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群
【摘要】 本文從英語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語音象征、格律對比三個方面闡述了應用英語詩歌促進語音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英語詩歌 語音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4-045-02
詩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詩歌對語言文字的形成、使用與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詩歌是語言的運用(use of language),也只有在把它作為語言的運用的情況下,才能充分認識和理解它?!币虼?,詩歌并不是神秘的東西。我們只有充分地利用它,才能真正體會到其價值,特別是當把它運用到語音教學中去的時候,更能顯現(xiàn)其活力。本文就試從教授NSEFC Book 6, Unit 2 Poems出發(fā),來分析詩歌用韻、詩歌的語音象征對英語口語學習的促進作用。
一、利用韻律節(jié)奏,強化語音感知
韻律是由兩個或多個相同的音共同構成。Nims指出:英詩押韻有三個要點:1)元音(不是字母)應相同;2)如元音前有輔音,輔音也應不同;3)如元音后有輔音,輔音應相同。朱光潛認為,“韻有兩種:一種是句內(nèi)押韻,一種是句尾押韻?!边@是從整體上對韻所作的概括,因為押韻必須放在詩行中去,才叫押韻。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來分類,我們都必須注意一點,那就是押韻的作用,因為這是使人用韻的關鍵所在。吳祥林例舉了用韻的三種作用:⑴結構上的作用:韻常用于標識各詩行的結束;⑵音響效果上的作用:押韻的詞前后呼應,造成了聲音的回蕩,從而產(chǎn)生了更好的和諧效果,增加了音樂性;⑶修辭上的作用:押韻的詞由于聲音的重復而得到了加強。因此,常利用押韻可以給讀者以更深刻的印象,更豐富的感受,因而詩人常利用韻作為一種強調(diào)手段。一個詩節(jié)或一首詩在思想感情上的高潮(climax)常體現(xiàn)在押韻上。G. Bourne曾指出,“在一個詩節(jié)之內(nèi),押韻的詞比其他的詞更突出。因此,如果詩人能把他要表達的意義集中在押韻的詞上,則意義的光輝能傳播得更遠。韻就好像一堆堆篝火一樣在詩中互相輝映。.詩人用了韻不僅可以使他的語言獲得完美的回蕩,而且也可以把他的意思深深的銘刻于讀者的心中?!痹娙擞庙崅鬟_出詩人無法用言語闡釋的情感,因而再現(xiàn)了“詩的音樂性”。為此,筆者就曾嘗試用NSEFC Book 6, Unit 2 Poems中的英語詩歌中的押韻來訓練語音和講述詩的傳情作用:
以上兩首詩歌是Reading所選用的。A是兒歌(nursery rhyme),B是“清單詩”(list poem)。但它們都有很強的韻腳和節(jié)奏感。在分析押韻的時候,筆者就使用了一個表格:
然后,請部分學生做簡要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在讓學生分析兩首詩歌的押韻的特點:
A: word/ mockingbird, sing/ ring, brass/ loking-glass, broke/ billy-goat, away/today
B: fire/squire, high/ sky, lead/ dead, race/ lace, cat/ hat, too/true
由此可以看出兩首詩歌的押韻的特點:A是aabbccddeeff;B也是aabbccddeeff.
