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秦 嶺
?
張弛有道·樂在其中
——小提琴家張樂和他的收藏
文/本刊記者 秦嶺
張樂
小提琴演奏家。曾在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皇音樂大賽、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大賽、英國梅紐因小提琴大賽、全美小提琴演奏家大賽、阿斯本音樂節(jié)大賽等多個過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多次改寫了中國人在重要小提琴比賽中榮獲最高榮譽的記錄。以全額獎學金就讀于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樂團首位終身簽約中國小提琴家。曾任中央歌劇院樂團首席、深圳交響樂團藝術副總監(jiān)、上海愛樂樂團首席、美國大峽谷音樂節(jié)首席兼獨奏家。曾多次與歌劇女皇芮妮·弗萊明、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帕瓦羅帝、多明戈、卡雷拉斯、大提琴家馬友友等合作演出,被《紐約時報》贊譽為“東方小提琴紳士”。
最早知道小提琴家張樂,還是因為沈嘉祿老師的一篇文章,題目起得相當直截,“古董小提琴,張樂的情人”。文章是父親拿給我看的,他是個非常業(yè)余的小提琴愛好者,然而對于當年那個以13歲稚齡一舉奪得首屆全國小提琴大賽一等獎的天才少年卻始終印象深刻。
如果沒有記錯,沈老師的那篇文章大概寫在2007年,正是那一年,張樂告別了服務兩年的上海愛樂樂團,轉赴深圳擔任深圳交響樂團的小提琴首席。說的可能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件事,但我記得沈老師在文章里提到過這樣一個場景:他到的時候張樂正在準備搬家,他用二十多年時間慢慢收集起來的一百多把古董小提琴正排成幾排齊刷刷地側身“躺”在書房里的一張大床上,而他最心愛的幾把名琴已經放在皮箱里了。
那段描述所傳遞出的震撼的畫面感,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了很多年。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一張張樂的錄音室小品專輯,一曲《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美妙得簡直教人心醉。而張樂用以灌錄這張專輯的小提琴,就是他提琴藏品中的最愛——它此前的主人是被《紐約時報》譽為“他那個時代中最接進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的小提琴大師米爾斯坦。這琴、這琴聲又在我心中駐留了好些時月。直到2015年的9月,張樂“回”到上海交響樂團,并于同年12月11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了一場題為“指尖上的浪漫”的小提琴音樂會,藉由這樣的契機,我也終于得以近距離地與這些名琴以及他們的主人,展開一段關于音樂和收藏的對談。
之所以用一個“回”字,是因為張樂的父親張琦原本就是上海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張樂的音樂之路,毫無疑問來自于父親的啟蒙。他至今記得少年時代和哥哥一起跟隨父親練琴的場景。家里地方小轉不過來,保證父親的練習空間是第一要務,哥哥的“琴房”于是被安排在了廚房,而他則只能縮在衛(wèi)生間,面對抽水馬桶拉琴。在“浴室歌王”已然成為流行“?!钡慕裉?,當年的無奈可憐之舉竟也成了某種趣談。
雖然出生于音樂世家,但在那個年代,拉什么琴似乎也不是一件可以去“追求”的事情。當時張樂的“搭檔”是一把音色并不出色的國產的小提琴,“每次比賽,幾乎都與這把琴斗爭,演奏的過程就是征服它的過程”。讓他真正意識到什么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是至少大他一輩的小提琴家盛中國。一次國際大賽,盛中國慷慨地拿出了自己心愛的意大利名琴,為張樂“助力”——當弓子的馬尾與指板上鋼絲弦接觸并發(fā)出醉人詠嘆的一瞬間,古董級小提琴所發(fā)出的天籟般的純凈音響徹底征服了他,“而且,只要你給琴弦多少力量,它就回報你多少聲音。它是抒情的,直逼心靈的,還有著夢幻般的敘事速度,層次非常豐富,穿透力相當強。它是有靈魂的,是與你時刻交流的,它甚至會告訴你,你在這一小節(jié)上的表現(xiàn)有哪些缺陷”。這一次的經歷點燃了張樂對于古董小提琴的渴望,哪怕可望而不可即。
不管怎么說,努力拉琴本身才是第一重要的事。1986年是張樂音樂道路的轉折之年。美國小提琴家、伊麗莎白國際小提琴大賽終身評委西諾夫斯基來上音附中講學。張樂跟他學了一個夏天,西諾夫斯基很賞識他,建議他出國深造,并答應給他全額獎學金。就這樣,張樂來到了全美資格最老的皮波蒂音樂學院,跟隨西諾夫斯基學習小提琴演奏。而后,他又憑借美國阿斯本音樂節(jié)榮獲小提琴比賽第一名的傲人成績,以幾乎無人奢望的全額獎學金進入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跟隨素有“小提琴教母”之稱的羅茜·迪蕾(帕爾曼就是她的學生)攻讀高級演奏家學位。事實上,早在中國首屆全國小提琴大賽上,羅茜·迪蕾就對張樂的演奏印象深刻,那時她就斷言:你將來會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小提琴演奏家,全世界都會聽到你美妙的琴聲!
