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宋代沿襲了唐代的科舉上請制度,但在正式的推行過程中,經歷了行廢的演變過程。景祐元年(1034年)朝廷下詔罷科舉上請,此后,并沒有完全廢除科舉上請,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規(guī)范了科場上請制度,包括對上請者所處位置、上請內容的規(guī)定等。宋代科舉上請制度的推行,雖利弊互存,但總體上來講,體現(xiàn)了宋朝政府靈活的科舉管理方式,有利于科舉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 宋代,科舉,上請制度
中圖分類號 K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6)18-0019-06
宋代,無論是在解試還是省試、殿試時,如有遇題目不明之處,可以進問題意,這就是流行于兩宋科場的上請制度。但科場上請并非源于宋代,唐時就有。葉夢得在《石林燕語》卷8中記載:
唐禮部試詩賦,題皆不有所出,或自以意為之,故舉子皆得進問題意,謂之“上請”。本朝既增殿試,天子親御殿,進士猶循用禮部故事。①
宋代科舉上請雖沿襲于唐代,但是唐代科舉考試曾允許舉子懷挾書冊進入場屋,以便查閱疑惑,②故而上請的情況較少。迨及宋代,貢院條制明確禁止懷挾入試,③并要對舉子逐一進行搜身檢查。④因此,科舉上請主要盛行于宋代??婆e上請制度是宋代科場管理的重要內容,至今學界尚無人論及。故筆者不揣淺陋,就宋代科舉上請的問題進行簡要的論述,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宋代科場上請的緣起
北宋初年,在殿試時,就有舉子上請的情況。《文獻通考》卷30《選舉考三》云:
淳化三年,是歲,諸道舉人凡萬七千余人,蘇易簡知舉,殿試始令糊名考校。內出《卮言日出賦》題,試者不能措辭,相率叩殿檻上請。⑤
關于此事在不同的文獻中略有出入。
洪邁《容齋隨筆》中載:
淳化三年,太宗試進士,出《卮言日出賦》題,孫何不得知所出,相率叩殿檻,乞上指示之,上為陳大義。⑥
洪邁指出上請者為首的是孫何,宋太宗并親自為其陳大意。
《宋會要輯稿·選舉七》:
淳化三年三月四日,帝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內出《卮言日出賦》《射不主皮詩》《儒行論》題……時御出賦題,孫何等不知所出,相顧惶駭,閣筆不敢措詞。人教之上請,因相率叩殿檻乞指示。帝初不為言,既所請再三,始為陳其大義焉。①
南宋人葉紹翁《四朝見聞錄》中又云:
本朝廷對取士,用賦而不示其所出。自省試命題亦然。真宗以《卮言日出》試士于廷,孫何等不究厥旨,賦莫能就,遂昧死攀殿陛而上請所出與大意。真宗不以為罪,揭示所出及大意,謂:“卮,潤也?!笔菤q以何為狀頭。其后諸生上請有司揭示,皆始于此。②
相較之,《宋會要輯稿·選舉七》與《四朝見聞錄》的記載更為詳細。不僅道出了淳化三年(992年)御試題目,除了《卮言日出賦》,還有《射不主皮詩》《儒行論》等題,從“孫何等不知所出,相顧惶駭,閣筆不敢措詞……帝初不為言,既所請再三,始為陳其大義焉”。“孫何等不究厥旨,賦莫能就,遂昧死攀殿陛而上請所出與大意。真宗不以為罪,揭示所出及大意”等語句中可以看出,貿然上請可能會遭遇一定的風險,孫何昧死攀殿上請,好在皇帝不以為罪,并親自為其揭示大意?!端某娐勪洝分姓`把太宗當作了真宗,③葉氏認為:“其后諸生上請有司揭示,皆始于此。”恐誤,與前文《石林燕語》所言上請制度乃沿襲唐代禮部故事相抵牾。但從文獻記載來看,淳化三年確是宋代上請制度的最早記錄。
在隨后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科場上請被正式寫入了《禮部貢院條制》,這就為科場上請者提供了合法的依據: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翰林學士晁迥等言:“準詔詳定《禮部貢院條制》……或舉人有所請問,主司即與解說……”并從之。④
