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學生的作文要寫得出新出彩,就必須要運用生動的、典型的材料。而這些材料,無疑來源于學生平時的點滴積累。由于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與積累,如今不少中學生腹中積累的素材寥寥無幾,寫起作文來常常使用雷同的材料,令人生厭。
一、中學生作文素材匱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學生寫作素材儲備量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觀察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不能從生活中提取和積累素材。寫作活動本質(zhì)是反映生活,因此寫作的內(nèi)容必須要從生活而來。但是現(xiàn)實的情況不容樂觀:很多中學生沒有做一個有心人,沒有對生活有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體悟,因此不能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作文素材。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隱藏的美的事物和美的道理,讓他們認識到只有生活才是寫作素材最好的源頭。
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不能從書籍中獲取養(yǎng)料和素材。在主動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材料,對于中學生而言是十分深刻的。很多中學生有限的人和事都是從教科書中而來的,因此筆下的素材皆是一些人云亦云、婦孺皆知的材料,缺乏新穎的、生動的材料。因此,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經(jīng)常閱讀的好習慣,最好是每天都要堅持看一些經(jīng)典的著作。同時,還有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閱讀方式,如摘錄法、批注法等等。
二、中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途徑探究
那么,該如何積累寫作的素材呢?筆者根據(jù)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認為一些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1.從文本中去巧借素材,以“巧”見長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篇目,可以說篇篇有特色,都是精品文章。而現(xiàn)實的誤區(qū)是,很多學生圍繞字、詞去掌握,把文章分解的支離破碎,反而忽視了作品在語言、形式、結(jié)構(gòu)、思想感情等方面對自己寫作上的作用。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從每篇課文中發(fā)掘題材,切身體會到一些寫作的真諦。
最重要的是,學生課文中圍繞主題選擇材料的技巧。劉熙載說:“兵非將不御,射非鵠不志”,因此一定要用主題去統(tǒng)帥材料。如:課文《最后一課》普法戰(zhàn)爭可寫的內(nèi)容不計其數(shù),怎樣來表現(xiàn)法國人民的亡國之痛、對侵略者的憎恨和對祖國的熱愛呢,作者沒有描寫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沒有描寫斷墻殘垣的廢墟,也沒有描寫人們失去親人的痛苦。而是巧選角度,通過一個平時愛逃學的小學生的眼睛,敘寫了“最后一課”,將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經(jīng)過這節(jié)課啟發(fā)點撥后,有個學生在半命題作文“一個 的微笑”中寫了一篇《一個愛的微笑》,內(nèi)容以父親為了給女兒剪指甲為中心事件,運用順序與插敘結(jié)合的記敘方式,用“父親的微笑”貫穿始終,讓我們感受到了父女之間的親密無間的關(guān)愛。
另外課文中所表現(xiàn)的生活、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成為我們學生寫作中最好的素材。如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的屈原、藺相如、文天祥;愛憎分明的魯迅、朱自清、聞一多;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布魯諾、居里夫人等。在表現(xiàn)人物崇高氣節(jié)時,有孟子的“舍生取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表現(xiàn)傳統(tǒng)美德時,有“滿招損,謙受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都是我們寫作時極好的素材。只有利用好課本這取之不盡的倉庫,并活而巧用,一定能讓我們文章寫得更生動、更充實、更具有說服性。
