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要:文章闡述了左手鋼琴作品的起源、目的、意義,并概述了歐洲的作曲家們在該領(lǐng)域的創(chuàng)作及重要的作品,為縱覽左手鋼琴作品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左手 鋼琴作品
曾經(jīng),一些鋼琴學生的手因意外或過度練習導致受傷,這使他們在養(yǎng)傷期間無法練琴,除非教師給他們一些單手作品練習。同時,這些作品也能給一些永久失去一只手的音樂愛好者們提供安慰。
多數(shù)人右手比左手用得多,因而右手更容易受傷,因此絕大多數(shù)單手鋼琴作品都為左手而作。另一原因是左手更適合彈單手作品,因為和弦的上方音和旋律聲部由最強壯的手指彈奏。利奧波德·戈多夫斯基在左手作品領(lǐng)域有較大貢獻,他認為,左手因在生活中較少使用,從而影響左手技術(shù)的發(fā)展。
事實上,單手練習曲是為鋼琴家們用以克服一些暫時性或永久性的技術(shù)障礙而產(chǎn)生的。為什么擁有完美雙手的鋼琴家們還需要彈奏單手練習曲呢?答案是:大多數(shù)人沒有兩只一樣完美的手,他們左手的能力一般都比較欠缺。一些演奏者擁有流暢的右手,但是他們的演奏卻被其遲鈍、懶惰、不準確、無韻律的左手給破壞了。每一個鋼琴家都覺得他們的左手需要特別注意。為什么這些鋼琴家們不能夠通過練習左手難度較大的雙手作品來發(fā)展其左手的技術(shù)呢?答案是:發(fā)展左手技巧最可靠的方法是練習專門的左手作品,因為這些左手練習可使我們的左手不被積極的右手所掩蓋和偽裝,就像被放在顯微鏡下面一樣,被徹底而詳細的審視。
彈奏左手作品的另一好處是提高視奏能力。因為視奏困難的原因之一是左手不能很快的抓住和弦、跳音、段落以及快速找到適用的指法。
作為鋼琴學生,不論他的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哪種程度,每學期至少應(yīng)彈奏一首左手作品并常常表演它。如今,左手作品常常出現(xiàn)在音樂會的返場中,甚至被印在節(jié)目單上——2015年5月,青年鋼琴家王羽佳在武漢琴臺大劇院的音樂會節(jié)目單上出現(xiàn)了斯克里亞賓——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Op.9 NO.1。
左手作品有各種程度,可供不同演奏水平的人選擇,通過努力練習之后能夠轉(zhuǎn)化為演奏者自身的能力。彈奏左手作品涉及到的技術(shù)要點非常多:手指的靈活性、踏板的控制、指法組合和以及單手彈奏多聲部旋律時手指獨立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清晰有力的左手是鋼琴技術(shù)的基礎(chǔ),正如肖邦所說:“左手是指揮?!?它是音樂的框架中節(jié)奏與和聲的基礎(chǔ)。發(fā)展左手的能力并不是指太響亮的、重擊的聲音。演奏者們常常會以重擊的奏法來補償左手的不敏捷,由此發(fā)出過于喧嘩的聲音。
左手作品數(shù)量眾多,卻被知之甚少,甚至職業(yè)的鋼琴演奏者也對其了解不多,其音樂本身的價值各有千秋,大多數(shù)偉大的作曲家們都不涉足于左手作品。英國音樂學家——唐納德·弗朗西斯·托維先生,認為為左手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因為“強加在作曲家身上的限制能夠刺激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p>
單手鍵盤作品在復調(diào)音樂中不常見,這一時期的作曲家總是試圖用上雙手所有的手指。據(jù)說巴赫在拉小提琴的時候,有時會用腳踩管風琴的踏板來為自己伴奏。已發(fā)現(xiàn)最早的單手作品是由C·P·E Bach 所作的一首短小的A大調(diào)作品。意大利并不是鋼琴精湛技巧的國家,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其產(chǎn)生的偉大鋼琴家并不是太多,鋼琴作曲家也不是太多。但是,一些早期的左手作品卻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寫成。寫左手作品似乎曾經(jīng)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成為了一種時髦的事情。波利尼和多勒爾等人,他們堅持用右手寫出了很多左手作品,也有可能他們是左利手(俗稱左撇子)。在戈多夫斯基之前,關(guān)于左手作品最多產(chǎn)的是一位名叫波納密奇的作曲家,他有三卷總共兩百多頁關(guān)于左手練習和學習作品,其中充滿了令人著迷的想法。
