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象似性是人類自然語言的特征之一,近年來日益成為語言學(xué)研究中的熱門話題。但國內(nèi)外對象似性的研究多側(cè)重于理論機制的探索和完善,以漢語中某些特定的語言形式為基礎(chǔ)的研究尚有待豐富。婉約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瑰寶,其語言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語料。本文擬在從象似性的角度分析婉約詞中的語言,探究詞中體現(xiàn)出的語言象似性。借此,不僅使對象似性的研究有更加系統(tǒng)更加具體的語言例證支撐,同時,對婉約詞的鑒賞也上升到語言本質(zhì)的層面。
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詞 象似性 婉約詞 理據(jù) 認知
一、婉約詞中意義層面的象似性
隱喻在被引入認知語言學(xué)的研究前,被普遍視為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當(dāng)隱喻向認知領(lǐng)域拓展時,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用一種概念理解另一種概念的認知機制。婉約詞意義豐富含蓄,其中有意義層面的象似性,即概念隱喻也是屢見不鮮。本文以“蠟”“紅”“殘”“春”四個字為例分析婉約詞中意義層面的象似性。
1、“蠟”的意義象似性
婉約詞中“蠟”是一個較為常見的意象。在創(chuàng)作中,詞人常以“蠟”的意象來構(gòu)建“人”這一概念。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溫庭筠《更漏子》)
“......絳蠟等閑陪淚,吳蠶到了纏綿。......”(無名詞人《破陣子》)
“......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溫庭筠《更漏子》)
蠟燭本不會流淚,流下的是經(jīng)過化學(xué)反應(yīng)后產(chǎn)生的液態(tài)物質(zhì),而在詞人筆下,蠟燭像人一樣會流淚;多數(shù)情況下,人在悲傷時容易流淚,“蠟淚”一般借以抒發(fā)作者的感傷情懷。所以“蠟淚”體現(xiàn)了“蠟燭是人”的概念隱喻。
2、“紅”(“朱”)的意義象似性
紅色是受中國人民喜愛的顏色,紅色代表喜慶和吉祥。而在婉約詞中,詩人喜以“紅”的概念指代“美麗的女子”。
“......雕欄玉砌猶在,只是朱顏改。......”(李昱《虞美人》)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晏幾道《阮郎歸》)
“......醉倒何妨花底臥,不須紅袖來扶我。......”(張掄《蝶戀花》)
紅色原本是表示事物顏色的詞,但在這些例子中,“紅”這一意象并不是指代顏色,“朱顏”是指女子嬌美的容顏;“紅袖”是本意指美麗女子的衣袖,進而又用來指代美麗的女子;“紅紗”指美女身著的輕紗;“紅粉”和前面的佳麗意義相同,指年輕貌美的女子。這些詞中,“紅”(“朱”)已不是詞的本意,而是用來形象地意指同樣能給人以美好感覺的女子。“朱顏”“紅袖”“紅粉”這些語言形式,是在外界世界有意義理據(jù)的,充分體現(xiàn)了意義的象似性。
3、“殘”的意義象似性
婉約詞中蘊含豐富細膩的情感,多以兒女之情,離愁別緒取材,常常以情動人,書寫感傷之情: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游子離情、相思之痛在詞中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其中,“殘”這一形象更是多次出現(xiàn),但并不取其本意,而借以理解其他概念。
“......馬嘶殘雨春蕪濕,倚門立。寄語薄情郎,粉香和淚泣?!保ㄅ锻埂罚?/p>
“......早是銷魂殘燭影,更愁聞著品弦聲。......”(歐陽炯《浣溪沙》)
“......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保ɡ畲孥谩稇浵勺恕罚?/p>
“殘雨”和“馬嘶”兩個意象渲染了蕭索的氣憤,“雨”并沒有殘缺或完整,作者用“殘”
來飾“雨”,是寄托自己即將于愛人分別的依依不舍之情,離開佳人后時時忍受相思之苦,所謂心境的“殘”。同樣,“燭影”也沒有殘缺或完整,詞人用“殘燭影”來表示自己不能與女子表達自己滿心愛慕的愁苦之情?!霸隆边@一意象較為特殊,和圓月相對的便是殘月,但在此,“殘月”和“落花”與前文的“和淚出門相送”相呼應(yīng),抒發(fā)了詞人對佳人的相思之情。相對于月亮,陽光并沒有殘缺與否,但“滿地殘陽”“殘日照平蕪”都把自己的感情付諸陽光之上,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甚濃,連和煦的陽光也變成了“殘陽”。
4、“春”的意義象似性
兒女之情是婉約詞的一個重要主題,愛情是男女之間美好的感情,在詞中,作者多描寫癡情的年輕男子和女子的愛情?!按骸笔且粋€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也是被詩人所喜愛的意向?!按骸焙湍信異矍橛兄黠@的相似性。