在分析好之后,筆者就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這兩首詩歌。我們在朗讀的時候,不但能感受到其中的音韻美,而且還能夠增強我們對英語語音的感知力。如A中的/a:s/音和B中的/ eis /,長元音與輔音結合起來,讀起來就會使該音的語音與詩中的意象結合起來,使讀者在具體的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中體會語音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語音練習中讓學生來反復的操練的話,就能夠更好地體會英語語音的實際的發(fā)音規(guī)則,因為在具體的語境中來練習語音,實行上下文連接,這樣無形中就給學生一個機會去對比語音的發(fā)音規(guī)則和特點。
二、利用語音象征,激活意象圖式
黑格爾說,“詩則絕對要有音節(jié)或韻,因為音節(jié)和韻是詩的原始的唯一的愉快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說富于意象的詞藻還要重要”。之所以說“愉快感官的芬芳氣息”比“富于意象的詞澡還要重要”,是因為詩歌的“音”能引起人的思想的共鳴,也有自己的象征意義,而語音的象征意義也是我們語音訓練所必需的。語音的聲音的這種能與思想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引起人們聯(lián)想的特征就是語音象征。語言本身,除了一些擬聲詞的發(fā)音外,和意思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英語語音中有些“聲音組合在一起,會使人覺得刺耳、難受。一行或數(shù)行的突出的音調(diào)有時能起幫助表達意思或情緒的作用”。例如:
When daises pied and violets blue
And lady-smocks all silver-white
And cuckoo-buds of yellow hue
Do paint the meadows with dilight,
The cuckoo then, on every tree,
Mocks marned men; for thus sings he,
Cuckoo!
Cuckoo, cuckoo! O, word of fear,
Unpleasing to a married ear!
―Shakespeare: Spring (Warren &Erskine, 1992)
莎士比亞的這首詩中,cuckoo是布谷鳥的叫聲,是一個擬聲詞,它把布谷鳥的那種歡快的叫聲完美的表達了出來。而其中的white/ dilight和fear/ ear兩組押韻,則反襯出人的不協(xié)調(diào)從而再現(xiàn)了春天到來時自然界的那種變化。
語言是語文的回聲。在詩歌中,最常見、被認為最富于象征意義的輔音音位有:(1)/m/:它是低沉的鼻音,能象征任何低沉聲。(2)卷舌音/r/:它常象征粗糙、尖利、重濁音。(3)/s/、/z/、/θ/等嘶沙摩擦音:它們象征靜寂,暗示某種自然的聲音、如風的噓噓聲、水的沙沙聲、蛇等動物的嗖嗖爬行聲等。(4)/p/、/b/、/t/、/d/等爆破音及舍測流滑音/l/:它們的發(fā)音、短、脆,常象征水的流聲。(5)聲門摩擦音/h/:它是一個吐氣音。它的音響和發(fā)音時發(fā)音器官的動作都使人聯(lián)想到用力時的氣喘聲。負擔太重,力不勝任,人的感覺是heavy;匆匆趕路,上氣不接下氣是haste,、hurry;把東西舉起來是heave;一腳離地,單腿跳躍是hop;追蹤野獸是hunt;竭盡全力的猛擲是hurl.
英語語音中,元音的象征性更加靈活,象征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一般說來,發(fā)音短促,調(diào)較高的元音給人以輕快急促的感覺;長元音、調(diào)較低的元音造成的是沉重拖沓的感覺。Laurence Perrine曾經(jīng)說過,“詩與音樂不同,其特殊作用不是傳達聲音,而是通過聲音傳達意思或經(jīng)驗”。筆者在上NSEFC Book 6, Unit 2 Poems中的Reading時,就列舉了下面這首詩歌:
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 , Peter Piper picked,
If 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
Wheres the peck of pickled pepper, Peter Piper picked.
