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章斌
摘要:英漢翻譯是快速提高英語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但英語單詞普遍存在一詞多義、一詞多類的現(xiàn)象,這給英漢翻譯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本文探討了英漢翻譯中詞義確定的主要策略,認為語境在詞義確定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確定詞義的過程中,英語學習者應該充分考慮原文所涉及的語法、上下文、背景知識和邏輯常識等因素。
關鍵詞:英語學習;英漢翻譯;詞義確定;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3-0134-011. 翻譯與語境
英漢翻譯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英語教學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廣泛應用的英語學習方法。通過英漢翻譯能快速提高英語學習者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也能極大加深英語學習者對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掌握。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詞義的確定一直都是學習的難點之一。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忠實而通順地重新表達出來的活動,通過源語(source language)到目標語(target language)兩種語言形式的有效轉換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大體可分為理解、表達和校核三個階段。詞義包括語法意義和詞匯意義兩種,其中詞匯意義又分為概念意義(即詞典對詞下的定義)和關聯(lián)意義(包括內涵意義、文體意義、情感意義和搭配意義)。詞義的確定一直以來都是英漢翻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因為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有一詞多義、一詞多類的現(xiàn)象。
例如:1. He likes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vt喜歡 )
2.Like charges reb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adj相同的)
3.Very like, he will come tomorrow.(adv可能)
以上諸例中,like可以分別用作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副詞、名詞、介詞和連詞,其詞義也不盡相同。
即使某個單詞用作同一詞類,在不同的語境中其詞義也往往不同。
“語境”的概念最早由馬利諾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即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狹義的語境主要是指上下文,廣義的語境還包括語篇所涉及的參與者的主觀因素如文化程度、心理、經歷、性格等和語篇所涉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情景等背景知識。它主要包括語篇語境、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三種。詞義與語境密不可分,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在確定詞義的過程中,英語學習者必須充分考慮詞語所處的語境。
2. 詞義確定的主要策略
在確定詞義的過程中,英語學習者可以從語法、本義、語境和邏輯常識等方面入手,多加揣摩、仔細推敲,切忌望文生義、生搬硬套。筆者認為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從語法入手確定單詞的詞類。
語法作為英語學習的基本功,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確定詞義時,我們可以先通過單詞在語篇中所起的語法作用來確定其詞類。
(2)從本義入手來確定詞義
英語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普遍存在,但如能抓住單詞的本義,再結合特定上下文,則很容易確定其具體意義。
(3)從語境入手來確定詞義
1)語篇語境
英語學習者在確定詞義的過程中應該以句為單位,縱觀全文,找出上下文中與詞語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詞、短語和句子,尤其需要注意同義、近義、反義、同位語、指代、修飾和解釋等關系。
例:He allowed the father to be overruled by the judge,and declared his own son guilty。
譯文:他讓法官的確職責戰(zhàn)勝父子的確私情,而判決他兒子有罪。
2)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即語篇產生的具體環(huán)境,一般包括語言發(fā)生的時間、場合、對象和參與者等等。
例1: A: you are alone here? B: I am saving myself for you.
A: 你一個人嗎? B: 我在等你呀。
例2: “I kep it from her arter I heard on it,”said Mr. Peggotty,”go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and with the roses a-covering our Bein to the roof…”
譯文: “打那時俺聽了那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說,“瞞著她快一年了。俺那時呆的地方挺背一周圈的樹林子甭提多漂亮了,屋頂上凈是薔薇花兒。”
本文摘自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說話者辟果提受教育程度較低,語法和用詞錯誤較多。譯者在確定詞義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說話者的背景情況,做到了合情合景、恰如其分。
3)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即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確定詞義的過程中,英語學習者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充分考慮詞語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切忌是似而非、生搬硬套。
例如: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紐卡索盛產煤炭,運煤到紐卡索,指多此一舉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源自特洛伊之戰(zhàn),比喻暗藏敵人或危險
tower of irony 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
Tom offered him a small gift under the rose. |
在西方,玫瑰花是定情之物, Under the rose在玫瑰花下即指私下、秘密地。
(4)從邏輯常識入手
英語學習者在確定詞義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邏輯常識去進行推敲,以免錯誤。
例:He was very handsome, when he was a young fellow in the sixties.
在60年代,他還年輕時,他非常英俊瀟灑。
如果將“sixties”理解為60歲,則前后矛盾,讓人啼笑皆非。
Hitler achieved a successful and very destructive conquest in the area.
誤:希特勒在那個地區(qū)取得了一個成功的和非常有破壞性的征服。
正:希特勒征服了那個地區(qū),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3. 結語
詞義的確定是英語學習的一大難點。英語學習者應該具有語境意識,在遇到不認識的生詞時,將詞語的詞義與所涉及的語境相結合,注意詞語所處的語篇語境、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并充分考慮其涉及的語法和邏輯常識,縱觀全文,仔細揣摩,萬萬不可生搬硬套、望文生義。唯有如此,方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作者單位: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3]張培基. 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