卡爾克布倫納,作為肖邦很崇拜并一直跟其學習的鋼琴家,以平衡發(fā)展雙手技術(shù)而聞名。他作了一首奏鳴曲,是為雙手而作的,但是由于其左手部分技巧及其困難。
捷克最著名的藝術(shù)大師亞歷山大·德萊索克,以其左手技巧聞名,他的專長之一是用八度來演奏肖邦的練習曲——“革命”,也寫了不少左手作品,這些作品篇幅長、難度大,音樂性并不強。
弗朗茲·李斯特——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藝術(shù)大師。他唯一一首左手作品,改編自他的一首藝術(shù)歌曲,是寫給齊希——既是李斯特的學生也是朋友,一位天才音樂家,在一次狩獵的意外中失去了右手。齊希出版過大量的左手作品,他曾在一些慈善音樂會上演奏過的很多原創(chuàng)和改編作品都從未出版過。
阿爾坎對發(fā)展鋼琴能力有著極深的興趣,他寫了一套練習曲,其中包括三首作品,一首為左手而作、一首為右手而作、最著名的是雙手齊奏的永動機作品。這套作品在1846年被出版,前兩首具有些許意大利風格,作品編號為Op.76。從音樂的角度來說,這套作品并不能代表阿爾坎在和聲與旋律上的成熟風格,就像技術(shù)古董一樣,篇幅很長。他還有一首三合一的練習曲,單獨的左手練習和單獨的右手練習,最后合并雙手。這首降A(chǔ)大調(diào)練習曲Op.35 NO.8是一首極完美的練習曲,它不僅音樂美妙,更涵蓋了引人入勝的技術(shù)要領(lǐng)。
愛德華·馬克森,勃拉姆斯的老師,寫了大量的左手作品,代表作為即興曲Op.33。勃拉姆斯似乎繼承了他老師對左手音樂的興趣,他沉迷于鋼琴技巧的可能性,其51首練習曲就是證明。雖然他沒有寫專門為左手而作的作品,但是其鋼琴作品中的左手部分總是非常精妙,他還寫了不少關(guān)于左手技術(shù)發(fā)展的改編曲。他改編巴赫的小提琴“恰空”(d小調(diào)),明顯是為克拉拉·舒曼右手受傷所作。用左手在鋼琴上彈奏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作品似乎是勃拉姆斯的一項特別的愛好,他還曾經(jīng)改編過四首為雙手而作的作品,其中左手技術(shù)也得到很好發(fā)展。
圣?!读鬃笫志毩暻稯p.135其寫作手法和音樂風格體現(xiàn)了作曲家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新古典主義傾向——復興古典時期以及之前的寫作體裁和音樂風格,在追求嚴謹均衡的同時融入浪漫主義的音樂語匯和法國傳統(tǒng)的民族素材。
布魯門菲爾德,是安東·魯賓斯坦的學生,又是霍洛維茨的老師,曾經(jīng)寫過一首降A(chǔ)大調(diào)左手練習曲,是最具音樂性和實用技巧的左手作品。今天最為人熟知的左手作品是斯克里亞賓的“夜曲”,其姊妹篇“前奏曲”似乎是他想要效仿同學彈奏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時弄傷了右手。
普遍認為,斯克里亞賓大約同時寫出了夜曲和前奏曲,此時還有另一首作品未曾發(fā)表——也許根本就沒有寫完。在斯特勞斯的《美酒、女人與歌》中被作為片段多次變化引用。并被斯克里亞賓多次演奏,每一次都比之前更加精致。1907年他在美國期間,曾在紐約演奏這首作品,獲得巨大成功,之后就再未演奏過,也再無此曲蹤跡可循。
很多單手作品的作曲家本身就是鋼琴家,非常了解鋼琴以及指法,他們同時也知道如何用活潑美妙的音樂粉飾技巧的難度。其代表就是莫什科夫斯基——在其所處時代里的一位真正的大師,他的所有雙手練習曲都給予左右手幾乎同樣的關(guān)注,他也專為左手寫作了12首練習曲。
左手作品最重要和多產(chǎn)的作曲家戈多夫斯基,他在60歲那年,心臟受損,導致其右手癱煥。他以肖邦練習曲為基礎(chǔ),改編了二十二首左手練習曲。其理論是:如果左手能夠單獨完成雙手才能完成的任務(wù),希望能給將來的作曲家們提供了一些擴展雙手技能的參考。作品“沉思與哀歌”在這方面有一個左手版本,后來由作曲家重新寫成雙手版本,將這兩個版本放在一起對比是非常有價值的。
維也納的鋼琴家,保爾·維特根斯坦,在一戰(zhàn)中失去了右手,致力于大量的左手作品寫作,同時代的作曲家也為他寫了不少左手作品。因此,理查·斯特勞斯、康果爾德、施密特等作曲家都有涉足,尤其是拉威爾在1929-1930年間創(chuàng)作的《左手鋼琴協(xié)奏曲》是該領(lǐng)域最重要的作品。
參考文獻:
[1]Raymond·Lewenthl,Piano music for one hand[M].G·Schirmer NewYork/London,1986.
[2]Sheila clagg-cathey.左手鋼琴音樂的教學[J].崔巖譯,朱雅芬校譯.鋼琴藝術(shù),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