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許多學生普遍怕寫作文,一提到作文,往往退避三舍。但作文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更占了中考試卷的“半壁江山”,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文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成為語文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shù)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惫P者二十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文趣”蕩漾,才能夠興致勃勃,從被動的“要我寫”轉(zhuǎn)化為主動的“我要寫”。要想提高教學質(zhì)量,提高寫作水平,就必須激發(fā)“文趣”。那么,怎樣讓學生的“文趣”蕩漾呢?
一、在觀察和閱讀中觸發(fā)“文趣”
關(guān)于共生寫作,黃厚江老師提出了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教師要帶著作文的種子進課堂”。種子,雖然微小卻含有無限希望,帶著溫暖的生命氣息,體現(xiàn)了黃厚江老師對作文教學的深透理解和對“人”的真正尊重。作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授受,也不是機械的訓練;作文教學,是言語生命的相互感染與自我覺醒。教師帶著作文的種子進課堂,然后師生互動,使這粒種子萌芽破土,長成一根主干,伸開幾根分枝,生出片片綠葉。
這就要求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與學生“共育”種子,學生就會張開五官去注意觀察事物的某一方面和某一點。例如我們學校坐落在里下河荷藕飄香之地,得天獨厚的風光吸引了無數(shù)游人。我就利用這個上天賦予的好條件,帶領(lǐng)學生泛舟河塘,去感受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意境。學生們興趣盎然,用眼去看,用鼻去嗅,用心去體會,落筆時自然就有真情實感,也不會空洞無物了。
生本共生的閱讀是習作素材的另一重要來源。閱讀是對書面語言的理解,它是學生獲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徑。通過閱讀,學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可以開闊生活視野,加深對生活的品嘗,增加知識積累。閱讀的知識,經(jīng)過學生自己的分析、理解、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話,說一說,寫一寫,自然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下筆寫作也就內(nèi)容具體,中心明確,語言流暢了。例如教授《背影》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時,筆者抓住課文“在特定的背景下展示父親的背影”這一寫作特點,啟發(fā)學生思考:父親的背影是怎樣被引到我們讀者面前的?學生通過看書,自然可以知道父親的背影出現(xiàn)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卸了”,真是“禍不單行”,只好“變賣典質(zhì)”,“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祖母的喪事,這時“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父子二人為了謀事糊口和讀書尋求出路,不得不在車站依依惜別,臨行時,年老的父親怕兒子長途口渴,不顧體態(tài)肥胖,步履艱難,蹣跚地穿過鐵路,爬上月臺為兒子買橘子。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那“肥胖的,穿著青布棉袍、黑布大馬褂”的背影給作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這里正是要用他沉重遲緩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愛心,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深深的思念。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講解,生本產(chǎn)生了思想共鳴,欣賞到課文深層次的美,用緩慢而低沉的聲調(diào)讀出作者筆下的父親的背影。接著,讓學生在班上說一說自己的父母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如何愛自己的,父親和母親表達愛的方式有何不同,從而將審美感悟和情景仿寫融為一體,提高了他們對文本的鑒賞能力。
二、在訓練與指導中生成“文趣”
在共生寫作的實施過程中,關(guān)鍵是要選好這粒種子。這粒種子,“應該是一個教學生長點,只有著眼于形式和內(nèi)容的結(jié)合點,才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課程特點,才會有充滿活力的共生共長的教學情景”鄭板橋也曾說:“作詩非難,題為難?!边@就是說,好的題目常給人以未飲先醉的感覺。學生的習作命題也是如此。諸如《我的家庭》《一件有意義的事》之類的題目,學生哪有寫作欲望。但如果換為《晚飯奏鳴曲》《家中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或《一個不和諧的小音符》,往往能使學生愿意拿起手中的筆??梢姡魑拿}也得講究藝術(shù)性。為此,教師自己首先得有較廣的視野和知識面,善于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去尋找命題素材。我就曾經(jīng)從影視中尋找命題靈感,如讓學生寫作《成長的煩惱》《天堂的階梯》《 樣年華》等。學生們紛紛在作文中傾吐心事,抒發(fā)感情。有的學生在《成長的煩惱》中說:“我想長大,可父母的愛又讓我覺得壓抑”;有的學生在《天堂的階梯》中說:“家庭的幸福是天堂,互相體諒和關(guān)愛是階梯”,“美麗的風景是天堂,保護是階梯”,“成功是天堂,奮斗是階梯”;記憶猶新的是在《 樣年華》訓練中,某李姓學生擬題為《“差”樣年華》,說自己是班級里的差生,名冊上的一個代號,成績單上的一個數(shù)字而已。
