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利
【摘 要】李清照是我國宋代詞壇上一位大家,在她的《詞論》里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著名論斷,要求填詞必需嚴格按照協(xié)律、鋪敘、重典、情致和故實等五個標準進行創(chuàng)作,缺一不可。她提出的作詞標準是有見地的,但對前人的詞作批評,過于苛求,有失公允,有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就是她的某些詞作也沒有完全嚴格按照《詞論》的標準去創(chuàng)造。李清照的《詞論》是宋代第一篇較有系統(tǒng)而有己見的詞論,也是史載我國婦女的第一篇文學論著。《詞論》與詞作相輔相成,玉成了文學史中永不衰敗的“宋詞之花”——易安詞。李清照以她出色的作品實踐了她的詞論主張,使她的易安詞在當時就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關鍵詞】李清照;《詞論》;藝術成就
李清照(1084——約1151年),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
李清照的《詞論》是宋代第一篇較有系統(tǒng)而有己見的詞論,也是史載我國婦女的第一篇文學論著?!对~論》主張作詞須高雅,反對“鄭衛(wèi)之聲”、“詞語塵下”;須渾成,反對“破碎”;須協(xié)樂,反對離譜;須典重,反對賀方回“少典重”;須鋪敘,批評晏幾道“苦無鋪敘”;須故實,就是要用典。
從此,《詞論》與詞作相輔相成,玉成了文學史中永不衰敗的“宋詞之花”——易安詞。李清照以她出色的作品實踐了她的詞論主張,使她的易安詞在當時就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李清照工詩能文,所作詞尤為宋朝一大家。早期作品韻調(diào)優(yōu)美,但限于閨情相思之類。南渡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產(chǎn)身世之感,一并抒發(fā)在她的作品里,風格突變,社會意義也擴大了。她工于造語,善于創(chuàng)意出奇,還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鮮明動人的形象。其藝術成就頗高,被稱之為“易安體”,而廣為流傳。其作詞理論,集中體現(xiàn)在她的《詞論》中。
李清照的詞論,揭示了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獨特個性,詞這一體式,之所以能夠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李清照對于詞的本質(zhì)的確立和流弊的匡正,確有首倡之功。而《詞論》全篇的要義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詞論》從詞在唐五代的形成衍變開篇,極具鋒芒地批評了當時和當前的除周邦彥以外的全部有代表性的詞家,同時,涉及到了詞的起源、聲律、風格、作家、批評等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也是《詞論》的核心所在,即李清照首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的問題。這一詩、詞迥別問題的提出,即使詞論擺脫了附麗于詩論的從屬地位,從而走上了獨立和長足發(fā)展的道路,也使詞摘掉了“末技”、“小道”等鄙夷性的帽子。從此,詞論與詞作相輔相成,玉成了文學史中永不衰敗的“宋詞之花”——易安詞。
理論上,李清照提倡作詞須“高雅”、“協(xié)律”,而反對“詞語塵下”,“不協(xié)音律”,在創(chuàng)作上,她嚴格地遵循了這一要求,即使用語淺近,也以能化俗為雅,使淺俗之語為婉約詞生輝添彩。而且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詞無一字不協(xié)律,以平常語度入音律是易安詞最突出的特點。
李清照的描寫本領,是能夠把那些用慣了的和用舊了的淺而且俗的文字,綴成清新鮮麗的詞句,以尋常語創(chuàng)造不尋常的意境,故其“易安體”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善用淺俗語,明白如話而清新工巧。
她工于造語,善于創(chuàng)意出奇,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鮮明動人的形象。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一首描寫少女惜春的小令。篇幅很短,寥寥數(shù)語,卻寫得層次豐富,意味雋永。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一般敘述,轉(zhuǎn)折到“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的一問一答,又由這一問一答,轉(zhuǎn)折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反問和慨嘆。通過這層層的拓展和深入,將作者惜春憐花的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同時,語出天然,韻律抑揚頓挫,傳神而動聽。
李清照在詞論上還強調(diào)鋪敘、故實。鋪敘就是要詳細敘述鋪陳(小令當然不可為);故實,就是要用典,否則就像貧家美女,終少寶貴態(tài)而顯小家氣。
《聲聲慢·尋尋覓覓》詞,題作“秋情”。通過寫殘秋的景色作為陪襯,傾訴出夫亡家破、飽經(jīng)憂患和亂離生活的哀愁。詞中所表現(xiàn)的情緒相當消沉,但卻顯示出作者高度的藝術才能:巧妙而自然地用鋪敘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全詞一瀉而下,由外到內(nèi),由遠及近地刻畫了自己內(nèi)心的沉痛。還創(chuàng)造性地用上大量確切而生動的疊字,以加強感情的渲染。
詩詞忌平淡直出,貴含蓄蘊藉。用典是很重要的一種手法,李清照詞“故實”的運用手法多種多樣,或明或暗,或正或反,不一而足,卻都是為了表達其內(nèi)心獨特幽微的情緒。
另外,關于“典重”,也即典雅持重,我理解為作詞的另一重要手法——托物寄情,含蓄蘊藉。李清照詞之“托物寄情”隨處可見,其種種獨特幽微的情緒皆不直言,而寄之以物,移物入詞,可見其“典重”。
她的早期詞常用美好的景物表現(xiàn)她幸福的生活。通過對美好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xiàn)她對大自然的熱愛。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那日暮溪亭、深處藕花、一灘鷗鷺集中表現(xiàn)了她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
后期則常通過日常生活瑣事、普通景物表現(xiàn)深沉的故國之思,家國之痛,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在《菩薩蠻·歸鴻聲斷殘云碧》中,詞人用環(huán)境的凄清(“殘云”、“爐煙”)襯托自己內(nèi)心的孤寂,用燭光的明亮來反襯詞人心情的黯淡,用鳳釵和人勝輕來襯托詞人憂國、思鄉(xiāng)、喪夫的孤獨與寂寞,這些都是詞人內(nèi)心情緒的外化——移情手法之所致。
在李清照另外的一些作品中,也同樣通過外物表現(xiàn)其深沉的獨特幽微的情感:
《憶秦娥》“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庇谩皵嘞恪?、“殘酒”、“西風”、“梧桐”、“秋色”傳達詞人孤寂冷寞的情懷。正所謂景也,情也,情景相生。詞人用移情入景的方法寫詞,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借景物描寫,曲折含蓄地表達詞人幽微、獨特的情緒,構成了深遠的意境。
要之,李清照論詞,揭示了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獨特個性,主張詞須高雅、渾成、協(xié)律、典重、鋪敘、故實,也以她出色的作品實踐了她的這些詞論主張,使易安體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這無疑是她對中國文學的巨大貢獻。今天,我們學習易安詞,研究易安詞,目的是要推陳出新,將這朵奇葩中的“先進基因”提取出來,以有助于今天的文學藝術發(fā)展,更加繁榮今天的社會主義文化,使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更加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宗強,陳洪主統(tǒng)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宋詞鑒賞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中國古代文論選讀》.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4]陳祖美撰.《李清照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