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初中思品課堂捕捉教材信息,可預設性生成教學資源;巧設課堂活動,可開放性生成教學資源;借助教學對話,可評價性生成教學資源;巧抓隨機事件,可動態(tài)性生成教學資源。
關(guān)鍵詞:思品;課堂教學;生成式資源;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3-0063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過程中碰撞出來的轉(zhuǎn)瞬即逝的“火花”,更具有靈性和生命力,尤其是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指導價值的閃光點,如果能被教師抓住并能很好地加以評介,在評價中進行利用,對師生的成長都會具有積極的價值,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生命的質(zhì)量,促進預設教育目標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價值目標的生成。
一、用教材信息促預設性生成
凡事預則立,教學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從教師方面講,首先要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因素,把教材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jīng)驗,找準學生對教材文本信息的不同理解,抓住矛盾的沖突點,進行預設,促進課堂資源預設生成。這是課堂中催生和捕捉有價值的生成資源的前提。
如筆者在《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級)48頁提到:公安派出所對某小區(qū)住房進行全面搜查是否違法?筆者認為,根據(jù)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直接的感覺是,公安派出所的行為是合法的。但如果筆者直接出示該材料,學生會抓住文本中“在無搜查證”的前提,而作出違法的定論。于是,筆者進行了預設。思路是:1. 先直接提出問題,公安派出所對某小區(qū)住房進行全面搜查是否違法?隱去了剛才提到的前提。這是教案在實施過程中預設地納入直接經(jīng)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學生有可能會提出不同的觀點,增加了學生思維的不可預測性,有利于生成新的教學資源。2. 出示前提,從而讓學生深刻了解我國法律對搜查權(quán)的行使有嚴格的規(guī)定。果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部分學生認為,公安派出所搜查行為是他們的法定權(quán)利,沒有違法。而個別同學則指出,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公安人員在搜查前,往往要出示搜查證,這是怎么回事?那如果不出示呢?從而促進新的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因此,利用預設,可抓住課堂中學生動心的瞬間、困惑的焦點、認知的偏差、意見的分歧、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促使課堂教學資源預設生成,讓教材文本產(chǎn)生最大效益,并在運用時不斷產(chǎn)生新信息的生長點,從而創(chuàng)造新信息,達到完善知識結(jié)構(gòu)、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目標。
二、用課堂活動促開放性生成
課堂是活的課堂,它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內(nèi)質(zhì)的豐富多彩和課堂過程的靈活多變。新課程下的課堂也是活動的課堂,會因人因事、因場景因時空呈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外象。因此,課堂活動中的資源生成往往是師生的“即席創(chuàng)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猶如天馬行空,不期而至。
如筆者在執(zhí)教《我們共有的家園》時,在課堂內(nèi)讓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品:由學生裝扮成的一排排樹木茁壯成長,但兩個貪心的人濫砍濫伐,破壞了森林,換來了厚厚的人民幣,但隨之而來的沙塵暴使之到手的財富化為烏有。由于學生準備充分,表演并且生動有趣。為了形象化,學生動手采集了樹條、竹枝做成帽子戴在腦袋上。筆者在評價學生表演時,談到在這里表演者所用的錢、斧子等都是用廢紙?zhí)娲龀芍?,緊接著要求大家思考剛才小品演出有什么不妥之處,進而指出,表演者將樹條、竹枝任意折斷做成帽子是否符合保護環(huán)境的宗旨呢?同學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一石激起干層浪,這時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最后認為如果將廢紙涂上綠色做成葉子一樣可以達到逼真的效果。學生的活動過程,實際上是知行統(tǒng)一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雖然懂得了書本上的知識,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由于年齡的原因,難免產(chǎn)生偏差,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指出,讓學生了解出現(xiàn)失誤的原困,并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以提高能力和覺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生成性的資源被發(fā)掘和利用,通過教師指導,使學生體會到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環(huán)境保護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我們不僅要懂其理,更要踐其行,時刻成為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因此,課堂活動設計要富有變化的呈現(xiàn)方式,增強活動的開放性,誘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開放性地產(chǎn)生新的問題情景——生成新資源,在克服或弱化思維定勢干擾的同時,解決來自學生的新問題。同時,活動設計富于探究性的問題情景,以支持學生采用不同思維方式去探究問題,鼓勵學生另辟蹊徑、標新立異,在問題與探索的過程中,自然會引發(fā)開放性資源的呈現(xiàn)與學生多種思維的碰撞。