1993年,張樂從茱莉亞畢業(yè),進入了被譽為世界第一樂隊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成為她的終身簽約小提琴家,同時也是大都會歌劇院歷史上第一位華人樂手。據說當時報名的“有來自全世界的小提琴高手300多人,廝殺到一輪只剩50多人,再經過一番肉搏,最后只有3人勝出”,而大都會為他開出的待遇,是“年薪從14萬美元起,終身不得解聘,一旦有病,可以在全美最好的醫(yī)院治療,享受全額醫(yī)療保險支付。一旦亡故,配偶繼續(xù)享受七折年薪”。就這樣,他在大都會歌劇院工作了十二年,直到2005年回到祖國。
“但事實上,少年成名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是特別具有挑戰(zhàn)性的一件事。別人對你會有很高的期待,你在過早地品嘗到成功的甜蜜之后,所承受的東西要比一般人大得多。所以少年成名的人,后來真正有所成的,比例很少,”張樂說得坦率而直截,“而且藝術這個東西,我有一個信條,平時練琴的時候,一旦有一秒鐘你覺得自己不錯,你就完了。一點不能這樣覺得,你應該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否者你出來的東西就是那種半瓶子醋。但是下一刻當你站在臺上,你要覺得自己是全世界唯一的亮點,你所傳遞出的東西才能讓臺底下的所有聽眾信服。但這僅限于臺上這一下,之前或者之后,只要你有這樣的情緒,肯定就要退步。這確實很痛苦,很磨人?!?/p>
11歲的張樂接受當代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的指導
通過小提琴這個西方的樂器,張樂慢慢認識并真正愛上了中國的美學
在美國音樂學校學習的六年是他“脫胎換骨”的六年,從運弓、揉弦等基本功開始否定自己,等于一切從頭開始。張樂說,再靈巧的手指也只是硬件,而文化是軟件,只有不斷地提升文化素質,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才能進入大師的內心世界,作品才有足夠的純正度。而對于西方的聽眾來說,張樂的小提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指尖所流淌出的那種瀟灑的、飄逸的、細膩的東方情致。這是純西方背景的演奏家所不具有的,某種意義上,也是東方音樂家在西方古典音樂領域賴以“決勝”的所在。
“東西方對音樂的追求很不一樣。西方追求的是bitter sweet,是甜中帶苦,苦中有甜,在暗色調里面永遠給你一種希望,而東方音樂給我的感覺是怡人,最高境界是和諧——說得夸張一點,某種意義上,在西方的這些年,我是通過了小提琴這個西方的樂器,通過最純粹的西方音樂環(huán)境,慢慢認識并愛上了中國的美學?!?/p>
在美國的二十年帶給張樂的音樂財富是無以倫比的,他“從血液里知道拉琴是怎么回事了”,也是在美國的這二十年,讓他認識并真正進入了小提琴的收藏。
西方國家有小提琴收藏與欣賞的文化背景,蘇富比、佳士得之類的著名拍賣行也經常拍賣古董小提琴。不過照張樂的說法,小提琴演奏家本人倒未必就收藏小提琴,他們拉的世界名琴很多由一些基金會、銀行、財團及私人收藏家出借,這在西方國家已經形成一種良好的制度或習慣。目前在國外發(fā)展的中國籍大提琴家、小提琴家也往往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定期演奏世界名琴機會的。
張樂記得自己有一次與臺灣小提琴家林昭亮一起去巴黎演出,休息時兩人在塞納河畔閑逛,一拐彎來到一家門面破舊的琴行,琴行的主人是一個意大利血統(tǒng)的法國人。
“法國人可以說是意大利小提琴的價值發(fā)現(xiàn)者,因為法國人善于制作小提琴的弓,意大利人則只會做琴,只有一支精美的弓,才能使名琴發(fā)出美妙的聲音。所以法國人至今還認為是他們挽救了意大利小提琴。過去,意大利古董琴只適宜在皇家或貴族的沙龍里演奏,因為發(fā)聲不行,配了法國的琴弓后才有了輝煌的音色,才可以在更寬闊的音樂廳里行使獨奏職責。直至今天,在法國還有專門收藏琴弓的收藏家。一支琴弓的售價超過450萬人民幣不是神話?!?/p>
與店主彼此聊得投機,一來二去也就成了朋友。張樂向那位意大利血統(tǒng)的法國老板借了兩把古董琴,帶回紐約后拉著玩。其中一把被朋友看中后購得,另一把他愛不釋手,就湊了一點錢,搭上自己收藏的一些古董懷表,跟那位老板做了交換?!澳鞘且话阎谱髂甏诙兰o初的意大利琴,當時的價格大約在三萬元美金”。
