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杰 王自強
摘 要:作為心理危機高危人群之一,近年來新聞里報道的中小學教師的自殺事件越來越多。探索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的形成機制,對預防其發(fā)生生命危機事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的形成原因進行探索,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心理危機;形成機制;自殺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22
1.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的現狀
心理危機在國外通常簡寫為危機。心理學家卡普蘭1954年開始對心理危機進行一系列研究,他認為,當個體處于困難情境中,其應對方式和支持系統(tǒng)不足以應付這種困難情境時,由此會造成個體暫時性的心理失衡,這種狀態(tài)就是心理危機。[1]作為心理危機高危人群之一,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14個地區(qū)168所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調查,發(fā)現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經構成心理疾病。[2]
2.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的形成機制
(1)內部心理動力。關于心理危機的心理動力學解釋最初來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本能:一方面是自我生存的本能,個體會盡可能地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生存下來;另一方面則是死本能,是指個體具有破壞與毀滅的原始沖動。[3]因此,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個體出現心理危機,是因為個體的死本能占據了主導作用,其生存動力減弱,對危機事件的應對態(tài)度也會變得消極。因此,對工作與生活秉持著積極態(tài)度的中小學教師,其心理狀態(tài)也會更好一些,不容易產生心理危機。
(2)社會危機事件。危機事件通常是生命危機最直接的導火索,甚至有社會學家認為生命危機(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因素,而與其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并無太大關系。[4]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導致其產生心理危機的社會因素主要是他們的職業(yè)環(huán)境。一方面,中小學教師工作繁重。尤其是高中老師,除了正常上課以外,他們還需要監(jiān)督早讀、早操、午休、晚自習,處理學生各種紛爭,修改堆積如山的作業(yè),參加各種競賽與大小會議;另一方面教師的付出與回報往往不成比例。由于國家人口基數大,教育經費在很多地方使用不均衡,教師工資拖欠事件也時有發(fā)生。此外,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較高,來自各方面的輿論壓力比其他行業(yè)也更大些。這種職業(yè)環(huán)境容易導致中小學教師身心疲憊,對工作積極性不高,也更容易產生職業(yè)倦怠感。
(3)社會支持系統(tǒng)。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由與個體有密切關系的人以及個體與這些人進行交往活動所形成的系統(tǒng)。這些人包括了個體的親人、愛人和朋友等。從功能上講,個體可以從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中獲取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對于一些中小學教師來說,由于工作繁忙,而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從而引發(fā)了家庭矛盾。家屬的抱怨和責怪更是讓教師得不到理解與支持。
(4)應對方式。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外界的危機刺激事件時,所采取的認知與行為上的努力。當發(fā)生負性刺激事件后,中小學教師一般會積極或者消極面對。積極的應對方式包括樂觀地看待問題、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放松心情、淡化煩惱、積極尋求幫助等。而消極的應對方式則有壓抑憤怒與不滿、回避困難、把不愉快的事埋在心里等。教師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危機事件時,會更容易度過危機,而以消極的態(tài)度面對危機事件時,則會失敗,更容易導致心理危機。
3.對策與建議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的產生是由多種因素導致,而且這些因素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并且能夠相互影響。筆者認為應該從多方面來改善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社會層面,制定政策規(guī)范教師工作職責與內容,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改善教師經濟收入;學校層面,努力構建和諧溫暖的工作氛圍,提高管理水平,高效工作,快樂工作,此外還需多加關注教師心理狀態(tài),通過心理講座、心理輔導促進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家庭與個人層面,家庭成員需要多加理解教師的職業(yè)特點,共同努力來平衡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而對于教師個人,則需要學會自我調適,轉變不良認知,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工作與生活。
參考文獻:
[1]朱春雪.高校教師心理危機及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2]王世平.教師的心理危機[J].教書育人,2007,(34):45-47.
[3]庫少雄.心理分析與自殺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6):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