“收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李璟《攤破浣溪沙》)
“......春思重,曉妝遲,尋思殘夢時。......”(晏幾道《更漏子》)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朱淑真《眼兒媚》)
用“春”隱喻男女之間美好的愛情,便有了“春恨”,表達思婦傷春之情,思念遠在天涯的愛人;“春思”“春愁”再現(xiàn)了少女期待美麗愛情的惆悵心情;“春夢”指與愛人相會的好夢。這些由“春”組成的詞語中,“春”的意義大于它本身的含義,而這些詞語的意義象似性也充分體現(xiàn)出來。
二、婉約詞中句法層面的象似性
前面的文章提到,句法層面的象似性是較高層面的象似性,經(jīng)過對國內(nèi)外學(xué)者研究結(jié)果的總結(jié),本文認為有四點象似性原則較為重要:即數(shù)量象似、順序象似、距離象似、和突顯象似。
1、婉約詞中數(shù)量象似性的分析
數(shù)量象似性是指,形式上的復(fù)雜性與概念上的復(fù)雜性相對應(yīng)。即信息量越大,使用的語碼量就越大;信息的重要性越高,使用的編碼材料就越多(Givon, 1994)。數(shù)量象似性是四個句法象似性原則中最直接的一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在漢語中常??梢酝ㄟ^重疊詞表現(xiàn)出來。
“霏霏點點回塘雨,雙雙只只鴛鴦雨。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保ǘ鼗颓釉~《菩薩蠻》)
“霏霏”“點點”“雙雙”......“依依”形式上都使用了疊詞,相對應(yīng)的,作者的概念上也有相對的復(fù)雜性。例如,“雙雙只只”是指兩只鴛鴦,但如果將語言形式換為“一雙鴛鴦雨”或者“兩只鴛鴦雨”不僅失去了對仗的美感,更重要的是無法表達作者概念上想要傳達的成雙成對之意。
“深畫眉,淺畫眉。...... 暮雨瀟瀟郎不歸??辗开毷貢r?!保ò拙右住堕L相思》)
“深畫眉”“淺畫眉”,重復(fù)用了兩次“畫眉”,數(shù)量上的增加對應(yīng)作者概念上想要表達的復(fù)雜性,女子梳妝時的極其用心可見一斑:為了迎接愛人歸來,用心梳妝打扮,生怕有一絲瑕疵影響了自己的美麗。如果用一個“畫眉”,則無法表達這樣的概念復(fù)雜性,也失去了生動的畫面效果。
“記得那時相見,膽戰(zhàn),鬢亂四肢柔。泥人無語不抬頭。羞么羞?羞么羞?”(顧敻 《荷葉杯》)
這首詞描寫的是女子回憶見到情人時局促嬌羞的狀態(tài),整首詞最精彩的部分便是最后兩句,重復(fù)“羞么羞?”。即語言形式的復(fù)雜程度對應(yīng)概念的復(fù)雜程度,用一個“羞么羞”都不能表達女子當(dāng)時羞澀又幸福的心情。
2、婉約詞中順序象似性的分析
順序象似是指語言表達的次序反映事件發(fā)生次序的現(xiàn)象。這一點在漢語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漢語的句法經(jīng)常用時間順序來安排時間。在婉約詞中也頗有體現(xiàn)。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按照事發(fā)展順序,早晨日出后,江花在陽光的照耀下像火焰一樣,紅的熱烈;春天來了,江水碧綠如藍花一樣。句子按照作者觀察的順序安排,是順序象似性的完美體現(xiàn)。
“......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李昱《清平樂》)
語言平實易于理解的一句:臺階下的白梅像雪一樣紛紛落下,落在身上,輕輕拂去,卻又落了一身。事件發(fā)展的順序在語言句法中體現(xiàn)出來:落梅,拂,還滿。
“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暗里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背人先過水?!保ɡ瞰憽赌相l(xiāng)子》)
兩句詞句,六個小短句,卻按事件順序給讀者講述了一個少女與男子相見的故事。見面的時候是傍晚時分,在刺桐花下越往臺前,暗地里悄悄回眸,留給他深情一瞥,裝作不小心丟失了一雙用翠羽裝飾的釵子,然后悠然騎象悠然先行而別。詞的安排順序就是事件的發(fā)展順序,充分體現(xiàn)了句法的順序象似性。
3、婉約詞中距離象似性的分析
距離象似性是指語言符號之間的距離反應(yīng)了概念成分之間的距離。距離象似性有兩種明顯的分類:第一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距離反應(yīng)概念成分的距離;第二是禮貌反映社會距離,越禮貌,即語言使用者之間的社會距離越遠,語言結(jié)構(gòu)就越復(fù)雜。
“...... 好是問他來得么,和笑到,莫多情!”(張沁《江城子》)
