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在《老王》的教學中,教師會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分別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xiàn)老王和楊絳性格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語句,并進行分析。然而這種分析是結構化的,略顯生硬,學生只是單純地分析了解了老王和楊絳的人物形象,體會了楊絳文筆的沖淡平和,卻始終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去欣賞文章,以致學生很難理解老王和楊絳之間情感的錯位以及楊絳“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內(nèi)涵,這就導致教學中的情感目標很難達到,更沒法進行情感遷移。因此,采取對話式閱讀教學,以閱讀教閱讀,讓學生置身文章之中,以一個對話者的角度真正走近楊絳和老王,才能做到對文章有所感悟,并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關鍵詞:對話式閱讀 全方位對話 個性化閱讀
楊絳的《老王》被收錄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九課,這一單元的單元目標是通過對身邊的普通人,甚至弱者的觀察和交流,去感悟他們身上的那種與生俱來的善良和博大的愛。其他幾篇課文分別是《阿長與〈山海經(jīng)〉》《信客》《背影》《臺階》,通過這些文章的閱讀及理解旨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愛和表達愛的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老王》是一篇極具人文情懷的文章,在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閱讀文章解讀楊絳平和、沖淡文字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屬于認知目標,即通過文本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第二個方面是通過楊絳學習中國知識分子的豁達、忘我、悲天憫人的情懷,屬于情感目標,也就是體驗作者的情感,并接受這種情感的熏陶??梢哉f,第一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是不難達到的,然而同時達到兩個目標,不僅要學習知識,同時要準確了解情感,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是頗具挑戰(zhàn)性的。那么,究竟應該采取一種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文章,零距離地接觸作者呢?也許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這里,筆者想嘗試使用對話式閱讀,以閱讀教閱讀的方法并結合《老王》這篇文章的特點,談一談如何更好地讓學生真正地走近楊絳,走近《老王》。
《老王》屬于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文章中作者與所講述對象老王之間的直接對話并不多,大部分是以作者回憶的口吻訴說著兩人之間的情感關系。所以,在我們讀文章的過程中,始終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置身事外地去看待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種情感并不是最直接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因此,閱讀過程中,讓學生直接與作者以及老王進行對話,是我們了解兩者之間真情實感、體味感情變化的必經(jīng)之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這樣一句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書編者之間的多重對話。與此同時,我們的課程標準給我們的閱讀教學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它是一種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溝通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結合《老王》文本的特征,有效地實施對話式閱讀,是達到理想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保證。
首先,讓學生與作者楊絳對話。在《老王》中,楊絳采取的敘述方法是回憶式的,許多她與老王之間的感情都體現(xiàn)在文章的細節(jié)上,學生要以對話者的身份去體會楊絳當時的情感。如開篇的“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幾個簡單的動詞聯(lián)系成最生動的情節(jié),給人舒服的感覺,又具有很強的畫面感,這樸實的文字后面體現(xiàn)的是她與老王之間相互信任、親人般的感情,同時也是楊絳語言風格的充分體現(xiàn)。當作者得知老王將自己平時舍不得吃的雞蛋和香油送給自己,而自己卻以金錢來回報老王時,她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許多同學在理解時會出現(xiàn)困難,這時學生就要站在楊絳的角度去思考,老王在“我”眼中是一位老實、忠厚、對人誠懇的朋友,同時他也是個弱者,是“不幸的人”,這種不幸不僅體現(xiàn)在衰敗的家境、瞎了的眼睛,同時體現(xiàn)在他的一顆關愛的心卻換來楊絳的誤解。在老王眼中楊絳一家是自己的親人,遠非朋友那么簡單,但正是這種親人般的關心卻被楊絳拿出的錢拒之千里。這種真心與金錢之間的情感錯位,才使得楊絳發(fā)出“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的感慨,楊絳在平淡文字背后對老王真切的情感與楊絳作為知識分子的良知不言而喻。
