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散步》一文的教學探究
摘?; 要: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含蓄雋永、溫馨感人的經(jīng)典散文,其表達的主題思想歷來備受爭議。但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一直將其安排在表現(xiàn)家庭、親情為主題的單元里。本文便圍繞教材中強調(diào)的主題思想,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探究《散步》一文的教學切入點。
關(guān)鍵詞:主題思想;文本細讀;教學切入點
作者簡介:粟亞玲(1990-),女,漢族,籍貫:四川成都,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1
《散步》是莫懷戚于1985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經(jīng)典散文。早期人教版的語文教材將其作為泛讀課文,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3課。在2013年最新出版的語文教材中,它卻被作為一篇精講課文,安排在了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從泛讀課文到精講課文,從第四單元“晉升”到初中第一單元第1課,在這樣大的調(diào)整變動中,我們不難看出,《散步》一文的價值地位正在提升,其主題意義開始聚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那么《散步》一文的主題究竟是什么?這歷來是大家爭論不休的焦點?!渡⒉健芬晃谋憩F(xiàn)出了高尚的人情美,含蓄的人性美,并揭示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應(yīng)該說,它帶給了我們包括親情、人性、生命在內(nèi)的多重熏陶。但就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來看,無論是新教材還是舊教材,《散步》都被歸放置以表現(xiàn)家庭、親情為主題的單元里。筆者猜想,教材的編者們也許更傾向于《散步》一文在親情上與孩子們產(chǎn)生的那種心靈共鳴,希望借此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
既然教材是要強調(diào)親情這一主題,那么語文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找什么切入點,又什么方式巧妙講解這一主題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極平凡瑣碎的小事,但作者卻僅用了580字,便在文中巧妙地設(shè)計出了結(jié)構(gòu)緊湊且“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然而除了放眼于這“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外,最值得教師講解的,莫過于文章中干凈簡潔卻又韻味十足的文字。我們從其中一個字或者一個詞中其實可以讀出遠遠大于文本表面的意思,而這背后的深意,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老師緊扣細節(jié),體會作者用詞的匠心獨運。
我們以文章第六段的精彩描述為例。在這一段里,“我”年邁多病的母親和“我”年少好動的兒子發(fā)生了分歧:一個愿意走大路,因為大路平順,老年人走起來省力;一個卻鐘情于小路,因為小路曲折,小孩子覺得樂趣無窮??墒牵嬲莆罩鴽Q定權(quán)的卻是我。為什么呢?文章是這樣解釋的: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在這里,作者用兩個分號連接了三句話,但是文章妙就妙在這三句話里。通過文本細讀,你會發(fā)覺里面的某些字詞特別耐人尋味。
首先,“我”的母親,她已經(jīng)年老,通過這么多年來“我”對她的悉心照顧,她已經(jīng)對“我”這個兒子形成了依賴,所以文章用的是“早已”;而“我”的兒子還很幼小,在孩子的心中,父親的形象無一例外,都是偉岸高大的,父親的話自然是一個家庭最權(quán)威的命令,所以他暫時還不會違背“我”,故文章用的是“還”?!捌拮幽?,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边@句話于細細品味中便能發(fā)現(xiàn)許多妙趣,“在外面”這個限制詞似乎在給我們傳遞這樣一個隱藏的訊息:妻子在外面總是聽我的,那么在家呢?可能就不是這樣了,甚至剛好相反,“我”反而要聽她的。正所謂,男主外女主內(nèi),在這篇文章,作者雖然沒有提及到自己和妻子之間的具體分工或閨房情趣,但寥寥數(shù)十字間,我們卻能夠讀出一個妻子的賢惠,以及她對丈夫的尊重和信任。同時,通過這個限制詞,我們更是感受到了這對夫妻間那種相互體諒、相互扶持的深情。
當我的母親、妻子、兒子都把目光轉(zhuǎn)向我,期待我拿出決定時。我感到了身為一家之主的責任重大。我在這個家庭里,肩負著“人之子”、“人之父”以及“人之夫”的重要職責。上面是“我”慈祥敬愛的母親,下面是“我”憐惜疼愛的兒子,“我”誰也不愿委屈,可是,“我”又不能找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反復思量和糾結(jié)矛盾后,“我”最終決定走大路,委屈兒子,順應(yīng)母親。但這個時候,故事卻發(fā)生了大家意料之外的波折,那就是原本想走大路的母親,這個時候卻“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這里“摸摸”的簡單動作,包含的卻是母親對孫兒的無限憐惜和寵愛。
可以說,正是散步途中出現(xiàn)的這個“分歧”,才讓如此平淡的故事變得不再平淡,這個家庭成員間相互疼惜的愛意,也才能夠自然流暢地借機揮灑出來。所以,在教學《散步》一文時,筆者建議老師們大可不必按照教參書上中規(guī)中矩的教學順序來進行講解,我們完全可以直接把第六段的“分歧”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通過細細品味這個波折中的某些用詞以及人物的一兩個小動作,由平常的“散步”過渡到突發(fā)的“分歧”,化平淡為神奇,從而為解讀文章中心醞釀情感。因為,要讓學生從散步這么一件日常瑣事中去感受作者一家那份真切友愛、溫馨幸福的親情,離不開對這個“分歧”的文本細讀,這個“分歧”的解決其實揭示了文章的主題——親人間那份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面對分歧,因為愛,作者才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委屈兒子,順從母親,這是尊老的體現(xiàn);也是因為愛,奶奶才輕輕撫摸孫兒的腦袋,改變主意,聽從了孫兒,這是愛幼的體現(xiàn);同樣是因為愛,妻子和作者才甘心俯身,背負老小。在這個簡單的故事里,因為有了這個產(chǎn)生于“分歧”中的愛,文章才充滿了濃郁的親情味,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才仿似跟著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和情感上的愉悅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