好在大都會歌劇院的可觀收入為他的小提琴收藏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張樂于是利用在全美各地及世界各國巡演的機會,遍訪古董琴行,尋找心儀的世界名琴。那把米爾斯坦的演奏用琴便是在那個時候得來的。米爾斯坦的遺孀將一把丈夫用過的、據說出自意大利一位名匠之手的名琴轉讓給了一位牙醫(yī),這位牙醫(yī)恰巧是張樂的朋友。后來牙醫(yī)朋友急需用錢,便把琴轉讓給了張樂。中國的提琴制作大師葛樹聲在張樂家里看到了這把琴,連說他有眼光,這把琴很有潛質,是一把很不錯的適宜于音樂廳演奏的好琴。
“這把琴的收藏經歷是愉快的,因為我發(fā)現(xiàn)了名琴潛在的美。它的聲音是健康甜美的,個性鮮明的,富有穿透力的,是有足夠實力與一支強大的樂隊抗衡的。而且它還有一個特點,有些特質只有我親自演奏時才表現(xiàn)出來,別人拉就不行,它是認我的?!?/p>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玄妙,但我是非常相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間,就特別講求這種物與我之間的溝通,所謂的“感應”乃至于“物我兩忘”。張樂顯然也是相信的。甚至無需通過“琴”,單看他的寓所的布置便可體味一二。
事實上,就收藏而言,小提琴只是張樂藏品中的一個部分,茶道具、香道具、花道具乃至古董家具都是他有深入涉獵的領域。不僅如此,就如他所始終認為的,“世界名琴只有用于演奏,不斷地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才能將作曲家、演奏家和制琴名家的心聲傳得更久更遠,才能體現(xiàn)它的價值,才不會辜負制琴藝人的心血”,那些器物與古董家具對他來說也絕不只是束之高閣,偶爾拿來賞玩的“玩意兒”,而是有呼吸,有體溫、有心跳的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
客廳垂下的吊燈是1900年的新藝術主義風格,擺放電腦的桌案是清代的官器,一旁的圈椅是康熙年間的老物……他如數家珍般地向我介紹著這一切,就像介紹自己心愛的孩子。每一根線條,每一處裝飾,他都可以津津樂道很久。所謂由器入道,對張樂來說,器物本身就蘊含著某種精神性的表達。
張樂和他的小提琴收藏
張樂家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幅字,“自得其樂”,這是關于“樂”的雙關,但我想,這個雙關語中最巧妙的一點,恰恰是之前的“自得”。無論是器樂之“樂”還是玩樂之“樂”,怡怡然自適,陶陶然自得,才是最美妙的狀態(tài)。藝術之美恐怕不在遠觀,更在體悟與體感,在于“樂乎其間”。
“我很喜歡逛博物館。博物館基本上就凝聚了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最精華的藝術。從中國早期的青銅器里面,你其實就可以看到接下來玉器、瓷器之類的東方審美的本源。而這一切,正是我在遠離中國,身在西方的年月里,開始切身地感受到的?!?/p>
張樂收藏了不少高麗瓷?!叭毡静璧赖募蟪烧咔Ю菔莻€韓國人。由于他自己是韓國人,所以他事實上是排斥了一些來自中國的所謂精致華美的審美理念,而以高麗青瓷重新建立了日本茶道美學的典范。他主張擯棄所謂的‘華物’,而追求‘枯寂’的美感。這種精神性的追求,對人的沉淀,特別是對搞藝術的人來說,是特別好的。”說著,他從琴室的小柜子里,取出一個李朝的茶盞給我看,“你看這釉面上看起來有一點殘損感的是雨漏。這是茶道審美中間非常推崇的東西,自然的,樸實的,枯寂的美?!?/p>
他把這個茶盞小心地托在手心上。這只看起來粗糲而古拙的純東方的器物,與他那拉琴的手指,以及他另一側的手邊躺著的那柄精致典雅的西方提琴顯得如此和諧,且相得益彰。
“小提琴是西方的藝術,但它其實又特別適合東方人來演奏。適合的意思是,當你到西方去,將它骨子里的血液里的精髓全部習得之后,你可以開始加入屬于你自己的東方的東西,這就是你得以從中跳脫出來,建立自身特點的依憑。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會選擇從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回到中國?我想,作為一個藝術家,你必須不斷吸收文化上的營養(yǎng),小提琴、音樂之外的營養(yǎng)。我很小就離開的祖國,那時候還比較懵懂,就像我前面說的,中國的美學,東方文化的營養(yǎng),其實是我很多年之后重新審視并發(fā)現(xiàn)的,這些東西對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非常重要?!彼隙ǖ卣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