女子和自己的情人關(guān)系親密,情誼濃濃,對話簡潔明了,“莫多情!”體現(xiàn)女子的嬌羞嗔怪。如換成“莫要與我多情”顯然多出了語量,語言結(jié)構(gòu)變得更加復(fù)雜,相應(yīng)的,也增加了社會距離感,是第二點距離象似性的體現(xiàn)。
“...... 柳陰曲,是兒家。門前紅杏花?!保◤埾取陡┳印罚?/p>
詞中出現(xiàn)的“紅杏花”雖僅僅三個字,卻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距離象似性的第一條原則?!盎ā边@一意象有兩個修飾成分:“杏”“紅”,“杏”顯然在性質(zhì)上與所修飾的事物“花”具有更密切的關(guān)系,代表花的一個穩(wěn)定而不可改變的屬性;而“紅”則是可以改變的,也可以是“黃”。所以這個詞的安排體現(xiàn)了概念中的距離,也就是體現(xiàn)了距離象似性的第一點。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陸游《釵頭鳳》)
“手”受“酥”和“紅”的修飾?!八帧敝讣毮伻彳?,“紅”指美人的,顯然,“酥”這一性質(zhì)與手的概念距離更近,及“酥”是更穩(wěn)定不可改變的屬性,而“紅”則與“手”的概念距離較遠,具有不穩(wěn)定易改變的性質(zhì)。所以“紅酥手”也充分體現(xiàn)了距離象似性。
4、婉約詞中突顯象似性的分析
突顯象似性是指,概念上突顯的事物通常會用語言明確地表達出來。突顯象似性和順序象似性并不沖突。順序象似性體現(xiàn)了事物發(fā)展順序,是語言中的常態(tài),但突顯象似性是想要把概念中重要或想要突出的意向有意突出,這種突顯,反映在句法結(jié)構(gòu)的安排順序上。
“東風(fēng)吹綻海棠開,香榭滿樓臺,香和紅顏一堆堆。......”(敦煌曲子詞《魚美人二首》)
“榭”是建在高土臺上的敞屋,這句話是指海棠花開后香氣飄滿這個榭樓,把“榭”這一意象提前,是為了突顯“榭”這一地點,便于為后續(xù)的詞的展開提供地點。詞序的安排,是和作者概念中想要突顯的事物的順序安排是一樣的,所以體現(xiàn)了突顯象似性。
“...... 兩岸人家微雨后,收紅豆,樹底纖纖抬素手?!保W陽炯《南鄉(xiāng)子》)
作者把“收紅豆”置于句首,目的是借“紅豆”這一象征愛情或相思的意象突出少女的對愛情的渴望和美好憧憬。充分體現(xiàn)了句法結(jié)構(gòu)安排的突顯理據(jù)性。
“洞口誰家?木蘭船系木蘭花。......”(歐陽炯《南鄉(xiāng)子》)
首句“洞口誰家?”應(yīng)是“誰家洞口?”的順序,意義是誰家安在美麗的水洞口處呢?但把“洞口”放在句首突出了“洞口”這一意象,為后文奠定了一個時間基礎(chǔ),引出了后面布景。也是句法突顯象似性的充分體現(xiàn)。
本文運用理論機制對于婉約詞中的象似性進行詳細分析:著重從意義層面討論了“蠟”、“紅”、“殘”、“春”的意義理據(jù);在句法結(jié)構(gòu)層面從數(shù)量象似、順序象似、距離象似、和突顯象似四個原則分別研究婉約詞語言中的句法理據(jù)。事實證明,婉約詞是我們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語言中對于象似性的體現(xiàn)十分豐富,是對象似性研究不可多得的語言資料;同時婉約詞中象似性的研究,不僅對婉約詞以重新的角度進行賞析鑒賞,更重要的,也證明了象似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zhì)特征,是了解語言和認知的重要途徑,擁有巨大的探索空間。
參考文獻:
[1] 馬明仁. 婉約詞[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2]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3(1).
[3] 王寅. 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 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1999b.
[4] 嚴(yán)辰松. 語言理據(jù)探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6(6).
[5] 趙亮. 語言象似性的符號學(xué)分析[J]. 外語教學(xué),2006(5).
[6] Du Bois, J. W. (1985). Competing Motivations. In John 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7] Givon Talmy. (1994). 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Raffaele Simone (ed.). Iconicity in Language. Amsterdam: Benjamins. 47-76.
作者簡介:
李曉佳,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北京語言大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