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駿
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行為,包括對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標有意傷害的任何行為,它可能是言語上的也可能是身體上的。小學高年級至初一年級(10~13歲)學生心理極不穩(wěn)定,被稱為成長危險期及德育關鍵期。此階段的學生有強烈的情緒體驗,但相對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一方面,攻擊性行為會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給受害者帶來安全隱患或不良的情緒障礙;另一方面,攻擊性行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增加輟學、犯罪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以致影響當事人今后的身心發(fā)展。
一、攻擊性行為的特點及決定因素
在10~13歲年齡段,由于學生內在行為準則的逐步固化與家庭、學校教育的加強,校園內攻擊性行為的總體數量趨少,但其攻擊性質卻趨于嚴重化。其特點有三:一是敵意性攻擊的比例開始超過其他類型;二是語言攻擊行為開始增加,肢體攻擊比例減少;三是攻擊性行為的性別差異開始縮小。
根據已有研究結果以及訪談資料,以下幾方面因素對10~13歲學生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影響較大。
個體因素。學生的個體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性別差異、認知水平、競爭壓力等,使一些孩子減弱抗衡緊張刺激的能力,形成不良的心理反應模式,構成人格障礙。
家庭因素。隨著高年級學生獨立意識的形成,部分家長管教孩子的形式開始有暴力傾向,易造成其性格上的缺陷與行為上的過敏、過激。父母的暴力及攻擊性言語,有時還成為其模仿的對象。
學校環(huán)境。此階段的教師同樣面臨與學生、家長相似的焦慮,對學生的管理目標、評價角度,往往從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轉移到學業(yè)成績方面。部分有問題行為的學生可能還面臨不良的同伴關系。
社會因素。盡管此年齡段的學生是非辨別能力的發(fā)展不盡如人意,但其模仿能力更強,暴力影片、暴力電玩游戲或其他社會現象,給他們帶來的不良影響往往更大,而且持續(xù)時間更長。
二、攻擊性行為案例分析
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對學校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對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加以疏導、轉化。現筆者結合幾則個案加以分析。
1.尊重、關懷。讓敵意性攻擊者重抬信心
[案例描述]潤杰,男,五年級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以來,成績一路下滑,甚至在數學單元測試中數次亮“紅燈”。數學教師對他進行了多次批評教育,但沒有什么效果。他經常抄其他同學的作業(yè),如果同學不借作業(yè)給他抄,他便會罵臟話,故意損毀人家的書本或動之以拳腳。他甚至在背后罵數學老師,給其起不雅綽號。
接到反映后,班主任王老師先進行了一些外圍的了解——潤杰平時主要靠爺爺、奶奶照顧,父親常年在外地打工,母親工作負擔較重……
放學時,王老師將潤杰留下來談話。她先是夸獎了潤杰本周寫的小作文有特色、有思想。然后,引導他就平時同學、教師反映的罵臟話、性格暴躁(攻擊性強)等情況進行回顧、反思。潤杰一一進行了回顧,并述說了自己的苦衷。
王老師抓住時機進行了疏導:“我會把你的想法和數學老師溝通,讓老師更多地信任你。但是你也必須保證將自己抄作業(yè)、辱罵他人甚至打人的不良習慣改掉。”
第二天,王老師建議數學老師嘗試發(fā)現潤杰的閃光點,多肯定、多表揚。王老師還約見了潤杰的媽媽,向這位勤勞卻對子女教育手足無措的母親,詳細開出了共同幫助孩子的“藥方”……一個月過去了,潤杰有了良好的起色。
為了報復先前的侮辱或傷害,當事者便使用敵意性攻擊來表現自己“更加強大”的一面。而對這類攻擊性案例,王老師采取的是以“信任”、“尊重”、“關懷”為特征的解決方法。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但數學教師帶有成見的批評,無疑是引發(fā)學生攻擊性行為的誘因。故學生有時把不愉快的情緒通過謾罵等“軟傷害”來發(fā)泄,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時,學生更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心、信任,以化解其心中的陰霾。
2.千預、轉化,讓表現性攻擊者重沐書香
[案例描述]小鵬,六年級學生,愛好足球。父母離異后隨父親與繼母生活,家庭條件較優(yōu)越卻不夠溫暖。六年級時,他已經是全校知名的“雙差生”。他言行舉止不文明,無故欺負其他同學。放學后及周末。他與一些朋友混跡街頭,向平時看不順眼的同學尋釁滋事以尋求刺激……
了解有關背景后,班主任將小鵬請進辦公室進行了長談:“你們三五成群,浪跡街頭,甚至還去網吧……”
當小鵬被責問得啞口無言而感覺羞愧時,班主任口氣一下子緩和起來:“我對你一直很關注,對你的錯誤常常感覺惋惜。我曾想,如果哪一天我做你的班主任,一定要讓你做一個值得尊敬的人,而今天我的愿望實現了。”他表示,小鵬的足球水平不錯,還在學校運動會上獲得800米賽跑第三名,因此打算提名他為班級的體育委員?!拔覀兗s法三章。你可不要讓老師失望!”小鵬心頭涌起了一陣久違的暖流……
少年兒童的尋釁滋事一般屬于表現性攻擊。攻擊者的目的不是刻意報復與破壞,而是從對他人的攻擊中試圖尋找一種快樂的體驗。班主任利用自己熟悉情況的優(yōu)勢,找出了小鵬問題行為的根源:缺少溫隋,缺乏安全感。然后以真誠與信任打動他,并且做到多管齊下,取得了較好的轉化效果。
3.悅納、疏導,讓語言性攻擊者胸懷寬廣
[案例描述]小倩,女,初一年級學生。同學們反映,進入初中以來,她越來越小心眼,嫉妒別人超過她,人緣也越來越差。別人在哪次考試中比她好,她就會懷恨在心,無端找人麻煩,惹是生非,甚至編人閑話。
班主任黃老師決定先接受小倩的不足。每當有學生告狀時,她都在學生面前挖掘小倩的閃光點:“她書寫工整漂亮……”
期中前后,黃老師組織了一個以“夸同學”為主題的班會。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班上好幾個同學都從不同側面夸起了小倩,讓小倩大吃一驚。此時黃老師說,這么多同學贊賞你,那么你也來夸夸他們吧……
課后,黃老師與小倩進行深談:“你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孩子,做事追求完美,我也很欣賞你。但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顆閃光的星星。當你學會欣賞別人,就會擁有明亮的天空;而詆毀別人,就會讓自己的天空變得黑暗!”小倩連連點頭。
在本案例中,黃老師對語言性攻擊者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學會互相欣賞,并尋找機會進行教育點撥,不僅化解了令人頭痛的攻擊性行為,也為小倩今后的人際關系處理播下了優(yōu)秀的種子。
(編輯 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