2.從閱讀中去積累素材,以“活”見長
除了要求學生多關(guān)注語文課本,課后應指導學生多讀中外名著,報刊雜志來獲取更多的素材。一本書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讀書就是與作者面對面的對話,因此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既可以拓展他們的視野,又能使他們獲取更多的素材。
譬如,在以“誠信”為主題的作文中,有的學生選用阿Q為寫作對象,寫了一篇《用你的溫柔、馬屁和背景》。通過阿Q的口吻,諷刺了現(xiàn)實社會,文章的結(jié)尾則是對誠信主題的升華。顯然,小作者對魯迅作品的閱讀和理解,是十分深刻的。有的同學借助《水滸傳》的題材,寫的一篇《朱貴開店》,讓朱貴穿越時空隧道來到現(xiàn)代開店,目的就是要通過這個人物的開店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揭露現(xiàn)實生活。這些同學的做法,應該要給予高度肯定。
但是現(xiàn)在的課外書浩瀚如海,精華與糟粕并存。要引導學生正確地開展課外閱讀,幫助他們選擇精品,防止一些低級趣味的書籍進入學生閱讀空間。與此同時,為他們介紹有效的閱讀方法,要求學生準備一個閱讀摘抄本,隨時摘錄優(yōu)美詞句和精彩片段?;蛘邔懴麻喿x后的感受、體會。為了使他們讀書時有更明確的目標,可以組織學生定期交流,通過讀、摘、寫、談等系列活動,讓學生能靈活積累并合理運用素材。這樣學生“日積月累,方能生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更有創(chuàng)新意識。
3.從生活中去尋覓素材,以“真”見長
生活是“源”,寫作是“流”,“源”開則“流”暢,“源”塞則“流”竭。當今一些中學生寫作文時,總喜歡虛構(gòu),編造一些離奇的情節(jié)、荒誕的故事,從不寫真實生活,對生活熟視無睹,致使許多好素材從身邊溜走。如半命題作文“我看 ”,我班有學生寫《我看金庸》、《我看棋如人生》,初看文題不錯,但細細品讀后,發(fā)現(xiàn)前者對“金庸”卻知之甚少,而后者則是連下棋的基本技巧一竅不通。
相反,緊貼生活選材,寫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自己的所見所聞真實的東西則更吸引人,更能感動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通過對父親很平常的“背影”的敘寫,把父子之間的真摯的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應該鼓勵學生善于汲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來展現(xiàn)人世間的冷暖和風情。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個微笑,一縷白發(fā),一個眼神,一滴淚水,都可以牽動你的情思,激發(fā)你的寫作欲望。
也就是說,中學作文教學中要教同學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細心觀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同時,要隨時把所聞所感的東西記下來,就像矛盾所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只鉛筆和一草薄,無論走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覺,把你的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們交談,記錄他們的話,記下你隨時隨地對他們的觀察的所得。”要堅信,只要學生日積月累,一定能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
4.從社會新事物與新熱點出發(fā),以“新”見長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能否從生活中選擇具有時代性的“新鮮”素材,也是寫作成敗的關(guān)鍵之一。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強大壓力下,學生只得“一心只讀教科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這樣遠離生活的寫作活動,必定是材料平淡無奇,文筆索然無味。為了調(diào)動他們寫作積極性,教師引導他們形成關(guān)注網(wǎng)絡新媒體和報刊雜志的良好習慣,學會積累社會中的新材料。