但好景不長,隨著科考人數(shù)的增加,舉子考場上請的情況也就多了起來,十分不利于考場秩序的維護,仁宗天圣時上請制度開始發(fā)生了動搖。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巡鋪官員孔延魯就建議仁宗皇帝,廢除上請之制:
未試前令主司曉諭舉人,不得上請,仍雕印試題,分明解說,就試卷內散。
仁宗以“文闈取士,條約已多,只令依舊例施行”。⑤婉拒了孔延魯?shù)囊庖?。這就意味著科場上請制度的推行受到了部分大臣的質疑。臣僚們的質疑顯然影響到了皇帝,在天圣五年的殿試中,內出《圣有謨訓賦》《南風之薰詩》《執(zhí)政如金石論》三題,進士吳育等人以題目淵奧為由上請。仁宗仍猶豫不決,終還是“錄三題所出經疏以示之”。⑥又天圣八年,仁宗在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時值當年進士,對御試題目亦是不解,以“圣題淵奧上請”,帝雖“宣諭久之”,仍“錄所出經疏示之”。⑦
至景祐中,隨著反對科舉上請的聲音越來越多,朝廷不得不宣布科舉“不許上請”。景祐元年(1034年),始詔御藥院:
御試日,進士題目,具經史所出,摹印(結)[絕]之,更不許上請。⑧
景祐元年,首次下達了舉子科考“不許上請”的禁令。⑨為了防止舉子上請,規(guī)定御藥院雕印其所試三題的出處,并據出義理,至考試日,“各賜一紙”,特別強調“更不令解元上請”。⑩“自后進士各伏其位,不敢復至殿庭。”
可見,宋代科場上請,自大中祥符四年合法化以來,就飽受爭議,經歷了仁宗天圣時期(1023~1032年)的動搖,再到景祐元年在眾臣僚的一片質疑聲中,朝廷明令科舉“不許上請”。究其緣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兩宋時期,雕版印刷術的發(fā)展,官刻、私刻、坊間本等刻書業(yè)發(fā)展迅速,逐漸取代了以前的手抄本。省試、殿試時,御藥院會將事先雕印好的試題及解說散發(fā)給舉子,即“進士題目,具經史所出摹印給之”,這就大大減少上請的人數(shù),為罷廢上請制度提供了條件。
其二,舉子上請較為煩瀆,有失尊嚴之體??瓶贾畷r,舉子由于題意不明,反復向考官上請進問題意。一方面使得考官們“稍厭其煩瀆”,①“詞賦命題不明,致士子上請,煩亂經義”。②另一方面,回答上請之問,往復紛紜有失尊嚴之體,特別是在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③有損皇權至高無上的形象。因此,朝廷多次強調“進士題具書史所出,御藥院印給”,“士人不許上請”。
其三,舉子上請時,常常會鬧出許多笑話來,嚴重影響了科場考試的嚴肅性,干擾了舉子考試的順利進行。天禧三年(1019年),楊億時任同知貢舉,④有舉子上請題意,就引發(fā)了一場笑話。范鎮(zhèn)《東齋記事》載:
楊文公知舉于都堂,簾下大笑,真宗知之。既開院,上殿,怪問:“貢舉中何得多笑?”對曰:“舉人有上請‘堯舜是幾時事,臣對以‘有疑時,不要使,以故同官俱笑。”真宗亦為笑之。⑤
南宋人岳珂則認為此事發(fā)生在歐陽修任知貢舉時,而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六日癸未,“以翰林學士歐陽修權知貢舉”,⑥即此事發(fā)生在嘉祐二年。
歐陽文忠知貢舉,省闈故事,士子有疑,許上請。文忠方以復古道自任,將明告之,以崇雅黜浮,期以丕變文格,蓋至日昃,猶有喋喋弗去者,過晡稍闃矣。方與諸公酌酒賦詩,士又有扣簾,梅圣俞怒曰:“瀆則不告,當勿對。”文忠不可,竟出應,鵠袍環(huán)立,觀所問。士忽前曰:“諸生欲用堯舜字,而疑其為一事或二事,惟先生幸教之?!庇^者哄然大笑。文忠不動色,徐曰:“似此疑事,誠恐其誤,但不必用可也?!眱韧庥忠恍?,它日每為學者言,必蹙額及之,一時傳以為雅謔。余按《東齋記事》指為楊文公,而徒問其為幾時人,歲遠傳疑,未知孰是。然是舉也,實得東坡先生,識者謂不啻足為詞場刷恥矣,彼士何嗤。⑦
