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新媒體也要講導向”,這為規(guī)范新時期新聞傳播行為確立了根本原則。近年來,以移動化、微傳播為特征的新媒體傳播改變了媒體生態(tài),也讓新聞傳播機制呈現新特點,網民個體的自生產、再傳播成為普遍行為。新媒體的繁榮讓新聞傳播的活躍度大幅度提升,同時給新聞傳播有序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預防新聞傳播失范,一方面靠制度從外部進行約束,另一方面靠倫理從內部進行約束。新媒體傳播并非無禁區(qū),需要樹立一些核心倫理理念、形成基本倫理共識。首先是尊重客觀事實。新媒體中的新聞傳播追求“無事不報、無報不快”。一個新聞事件出來,往往快速報道、轉發(fā)、傳播,而且越是反常的內容傳播得越快,甚至加上情緒化的評論,造成新媒體中充斥許多不實信息。這種“快傳播”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的新聞本源理念,它不追求在事實基礎上進行傳播,因而削弱了新聞傳播的公信力。不容否認的是,不論傳播方式如何,尊重客觀事實始終是新聞傳播的底線。每一次新聞傳播都是對傳播者信譽的展示,傳播者必須對新聞源和新聞事實進行核實,在理性判斷的前提下進行傳播。一是尊重知識產權。二是尊重個人隱私。三是尊重社會公益。四尊重國家利益。新聞倫理的實現,離不開新聞傳播者的自律。實現這一自律,需要媒體從業(yè)者提高新聞倫理素養(yǎng)。在自媒體傳播中,幾乎所有網民都是新聞人。因此,新聞倫理素養(yǎng)培育面對的就不僅是新聞媒體,更要面對全體網民的新聞傳播行為。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自身的傳播效力,積極建設微博、微信與客戶端中的新聞倫理傳播平臺,在新媒體中增強自我引導力量,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新聞傳播秩序。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3月3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