例如,在一次以“勤奮”為對象的寫作練習中,許多同學仍然引用名人張海迪、愛迪生這些老掉牙的例子,實在讓人倒胃口。相反有位同學卻援引了當時新近熱播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文章這樣寫道:“杜拉拉經(jīng)典地演繹了從公司基層做起憑著智慧和善于抓住機會一步步升遷成長的過程。所以,即使是杜拉拉這樣沒有背景、沒有出眾的相貌、沒有知名大學的學歷,只有一顆不屈不撓,勤奮向上的心,職場女性也能在競爭紛雜的職場中步步高升。”這樣的材料令人耳目一新。又如話題作文“母愛”,有位同學聯(lián)想到2009年度楚天傳媒的獲獎者“暴走媽媽”陳玉容:“她7個月每天暴走10公里,風雨無阻,只為割肝救子,她用腳步丈量母愛的偉大,她用深情換來兒子的生機。母愛如山,而最高尚最珍貴之處也正在于其不計回報的大愛無私?!眱晌煌瑢W用自己的眼光審視生活,觀察當今豐富多彩社會,用自己語言表達對生活獨特感受,這樣鮮活的素材,怎能不讓老師眼睛一亮。
5.從自己的躬行中去挖掘素材,以“深”見長
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诨顒又杏H身感受生活及學習的樂趣,是獲取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之一?,F(xiàn)在的中學生語文中都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根據(jù)活動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自由作文提供絕妙的素材。
在《青春隨想》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全班同學人人參與,從組織到展示整個活動過程,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同學就以《這堂有趣的語文課》為題記錄下了精彩的環(huán)節(jié)。在聆聽了大學教授的“感恩”講座,全場同學都被深深感動,有個同學的習作《我為此而感動》,挖掘出了這個素材,讓自己的作文更有深度了。
在活動中,老師要做好引導,鼓勵學生在活動中盡量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停留在“玩”上。要做一個有心人,用心記下活動的每一個過程,隨著活動的增多,還可以不斷拓展自己的興趣,這樣不僅鍛煉了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質(zhì),而且為作文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素材,可謂一舉三得。
當然,寫文章要快速地選出“陳體合身”的素材并非易事,只有平時積極投身到生活的“汪洋大?!敝?,多觀察,多思考,多感受,多積累,寫作時才能達到“源頭活水奔涌而來”的境界。
汪會敏,教師,現(xiàn)居湖北咸寧。
議論文漸已成為考場作文的主流,但出彩的議論文卻鳳毛麟角,原因自然是多方面造成的。筆者對考場作文認真研究之后,覺得其主要癥結(jié)在于論證的力量不夠,說服力欠缺:要么因閱歷淺而人云亦云,要么因素材與觀點結(jié)合松散而隔靴搔癢,要么因思維方式僵化而呆板脫節(jié),要么因認知稚嫩卻故作高深而弄腔拿調(diào)。沒有強烈的論證力量,哪來說服人的力量呢?論點清晰的導向性,論據(jù)強大的說服力,論證嚴謹?shù)臈l理性,是一篇優(yōu)秀的議論文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作為認知還不夠全面的學生,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筆者認為在平時的訓練中不如從局部的議論抓起,分點突破。局部力量加強了,層層遞進,何愁整體力量不提高呢?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素材與觀點結(jié)合的角度出發(fā),談一談如何加強局部議論的力量。
一、素材與觀點結(jié)合的契合度是論證力量的根基
一份紅燒魚,它的主料一定是草魚、青魚、鯉魚,鳙魚、鯽魚等,絕不可能是甲魚、烏龜。同樣,作為論據(jù)的素材,也算得上是議論文這份大菜中的主料了。當這份大菜呈現(xiàn)在閱卷老師這位“食客”面前時,它與所證明的觀點的契合度,將直接決定了這份大菜的品質(zhì),如果“食客”產(chǎn)生疑惑了:這是紅燒魚嗎?那么“食客”埋單時,就直言不諱了:這是道什么菜啊,怎么也得打個八折!于是,你的作文分數(shù)自然就八折,甚至更低的折扣。所以,我們在挑選素材時,心中一定要思量,它能否完美無暇的證明觀點。也許每則材料都能夠從多個角度去解讀,你的選擇也許都有理由,但某個素材表現(xiàn)出的主流性、傳統(tǒng)性,應該是我們選擇素材時重點考慮的?!芭P冰求鯉”主要用在論證孝道的觀點上,雖然它也有意志堅韌的一面;“三顧茅廬”主要用在論證求賢若渴的觀點上,雖然它也有慧眼識才的一面;“不食周粟”主要用在證明氣節(jié)不折的觀點上,雖然它也有泥古不化的一面。用“什么品種的魚”來做“紅燒魚”,決定了你這道菜肴的力量源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文章的等級。