其次,讓學生與老王對話。老王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可以說他是個下層弱者,這一點從貧寒的家境、瞎了的眼睛到賣力的勞動和微薄的收入都可以看出,但人格的高尚與卑賤與強者、弱者并不能畫等號。正是這樣的一個弱者給了楊絳一家溫暖和關愛。由于時代的特殊性,“文革”時期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尷尬又悲哀的身份,所有人幾乎是冷眼相待,敬而遠之的,只有一個普通的老王在這么特殊的時期義無反顧地給了楊絳家人般的溫暖。當錢鍾書因病住院,楊絳因沒錢乘三輪而去擠公交時,老王一眼看出了她的心思,“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這簡單的幾句話不僅體現(xiàn)了老王對楊絳一家的關心,更是老王對楊絳的尊重。當老王拿著自己辛苦攢下來的雞蛋和香油給楊絳送去的時候,她轉身拿錢給老王,而老王并沒有拒絕而是默默地接受。他是想拿雞蛋和香油來換錢嗎?他心里最清楚楊絳的為人,不想楊絳因為自己的施舍而覺得虧欠自己。正是因為老王接受了錢,才說明老王是一個雖然真心沒有得到認可但仍然愿意替他人考慮而委屈自己的有著無私的愛的人。他愿意全心全意為他人好,同時也愿意為了成全別人而委屈自己。這樣一來,學生完全能夠揣摩老王心里的感情變化,而不是在讀完之后提出:“老王為什么要拿楊絳的錢呢?為什么他不直接和楊絳說出自己并不是為了錢而拿來雞蛋和香油呢”之類的問題了。如果學生真的在文中讀懂了老王善解人意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格,那么可以說這節(jié)課就是成功的,這也正是楊絳通過這篇文章所想表達的。
再次,讓學生和老師對話。在這篇文章的理解中,并不是全部交由學生獨立完成閱讀和思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承擔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如在學生理解文章語言風格的時候,教師可以提供楊絳先生《干校六記》《我們仨》當中的語句作為參考閱讀,雖然學生在理解楊絳和老王的時候受一定的時間跨度的限制,比如學生沒辦法理解文章當時的寫作背景,不能想象錢鍾書和楊絳在“文革”當中究竟受到了怎樣的迫害,究竟當時的知識分子受到了怎樣的冷漠對待,這時就需要老師在背景介紹的時候交代給學生,這樣,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才能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文革”時期楊絳一類的知識分子是受著物質(zhì)和精神雙重壓制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王對楊絳的關愛更突顯其價值,更加有利于理解老王對楊絳不計回報的關心和楊絳對老王的愧怍之情。同時,在課堂上老師應設置一些“牽一發(fā)可動全身”的線索性問題,使得文章的閱讀有一定的“定向”,并揭示一定的矛盾,例如,“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文中“我”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感觸?和我以前對老王的情感和看法是不是有點矛盾,而這樣的矛盾交給學生去揭示,就會起到很好的啟發(fā)思維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身邊營造一種大的對話式教學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對話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在適當?shù)臅r候給以點撥啟發(fā),讓學生能夠有所依,有多遷。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教師在學生理解文章出現(xiàn)偏頗的時候,要能夠明確地指出錯誤。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并不是要尊重學生所有的個性化理解,這種尊重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才被允許的,比如學生會說:“老王是個不老實的人,年輕的時候肯定作風有問題,要不然怎么會瞎了一只眼睛?”學生的這種觀點顯然是偏離文章主題的無依據(jù)的猜測,是不需要浪費時間去求證的,這時候就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忽略那些與人物性格并無實質(zhì)關系的描寫,著重去分析老王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作者的無條件的關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刻挖掘文章中蘊含的濃濃之情,相信學生們一定會有所收獲。
最后,讓學生與學生進行對話。對話式閱讀要求所有文章的參與者全方位地參與對話,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主要的目的是課前交流初讀心得,課上交流個性化見解,課后交流對文章的個人感悟,通過交流對話不僅是學生主體性和個性化閱讀的體現(xiàn),同時,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在互相學習中增進對文章的理解。
像《老王》這樣樸實生動的文章要想讓學生們徹底體味楊絳的那種情感,教學過程中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要引導學生在最細枝末節(jié)的情節(jié)中尋找作者感情的蛛絲馬跡。楊絳的文章,語言平和沖淡,像普通的“嘮家?!?,但正是這種嘮家常式的話語更具有情感表現(xiàn)力,平淡而不失生動,淺顯而不乏深刻。同時,對弱者的同情和關愛也正是楊絳人道主義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以對話式閱讀的形式教學雖是老生常談,但非常適合《老王》這篇文章,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地隨著人物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做到零距離接觸,便于學生接受情感,并進行情感遷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以敏感的觸覺去感受身邊默默無聞的愛,做一個情感豐富健全、幸福的中學生。
參考文獻:
[1] 程紅兵.語文教學的常識性回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方智范.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yǎng)[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作 者:馬列,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