他浪漫主義的特點。教師要引導不生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入長安而不斷遭到權貴排擠讒諂的時候,雖因理想不得實現(xiàn)而悲憤萬端但仍未失去進取的信心,這為學生誦讀作了求通達悟的前提準備,如此學生在誦讀時便容易進入語言環(huán)境,產生移情體驗,充分體會詩中人物的心情,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4.指導朗讀的技巧,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古詩文教學的育讀積紗,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朗讀中缺陷較多,教師應針對學生普遍音量偏小,速度過快,破句多等到缺點加以指導,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直至熟讀成誦。
(1)首先要響亮。朱熹說:“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痹陧懥恋幕A上要達到純熟,達到自然成誦。學生誦讀時要特別強調運用普通話,教師要注意糾正某些學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確的發(fā)音方式,并要求他們吐字清楚,聲音響亮。
(2)處理好重音。平常讀書所強調的重音表現(xiàn)在一句話里的關鍵詞語上,重讀詞語一般可用凸現(xiàn)明朗的態(tài)度、觀點和形象鮮明的事物。處理好重讀音節(jié),能讓朗讀做到抑揚頓挫。
(3)學會正確停頓。在誦讀文章時,注意一定的停頓,既可以使語義鮮明,又可以調節(jié)呼吸。一句話之內,或是句與句之間,還有段與段之間都需要停頓,只不過注意時間長短。在實踐中注意這個問題,對初始誦讀的學生比較重要。
郗美,教師,現(xiàn)居山東臨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