二、素材與觀點結(jié)合的融合度是論證力量的關(guān)鍵
同樣的食材,同樣的調(diào)料,不同的廚師燒出來的紅燒魚味道千差萬別。有的讓人贊不絕口,有的卻讓人眉頭緊蹙。什么原因呢?食材處理的差異、調(diào)料下鍋的順序,火候的把控,勾茨的欠溢等不同罷了。一道好菜的完美誕生,就是食材與各種調(diào)料的完美融合過程。同樣,契合觀點的素材如何與觀點融合,這就要由你這位廚師來“掌勺”了。這個“掌勺”的過程,就是論證的過程。在局部論證中,你無論是運用先議后敘的演繹論證法,還是先敘后議的歸納論證法,都要做到條分縷析,清晰明白。先議后敘,或先敘后議,這只是論證方式中兩種最基本的方法。作為考生,夾敘夾議的論證方式在局部論證中必須使用,要讓歸納、演繹論證法都能在考官面前得到完美展示。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論證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借鑒,那就是“讓步論證法”。
讓步論證法,共分五步:第一步,從自己論證的觀點反面立意;第二步,后退一步,在錯誤的論點上進一步肯定錯誤的觀點;第三步,再退一步,用生活、社會論據(jù)來論證錯誤觀點;第四步,反轉(zhuǎn)一步,錯誤觀點的證明過程,明顯不合生活邏輯或社會準則,從而使錯誤觀點不攻自破;第五步,向前進一步,明確正確觀點,鞏固立意。
小品《喜樂街》中的“反轉(zhuǎn)”手法是典型的“讓步論證法”:第一步,(撒)(反面立意)“你是女神”;第二步(賈)“我是女神啦!可我什么也沒有,我沒有經(jīng)紀人,沒有造型師,沒有錢”,(退一步);第三步,用朋友、兄弟的辭職、分手、賣房,這些明顯不符合生活邏輯的事件,來證明觀點的錯誤,突出錯誤觀點的荒謬,(再退一步);第四步,(賈)“"我不轉(zhuǎn)了”,(反轉(zhuǎn)一步);第五步,“我雖然什么也沒有,但我有……”強化“平凡的生活、友誼、歡樂更可貴”這一論點(向前進一步)。
一個好的讓步論證既能清晰展示你的論證方法,更能展示你論證的層次,強化論證的力量;同時,也能豐富論據(jù)的內(nèi)容。
三、素材與觀點結(jié)合的發(fā)散度是論證力量的延展
如果“紅燒魚”已成為廚師的招牌菜的話,那么他在“紅燒”菜系就毫無疑問的登堂入室了,由點到面,由表及里地去挖掘“紅燒”的規(guī)律,并推而廣之,也就順理成章了。
同樣,觀點的正確性,不可能只用一則材料證明就終結(jié)了,就好比烹飪一道佳肴除了主料之外,還要有眾多的輔料來點綴它一樣,這些輔料也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同理可知,我們在論證過程中,除了必須要使用典型材料去證明觀點的正確性、合理性,還要用豐富的材料去鞏固,加強它,從而達到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特殊到一般的論證目的。材料的豐富性主要由簡例來構(gòu)成。這種反復呈現(xiàn)的論證過程,也是論證力量的疊加,論證的爆發(fā)力也必然加強了,以下段為例:
等待是一種人生智慧。一份甘愿的等待,讓你在漫漫長路的探索中去積累。等待就如細水長流,流到盡頭即見汪洋。等待是厚積薄發(fā)的智慧,在草廬中的蜇伏積蓄,才成就了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千古美談;等待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機遇,遭遇冷板凳時,“林瘋狂”用刻苦訓練的大智來造就屬于他的神話;等待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磨礪,正因福樓拜門下的艱苦雕琢,莫泊桑才迎來了《羊脂球》的文名大噪。等待,不是消極地走向滅亡,而是抓住歲月的希望,讓從容鎮(zhèn)定引領(lǐng)你走向前方。當?shù)却男苫没衫@梁的清響時,希望的交響樂就會如天籟般的悅耳。
節(jié)選的部分是文章的第四段,段首以觀點總起,緊接著用“諸葛亮”“林書豪”“莫泊?!比齽t簡例來進一步強化觀點,增強論證的力量,最后以蘊含態(tài)度的優(yōu)美語句作結(jié)。局部論證層次分明,材料豐富,有效地補充并強化了前半部分由核心素材論證過的論點。
再看《“咫尺”抑或“天涯”》一文中的一段話:
于是有人在網(wǎng)上批判80后、90后冷漠自私,歇斯底里地呼喊真誠。詩人顧城寫過:“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難道人心之間的距離真的如天涯般遙遠?冷漠真的成為社會主流趨勢了嗎?但,有一群人在說“不”,陳及時、方招、何東旭、彭宇……后面還可列出長長的一串,他們都在心中說“不”,有的用生命揭曉答案,有的用高亢的嗓音宣告,有的用默默的行動刻畫。原來,人類的精神家園并沒有隨“文明”的發(fā)展而黯淡,你聽,“有空多聯(lián)系”的溫存仍在,“我和你,心連心”仍是主旋律。可見,“咫尺”依舊永恒!