無論此事發(fā)生于天禧三年,還是嘉祐二年,都反映出了舉子在上請時常常會惹出不少笑話,試想“簾下大笑”“觀者哄然大笑”“內外又一笑”確不符合科考的嚴肅場合。又有由于口音不同,上請鬧出笑話的事例:
潭州試經童試官,舉經頭一句曰:“三千大千時一?!遍}童誦不通,因操南音上請曰:“覆試官不知下頭有世界耶,無世界耶?!甭務叽笮Α"?/p>
更有考試官,在舉子上請時故意戲謔,北宋文人劉攽,博學有俊才,然滑稽,喜謔玩。熙寧中,任開封府考試官,出臨以《教思無窮論》,舉人上請曰:“此卦大象如何?”劉曰:“要見大象,當詣南御苑。”又有請曰:“至于八月有兇,何也?”答曰:“九月固有兇矣?!雹峥紙龅牟粐烂C性,肆意戲謔,嚴重影響到了場屋中舉子答題時的文思、心態(tài),不利于科舉的公正選拔。
正是基于以上諸多方面的考量,宋代科場上請,隱藏著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嚴重干擾了場屋秩序的正常運行,朝廷不得不下令“不許上請”。然而,景祐時期的上請之禁,雖較為嚴格,但分發(fā)雕印試題出處的做法,過于刻板,并不能完全解答舉子們考試時所遇到的疑惑。景祐元年以后,科場上請并沒有完全廢止,為了保證科舉考試能夠真正選拔出有用之才,朝廷通過規(guī)范上請內容等方式,施行了較為靈活的上請政策,即原則上不許上請,但如仍有疑惑,也可以上請?zhí)釂枴K未婆e上請制度不是“一刀切”,而是采取了較為靈活的策略,體現(xiàn)了宋代科舉政策的變通性,有利于科舉制度的完善。
二、宋代科場上請的若干規(guī)定
宋朝政府采取較靈活的上請政策,主要體現(xiàn)在對科場上請的若干制度的規(guī)定。其中包括對上請者上請時所處位置、試題音韻、題意以及試題本身謬誤等方面的相關規(guī)定。
一是對上請者所處位置的規(guī)定。從景祐元年朝廷下令“不得上請”,到寶元二年(1039年)不過數(shù)年而已,上請已有明顯松動。首先體現(xiàn)在上請者位置的變化上。寶元二年十一月四日,翰林學士丁度等建言:“進士引試,依舊寫札所出去處注疏一處曉示,不令上請?;蛞蓱]須得上請,止在廳砌下,不得逼近簾帷?!雹偃首趶闹?。又詔:
禮部自今詩、賦、論題,并以注疏所解揭示之,不許上請?;蝾}目有疑當請者,仍不得近簾。②
可見,省試、殿試時詩、賦、論題以注疏的形式揭示,一般情況不準上請,但有“疑處”,也可上請,只是不得逼近都堂上的垂簾。這既維護了權者的尊嚴,又滿足了舉子“上請解惑”的需要。事實上,對于上請時“不得近簾”的規(guī)定執(zhí)行并不嚴格。治平四年(1067年),禮部省試題為《公生明命賦題》,舉子許少張,詣簾前上請云:“公生明者,公正生明,公而自明非自明之明?!彼奶釂栠€得到了時任司貢舉的司馬光的極力認可。③可見舉子“詣簾前”的情況還是時有發(fā)生的。到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時,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
諸發(fā)、轉運、提舉司及州學人吏……已就試,不得上請,如有差誤,引斷不行,許白巡鋪官引赴簾前,白試官改正。④
從景祐中“不許上請”,到寶元二年時原則上不許上請,但如實在需要上請,則“不得逼近簾前”,再到熙寧八年時,允許上請者在告訴巡鋪官的情況下“引赴簾前,白試官改正”。這一系列上請者位置的變化,表明科場上請實際上并沒有禁絕。直到南宋后期,對舉子上請時所處位置仍有嚴格的規(guī)定,吳自牧《夢粱錄》卷2《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云:
三月上旬,朝廷差知貢舉、監(jiān)試、主文考試等官……其士人各引試三場……放試士人,各入院內,依坐位分廊占坐訖,知貢舉等官于廳前備香案,穿秉而拜,諸士人皆答拜,方下簾幕,出示題目于廳額。題中有疑難處,聽士人就簾外上請,主文于簾中詳答之訖,則各就位作文,隨手上卷。⑤
二是對試題音韻上請的規(guī)定。官賦中如有疑混聲的情況,允許上請。慶歷四年(1044年),翰林學士宋祁等言:
近準敕詳定貢舉條制者……進士并試三場……賦官韻有疑混聲,疑者許上請……詩韻中字體及聲韻同者,各許依本字下注意便用。⑥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乃依“舊條”,“應賦官韻有疑混聲者,許上請”。⑦此外,由于出題人自身的原因,如主文用俗音,故須上請,⑧主文者在出題時,“不明其字之出處,無明音,今則積久成訛”。若有此情況當上請。⑨
三是在題意不明或有歧義的情況,允許上請。慶歷四年有詔:
近準敕詳定貢舉條制者……進士并試三場……詩、賦、論題目,經史有兩說者,許上請。
宋人孫奕在《示兒編》中介紹了一個因題意不明,舉子“上請”的事例:
廬陵董克正,以其父參政當國,避親就別院,考官周孟覺因以二月一日試出《中和節(jié)》詩,董上請云:“何謂中和節(jié)?”周答曰:“上元已過,上巳未至,今日所以為中和也?!倍大w其意曰:“上巳時將近,元宵節(jié)已過,仲春方駘蕩,今日是中和。”遂高中。①
董克正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及第,其父董德元(1096~1163年)時為參知政事。由此可推知此處講述的是紹興二十四年的事。董克正不明“中和節(jié)”之意,故上請進問題意,考官為其作解釋。
四是試題本身如有謬誤之處,舉子亦可上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第8云:
嘗有教官。出《易》題云:“乾為金,坤亦為金,何也?”舉子不能曉,不免上請。則是出題時偶檢福建本,坤為金字,本謬,忘其上兩點也。又嘗有秋試,問“井卦何以無彖?”亦是福建本所遺。②
朱彧在《萍洲可談》明確指出出題考官是姚祐,元符時期正任杭州州學教授:
姚祐元符初為杭州學教授,堂試諸生,《易》題出“乾為金,坤亦為金,何也?”先是,福建書籍刊本舛錯,“坤為釜”遺二點,故姚誤讀作金。諸生疑之,因上請,姚復為臆說,而諸生或以誠告,姚取官本視之,果“釜”也。大慚,曰:“祐買著福建本! ”升堂自罰一直,其不護短如此。③
宋代雕版印刷業(yè)的發(fā)展迅速,隨著書籍量的增加,書籍流通加快,有利于人們更方便地掌握書籍,但另一方面,刻印版若不精確校正,易滋生訛誤,貽誤后學。正如上文所言“福建書籍刊本舛錯”,“‘坤為釜遺二點,故姚誤讀作金”。
綜上,宋代科場上請之制沿襲于唐代,淳化三年開始施行于殿試中,大中祥符四年正式將上請寫入貢院條制中,使得科舉上請合法化。景祐元年,隨著反對上請者日漸增多,朝廷正式宣布科舉“不得上請”。但此后并沒有完全罷廢上請之制,而是通過一些規(guī)定進一步規(guī)范了科場上請制度。但總體上而言,隨著考試時雕印了考試題目的出處、義理,加之上請者會冒一定的風險,上請不當會遭受處罰。上請人數(shù)大為減少,這樣就有利于場屋秩序的管理,保障了考試的公平。
三、宋代科場上請的影響
科舉上請是科場管理的重要內容,其影響利弊互存。舉子上請會冒一定的風險,上請不當可能會遭受責罰,相反,上請得當,特別是其提問受到了考試官的青睞時,無疑就增加了其在科考中的籌碼。宋人王铚在《默記》卷上云:
晏元獻以前兩府作御史中丞,知貢舉,出《司空掌輿地之圖賦》。既而舉人上請者,皆不契元獻之意。最后,一目眊瘦弱少年獨至簾前,上請云:“據賦題,出《周禮司空》,鄭康成注云:(如今之司空,掌輿地圖也;若周司空,不止掌輿地之圖而已。)若如鄭說(今司空掌輿地之圖也),漢司空也。不知做周司空與漢司空也。”元獻微應曰:“今一場中,唯賢一人識題,正謂漢司空也?!鄙w意欲舉人自理會得寓意于此。少年舉人,乃歐陽公也,是榜為省元。④
