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紅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是課文的“第二語言”,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對于教材中的插圖,教師一定要走出丟棄一旁、視而不見和“看圖說話”、本末倒置這兩大誤區(qū)。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初讀、品讀與拓展這三個階段,通過插圖輔助幫助學生強化文本感知,深化文本理解,引發(fā)文本想象,提高教學實效。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課文插圖;運用誤區(qū);對策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對于教材中的插圖要進行合理運用,這樣才能讓閱讀課的教學更加精彩。
一、教材插圖運用誤區(qū)剖析
(一)丟棄一旁,視而不見
現(xiàn)在,很多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往往只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入剖析,而對教材中的插圖卻丟棄一旁、視而不見,從而造成了教材插圖資源的浪費。
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時,是這樣對學生進行引導的:
師:桂林的山和水具有怎么樣的特點。
生: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險”的特點。
生:桂林的水具有“靜、清、綠”的特點。
師:是呀,桂林的山美水也美,那么山水交融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大家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然后再想象一下桂林山水交融的畫面。
學生讀完最后一個自然段后進行了發(fā)言。但是,學生在發(fā)言的過程中,并沒有對課文中桂林山水相擁的畫面進行感悟,還是孤立化地從山與水的特點進行理解與感知的,并沒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不是很高,對于文字所蘊含的意境,他們是難以把握的。因此,以上案例中教師僅僅讓學生通過讀文字去感受桂林山水交融的畫面,學生的品讀自然是不到位的。在這一篇課文中,所配的插圖就是一幅“山水相依”圖,是對最后一個自然段內(nèi)容的生動展現(xiàn),而教師在教學中不進行利用,是十分可惜的。
(二)“看圖說話”,本末倒置
現(xiàn)在,有的教師雖然已經(jīng)意識到了課文插圖的重要性,但在運用的過程中卻存在隨意化的現(xiàn)象。閱讀課堂上,這些教師總是先圍繞插圖讓學生進行“看圖說話”,從而造成了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本末倒置的錯誤,這樣運用插圖不僅不能夠達到目標的教學效果,而且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很不可取的。
例如,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一位教師在課始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利用實物投影呈現(xiàn)課文插圖)小朋友們,春天多美呀。你們看,筍芽兒在干什么?
生:筍芽兒在唱歌,它們在唱著動聽的歌。
師:你真是一位善于想象的孩子。還有嗎?
生:筍芽兒在努力地從土里鉆上來。
師:真是善于觀察的孩子。能具體說一說筍芽兒是怎么從土里向上鉆的嗎?
生:老師,我來表演吧。
師:好呀。那你就來演一演。
(學生紛紛上臺表演筍芽兒從土里向上鉆的情景。)
以上案例中,從表面上看教師借助課文插圖引導小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感知是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的,課文插圖也確實能夠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特點,小學生在課堂上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但是,作為一堂閱讀課,教師顯然把圖與文的關(guān)系顛倒了,出現(xiàn)了重圖輕文、本末倒置的錯誤,這樣,就造成了小學生的看圖說話代替了對課文的閱讀,小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就被架空了。
二、教材插圖有效運用策略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課文插圖幫助小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圖文結(jié)合的過程中對課文內(nèi)容展開有效閱讀,從而讓文本閱讀走向高效化。
(一)初讀階段——插圖輔助,強化文本感知
小學生在進行文本閱讀時,第一個階段就是文本感知,只有他們對文本內(nèi)容感知強了,才能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
1.插圖輔助,拉近文本距離
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內(nèi)容都是小學生在生活中并沒有接觸過的,對于小學生還存在較大的閱讀距離。對于這些課文的教學,教師要善于通過插圖輔助的方式來拉近小學生的閱讀距離,為他們的文本閱讀掃清認知障礙。
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語文》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一課時,小學生并沒有去過西沙群島,所以,他們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很難理解課文內(nèi)容。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課文中西沙群島的全景圖和海景圖這兩幅插圖,結(jié)合一些關(guān)于西沙群島的文字介紹,再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這樣,小學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初步理解與把握。
2.插圖輔助,引發(fā)閱讀激情
對于枯燥的文字,小學生是很難產(chǎn)生閱讀激情的,而通過插圖輔助的形式,就能夠有效地引發(fā)起小學生的課文閱讀激情,從而為高效的文本感知打下基礎(chǔ)。
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語文》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插圖畫的是瓶里的水太低,烏鴉喝不著)。然后提問:“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烏鴉喝水》。烏鴉能不能喝到這個瓶子里的水呢?它是通過什么辦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呢?課文中會告訴你們答案?!边@樣,通過插圖為學生的文本閱讀創(chuàng)設(shè)懸念,就能夠有效地激發(fā)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引發(fā)他們的閱讀激情。
(二)品讀階段——插圖輔助,深化文本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引導小學生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加深文本理解,提升語文素養(yǎng)。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品讀文本階段,通過插圖輔助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語言與意境的理解。
1.插圖輔助,深化語言理解
在教材中,有一些課文中的語言,小學生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此時,教師解釋是很難取得最佳效果的,而借助插圖輔助的形式,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觀潮》(《語文》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那浪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看這一篇課文中“錢塘潮來臨時的壯觀場面”的插圖,然后在這幅插圖的輔助下引導學生去理解這個比喻句,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加深他們對這個句子的深入理解。
2.插圖輔助,深化意境理解
小學生的閱讀積累還不是很豐富,因此,對于課文語言背后蘊含的意境是比較難理解的。課文中的插圖是促進小學生理解文本意境的有效載體。
例如,古詩《山行》(《語文》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詩,杜枚在詩中用精彩的詩句勾勒出了美麗的山林秋色圖。對于古詩的意境小學生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課堂上教師可以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引導小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在圖文結(jié)合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課文所描繪的意象,充分感受古詩語言背后蘊含的深遠意境。
(三)拓展階段——插圖輔助,引發(fā)文本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小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在教材中,有一些課文的結(jié)尾處留有文本空白,這些文本空白是小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有效切入點。例如,在《窮人》(《語文》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這一篇課文的結(jié)尾處只是簡單地寫道:“桑娜拉開了帳子。”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后的事情作者并沒有寫,留下了文本空白,還配了一幅插圖。教學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這一幅插圖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讓學生根據(jù)插圖和閱讀感受進行想象,進行續(xù)寫練筆,就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雪梅.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功能及教學問題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9).
[2]李劍飛.小學語文教師對插圖的認識及使用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9).
責任編輯 范宏芳