這是材料豐富性的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選段中既有顧城詩文的素材列舉,又有陳及時等“長江救人人鏈”、南京“彭宇事件”的社會熱點素材展示,還有“有空多聯(lián)系”等生活瑣屑的呈現(xiàn)。幾句話,幾個字,甚至一個人名、一則事件,都是論據(jù)的疊加,都能增強證明的力量,這種力量不都歸入到整體力量的大海之中了嗎?可見,這份能勾兌出濃醇滋味的輔料,千萬不可忽略啊!
四、素材與觀點結(jié)合的厚重度是論證力量的深化
人們常常對各地獨具特色的美味津津樂道,但很少有人去追索美味成因的究竟,為什么“川味主麻,湘菜重辣”,為什么“北方咸居多,南方甜為上”。實際上這些美味的誕生,與當?shù)氐臍夂?、物產(chǎn)、風俗等,特別是人們適應自然、和諧自然的能力密不可分,正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同樣,一篇議論文的最終落腳點也在于解決社會或生活實際問題。我們在文章中思辨社會熱點、試圖解決社會問題,而我們認知世界的深淺度,往往又決定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大小?;诖?,豁達的胸襟、普世的情懷,應是我們立論的基準點,要以“大我心境”去考量社會,去解剖問題,去承擔責任。所以,我們應在“小我”的認知層面上,要學會向前邁一步,實現(xiàn)從“小我”向“大我”的跨越。
試看以下兩例:
就“各地方衛(wèi)視娛樂節(jié)目模仿抄襲成風”的材料,提煉觀點作文;立意除了可以對主創(chuàng)人員個人素養(yǎng)層面和道德層面進行批判等個人認知層面外,還應向前邁一步,升華到或者是違反了《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法》的法治角度,或者是應弘揚怎樣的價值觀的宣傳功能角度,或者是如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轉(zhuǎn)變的國家戰(zhàn)略角度等“大我”層面。這樣的深化,可以把一個淺層次的個人認知,自然地向縱深發(fā)展,與價值實現(xiàn)、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等大政相勾連,無形中增強了論證的力量。
《愛國要理性》一文舉例“西安青年打砸日系車是愛國”的事件來進行批判,從刑法、物權(quán)法角度去批駁,能有力地支撐作者的觀點;如果作者再向前跨一步,舉出“法國佳士得拍賣行利用中國人偏狹的愛國熱情,高價拍賣從圓明園盜走的鼠首、兔首,試圖從中得利”的事例來加強論證力量,就更能深一步地挖掘核心詞“理性”的含義了。這一進一出的事例補充,論證的張力會拉得滿滿的。
另外,認知社會的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力量深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論證過程的邏輯性、認知問題的全面性、解決問題的科學性等。在“女兒高速公路上短信舉報違章駕車父親”的材料中,面對情理與法理的對撞,立意的高度是成功的關(guān)鍵;而站在“法治至上”、“依法治國”的高度立意,這就是解決社會問題的科學性的具體表現(xiàn)。通過這些勇于擔當?shù)恼故?,一個高人一格的“大我”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閱卷老師面前,老師怎不欣然“下箸”呢?