歐陽修為天圣八年的省元,時晏殊,謚號元獻,權知貢舉,故上面所講之事為天圣八年禮部舉行的省試。歐陽修在上請時提問得當,得到了知貢舉晏殊的肯定,在心理上就提前予以了認可。類試的事例還有,治平四年,司馬光任知貢舉:
京師省闈以《公生明命賦題》……許少張安世,時為舉子,詣簾前上請云:“公生明者,公正生明,公而自明非自明之明?!敝魉緪浩湔Z,贅斥去之,君實走廁,回問諸公何為而喧,同列告以其故。君實默然謂簾外官,請適來上請,先輩相見,再問之,少張問如前語,君實云:“諸公不曉先輩意所說極當,當依次第為文?!本龑嵧?,與諸公言:“諸公謂此同人上請耶?”諸人方誚其上請疏謬,君實微笑曰:“是公非上請也,乃來考試吾輩爾,今日命題《公生明》冷淡無體貼,如用離婁之明,則便是自明之明,吾輩可不領略而去?!奔暗迷S公程文讀至依違牽制云云,撫案曰:“此非作《公生明賦》乃公生明斷案也?!彼鞛槟鲜〉谝?。⑤
由材料可知,上請不當會受到主司的斥責,司馬光十分欣賞舉子許安世的上請?zhí)釂?。不但在同僚面前大加贊賞,當讀及其程文時,更是撫案大贊,遂定許安世為省試第一名。
然而,上請也有可能為科舉作弊提供溫床。正如國子監(jiān)博士楊璘所言:一些卑陋之士,抱存僥幸,“編寫套類,備懷挾”,他們一進入場屋,就以上請為名,群趨簾前,趁混亂之際,“私相檢閱,抄于卷首,旋即擲棄”。①紹定二年(1229年),有臣僚言貢舉詞賦命題不明確,導致士子上請,煩亂經義,故朝廷下令:“考官明示詞賦題意,各房分經考校?!雹?/p>
周密在《癸辛雜識》后集《私取林竹溪》亦云:
林竹溪希逸字肅翁,又號鬳齊,福清人。乙未,吳榜由上庠登第,凡三試,皆第四。是歲真西山知舉,莆田王邁實之亦預考校。西山欲出《堯仁如天賦》立說,堯為五帝之盛,仁為四德之元,天出庶物之首,西山以此題為極大。實之云:“題目自好,但矮些個?!蔽魃侥弧A志优c王隔一領,素相厚善,省試前,林衣弊衣邀王車,密扣題意。王告以必用圣人以天下為一家,要以《西銘》主意,自第一韻以后皆與議定,首韻用三極一家,次韻云:“大圣人之立極,合天下為一家?!彼捻崍蛘韺m,大鋪敘西銘。至是西山局于無題可擬,乃謂實之曰:“日逼,無題奈何?”王以位下辭避,西山再四扣之不已,王久之若不得已,乃以前題進,并題韻之意大略,西山擊節(jié)。至引試日,題將揭曉,循例班列拈香,眾方對越,聞王微祝云:“某誓舉所知,神其鑒之?!笔菚r鄉(xiāng)人林彬之元質亦在試中,上請,以鄉(xiāng)音酬答,亦授以意,亦預選云。③
端平二年(1235年),作為考官之一的王實之先是從知貢舉真德秀處得知試題內容,首先泄題給友人林竹溪,引試日,有舉子林元質上請,以鄉(xiāng)音提問,王實之辨認其為鄉(xiāng)人,遂私相授意。是歲,林竹溪、林元質皆中第。這是典型的通過上請徇私舞弊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
概言之,上請制度是科場管理的重要內容,宋朝政府實行相對靈活的上請政策,方便了場屋秩序的維護,有利于科舉制度的完善。雖然上請制度存在著一些弊病,但這畢竟不是常態(tài),加之宋朝政府對上請內容的一系列規(guī)定,科舉上請一般在可控的范圍內運行。由前文可知,在上請的實際操作中,舉子和考官都有一定的變通性。舉子在存“疑惑”時,仍可上請進問題意,甚至可以質疑出題者,考試官也沒有完全拘于“不許上請”的條制,在合乎“規(guī)矩”的情況下,盡量為舉子陳其義,積極發(fā)掘有才之士,保證“實學者進”。
【作者簡介】游君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史。
【責任編輯:全驁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