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桂賢
摘 要: 教書育人是學校的職責所在,加強和改進少年兒童的思想道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近年來我們以“與詩為友,以詩養(yǎng)德”的理念為先導,充分發(fā)揮古典詩詞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對進行中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古詩詞教學 人文素質(zhì) 重要性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具有引領人生發(fā)展的功能。中學古詩經(jīng)典誦讀與教學,有助于我們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感染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人格,創(chuàng)造文明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大板塊——古詩詞教學,在實施人文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是現(xiàn)代文教學不可替代的,加強中學生對古代經(jīng)典詩句的學習,可以提高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zhì)。
一、明確古詩詞教學對中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意義
(一)通過古詩詞教學,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通過古詩詞教學,學生能夠增強對古代杰出人物和勞動人民自強不息、不畏強暴、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尊嚴的光榮傳統(tǒng)的認識,樹立報國之志,如楊炯的《從軍行》和岳飛的《滿江紅》等。
(三)通過古詩詞教學,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增強認識,激發(fā)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憶江南》和曹操的《觀滄?!返?。
(四)通過古詩詞教學,學生學會分辨人物的美丑、分析事件的善惡,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明確古詩詞教學對中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方法
(一)激發(fā)學習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古詩詞具有抽象概括、語言精練含蓄的特點,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我先從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古詩入手,如李白的《靜夜思》、《送友人》及柳宗元的《江雪》。以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詩通過描繪山村秋日傍晚的恬美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高潔的意趣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詩充滿了詩情畫意,“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等美好意象交錯連綴,組成了一幅恬美的山居秋暝圖。學生學了此詩,自然會感覺到古詩如此美好,想學古詩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課堂教學
大綱中安排的古詩詞要按要求授課,除此之外,我還在每節(jié)語文課前拿出5分鐘專門進行古詩詞訓練,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誦讀活動,如表演讀、賽讀等,變枯燥的背誦為歡快的記憶,
(三)課外補充
要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利用晨讀十分鐘、課外活動十分鐘學習古詩詞,升旗時在國旗下演講,平時抓瞬間“因地制宜”也可以訓練。如兩位學生鬧矛盾,在解決矛盾時可以引用曹植的《七步詩》,從而既化解矛盾,又學習古詩。再如,當看到春天美好的風光,我隨口吟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學生見景物也隨口吟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通過美景配對活動,既能讓學生理解古詩,提高應用古詩寫作的能力,又能讓學生移情于家鄉(xiāng)的山水風光,激發(fā)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四)寓操行評定中體味
學生的操行評定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操行評定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zhì)、行為表現(xiàn)作出科學的評價,其目的在于鼓勵學生正確評價自己,肯定自己,發(fā)揚優(yōu)點,承認缺點,克服弱點,糾正思想品德發(fā)展中的偏差,促進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果操行評定中插上一兩句古詩詞,就別有一番風味,會對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給學生評語時,就借鑒這樣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边@是寫給滿懷壯志的學生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應惜少年時”是寫給貪玩不珍惜時間的學生的。
總之,三年來我運用古詩詞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我感到,古詩詞教育貫穿德育教育始終,從課內(nèi)到課外,從活動設計開展到總結評比、國旗下演講到操行評定,時時處處都可進行,讓學生在接受中華古詩的文學滋養(yǎng)和文化熏陶的同時汲取德育養(yǎng)分,在繼承和弘揚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中學語文,2008(30).
[2]淺議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吉林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