三、用教學對話促評價性生成
教學交往中的溝通,常常要借助對話的形式來實現(xiàn)。師生間的對話話題可以共同確定,但對話的進程是沒法控制的。就學生個性差異而言,學生是生命體,是充滿情感、富于想象、極具個性的生命體。由于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水平的差異和個性差異,必然會導致教學過程中預設不到的生成性教學資源的不斷產(chǎn)生。葉瀾教授說“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活教材,教師要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他們就會變成課堂的積極因素”。因此,對話并不是預定好的,它在進行中不斷地變化,是由對話的活動方式及其活動過程決定的,它沒有規(guī)則性和確定性。因此,借助學生對話中的評價語言,也是生成課堂教學資源的重要方式。一次筆者在課堂上介紹“人民的好公安局長:任長霞”先進事跡介紹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道:“老師,你說任長霞真非得連夜急著趕回去嗎?如果第二天天亮后再回去。是否更安全些?”這位同學的提問引起了其他學生的興趣和附議,有的還談到鄧稼先、陳景潤等都應保重身體,這樣可給人民多干一些事。面對學生的課堂反問,筆者認為他們分析得不無道理,首先肯定了學生對他們早逝表現(xiàn)出的惋惜和遺憾,以及對他們工作和人品的欽佩之情,指出任長霞的死,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恪盡職守的公安局長對自己工作的深厚感情,那種忘我工作的精神永遠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榜樣,正是這些中華民族的脊梁推動著社會向前快速發(fā)展。然后從人生價值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說明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nèi)涵。任長霞生命雖然結(jié)束了,可她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卻讓后人受益無窮,她生命的價值卻獲得更長的延伸、更充分的體現(xiàn)。最后,讓學生朗誦臧克家《有的人》一詩,許多學生深受感動。“任長霞是否應急著趕回去”是一個極具評價價值的問題,筆者巧妙地利用學生的評價,把它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動之以情,使學生不僅明白了任長霞以身殉職的意義,還激發(fā)了學生對她的熱愛和懷念之情,同學們不僅懂得要尊重、悅納、珍愛生命,而且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延伸生命的價值。在生生、師生、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交流碰撞中,借助學生對話中的評價性語言,可評價性的生成教學資源,使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四、用隨機事件促動態(tài)性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來調(diào)控教學,提高直覺靈感思維能力,隨時準備適應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隨機事件”。特別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因素。教師要有“妙手”,能及時抓取,并會“妙筆”,能巧妙美化,使一個不經(jīng)意的、不如意的隨機事件,成為可用的、有用的教學資源,服務于教學。有一位教師在上課時碰到一只麻雀飛進教室,學生注意力全被這只麻雀所吸引,麻雀飛走后學生還議論紛紛,于是教師借機講起“麻雀的冤案”故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曾經(jīng)把麻雀與蒼蠅、蚊子一樣列入害蟲名單,在全國開展消滅麻雀的運動,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糧食,但事后的實踐表明,麻雀卻是蒙受了冤屈,因為麻雀對人類的益處遠遠大于它對人類的危害。然后,筆者講起自己小時侯麻雀數(shù)量極多,但現(xiàn)在卻數(shù)量驟減,然后設問:1. 本地麻雀數(shù)量驟減的原因是什么?2. 我們能夠為此做些什么?利用象山物質(zhì)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化、情境化的讓學生與身邊環(huán)境直接互動,讓原本準備的背景材料躺在備課本中,自主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同學們對此熱烈響應,興趣十足,分析得有理有據(jù)。
偶發(fā)事件的出現(xiàn),使生成性的資源帶有偶然性,面對偶發(fā)事件對學生所造成的沖擊,教師采取消極回避、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或?qū)W生的議論采取壓制或訓斥的做法,不僅會影響師生情感關(guān)系,還可能會挫傷學生思考和探討問題的積極性,甚至扼殺學生思維的火花。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對教與學雙邊活動的敏感性,是教師教育教學情境中特別是突發(fā)事件情況下,快速反應、隨機應變,及時采取恰當措施的綜合能力。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智慧和靈活駕馭教學的能力,才能及時捕捉課堂突發(fā)事件中有價值的動態(tài)資源并及時進行重組。
參考文獻:
[1] 王永春.初中思品課堂中如何有效應用電子白板[J].中國教育技術(shù)裝備,2014(21).
(作者單位:湖北省公安縣實驗中學 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