總之,只有食材精當,火候恰當,勁道十足,點綴精美,你的這份大菜才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鄭景芝,教師,現(xiàn)居湖北沙洋。
近兩年高中師生對微寫作的重視程度雖然高于以前,但是還沒有提至應有的高度,教師對微寫作的由頭與載體——寫作動機、寄托情思的承載物及表達形式缺乏足夠地關(guān)注與深入地思考,教師常常是拍腦袋即興布置微寫作任務,學生則常是憑著臆想進行名副其實的微寫作“創(chuàng)作”。這樣的微寫作是“偽”寫作。
下文是筆者的一次微寫作教學設(shè)計,這次微寫作是利用秋冬交替這一特定時節(jié)與紛飛的秋葉這一特定的景物作為由頭與載體,讓學生在落葉上進行微寫作,學生對此情景比較熟悉,具有良好的寫作動機、寄托情思的承載物及表達形式。
一、設(shè)計思想
寒來暑往,落木紛飛,為了引導學生自然地關(guān)注自己身邊的時光流逝、生命衰榮,并配合蘇教版必修二第一專題“珍愛生命”或第四專題“慢慢走,欣賞啊”教學,設(shè)計一次微寫作教學。
二、教學過程
(一)宣講寫作要求,布置微寫作任務
寒暑易節(jié),秋去冬來,教室外落木蕭蕭下。屈原在九歌中云“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請大家選擇一片落葉,在上面寫一段話,可以寫對聯(lián)、絕句、小令、短的現(xiàn)代詩等,表達你由落葉而引發(fā)的情思。
(二)批閱學生微寫作作品
(三)交流、講評關(guān)于落木的微寫作作品
1.以選取銀杏葉為載體的微寫作作品進行例析,交流討論此次微寫作評價標準。
(1)色:觀落木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其顏色。
落木的色彩以黃色、紅色居多。古詩云:“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色彩的藝術(shù),我們會想到繪畫。色分冷暖,且有一色的象征意義,即便是水墨也有濃淡干濕之分。多數(shù)同學選擇的葉子色彩都很普通,唯有朱文婷、俞斌同學為上:保留青春,情思為體,色彩為用。
(2)形:一羽落木,直觀的印象是其外綠葉柄所形成的線條,形狀線條,形狀線條的藝術(shù),我們會想到書法,線條的曲直、粗細、長短、軟硬,似都能折射出某種特性。葉子的線條形狀因而百態(tài)千姿,粗獷潑辣,有的豪放,細弱柔媚,各顯其妙。當然這是大眾的共識。比如粗直——堅定,細曲——柔弱,不可隨意更改,生有黛玉罥煙眉的女子忽狂作河東獅吼,讓人難以接受。萬嬌嬌、尹婧、陳楚儀同學的葉形很好。
(3)態(tài):姿態(tài)。秋葉靜靜地夾在我們的本子中,介于雕塑與繪畫之間,2.5維空間,其形象單純,較難有復雜的表現(xiàn)。我們可以力求鮮明生動,高度概括化,寓意化;可以追求靜中有動,靜止的葉子有動態(tài)美。溫克爾曼曾言:審美特征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靜態(tài)的崇高美。
(4)章:借鑒書法篆刻章的章法。方寸之間有大境界,落木在本子中的位置有講究,其上下左右留多少距離,留紅空白。
(5)文:葉子的配文是我們這次微寫作訓練的核心內(nèi)容。佩文與葉子的“色”、“形”、“態(tài)”、“章”相呼應,二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配文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語言寫出“色”、“形”、“態(tài)”、“章”背后的畫、書、印、雕塑之美且更增一層妙境。當然,配文所難至者,可以借助形象補白。
本次作文要求更高,因葉空間有限力求語言洗練。七言不若五言,五言不若四言,四言……當然不可不言。文是點睛,文是引子,文是結(jié)語。
2.分類講評
(1)具有本土特點(南京)的葉子:法國梧桐。
①配文:地域特點要有反映。
形態(tài):法國梧桐的葉子比較闊大,形若火炬。可以求同,也可刻意求異。
(2)具有中華歷史文化背景的大中華葉子
重配文(葉“凡”而配文奇)。
(3)具有時代氣息的葉子(引入種)
(4)復葉、多葉
可用宋人畫李廣射虎以求動態(tài)。
(5)活葉(行為藝術(shù))
空白葉子。
(6)畫葉
3.結(jié)語引導。
形象——抽象
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因文生命。
(四)作業(yè):改進己作。
新聞的“由頭”可以使舊聞出新,微寫作的“由頭”可以強化、增加微寫作的效應。微寫作的“由頭”是微寫作的源起、動機。源起、動機有兩類端點:一類是與教師的階段性寫作目標、學生的微寫作水平直接相關(guān),另一類是與學生的寫作需要(寫作愿望)、寫作自我要求、寫作的興趣直接相關(guān)。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性的,二者相輔相成。教師在研究微寫作的源起、動機時不可僅從階段性寫作目標出發(fā),或僅兼顧到學生的微寫作水平,而相對忽視了學生的寫作需要(愿望)、寫作自我要求、寫作的興趣以及學生達成微寫作要求的可能性。微寫作的源起、動機最好能結(jié)合上述兩類。