這首詩利用了頭韻(Alliteration),而且是/p/這一爆破音。這種音在效果上更尖銳、更悅耳,這首詩的節(jié)奏也由于這一音而變得明朗。在我們的實際練習中,如果反反復復,我們就會明白Peter Piper在吃辣椒(pepper)時得那種又熱又辣的場面。這樣就會在我們的頭腦中留下這種音得發(fā)聲規(guī)則與Peter的那種感覺,因此我們就更能加深該音得記憶效果。
三、利用格律對比,構建語音協(xié)同
英語詩歌的聲韻有自己的押韻格式和象征意義,這些都對我們學習英語語音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尤其是當在母語環(huán)境中學習的時候,我們在初學階段必須注意加強與母語的對比,找出語音上的差異,這樣才能在學習外語的時候,盡量回避母語的影響。在學習語音的時候也應當這樣。而在練習語音方面,中國古典詩歌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因為他們節(jié)奏感強,音韻都比較突出。因此我們也可以從英漢詩歌的音韻比較上來審視詩歌聲韻對語音的強化作用。例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間,聲母ji,加韻母an)
千里江陵一日還(還,聲母hu,加韻母an)
兩岸猿聲啼不?。ㄗ?,聲母zh,加韻母u)
輕舟已過萬重山(山,聲母sh,加韻母an)
每句句末一個字的韻母排列起來是an,an,u,an,其中一、二、四句的韻母相同,第三句不同。漢語中的所謂“韻”,大致等于拼音字母中韻母的發(fā)音,韻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韻的字,把同韻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就是“用韻”(即押韻)。漢語中的押韻有“寬韻”(同一韻母的字多,可以有較大的選詞范圍),也有“窄韻”(同一韻母的字少,律詩很少用);在律詩中,尤其是排律中,為了準確的表意,同韻的字在找不到合適的時,允許押“鄰韻”(改用鄰近韻部的字)。這與英語詩歌的押韻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不同的是漢語格律詩歌中通常是同一種發(fā)音,而且第三句不押韻,例如上首詩歌中的an,而英語詩歌通常不是整首詩歌押同一個韻。相同的是英語詩歌的尾韻與漢語格律詩歌的“寬韻”的規(guī)則相同。但總的來說,這種差別都是有、由漢語和英語不同的發(fā)音規(guī)則以及發(fā)展的歷史所造成的。這里我們可以利用漢語格律詩英譯的方法來加強英漢兩種語音的對比,從而在加強母語語音的同時來加強對英語語音的理解和運用。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以上就是中國名詩之一的《靜夜思》。在這首絕句中押韻的字有“光”、“霜”和“鄉(xiāng)”,對應于ang這一韻母。這一音比較低沉,而且它還可以“與/r/這一音連用,即構成[ang+êrh](兒化音)”。在對應的英語詩歌中,/ /則是催眠般的柔和的,兩個加起來/
(a) /則表達出睡意中突然見到霜時的驚奇感。如果再加上/r/音,粗糙、尖利,再現(xiàn)了風霜交加的情景。而六首英語翻譯中,有幾首也是比較注重語音與語義的結合的。如(1)是自由體詩,不押韻,但第一句中的尾音是/ed/,其中元音/e/短促而又有力,表現(xiàn)出一種驚奇之聲;而/d/音則輕、短、脆。第三句中的/t/形成照應,映射出霜天月滿時的那種靜寂的場面。第二句的尾音/i/與第四句的/m/則更能突出作者的心情,因為/i/音短,發(fā)音時嘴形也是圓的,輕快急促,再現(xiàn)了見到霜時的那種驚奇;而/m/音則低沉,顯現(xiàn)出思念的那種情調(diào)。而(2)中,押韻的有trail/frail,gleams/dreams,head/head,see/thee。其中/i/音短、輕、脆,/s/象征著靜寂,/i:/則嘴形圓,而且“音調(diào)低”,造成“沉重拖沓的感覺“。這些音再現(xiàn)了詩人在月光之夜的那種驚奇過后的思鄉(xiāng)之情。而后面的(3)(4)(5)(6)四首則不同程度的與漢語中的語音象征不謀而合??梢娮g者在翻譯時的用心。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漢語詩歌的押韻在選擇上也與英語的用韻或尾韻在某種程度上有契合點。如果我們在練習漢語格律詩歌的同時,我們也來借助于英譯來加強英語語音的練習,從中找出共同點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從母語出發(fā)分析英語語音的用法,再反過來加強英語的語音練習,那么對發(fā)音的一些規(guī)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Lu, Zhiwei. 1982. Five Lectures on Chinese Poet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Nims, John F.1992.Western Wind: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M].
New York: McGraw-Hill,Inc.
[3] Warren, Robert& Erskine, Albert. 1992. Six Centuries of Great
Poetry[M].New York: Dell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