其中一出自嘲課間生活的片段,寫得真切感人:“鈴……”還沒等老師說下課,教室便一陣騷動,像臺風襲來之前,動物們搬家似的。當老師說“下”字的時候,我們就像運動員在發(fā)令槍響之前做好了準備動作。當聽到“課”字從老師嘴里慢慢地跳出時,就聽見桌子椅子“噼哩啪啦”地響起來,如同一萬個玻璃杯從高空落到地上,又如千軍萬馬奔赴戰(zhàn)場,聲勢浩然。我暗暗地想:終于下課了,這節(jié)課可真漫長呀!我站起身,大大地伸了個懶腰,然后飛一般奔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的肺舒服多了——真有一種“刑滿釋放”的感覺。
可以想見,這些題目刺激了學生們傾吐的欲望,否則這些話可能會永遠埋在心里,我們也永遠不能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們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
三、在想象和創(chuàng)新中激揚“文趣”
傳統(tǒng)作文的寫作千篇一律,千人一腔,這樣的文章學生一見就倒胃口,自然對寫作提不起興趣。因此作文要啟發(f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以標新立異的文章出奇制勝。所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重要手段。具體要求如立意要新,構(gòu)思要巧,語言要妙,選材要奇。
激發(fā)“文趣”,教者要善于給學生營造一個良性的寫作環(huán)境,提供學生激發(fā)寫作熱情的條件,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的價值,產(chǎn)生“我是誰”“我存在的價值是什么”等一系列思考,從而進行一種角色的自我修復。
例如,在該不該把魯迅的作品從教材中刪去的網(wǎng)絡大討論中,筆者不僅肯定魯迅作品的意義,而且還和學生們?nèi)缁鹑巛钡亻_展“魯迅在00后心目中的生命價值”研究性學習。例如,在新授臧克家的詩歌《有的人》時,有感而發(fā)寫下幾句詩:“打開他沉重的書/聽見他在悲憤中吶喊/他的牙、眼和胡子/比匕首更鋒利”,然后啟發(fā)學生用三言兩語簡煉地寫出自己閱讀魯迅的感受,學生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試舉學生的兩個例子:
他是一位醫(yī)生/在手術(shù)臺前彎著腰/解剖一個民族的靈魂/并且進行消毒/我淚流滿面。
如今我大腦里/燃著的都是他的精神和思想/他用生命告訴我/揭露比贊頌更深沉/尊嚴比太陽更寶貴。
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心和生命中的真去感悟魯迅,它不是廉價庸俗的無病呻吟的表白,而是深沉含蓄的生命激情的迸射,追求的是崇高與完美。馬克思稱希臘神話中盜火英雄普羅米修斯為“哲學日歷中最高尚的圣道者和殉道者”,學生對魯迅精神的解讀,實際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又如在組織“這就是我”這一綜合性學習時,把活動目標僅僅定位在“口頭作文”訓練上,就顯得單一膚淺了。實際上,以“這就是我”這一主題作為七年級的綜合性學習,至少還應容納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層面:結(jié)合課文學習,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進而發(fā)現(xiàn)、體悟生命的價值;
第二層面: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在尋求別人理解的過程中理解別人,進而學會溝通,學會合作;
第三層面:學會調(diào)適自己的角色,學習在各種社會活動情境中發(fā)展自己,得體地推薦自己。
將“這就是我”與學校組織的“感恩”相結(jié)合,教者現(xiàn)身說“情”,“感恩,并不一定是我們在為難之中別人伸出了援手,也不一定是我們遭遇重大困難時別人給予了幫助;感恩,不一定要有催人淚下的場景,不一定要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弊儶M隘為擴大,推己及人(物),就可以啟發(fā)他們拓展想象的空間,推陳出新,放眼學校、社會,“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則更顯可貴,立意也更高遠;構(gòu)思方面則啟發(fā)他們可多嘗試一些文體,大膽聯(lián)想和想象,體裁上創(chuàng)新,戲劇小品、故事新編、散文小說,甚至書信日記皆可嘗試;語言則要求精美奇妙,各種修辭的運用,古詩詞的引用,能給文章增添不少亮色;選材奇特恰當,盡量避免用濫了的材料,可結(jié)合時事,既有說服力,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實踐中學生們充分發(fā)揮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寫出了《鄉(xiāng)愁》《白雪公主新編》《樹·人》《石壕吏·戲劇版》等作品。文筆雖還稍顯稚嫩,但寫作興趣明顯提高了,作文水平也上了一個新臺階。
四、在評講和復作中滋養(yǎng)“文趣”
講評課是作文指導課的延伸與鞏固。以前,許多教師在作文講評課上好講學生作文的不足,把學生講得抬不起頭來。這種方法壓抑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文趣,我采取了“多表揚”的原則和“擇優(yōu)講評”的方法。一次作文選出三個檔次的文章,優(yōu)等生的作文盡量打高分,讓他在全班面前深情演讀。其實大部分的這類作文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文章的瑕疵,他就會邊朗讀邊修改,邊潤飾邊復作;中等生作文也可打到八十幾分甚至九十分,也讓他讀,他自己如果改不出,則可以發(fā)動全班同學“幫忙”,修改其不足,然后教師可總結(jié):“如果你下篇作文能避開這些缺點,那么我就給你打上九十五分甚至九十八分”,相信他會迫不及待地期望著下一堂作文課;而對于差生作文,則可以挑出他作文中的某個片段、某個句子,甚至某個詞語,在同學面前表揚他用得好,如果其他方面也能這樣,那么老師相信你的作文一定會大有進步,讓他們不灰心、不失望。以此生生共生的評講方法力求全體學生對作文都能產(chǎn)生興趣,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青草湖中月正圓”的壯麗意境定會在且行且思中漸趨漸進。
實踐證明,學生是可以寫好作文的,只要能激蕩他們的文趣,他們就會敞開心胸,用手中的筆創(chuàng)造出一片“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作文新天地。
潘瑞祥,教師,現(xiàn)居江蘇寶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