載體是寄托情思的承載物及表達形式,大致也可以分為兩類:具象載體、抽象載體。具象載體指人物、景物、事件等可見、可聞、可觸的寫作對象。抽象載體指情感、思想、價值觀念等純內(nèi)在理念。
由頭(載體)因其表達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體呈現(xiàn)方式:議論性微寫作的由頭(載體)可以是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有限的各種小問題。小問題可以是文學評論類,比如對某一篇文章的標題、語言風格、思想內(nèi)容的某一方面、某一種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的評價、認識等;也可以是時事評論類,比如對農(nóng)民詩人的看法;還可以是體驗性語文實踐活動類,比如自己所在地區(qū)行道樹要不要引入外來種;還可以是對人生、世相的小思考。描寫類、抒情類微寫作的由頭(載體)可以是:描寫山川江河、一葉一花,人物一笑一顰一言,抒發(fā)贊美、悲憫之情。敘事類微寫作的由頭(載體)可以概述全貌或截取事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敘述。
由頭的兩類端點、載體的兩類形式中更接近學生寫作興趣生發(fā)、運作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由頭、載體,這樣的寫作才能稱之為真寫作。真寫作設(shè)計由頭(載體)因而要考慮如下原則:
一、近與遠結(jié)合
“近”指設(shè)計微寫作的由頭(載體)要與學生的現(xiàn)有現(xiàn)實生活空間緊密相關(guān),學生對之十分熟悉或至少比較熟悉,有切身體驗,可以生成自己的認識。這種狀況下的微寫作的由頭即自然建立起來的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與作文之間的橋梁。學生看到微寫作的由頭便自然聯(lián)想起自己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進而憑借熟知的生活生成寫作的充分源起、飽滿的動機以至可以更好地推動微寫作的生發(fā)。許多時候,學生在缺乏聯(lián)想熟悉生活的由頭的情況下會缺乏微寫作的源動力與寫作的熱情。前面的在落葉上進行微寫作可以讓學生自然地走進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且這種身邊的景物可謂司空見慣,動筆寫作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熟悉生活的再度觀察、二度思考,有一些學生可以達到藝術(shù)加工的層次,“作文大多源于兒童生活的觸發(fā)”[1],高中生寫作亦如此。2015年北京卷三題微寫作:其一、語文老師請同學們推薦名著中的章節(jié)或片段供課上研讀。你選擇哪部著作中的哪個章節(jié)或片段?請用一句話表述推薦內(nèi)容,并簡要陳述理由。其二、亂涂亂貼、違禁吸煙、賽場京罵等不文明的現(xiàn)象,與首都形象極不相稱。請針對社會上的某一種不文明現(xiàn)象,擬一條勸說短信。這兩題的由頭(載體)都與學生的現(xiàn)有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guān)。
微寫作的由頭(載體)雖然“近”勝于“遠”,但是“遠”不可棄??偸且詫W生身邊事件、事理、景物為由頭(載體)會導致學生視野產(chǎn)生局限性,適當?shù)匾詫W生不甚熟悉的事件、事理、景物為由頭(載體)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適度的“遠”有可能更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微寫作固然“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僅能寫“近”,寫身邊的小事,可以由“近”及遠,可起筆于近,收筆于遠?!敖笔琴N近學生生活,遠是對學生生活的補充。北京市海淀區(qū)2015屆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練習中“學校為‘節(jié)水宣傳月”的微寫作題可以由近及遠。
二、新與舊交織
