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新
當今社會由于各方面的影響,校園內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部分學生:他們有的頂撞老師,經(jīng)常遲到;有的迷戀網(wǎng)吧,偷拿錢物、早戀;有的時常出口成臟;有的對同學暴力相向;甚至離家出走;他們朋友不多、學習成績相對不好……這些學生我們常常稱其為“問題學生”,也叫“學困生”“邊緣學生”。
對于問題學生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教師和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問題學生的教育需要對癥下藥,合理干預教育,才能使其走向正軌。反之,問題學生繼續(xù)發(fā)展下去,人生就會迷失方向,后果不堪設想。下面是我在工作中一個問題學生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對家長及老師有所幫助。
一、學生背景
王某,八年級學生,本學期由某私立學校轉到我校。在教師和其他學生眼里,他是一個“問題學生”:性格外向,腦瓜很靈,特長眾多。但他脾氣大、紀律散漫,剛來到新的班集體沒有好朋友,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所以成績是全班倒數(shù)第一。經(jīng)常違反學校紀律,在政教處掛名。由于長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造成王某“心理失衡”,難以合群的個性。一天到晚他不是與人唇槍舌劍,就是大打出手,他認為與別人對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樂。
二、原因分析
首先從家庭情況來看。王某的父親是在韓國勞務人員,母親長年在外打工,屬于留守兒童。平日里王某一直由爺爺、奶奶照管。由于絕大多數(shù)爺爺、奶奶過于寵愛隔代人,加上家庭條件優(yōu)越,王某一直處于以“我”為中心的氛圍中。所以來到學校后,同學不買他的賬,教師也不會無原則地去迎合他的口味,所以他心理很不平衡。
三、干預策略
1.多管齊下,以誠感化
對王某這樣的學生,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多方位強化管理。于是一開學我先同家長商量,希望他暫時離開“寵境”,母親可以回到家中打工。這樣可以天天陪伴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得到他應得的母愛。王某的母親很支持我的觀點,同意回來照顧孩子。學校和家長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地對他進行思想教育,加強對日常生活、學習的監(jiān)督。這樣,促使他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2.耐心激勵,換位認知
自王某轉入我校的第二周,我就努力去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就及時表揚,在學校公示板上寫他的名字??吹剿袉栴}時,就自己忍耐些,做到不當眾批評他,而是等到課后進行個別談話。我不擺架子,真誠地以朋友身份和他談話,談話的地點也改為教室,甚至教室外邊走邊聊。開始他對我很冷淡,問一句答一句,存有很大的戒心。但我不氣餒,并注意談話的方式,把原來的“你應該怎樣做”改為“我建議你怎樣”等他樂意接受的方式,談話的內容也由原來的關于學習等比較嚴肅的話題轉換為興趣愛好等比較輕松的話題,談話的次數(shù)多了,他也逐漸意識到教師的真誠,與教師的距離也近了,愿意和教師說心里話,從而也理解教師的用意,更加相信教師。
3.量才而用,樹立威信
經(jīng)過幾次談話,我發(fā)現(xiàn)他很樂意當干部,我有意讓他當值周班長,負責一周的紀律、衛(wèi)生。在我的協(xié)作下,他的工作完成很出色。他的才能也得到了施展,他感到自己受到教師、學生的重視,對自己要求更為嚴格了。他的行為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變。
4.持久信任,耐心等待
任何學生的教育都不是一次、兩次可以改變的。我們要把握好每次機會,時刻關注他們,給他們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環(huán)境,要耐心等待,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成功。
5.在班級中建立愛的港灣
學生的幫助對一個問題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力量有時勝過教師的力量。學生之間一旦建立起友誼的橋梁,他們之間就會無話不說。我先和幾個班干部談話,讓他們在平時和他多接觸,班級活動能讓他參加的就多參加。為了更好地轉化他,我特意安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于助人的學生和他坐同桌,目的是發(fā)揮同桌的力量,在學習和生活中幫助他。
四、教育反思
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本身就是不幸,家庭教育缺失、家庭離異、教育的簡單化等問題成為學校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教育問題學生之所以不奏效,主要是因為我們并沒有把問題真正地搞清楚,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問題學生產(chǎn)生“問題”的根源,找到癥結所在,從而開出有效的“藥方”,以求“藥”到“病”除。
“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是一項耐心細致而又持久的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這些學生,需要愛心,更需要智慧。問題學生的轉化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互動,只要我們的方法得當,完全可以出現(xiàn)教育轉機。只要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重視這些問題孩子,我相信他們的明天一樣輝煌。
參考文獻:
胡進才.“問題學生”的成因及教育轉化策略[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3).
?誗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