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勇
摘 要: 高中英語教學注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提問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提問,老師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當前的英語學習情況。本文主要進行了關于高中英語課堂提問策略的分析,優(yōu)化當前的英語教學方式,從而不斷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進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 高中英語 課堂提問 策略 研究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教學的基礎,要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對學生有足夠的了解,在課堂上老師要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了解學生的強項與弱項,從而更有利于老師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
一、創(chuàng)新課堂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
提問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上最主要的互動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有一定的影響。新的教育課程的實施需要老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保證提問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提問環(huán)節(jié)是老師了解學生現(xiàn)階段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是老師為鞏固學生學習的英語新知識的一種手段,同樣是老師與學生之間信息交流與傳遞的一種渠道。重點完善提問環(huán)節(jié),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1.提問要涉及重點的英語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老師在課堂上重點講英語句式中的“強調句”,為了更好地使學生記住“強調句”的使用方法,老師會讓學生自己造一個有關使用“強調句”的句子,或是讓學生從課本中的某一段落中找出一句這樣的特殊句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2.提問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注重啟發(fā)教育的教學方式,深刻地闡述提問教學的重要性。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通過提問使學生真正地思考問題,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思考方式,通過相互之間的引導與激烈討論,使學生不斷提高思維的活躍性。
3.提問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與不同之處,因此每個學生在英語的學習程度上是不同的,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大體的學習程度,然后在課堂上根據(jù)問題的難易找同學和回答問題。例如:在課上講到重點并且較為基礎的知識“定語從句”,老師可以找英語基礎較弱的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當遇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英語句式摻雜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提問學習相對較好的學生,既保證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課堂提問以英語交流為主,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英語課程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英語對話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交際有一定的內容,通過英語的交流,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例如:英語老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對話形式對學生就進行一些有趣并且簡單的提問,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更喜歡英語提問方式。
教師主要通過語言的形式達到提問的最終目的,課堂上的提問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通過對問題的反饋使老師更能認識到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堂問答習慣,促進師生之間的更好合作
對于英語教學來說,良好答題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老師的安排與監(jiān)督,而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最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就是提問,因此老師做好提問這一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式。
提問的方式要新穎要有關注度,當然,老師也要抓住學生不愿答錯的心理,激勵學生養(yǎng)成更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提高老師與學生之間良好合作關系的重要方式。例如:老師在課堂上將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布置下去,然后進行提問,學生在不愿答錯題目的情況下就會努力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現(xiàn)在英語老師仍有以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的情況,這種固定性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強制性的學習,無法真正使學生用心學習,因此老師自身要不斷學習發(fā)展,從而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創(chuàng)新型的提問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主要分為聽力與筆試兩部分,作為一門語言課目,反復的訓練是提高學習有效性的方式,提問作為一種訓練鞏固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
四、結語
關于提問功用的研究,國內外教育組織都有過,為了響應我國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體系,對于高中英語教學課堂要有所改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徐紅梅.大學英語課堂提問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昌吉學院學報,2005(03).
[2]曹菁.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提問的調查與分析[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04).
[3]黃梅.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