以時事為微寫作由頭(載體)的原材料極易引發(fā)學生對廣闊的天下、“鮮活”的社會生活的關(guān)注與探究,與時俱進,時代感,獲取了解最新科技知識,從最新人文知識獲取鮮活的人生經(jīng)驗,以影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皩W習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和中外文化現(xiàn)象作出分析和解釋”,“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關(guān)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2]。許多語文教師能夠讓學生寫源于新聞的短評,這樣的微寫作具有很好地由頭(載體);如果讓學生寫大量的關(guān)于歷史的短文,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逼鋵崟r事短評與政治學科關(guān)聯(lián),歷史短文與歷史學科關(guān)聯(lián),語文教師大可不必這樣小器,更何況歷史是曾經(jīng)的時事,我們更沒有理由接受時事短評而忌諱歷史短章了。以歷史事件或人物中學生所感興趣的某一點為由頭(載體)既可以有利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社會人生,也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新與舊交織可不斷生成微寫作的源起、動機及合適的承載物、表達形式。
微寫作動機與學習動機有相似點,有相關(guān)性,有交集?!斑h景性學習動機與長遠學習目標相聯(lián)系……近景性學習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聯(lián)系的的動機,表現(xiàn)為對學習內(nèi)容或?qū)W習活動的直接興趣”[3]微寫作的動機也可分為遠景性動機和近景性動機。以學生的現(xiàn)有現(xiàn)實生活、“鮮活”的時事為微寫作的由頭是近景性動機;以學生不甚熟悉的遠方的事件、事理、景物為由頭,以歷史事件或人物中學生所感興趣的某一點為由頭是遠景性動機?!敖c遠結(jié)合”、“新與舊交織”使微寫作的動機既具有近景性,也具有遠景性。
三、寫作訓練與閱讀生活聯(lián)系
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對“形態(tài)”與“質(zhì)類”均有限的生活的觀察、體驗更有限。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與學生的閱讀生活相聯(lián)系是設(shè)計微寫作的由頭(載體)的一條捷徑?!耙龑W生廣泛閱讀,拓寬閱讀面和寫作視野,讀中悟?qū)?,以寫化讀”[4]一方面,閱讀經(jīng)驗可以為學生提供微寫作支撐,提供興趣點,生成寫作動機;另一方面,微寫作可以促使學生對閱讀文本重新關(guān)照,內(nèi)化閱讀內(nèi)容,形成寫作能力,滋養(yǎng)語文素質(zhì)。
設(shè)計微寫作的由頭(載體)還要有利于、促進、推動“我”的創(chuàng)造參與。以活動為微寫作的由頭,以體驗為微寫作的載體,讓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進而體驗到自我實現(xiàn)的愉悅。
微寫作的由頭與載體可以理解為在學生的寫作與生活之間的自然聯(lián)系,它貼近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我國作文教學具有關(guān)注學生生活與寫作之間關(guān)聯(lián)的傳統(tǒng),“民國作文教學注意避免兒童與生活的隔離,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在親身的感受中觸發(fā)寫作新味?!盵5]即便寫作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間離,卻因之可以更貼近學生的理想或引導學生自覺地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與未知生活或知識世界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他們探究未知和更新自我精神世界的興趣,把這一過程用書面語言呈現(xiàn)或?qū)崿F(xiàn)便是作文。
參考文獻:
[1]陳素冰,田良臣.民國作文教學兒童立場初探[J]. 語文建設(shè),2014,(11).
[2]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S].
[3]鐘毅平,劉志軍.教育心理學[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07-108.
[4]趙道夫,葉榮濱.高中隨筆生態(tài)寫作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4,(12).
[5]陳素冰,田良臣.民國作文教學兒童立場初探[J]. 語文建設(shè),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